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國際專利分類B62J 13/00所定義的保護架。
背景技術:
現有后變速器的保護架依其安裝方式大致可分為二類,其中第一類為使用二點式固定,是將保護架的其中一點通過螺鎖件而安裝在輪軸上,并將另一點抵靠車架后下叉或固定于后變速器的安裝螺栓。然而第一類的保護架在安裝上往往會受限于不同車型的車架而未能一體適用,而且還可能會導致保護架偏離后變速器的問題,無法提供預期的保護效果。
第二類的保護架為單點式固定,僅依單一螺栓而固定于輪軸上,現有技術中可參考韓國第KR20090010258A號專利以及英國GB810243A號專利。但在上述專利中,前者將輪軸固定螺栓改為長型套筒,以與一具有束仔的保護桿相連接,前者的安裝方式于擋受后變速器撞擊時仍有偏轉移位的問題。后者專利的結構雖使用防止撞擊轉動的棘齒設計,但棘齒并未與保護架同件形成,因此仍可能會發生擋受撞擊時偏轉移位的問題。此外,與棘齒接合的底部件還須通過另一螺栓件與車架后下叉進行固定限轉,所需使用元件較多且安裝方式較為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個目的即在針對傳統的后變速器保護架進行改良,進而提供一種嶄新的后變速器的保護架,其使用元件較少且安裝方式較為簡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嶄新的后變速器的保護架,其擋受撞擊時,不易發生保護架偏轉移位的問題。
緣是,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后變速器保護架,能螺合一軸桿的一外螺紋段,上述保護架包含有:一受抵件、一防護件與一螺合件。其中,受抵件是呈中空狀并可供軸桿通過,受抵件包含有一環形本體、一凸塊與一環墻,環形本體具有軸向上相對的一內側面與一外側面,凸塊設于上述內側面且環墻設于上述外側面。防護件具有一安裝端部與連接安裝端部的一防護端部,安裝端部設有貫穿的一安裝孔,并且安裝端部套接上述環墻。螺合件套接安裝端部并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徑部與一小徑部,小徑部伸入上述安裝孔,并且螺合件是呈中空狀并設有一內螺紋段以螺合軸桿的外螺紋段。
其中該安裝端部還具有面向該外側面的一抵接面,該抵接面與該外側面呈互補的鋸齒狀型態。
其中該小徑部具有同軸設置的一第一環與一第二環,該第一環的二側分別連接該第一環與該大徑部,該第一環可伸入該安裝孔內并抵接該安裝端部,該第二環可伸入該環墻內并抵接該環墻。
其中該內螺紋段內還開設有同軸設置的一內環槽,該保護架還包含有一防松件,該防松件為一O型環并設于該內環槽內。
其中該螺合件內還設有一環型嵌槽,該環型嵌槽相鄰該內螺紋段,該保護架還包含有一防松件,該防松件呈中空狀并具有一套接孔,該套接孔的孔徑小于該軸桿的外徑。
其中該防松件使用軟性材質制成,該防松件具有相連接的一頭部與一嵌接部,該嵌接部開設有多個狹縫,使該嵌接部可受力而向外彎折。
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技術方案是:一種后變速器保護架,是設置于一車架后叉并能螺合一軸桿的一外螺紋段,上述車架后叉具有半開放的一輪軸孔,保護架包含有:一受抵件、一防護件與一螺合件。其中,受抵件是呈中空狀并可供軸桿通過,受抵件是設置于車架后叉并包含有一環形本體、一凸塊與一環墻,環形本體具有軸向上相對的一內側面與一外側面,凸塊設于上述內側面并封閉車架后叉的輪軸孔,并且環墻設于上述外側面。防護件具有一安裝端部與連接安裝端部的一防護端部,安裝端部設有貫穿的一安裝孔,并且安裝端部套接上述環墻。螺合件套接上述安裝端部并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徑部與一小徑部,小徑部伸入安裝孔內,螺合件是呈中空狀并設有一內螺紋段以螺合軸桿的外螺紋段,其中,安裝端部還具有一抵接面向環形本體的外側面,并且抵接面與外側面是呈互補的鋸齒狀型態。
其中該小徑部具有同軸設置的一第一環與一第二環,該第一環的二側分別連接該第一環與該大徑部,該第一環可伸入該安裝孔內并抵接該安裝端部,該第二環可伸入該環墻內并抵接該環墻。
其中該內螺紋段內還開設有同軸設置的一內環槽,該保護架還包含有一防松件,該防松件為一O型環并設于該內環槽內。
其中該螺合件內還設有一環型嵌槽,該環型嵌槽相鄰該內螺紋段,該保護架還包含有一防松件,該防松件呈中空狀并具有一套接孔,該套接孔的孔徑小于該軸桿的外徑。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保護架的整體結構相對簡單,并且僅使用的受抵件、防護件與螺合件等少數幾個元件即可達到良好保護效果。此外,通過后輪輪軸的軸桿與螺合件之間的螺合,以及受抵件與螺合件二者之間的夾抵,可使防護件被穩固地固定在受抵件與螺合件之間,在防護件受到撞擊時,不易發生防護件偏轉移位的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個方面,受抵件的外側面與防護件的抵接面是設計成互補的鋸齒狀型態,使受抵件與螺合件二者可更穩固地咬合,降低防護件受到撞擊時,防護件偏轉移位的可能性。
附圖說明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保護架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保護架的分解圖;
圖3類似于圖2,為保護架另一角度的分解圖;以及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保護架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保護架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保護架的分解圖;以及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保護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點所在,本實用新型茲舉以下的二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說明如后。在以下實施例中,后變速器保護架1都是設置于一車架后叉3上(如圖1與圖2),保護架1能與一軸桿7的一外螺紋段9相螺合,軸桿7是用來連接自行車的后輪(圖未繪示),而車架后叉3具有呈長條型且呈向下開放(亦即呈半開放狀態)的一輪軸孔5以供軸桿7穿設。此外,各實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元件編號,以方便辨識。
保護架1的主要元件包含有一受抵件10、一防護件20與一螺合件30。
請接著參考圖2與圖3。受抵件10是用來配合保護架1的其他元件而使整個保護架1可固定在車架后叉3上。受抵件10在結構上是呈中空狀并可供軸桿7通過輪軸孔5以穿設于受抵件10內,受抵件10包含有一環形本體11、一凸塊17與一環墻19,環形本體11是呈圓環型并具有軸向上相對的一內側面13與一外側面15,內側面13是面向車架后叉3,外側面15是呈一鋸齒狀型態。凸塊17是設于內側面13且環墻19是設于外側面15,凸塊17的尺寸可與車架后叉3的輪軸孔5相配合并封閉輪軸孔5。
防護件20主要是用來保護后變速器,其結構上包含有相連接的一安裝端部21與一防護端部27。安裝端部21是概呈圓環狀并具有一安裝孔23與一抵接面25,安裝孔23貫穿安裝端部21的二側,而抵接面25面向環形本體11的外側面15。抵接面25同樣是呈一鋸齒狀型態并與外側面15的型態互補,使得防護件20通過安裝端部21而套接于受抵件10的環墻19時(如圖4),抵接面25可與外側面15穩固地咬合,使防護件20擋受撞擊時不易偏離位置。防護端部27在本實施例中是呈一長柄狀,防護端部27亦可為其他結構型態,例如呈U字形,只要能夠保護后變速器均可。
請參考圖2至圖4。螺合件30是用來螺合軸桿7并固定防護件20。螺合件30在結構上是呈中空狀并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徑部31與一小徑部33。小徑部33具有同軸設置的一第一環331與一第二環332(如圖4),第一環331的二側分別連接第二環332與大徑部31,第一環331的外徑大于第二環332的外徑。螺合件30的內部設有一內螺紋段37,并且內螺紋段37內還設有同軸設置的一內環槽35,內螺紋段37是用來螺合軸桿7的外螺紋段9,使得當使用者操作大徑部31而旋入螺合件30并使螺合件30套接于安裝端部21時,螺合件30通過內螺紋段37而螺合軸桿7,第二環332伸入環墻19內并抵接環墻19,第一環331伸入安裝孔23內并抵接安裝端部21的內壁,大徑部31與環形本體11共同夾抵與固定防護件20。此外,本實用新型還選擇性地在內環槽35內設置一防松件40,防松件40在本實施例實質為一0型環,防松件40用以提供軸桿7與內螺紋段37之間的阻力,從而避免軸桿7轉動,進而從螺合件30松脫。
安裝本實用新型的保護架1時,首先將軸桿7穿過車架后叉3的輪軸孔5以及安裝好后變速器(圖未繪示)后,再依序套接受抵件10與防護件20,并調整防護件20至一適當角度,最后再將螺合件30旋入安裝孔23內,以螺合軸桿7并夾抵防護件20,如此即完成保護架1的安裝。整個安裝過程相當容易,所需安裝的元件也相對較少,卻同樣可達成保護后變速器的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通過軸桿7與螺合件30之間的螺合以及受抵件10與螺合件30二者的夾抵,也可使防護件20穩固地被固定在受抵件10與螺合件30之間,避免防護件20因擋受撞擊時而發生防護件20偏轉移位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第二實施例,請參考圖5至圖7。第二實施例的保護架1的主要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而其中一個差異在于,第二實施例的螺合件30內部是設有一環型嵌槽38而沒有設置內環槽35,環型嵌槽38是用來供一防松件40設置,并且環型嵌槽38是相鄰內螺紋段37。在第二實施例中,防松件40是采用軟性材料制成,防松件40是呈中空狀并且中央具有一套接孔41,并且防松件40在結構上具有相連接的一頭部42與一嵌接部43,嵌接部43上設有多道狹縫44,使嵌接部43可受力而向外彎折。套接孔41與內螺紋段37是同軸設置,并且套接孔41的孔徑是略小于軸桿7的外螺紋段9的外徑,使得當套接孔41套接于軸桿7時,防松件40同樣可施予軸桿7阻力而防止軸桿7轉動,從而避免軸桿7從螺合件30松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