車身前部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汽車等車輛的車身前部構造,尤其是涉及抑制從斜前方側碰撞障礙物時的動力裝置的損傷的車身前部構造。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的汽車的車身前部構造,具有從車廂前部的隔壁即擱腳板向車輛前方側突出的左右一對前側車架。
[0003]左右的前側車架成為安裝有前懸架等的子框架、橫梁或安裝有各種外裝零件等的基部。
[0004]另外,在左右的前側車架的間隔中形成有發動機室,其中搭載有發動機、傳動裝置等的動力裝置。
[0005]在這種車身前部構造中,要求對碰撞時的各種變形進行控制,提高對撞性能。
[0006]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一種技術,即,為了提高對比前側車架更靠外側的前面碰撞(小偏置碰撞)的性能,使用從前側車架向車寬方向外側分支的支架或設置于其后方的脆弱部等,控制車身的變形方式。
[0007]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一種技術,即,為了控制偏置碰撞時的前側車架的折斷方式,在前側車架上重合地焊接加強桿,該加強桿配置為在前后方向上跨越具有臺階的前端緣的折斷假想線。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 - 214211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 - 12703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0]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1]近年來,障礙物從車輛的斜前方側碰撞時,由于前側車架的軸壓壞,緩沖梁或限制鉤等堅固的零件相對于車身主體相對地后退,成為給發動機等動力裝置等帶來損傷的問題。
[0012]期待在這種傾斜碰撞的情況下,不會給動力裝置帶來嚴重的損傷的車身前部構造。
[0013]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抑制了從斜前方側碰撞障礙物時的動力裝置的損傷的車身前部構造。
[0014]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0015]本發明通過如下的解決方案解決上述課題。
[0016]第一方面的發明為一種車身前部構造,具備:前側車架,其從車廂前部向車輛前方側突出形成,沿車寬方向分開配置;連結部件,其連結所述前側車架的前端部間;動力裝置,其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前側車架之間且在所述連結部件的后方側的區域,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所述前側車架的一方的中間部形成有增強部,該增強部對于前方側的區域,強化對前后方向的壓縮負荷及從車寬方向外側推壓前端部時的彎曲負荷引起的變形的強度,在左右的所述前側車架的另一方的中間部形成有脆弱部,其使對于從車寬方向內側推壓前端部時的彎曲負荷引起的變形的強度局部性地降低。
[0017]根據第一方面的發明,在一前側車架側,從斜前方側碰撞了障礙物時,防止前側車架的軸壓壞的緩沖梁或限制鉤等強度高的零件相對于動力裝置進行后退,以防止給動力裝置帶來損傷,同時,在增強部的前方,通過使前側車架向車寬方向內側彎曲變形,能夠進行能量的吸收。
[0018]此時,通過在相反側的前側車架形成脆弱部而促進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彎曲變形,由此不容易妨礙碰撞側的前側車架的變形,能夠穩定地獲得上述的變形方式。
[0019]另外,這種結構對正面碰撞時的前側車架的軸壓壞幾乎沒有影響,因此,能夠兼備正面碰撞時的性能和傾斜碰撞時的性能。
[0020]第二方面的發明為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車身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相對于所述增強部配置于車輛后方側。
[0021]根據第二方面的發明,能夠更加可靠地獲得上述的變形方式。
[0022]第三方面的發明為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車身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部件是橫跨左右的所述前側車架的前端部間而設置的緩沖梁,在所述緩沖梁上的比所述前側車架更靠車寬方向外側的區域,設置有負荷傳遞部件,該負荷傳遞部件相對于所述緩沖梁向車輛后方側突出形成,在從斜前方側與障礙物發生碰撞而所述緩沖梁彎曲變形時,推壓所述前側車架的側面部。
[0023]根據第三方面的發明,通過在碰撞時積極地推壓前側車架的側面部,能夠可靠地獲得上述的變形方式。
[0024]另外,通過負荷傳遞部件的變形破壞,也能夠實現能量吸收。
[0025]發明效果
[0026]如以上說明,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抑制了從斜前方側碰撞障礙物時的動力裝置的損傷的車身前部構造。
【附圖說明】
[0027]圖1是從左斜前方側觀察具有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實施例的白色車身(未裝配車身)的外觀立體圖;
[0028]圖2是從左斜前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右側前側車架的立體圖;
[0029]圖3是從右斜后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右側前側車架的立體圖;
[0030]圖4是從左斜前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左側前側車架的立體圖;
[0031]圖5是圖2的V — V部向視剖視圖;
[0032]圖6是表示在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中,從車輛的右斜前方碰撞了障礙物時的變形的示意圖。
[0033]符號說明
[0034]10 地板
[0035]20 A 柱
[0036]30擱腳板
[0037]31橫隔板部
[0038]40前側車架
[0039]40a 外板
[0040]40b 內板
[0041]41增強部
[0042]41a襯板{八V千、
[0043]42凹型腔
[0044]43凹型腔
[0045]50支撐殼
[0046]51加固件
[0047]60箔擋板
[0048]70散熱器面板
[0049]80 頂架
[0050]90緩沖梁
[0051]91負荷傳遞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52]本發明通過在前側車架的一中間部形成增強部,且在另一中間部的比增強部更靠車輛后方側形成脆弱部,而解決提供車身前部構造的課題,該車身前部構造抑制了從斜前方側碰撞障礙物時的動力裝置的損傷。
[0053]實施例
[0054]下面,對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0055]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設置于在形成于容納乘客的車廂的前部的發動機室內搭載汽油發動機等動力裝置的轎車。
[0056]圖1是從左斜前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白色車身(未裝配車身)的外觀立體圖。
[0057]圖2是從左斜前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右側前側車架的立體圖。
[0058]圖3是從右斜后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右側前側車架的立體圖。
[0059]圖4是從左斜前方側觀察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的左側前側車架的立體圖。
[0060]車身前部構造具有地板10、A柱20、擱腳板30、前側車架40、支撐殼50、箔擋板60、散熱器面板70、頂架80、緩沖梁90等而構成。
[0061]地板10是構成容納乘客等的車廂(客艙)的床面部的部件。
[0062]地板10例如是對鋼板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
[0063]A柱20為從地板10的左右前端部向上方立設的柱狀的部件。
[0064]A柱20是通過將多個對鋼板進行沖壓加工而成的面板進行集成,利用點焊等搭起來,形成為具有封閉截面的柱狀。
[0065]A柱20的下半部沿著擱腳板30的左右側端部配置,成為可擺動地安裝未圖示的前門的基部。
[0066]A柱20的上半部向后傾斜地配置,并且沿著未圖示的擋風玻璃的左右側邊部配置。
[0067]擱腳板30為車廂的前部隔壁,設置于左右的A柱20的下半部之間。
[0068]擱腳板30從地板10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形成。
[0069]在擱腳板30的上端部,形成有橫隔板部31 ( /《少夕?、y卜'' ),該橫隔板部31沿著擋風玻璃的下邊部延長,并且配置有刮水器裝置等。
[0070]前側車架40為從擱腳板30的下部向車輛前方側突出形成的梁狀的構造部件。
[0071]前側車架40成為安裝有前懸架、子框架、橫梁或各種外裝零件等的基部。
[0072]前側車架40在車寬方向分開地左右設置有一對。
[0073]前側車架40例如通過將對鋼板進行沖壓成型而成的一對面板進行集成,并利用所謂前傾法蘭進行焊接,構成實質上具有矩形的封閉截面。
[0074]關于前側車架40的截面形狀將在后文詳細地說明。
[0075]在左右的前側車架40之間形成有發動機室,該發動機室搭載有包括作為車輛的行駛用動力源的發動機E (參照圖6)在內的動力裝置。
[0076]支撐殼50為容納麥弗遜柱式前懸架的支柱的部分。
[0077]支撐殼50形成為向下方開口的容器狀,在上端部設置有支柱頂架。
[0078]支撐殼50在擱腳板30的正前部,從前側車架40向車寬方向外側且上方側伸出地形成。
[0079]在支撐殼50的前端部,如圖3所示設置有加固件51。
[0080]加固件51沿著支撐殼50的前端部,形成從頂架80伸長到前側車架40的側面部的封閉截面部。
[0081]箔擋板60為構成容納前輪的輪罩的一部分的部分。
[0082]箔擋板60從支撐殼50的前端部向前方側伸出地形成。
[0083]箔擋板60的下端部與前側車架40的上端部的車寬方向外側的端部連接。
[0084]箔擋板60的上端部與頂架80連接。
[0085]散熱器面板70為安裝有對發動機的冷卻水進行冷卻的散熱器芯部、空調的電容器、電風扇等各種冷卻系零件的部分。
[0086]散熱器面板70形成為從車輛前方側看的形狀實質上為矩形狀的框體,配置于左右的前側車架40的前端部之間。
[0087]散熱器面板70的上端部、下端部相對于前側車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