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擰緊機領域。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胎擰緊軸多軸切換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汽車需求的增長及多樣化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廠家更多地希望在一條生產線上實現多個車型共線生產,從而提高汽車生產效率,因此,實現裝配工具的多功能化成為一種途徑。
現有技術的擰緊機,操作人員需要根據汽車車輪的螺母中心直徑尺寸來選擇不同規格型號的擰緊機分別對螺母進行安裝固緊,專機專用增加了設備資金的投入,增加了產品部件的加工成本,降低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輪胎擰緊軸多軸切換機構,其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功能齊全,實現一機多用,提高了裝配效率。
為了實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輪胎擰緊軸多軸切換機構,包括固定盤、設置在固定盤上的多個軌道和多個氣缸、以及滑動設置在軌道上的多個擰緊軸,一個擰緊軸的輸出端穿過一個限位孔,其中,
多個限位孔包括一對第一限位孔、一對第二限位孔、一個第三限位孔,其中,一對第一限位孔和一對第二限位孔沿周向均勻分布,第三限位孔設置在一對第一限位孔或一對第二限位孔之間的軸對稱線上,多個限位孔分別與汽車輪胎的安裝孔相對應;
多個軌道分布在多個限位孔圍成的圓周外側,多個軌道包括一對第一軌道、一對第二軌道、一個第三軌道,其中,所述第一軌道分別垂直于所述固定盤的圓心與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中心的連線,所述第二軌道分別垂直于所述固定盤的圓心與所述第二限位孔的中心的連線,第三軌道位于所述固定盤的圓心與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圓心的連線的延長線上;
多個擰緊軸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軌道上的一對第一擰緊軸、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二軌道上的一對第二擰緊軸、設置在所述第三軌道上的第三擰緊軸,所述第一擰緊軸的輸出端分別伸入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擰緊軸的輸出端分別伸入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三擰緊軸的輸出端伸入所述第三限位孔;
多個氣缸包括分布在固定盤上的一個第一氣缸、一對第二氣缸、一個第三氣缸,其中,所述第三氣缸與第三擰緊軸固定連接、推動第三擰緊軸沿第三軌道滑動,所述第二氣缸分別與緊鄰所述第三擰緊軸兩側的一對第二擰緊軸固定連接、分別推動所述第二擰緊軸沿所述第二軌道滑動,遠離所述第三擰緊軸的一對第一擰緊軸通過連桿鉸接,所述第一氣缸與鉸接軸固定連接、推動所述第一擰緊軸分別沿所述第一軌道滑動。
優選的是,多個軌道中每一個軌道包括一個滑軌和一個滑塊,所述滑軌的縱向橫截面為工字形,所述滑軌上設有可供其與所述固定盤固定連接的多個通孔,所述滑塊上設有可固定每個擰緊軸的多個固定孔,其中,一對第一擰緊軸分別垂直于各自的第一軌道的滑軌的滑動方向與各自的滑塊固定設置,一對第二擰緊軸分別垂直于各自的第二軌道的滑軌的滑動方向與各自的滑塊固定設置,第三擰緊軸沿第三軌道的滑軌的滑動方向與其滑塊固定設置。
優選的是,所述第三氣缸、所述第三軌道均通過L形板固定在所述固定盤上。
優選的是,一對第一限位孔(11)和一對第二限位孔(12)均為腰形孔,每個腰形孔的兩個半圓的圓心連線分別垂直于腰形孔各自的中心與所述固定盤(1)的圓心的連線,每個腰形孔的兩個半圓的圓心連線的延長線相交成四邊形,且第一限位孔(11)的長度小于第二限位孔(12)的長度,第三限位孔(13)為圓形結構。
優選的是,一對第一限位孔的孔中心距為8.94mm;一對第二限位孔的孔中心距為26.62mm,第三限位孔的直徑為34.2mm。
優選的是,多個擰緊軸形成的圓的直徑為114mm。
優選的是,多個擰緊軸為偏心擰緊軸。
本實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在多個氣缸、多個軌道以及連桿等的協助下,實現多個擰緊軸在在規定分度圓內進行四軸或五軸的均勻分布,并可根據要安裝的汽車輪胎的規格型號進行來回切換,并同時打四個螺栓或五個螺栓,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將多個擰緊軸集成,確保人機都可用,當掛在平衡器上,人工可直接裝配輪胎;當安裝到機器人上,通過PLC集成,可自動安裝輪胎;本實用新型也能實現同時對多個車型進行輪胎裝配,不用一個車型配一套工具。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功能齊全,實現一機多用,提高了裝配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五軸工作狀態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五軸工作狀態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四軸工作狀態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四軸工作狀態的側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軌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擰緊軸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術語“橫向”、“縱向”、“軸向”、“徑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輪胎擰緊軸多軸切換機構,包括固定盤1、設置在固定盤1上的多個軌道和多個氣缸、以及滑動設置在軌道上的多個擰緊軸,一個擰緊軸的輸出端穿過一個限位孔,其中,
多個限位孔包括一對第一限位孔11、一對第二限位孔12、一個第三限位孔13,其中,一對第一限位孔11和一對第二限位孔12沿周向均勻分布,第三限位孔13設置在一對第一限位孔11或一對第二限位孔12之間的軸對稱線上,多個限位孔分別與汽車輪胎的安裝孔相對應;
多個軌道分布在多個限位孔圍成的圓周外側,多個軌道包括一對第一軌道21、一對第二軌道22、一個第三軌道23,其中,所述第一軌道21分別垂直于所述固定盤1的圓心與所述第一限位孔11的中心的連線,所述第二軌道22分別垂直于所述固定盤1的圓心與所述第二限位孔12的中心的連線,第三軌道23位于所述固定盤1的圓心與所述第三限位孔13的圓心的連線的延長線上;
多個擰緊軸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軌道21上的一對第一擰緊軸31、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二軌道22上的一對第二擰緊軸32、設置在所述第三軌道23上的第三擰緊軸33,所述第一擰緊軸31的輸出端分別伸入所述第一限位孔11,所述第二擰緊軸32的輸出端分別伸入所述第二限位孔12,所述第三擰緊軸33的輸出端伸入所述第三限位孔13;
多個氣缸包括分布在固定盤1上的一個第一氣缸41、一對第二氣缸42、一個第三氣缸43,其中,所述第三氣缸43與第三擰緊軸33固定連接、推動第三擰緊軸33沿第三軌道23滑動,所述第二氣缸42分別與緊鄰所述第三擰緊軸33兩側的一對第二擰緊軸32固定連接、分別推動所述第二擰緊軸32沿所述第二軌道22滑動,遠離所述第三擰緊軸33的一對第一擰緊軸31通過連桿5鉸接,所述第一氣缸41與鉸接軸固定連接、推動所述第一擰緊軸31分別沿所述第一軌道21滑動。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在多個氣缸、多個軌道、連桿等的協助下,實現多個擰緊軸在在規定分度圓內進行四軸或五軸的均勻分布,并可根據要安裝的汽車輪轂的規格型號進行來回切換,并同時向安裝孔內打四個螺栓或五個螺栓,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如圖1為五軸工作狀態的俯視圖,此時,一對第一擰緊軸31、一對第二擰緊軸32、第三擰緊軸33均處在五軸分度圓的工作位,每個擰緊軸之間以72°角度分布,本實用新型在切換到四軸時,即從圖1切換到圖4的狀態時,各個擰緊軸的動作原理為:首先,第三氣缸43推動第三擰緊軸33沿第三軌道23向遠離固定盤1垂直方向移動90mm,然后,一對第二氣缸42分別推動第二擰緊軸32沿第二軌道22向第三擰緊軸33方向分別移動到四軸的工作位,最后,第一氣缸41向固定盤1的圓心方向推動連桿5移動,從而帶動一對第一擰緊軸31分別沿各自軌道21向第二擰緊軸32方向移動到位,完成了由五軸到四軸切換,如圖4為四軸工作狀態的俯視圖,此時,一對第一擰緊軸31和一對第二擰緊軸32均處于工作位,第三擰緊軸33閑置不用,在直徑的分度圓上,第一擰緊軸31和第二擰緊軸32的每個擰緊軸之間以90°角度均勻分布。當由四軸切換到五軸時,多個氣缸推動多個擰緊軸沿由從五軸切換到四軸時的相反方向滑動到五軸工作位即可完成切換。在四軸與五軸的切換時,多個氣缸的推力分別均為980N和1500N,多個擰緊軸的自轉擰緊力矩為20~200N·m。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多個軌道中每一個軌道包括一個滑軌61和一個滑塊62,所述滑軌61的縱向橫截面為工字形,所述滑軌61上設有可供其與所述固定盤1固定連接的多個通孔,所述滑塊62上設有可固定每個擰緊軸的多個固定孔,其中,一對第一擰緊軸31分別垂直于各自的第一軌道21的滑軌61的滑動方向與各自的滑塊62固定設置,一對第二擰緊軸32分別垂直于各自的第二軌道22的滑軌61的滑動方向與各自的滑塊62固定設置,第三擰緊軸33沿第三軌道23的滑軌61的滑動方向與其滑塊62固定設置。
通過氣缸的推力推動或拉動多個軌道上的滑塊62進行滑動,從而帶動多個擰緊軸的輸出端變化位置,實現四軸至五軸或五軸至四軸的切換。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三氣缸43、所述第三軌道23均通過L形板固定在所述固定盤1上,使得第三擰緊軸33能夠更加平穩的沿第三軌道23的滑軌61的滑動方向移動。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一對第一限位孔11和一對第二限位孔12均為腰形孔,每個腰形孔的兩個半圓的圓心連線分別垂直于腰形孔各自的中心與所述固定盤1的圓心的連線,每個腰形孔的兩個半圓的圓心連線的延長線相交成四邊形,且第一限位孔11的長度小于第二限位孔12的長度,第三限位孔13為圓形結構,以更好的實現在同一分度圓上變換為四軸或五軸。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一對第一限位孔的孔中心距為8.94mm;一對第二限位孔的孔中心距為26.62mm,第三限位孔的直徑為34.2mm,以使多個擰緊軸的輸出端可以分布在直徑的分度圓上。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多個擰緊軸形成的圓的直徑為114mm,以使多個擰緊軸的輸出端在五軸或四軸的工作狀態時分布在直徑的分度圓上。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多個擰緊軸為偏心擰緊軸,將輸出端裝設的螺栓裝配在汽車輪胎上,偏心擰緊軸的自轉擰緊力矩為20~200N·m。
本實用新型輪胎擰緊軸多軸切換機構,其結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功能齊全,實現一機多用,提高了裝配效率。
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