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等的車身構造以及車輛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周圍的車身構造的一例。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在減震器外殼的內側設置加強部件來提高車身剛性的技術。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84547號公報
在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內面板與外面板之間形成有間隙。在形成有供油口的一側,在內面板與外面板之間存在用于支承供油噴嘴或供油蓋等的大致箱狀的車架部件,由此外面板的強度通過該車架部件得以維持。但是,在無供油口的一側,尤其不存在上述車架部件之類的結構,由此擔心當從外側向外面板施加過度的外力時,會導致外面板凹陷。
對于該問題,能夠考慮到在無供油口的一側也適用供油口側所使用的車架部件。但是,在車架部件上形成有用于使供油噴嘴或供油蓋通過的開口部,因此當在無供油口的一側直接適用時,開口部被外面板封堵而導致車架部件的內部成為大致密封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當將車身浸漬在電沉積涂料槽中時,在供油口側當然也在外面板上形成有用于使供油噴嘴等通過的開口部,因此電沉積涂料會通過該開口部而流入至車架部件的內部。但是,在無供油口的一側,如上述那樣,由于車架部件的開口部被外面板封堵,所以電沉積涂料無法流入至車架部件的內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這樣的課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謀求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外面板的剛性的提高,且謀求隨之可能出現的電沉積涂料的涂敷問題的消除。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大致箱狀的面板加強部件,該面板加強部件固定在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且與供油口為左右相反側的內面板上而配置在所述內面板與外面板之間,在所述面板加強部件上形成有將其內外連通的連通孔。
根據本發明,大致箱狀的面板加強部件具備在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且與供油口為左右相反側的內面板與外面板之間,由此即使在與供油口為左右相反側的外面板、即無供油口的一側的外面板上從外側施加了過度的外力,也能夠抑制外面板的凹陷等的變形,能夠提高外面板的剛性。而且,通過設置連通孔,在將車身浸漬于電沉積涂料槽中時,能夠使電沉積涂料從連通孔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的內部。
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加強部件的外表面側上,設有將所述連通孔封堵的隔音部件。
根據本發明,能夠將通過連通孔而向車室側泄漏的路面噪音等通過隔音部件隔音。
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加強部件具有由所述外面板的內表面封堵的開口部,在所述開口部的緣部間隔地設有密封部件。
根據本發明,在將車身浸漬于電沉積涂料槽中時,能夠使電沉積涂料從間隔設置的密封部件之間的間隙通過而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的內部。
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加強部件在從車寬方向觀察時呈多邊形狀,所述連通孔中的至少一個形成在角部上。
根據本發明,通過在角部上形成連通孔,能夠抑制面板加強部件的剛性的降低。
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加強部件上固定有后柱。
根據本發明,通過在面板加強部件上固定后柱,能夠抑制因設置連通孔所導致的面板加強部件的剛性的降低。
此外,本發明的車輛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設置大致箱狀的面板加強部件,該面板加強部件配置在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內面板與外面板之間,且形成有將內外連通的連通孔,在將車身浸漬在電沉積涂料槽中的涂料工序中,使電沉積涂料從所述連通孔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的內部,在所述涂料工序后,將所述連通孔從所述面板加強部件的外表面側通過隔音部件封堵。
通過在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內面板與外面板之間設置大致箱狀的面板加強部件,即使在外面板上從外側施加了過度的外力,也能夠抑制外面板的凹陷等的變形,能夠提高外面板的剛性。在涂料工序中,能夠使電沉積涂料從連通孔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的內部。通過在涂料工序后將連通孔通過隔音部件封堵,能夠通過連通孔而將向車室側泄漏的路面噪音等隔音。如以上那樣地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的制造方法,能夠通過簡單的方法提高外面板的剛性,能夠消除電沉積涂料的涂敷問題和隔音問題。
此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加強部件具有與所述外面板的內表面接近相對的開口部,在所述開口部的緣部間隔地設有密封部件,在所述涂料工序中,使電沉積涂料經由所述密封部件之間的間隙從所述開口部流入至所述面板加強部件的內部。
根據本發明,能夠更進一步消除電沉積涂料的涂敷問題。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謀求位于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的車寬方向外側且與供油口為左右相反側的外面板的剛性的提高,且也能夠消除隨之可能出現的電沉積涂料的涂敷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車身構造的側視圖,示出在拆下外面板的狀態下觀察車身后部的右側的狀態。
圖2是本實施方式的車身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圖1中的a-a剖視圖。
圖4是面板加強部件的側視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車身構造
2內面板
3外面板
4面板加強部件
5開口部
8a第1連通孔(連通孔)
8b第2連通孔(連通孔)
9第1隔音部件(隔音部件)
10第2隔音部件(隔音部件)
11后柱
31減震器外殼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4,在汽車的后輪側的減震器外殼31(圖3)的車寬方向外側,且與供油口為左右相反的一側(無供油口的一側)上,配置有內面板(后側內面板)2以及外面板(后側外面板)3(圖3)。在減震器外殼31內收納安裝有未圖示的減震器。成為本發明的對象的內面板2以及外面板3配置在所謂的輪罩的上部。
本發明的車身構造1具有固定在內面板2上、且配置于內面板2與外面板3之間的大致箱狀的面板加強部件4。面板加強部件4呈大致橫向配置的四棱錐臺形狀。具體地說,面板加強部件4具有:作為頂面的外表面部4a,其與外面板3的內表面相仿地以大致垂直狀延伸設置;和4個作為錐體面的上表面部4b、下表面部4c、前表面部4d、后表面部4e,這些部分從外表面部4a向著內面板2而以末端擴開形狀延伸設置。上表面部4b、下表面部4c、前表面部4d、后表面部4e分別作為與上方、下方、車輛前方、車輛后方相對的面而形成。
面板加強部件4的底面側以整個面開口的方式形成,在整個邊緣上形成有與內面板2的外表面相仿的凸緣部4f。面板加強部件4通過使凸緣部4f與內面板2點焊而固定在內面板2上。面板加強部件4由例如沖壓成形的鋼板等構成。
在外表面部4a上,開口形成有矩形的開口部5。在此,面板加強部件4能夠適用為供油口周圍(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為車身后部的左側)的支承材料,開口部5在該情況下是為了使供油噴嘴或供油蓋通過而形成的。因此,在將面板加強部件4如本發明那樣地使用于無供油口一側的面板加強時,開口部5不是必需的。但是,通過使用形成有開口部5的面板加強部件4,能夠在具有供油口的一側和無供油口的一側謀求部件的通用化。
在開口部5周圍的緣部凹陷設有密封槽6。在密封槽6上,間隔地設有呈矩形的沿著開口部5的4條邊的4個密封部件7。因此,在開口部5的4個角部5a上,不存在密封部件7,在密封部件7與外面板3的內表面接觸的狀態下,在角部5a處,在面板加強部件4的外表面部4a與外面板3之間形成有間隙。密封部件7可以為所涂敷的密封劑,也可以為由人工嵌入至密封槽6中的部件。
在面板加強部件4上,形成有將其內外連通的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在上表面部4b與后表面部4e之間的角部上,形成有與后斜上方相對的斜角面4g,在該斜角面4g上鉆孔設置有作為直徑幾毫米~幾十毫米大小的圓孔的第1連通孔8a。在下表面部4c上,鉆孔設置有直徑大小與第1連通孔8a相同程度的第2連通孔8b。
在面板加強部件4的外表面側,設有將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封堵的第1隔音部件9、第2隔音部件10。第1隔音部件9、第2隔音部件10例如由泡沫聚氨酯材料的塊片構成。第1隔音部件9例如由如下的塊形狀構成,該塊形狀具有與斜角面4g面接觸而將第1連通孔8a封堵的封堵面9a、與內面板2緊靠的內表面9b、和與外面板3緊靠的外表面9c。第2隔音部件10例如由如下的塊形狀構成,該塊形狀具有與下表面部4c面接觸而將第2連通孔8b封堵的封堵面10a、與內面板2緊靠的內表面10b、和與外面板3緊靠的外表面10c。
封堵面9a、10a例如分別通過粘接劑或雙面膠等固定在斜角面4g、下表面部4c。對于內表面9b、10b和外表面9c、10c,雖然通過使塊片壓縮變形并與內面板2和外面板3壓接,但根據情況也可以使用粘接劑等。此外,在不必擔心壓縮變形的塊片錯位的情況下,在封堵面9a、10a與斜角面4g、下表面部4c之間也可以省略粘接劑或雙面膠等。
接著,在面板加強部件4上固定有后柱(后柱內構件)11。后柱11是上端安裝在車頂側梁32的后端附近、且向下方延伸而使其下端周圍固定在內面板2上的部件。在面板加強部件4的上表面部4b與前表面部4d之間的角部上,形成有與前斜上方相對的斜角面4h,后柱11的下端與斜角面4h和前表面部4d緊靠并通過點焊等固定。
(作用/效果)
在減震器外殼31的車寬方向外側上的內面板2與外面板3之間,具有大致箱狀的面板加強部件4,該面板加強部件4的凸緣部4f通過點焊固定在內面板2上,且外表面部4a經由密封部件7而與外面板3的內表面緊靠,由此能夠將向外面板3施加的外力經由面板加強部件4而由內面板2承受,能夠降低外面板3的凹陷等的變形。
而且,在將車身浸漬在電沉積涂料槽(省略圖示)中的涂料工序中,電沉積涂料因上述面板加強部件4為大致密封狀態而難以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4的內部,但是,本發明在面板加強部件4上形成有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因此電沉積涂料會從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順暢地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4的內部。由此,能夠在面板加強部件4的內表面側、和由面板加強部件4所覆蓋的內面板2上涂敷電沉積涂料。電沉積涂料也會從密封部件7之間的角部5a處的間隙通過而從開口部5流入至面板加強部件4內,因此能夠更確實地進行電沉積涂料的涂敷。
特別是對于連通孔,通過在面板加強部件4的上部以及下部作為一對孔而形成有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在車身的浸漬時,能夠由上部的第1連通孔8a進行面板加強部件4內的除氣,主要從下部的第2連通孔8b順暢地進行電沉積涂料的流入。而且,在將車身從電沉積涂料槽升起時,能夠使存積在面板加強部件4內的電沉積涂料從下部的第2連通孔8b順暢地下落排出。
通過將第1連通孔8a形成于面板加強部件4的角部(斜角面4g)上,能夠抑制面板加強部件4的剛性的降低。此外,通過在面板加強部件4上固定有后柱11,也能夠抑制因形成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所導致的面板加強部件4的剛性的降低。
當使第1連通孔8a以及第2連通孔8b保持開放的狀態時,主要擔心來自輪罩的路面噪音會從上述連通孔泄漏而傳達至車室。由此在涂料工序后,通過將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分別由第1隔音部件9、第2隔音部件10封堵,而能夠謀求路面噪音的降低。在內面板2上,形成有與行李箱(艙室)相鄰的開口部33,作業員將手從開口部33通過而插入至內面板2與外面板3之間,從而將第1連通孔8a以及第2連通孔8b由第1隔音部件9、第2隔音部件10封堵。作為第1隔音部件9、第2隔音部件10,并非是插塞密封件或墊圈等的封孔部件,而設為泡沫聚氨酯材料的塊片,由此,在內面板2與外面板3之間的狹窄空間內,主要通過與面板加強部件4的外表面抵接程度的不費力的簡單作業,就能夠有效地將第1連通孔8a、第2連通孔8b封堵。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形成在面板加強部件4上的連通孔的數量可以為1個也可以為3個以上。但是,在考慮到電沉積涂料的流入流出的良好性和隔音部件的安裝作業的工時的情況下,優選為如已說明的方式那樣地設置為上下一對的連通孔。此外,連通孔的形狀也不限于圓孔,也可以為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