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自行車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用于共享單車的車座智能轉換裝置。
背景技術:
自行車作為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尤其是現在共享單車的推廣給人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間接的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緩解了環境污染的壓力,現有的自行車座結構單一,固定安裝在自行車上,天氣炎熱時現有的自行車座散熱性能低,在道路較為崎嶇的路段現有的自行座減震效果差,舒適度低,當更換適應的的自行車座時,需要人工進行更換,人工更換自行車座穩定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共享單車的車座智能轉換裝置,可以解決現有自行車座存在的炎熱天氣散熱性差、崎嶇路段減震效果差、需要人工更換車座、穩定性差與舒適度低等難題,可以實現自行車座自動化轉換的功能,無需人工更換車座,且具有穩定性好,散熱性能好,減震效果好與舒適度高等優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用于共享單車的車座智能轉換裝置,包括轉換架,轉換架為矩形結構,轉換架的下端安裝有固定柱,工作人員通過固定柱將本發明安裝在現有的自行車上,轉換架的上端為口結構,轉換架左右兩端的內壁之間通過軸承安裝有轉換機構,轉換機構的上端對稱安裝有兩個限位機構,轉換機構的頂端安裝有散熱車座,轉換機構的底端安裝有減震車座,轉換機構可以帶動散熱車座與減震車座進行位置轉換,兩個限位機構可以對轉換機構進行位置限定,轉換機構與兩個限位機構相互配合完成車座轉換的工藝。
所述轉換機構包括通過軸承安裝在轉換架內壁之間的轉換柱,轉換柱的中部通過焊接方式固定安裝有連接柱,連接柱的上端對稱安裝有兩個限位柱,連接柱的頂端安裝有散熱車座,散熱車座可以起到高效率散熱的作用,連接柱的底端安裝有減震車座,減震車座可以起到減震緩沖的作用,轉換柱的左右兩端對稱安裝有兩個從動齒輪,每個從動齒輪上均嚙合有一個主動齒輪,每個主動齒輪均安裝在一個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每個驅動電機均通過電機座安裝在轉換架的內壁上,驅動電機工作時帶動主動齒輪進行轉動,主動齒輪帶動從動齒輪進行轉動,從動齒輪轉動時帶動安裝在轉換柱上的連接柱進行轉動,連接柱轉動的同時帶動散熱車座與減震車座進行位置調節,無需人工調換車座,可以隨意的進行轉換,提高了舒適度。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限位機構包括安裝在轉換架內壁上的限位氣缸,限位氣缸的底端通過法蘭安裝在橫板上,橫板上固定安裝有定位塊,且定位塊呈弧形結構,定位塊的中部設置有限位槽,定位塊的側壁上均勻設置有呈錐型結構的凸塊,限位氣缸可以帶動安裝在橫板上的定位塊進行伸縮運動,定位塊上的限位槽與限位柱相對應,限位氣缸帶動定位塊包裹住限位柱,定位塊側壁上的凸塊與連接柱上的進給槽相對應,凸塊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進行牢穩的固定,無需人工進行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散熱車座的內部為空心結構,散熱車座的內壁上安裝有伸縮桿,伸縮桿的上端安裝在由柔性材質組成的定位架上,位于定位架與散熱車座內壁之間的伸縮桿上套設有限位彈簧,定位架的上端緊貼在散熱車座的內壁上,定位架上均勻設置有氣孔,定位架的下端設置有微型風機,伸縮桿在限位彈簧的輔助下對定位架起到了緩沖的作用,微型風機工作時產生的風力,通過定位架上的氣孔進行運動對散熱車座起到了快速散熱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炎熱天氣運動過程中的舒適度。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減震車座的內部為空心結構,減震車座的內壁上均勻設置有緩沖彈簧,緩沖彈簧的頂端安裝在支撐墊上,支撐墊的上端緊貼在減震車座的內壁上,且支撐墊由硅膠組成,緩沖彈簧對支撐墊起到了緩沖的作用,硅膠組成的支撐墊具有緩沖減震的作用,緩沖彈簧與支撐墊配合使用起到雙重減震緩沖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崎嶇道路上行駛的舒適度。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限位柱與限位槽一一對應,且限位柱的直徑小于限位槽內壁的直徑,限位柱與限位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起到固定限位的作用,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連接柱的上端均勻設置有進給槽,且進給槽與凸塊相對應,凸塊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進行牢穩的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位于所述轉換架左端的定位塊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卡塊,位于轉換架右端的定位塊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卡槽,且卡塊與卡槽一一對應,兩個限位機構同時工作對連接柱進行限位時,位于轉換架左端定位塊上的兩個卡塊運動到轉換架右端定位塊上的兩個卡槽內,卡塊與卡槽相互配合使用到到固定的效果,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工作時,工作人員通過固定柱將本發明安裝在現有的自行車上,當使用者將要在較為崎嶇的道路上行駛時,轉換機構自動調節帶動減震車座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轉換機構上的驅動電機帶動主動齒輪進行轉動,主動齒輪帶動從動齒輪進行轉動,從動齒輪轉動時帶動安裝在轉換柱上的連接柱進行轉動,連接柱轉動的同時帶動散熱車座與減震車座進行位置調節,使減震車座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與此同時兩個限位機構開始工作,限位機構上的限位氣缸帶動定位塊包裹住限位柱,定位塊側壁上的凸塊與連接柱上的進給槽相對應,凸塊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進行牢穩的固定,兩個限位機構同時工作位于轉換架左端定位塊上的兩個卡塊運動到轉換架右端定位塊上的兩個卡槽內,卡塊與卡槽相互配合使用到到固定的效果,限位柱與限位槽相互配合對連接柱進行固定,兩個限位機構對連接柱進行三重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減震車座上的緩沖彈簧對支撐墊起到了緩沖的作用,硅膠組成的支撐墊具有緩沖減震的作用,緩沖彈簧與支撐墊配合使用起到雙重減震緩沖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崎嶇道路上行駛的舒適度,當天氣較為炎熱時,轉換機構自動調節帶動散熱車座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轉換機構上的驅動電機帶動主動齒輪進行轉動,主動齒輪帶動從動齒輪進行轉動,從動齒輪轉動時帶動安裝在轉換柱上的連接柱進行轉動,連接柱轉動的同時帶動散熱車座與減震車座進行位置調節,使散熱車座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與此同時兩個限位機構開始工作,限位機構上的限位氣缸帶動定位塊包裹住限位柱,定位塊側壁上的凸塊與連接柱上的進給槽相對應,凸塊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進行牢穩的固定,兩個限位機構同時工作位于轉換架左端定位塊上的兩個卡塊運動到轉換架右端定位塊上的兩個卡槽內,卡塊與卡槽相互配合使用到到固定的效果,限位柱與限位槽相互配合對連接柱進行固定,兩個限位機構對連接柱進行三重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散熱車座上的伸縮桿在限位彈簧的輔助下對定位架起到了緩沖的作用,微型風機工作時產生的風力,通過定位架上的氣孔進行運動對散熱車座起到了快速散熱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炎熱天氣運動過程中的舒適度,可以實現自行車座自動化轉換的功能。
本發明的有益穩定性是:
1、本發明可以解決現有自行車座存在的炎熱天氣散熱性差、崎嶇路段減震效果差、需要人工更換車座、穩定性差與舒適度低等難題,可以實現自行車座自動化轉換的功能,無需人工更換車座,且具有穩定性好,散熱性能好,減震效果好與舒適度高等優點;
2、本發明設計了轉換機構,轉換機構可以帶動散熱車座與減震車座進行位置轉換,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位置調節,無需人工進行更換,且散熱車座散熱性好,減震車座減震性能好,提高了舒適度;
3、本發明設計了兩個限位機構,兩個限位機構同時工作可以對轉換機構進行三重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轉換架與左側限位機構之間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轉化架與右側限位機構之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連接柱與限位柱之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散熱車座的剖視圖;
圖6是本發明減震車座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用于共享單車的車座智能轉換裝置,包括轉換架1,轉換架1為矩形結構,轉換架1的下端安裝有固定柱2,工作人員通過固定柱2將本發明安裝在現有的自行車上,轉換架1的上端為口結構,轉換架1左右兩端的內壁之間通過軸承安裝有轉換機構3,轉換機構3的上端對稱安裝有兩個限位機構4,轉換機構3的頂端安裝有散熱車座5,轉換機構3的底端安裝有減震車座6,轉換機構3可以帶動散熱車座5與減震車座6進行位置轉換,兩個限位機構4可以對轉換機構3進行位置限定,轉換機構3與兩個限位機構4相互配合完成車座轉換的工藝。
所述轉換機構3包括通過軸承安裝在轉換架1內壁之間的轉換柱31,轉換柱31的中部通過焊接方式固定安裝有連接柱32,連接柱32的上端對稱安裝有兩個限位柱33,連接柱32的頂端安裝有散熱車座5,散熱車座5可以起到高效率散熱的作用,連接柱32的底端安裝有減震車座6,減震車座6可以起到減震緩沖的作用,轉換柱31的左右兩端對稱安裝有兩個從動齒輪34,每個從動齒輪34上均嚙合有一個主動齒輪35,每個主動齒輪35均安裝在一個驅動電機36的輸出軸上,每個驅動電機36均通過電機座安裝在轉換架1的內壁上,驅動電機36工作時帶動主動齒輪35進行轉動,主動齒輪35帶動從動齒輪34進行轉動,從動齒輪34轉動時帶動安裝在轉換柱31上的連接柱32進行轉動,連接柱32轉動的同時帶動散熱車座5與減震車座6進行位置調節,無需人工調換車座,可以隨意的進行轉換,提高了舒適度。
所述限位機構4包括安裝在轉換架1內壁上的限位氣缸41,限位氣缸41的底端通過法蘭安裝在橫板42上,橫板42上固定安裝有定位塊43,且定位塊43呈弧形結構,定位塊43的中部設置有限位槽,定位塊43的側壁上均勻設置有呈錐型結構的凸塊44,限位氣缸41可以帶動安裝在橫板42上的定位塊43進行伸縮運動,定位塊43上的限位槽與限位柱33相對應,限位氣缸41帶動定位塊43包裹住限位柱33,定位塊43側壁上的凸塊44與連接柱32上的進給槽相對應,凸塊44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32進行牢穩的固定,無需人工進行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所述散熱車座5的內部為空心結構,散熱車座5的內壁上安裝有伸縮桿51,伸縮桿51的上端安裝在由柔性材質組成的定位架52上,位于定位架52與散熱車座5內壁之間的伸縮桿51上套設有限位彈簧54,定位架52的上端緊貼在散熱車座5的內壁上,定位架52上均勻設置有氣孔,定位架52的下端設置有微型風機53,伸縮桿51在限位彈簧54的輔助下對定位架52起到了緩沖的作用,微型風機53工作時產生的風力,通過定位架52上的氣孔進行運動對散熱車座5起到了快速散熱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炎熱天氣運動過程中的舒適度。
所述減震車座6的內部為空心結構,減震車座6的內壁上均勻設置有緩沖彈簧61,緩沖彈簧61的頂端安裝在支撐墊62上,支撐墊62的上端緊貼在減震車座6的內壁上,且支撐墊62由硅膠組成,緩沖彈簧61對支撐墊62起到了緩沖的作用,硅膠組成的支撐墊62具有緩沖減震的作用,緩沖彈簧61與支撐墊62配合使用起到雙重減震緩沖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崎嶇道路上行駛的舒適度。
所述限位柱33與限位槽一一對應,且限位柱33的直徑小于限位槽內壁的直徑,限位柱33與限位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32起到固定限位的作用,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所述連接柱32的上端均勻設置有進給槽,且進給槽與凸塊44相對應,凸塊44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32進行牢穩的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位于所述轉換架1左端的定位塊43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卡塊45,位于轉換架1右端的定位塊43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個卡槽,且卡塊45與卡槽一一對應,兩個限位機構4同時工作對連接柱32進行限位時,位于轉換架1左端定位塊43上的兩個卡塊45運動到轉換架1右端定位塊43上的兩個卡槽內,卡塊45與卡槽相互配合使用到到固定的效果,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
工作時,工作人員通過固定柱2將本發明安裝在現有的自行車上,當使用者將要在較為崎嶇的道路上行駛時,轉換機構3自動調節帶動減震車座6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轉換機構3上的驅動電機36帶動主動齒輪35進行轉動,主動齒輪35帶動從動齒輪34進行轉動,從動齒輪34轉動時帶動安裝在轉換柱31上的連接柱32進行轉動,連接柱32轉動的同時帶動散熱車座5與減震車座6進行位置調節,使減震車座6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與此同時兩個限位機構4開始工作,限位機構4上的限位氣缸41帶動定位塊43包裹住限位柱33,定位塊43側壁上的凸塊44與連接柱32上的進給槽相對應,凸塊44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32進行牢穩的固定,兩個限位機構4同時工作位于轉換架1左端定位塊43上的兩個卡塊45運動到轉換架1右端定位塊43上的兩個卡槽內,卡塊45與卡槽相互配合使用到到固定的效果,限位柱33與限位槽相互配合對連接柱32進行固定,兩個限位機構4對連接柱進行三重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減震車座6上的緩沖彈簧61對支撐墊62起到了緩沖的作用,硅膠組成的支撐墊62具有緩沖減震的作用,緩沖彈簧61與支撐墊62配合使用起到雙重減震緩沖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崎嶇道路上行駛的舒適度,當天氣較為炎熱時,轉換機構3自動調節帶動散熱車座5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轉換機構3上的驅動電機36帶動主動齒輪35進行轉動,主動齒輪35帶動從動齒輪34進行轉動,從動齒輪34轉動時帶動安裝在轉換柱31上的連接柱32進行轉動,連接柱32轉動的同時帶動散熱車座5與減震車座6進行位置調節,使散熱車座5運動到指定的工作位置,與此同時兩個限位機構4開始工作,限位機構4上的限位氣缸41帶動定位塊43包裹住限位柱33,定位塊43側壁上的凸塊44與連接柱32上的進給槽相對應,凸塊44與進給槽相互配合可以對連接柱32進行牢穩的固定,兩個限位機構4同時工作位于轉換架1左端定位塊43上的兩個卡塊45運動到轉換架1右端定位塊43上的兩個卡槽內,卡塊45與卡槽相互配合使用到到固定的效果,限位柱33與限位槽相互配合對連接柱32進行固定,兩個限位機構4對連接柱進行三重固定,提高了工作的穩定性,散熱車座5上的伸縮桿51在限位彈簧54的輔助下對定位架52起到了緩沖的作用,微型風機53工作時產生的風力,通過定位架52上的氣孔進行運動對散熱車座5起到了快速散熱的作用,可以提高自行車使用者在炎熱天氣運動過程中的舒適度,實現了自行車座自動化轉換的功能,解決現有自行車座存在的炎熱天氣散熱性差、崎嶇路段減震效果差、需要人工更換車座、穩定性差與舒適度低等難題,達到了目的。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的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