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裝甲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儀表臺。
背景技術:
現有市場上儀表臺多為通道式儀表臺和環繞式儀表臺,通常為方便司機的操作,中控臺會對司機形成包裹,但是作為一種其車門位于駕駛艙右后側的越野車,如使用現有的儀表臺形式,則無法滿足司乘上下車要求,同時現有的儀表臺甚少考慮在駕駛員左側、副駕駛員右側進行包裹設計以提高空間利用及設備安裝。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儀表臺,解決了或部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儀表臺無法滿足車門位于駕駛艙右后側的越野車的司乘上下車要求,同時現有的儀表臺甚少考慮在駕駛員左側、副駕駛員右側進行包裹設計以提高空間利用及設備安裝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儀表臺包括:儀表板,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一部分,另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另一部分;裝飾裝置,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裝飾裝置一端設置有開關裝置,所述裝飾裝置與所述儀表板的結構保持一致;圍板裝置,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圍板裝置與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所述圍板裝置上設置有操縱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儀表裝置包括組合儀表,所述操作裝置包括底盤電器開關,維修裝置包括維修口蓋及檢修口蓋,所述風口裝置包括除霜風口及暖風風口,開關裝置包括底盤翹板開關,所述操縱裝置包括變速操縱閥及手制動閥。
進一步地,所述裝飾裝置包括:裝飾條,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裝飾條一端設置有開關裝置,所述裝飾條與所述儀表板的結構保持一致。
進一步地,所述裝飾條的安裝面設置有傾角。
進一步地,所述圍板裝置包括:第一圍板,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第一圍板與所述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第二圍板,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第二圍板一端與所述第一圍板連接;第三圍板,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第三圍板一端與所述第二圍板另一端連接;第四圍板,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第四圍板一端與所述第三圍板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三圍板上設置有操縱裝置;第五圍板,與所述儀表板連接,所述第五圍板一端與所述第四圍板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圍板與所述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圍板及第三圍板底部有凹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儀表臺的儀表板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一部分,另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另一部分,裝飾裝置與儀表板連接,裝飾裝置一端設置有開關裝置,裝飾裝置與儀表板的結構保持一致,圍板裝置與儀表板連接,圍板裝置與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圍板裝置上設置有操縱裝置,滿足車門位于駕駛艙右后側的越野車的人員通過性要求,并在兩端進行包裹設計,有效利用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儀表臺的主視圖;
圖2為圖1中儀表臺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儀表臺包括:儀表板1、裝飾裝置2及圍板裝置3。
所述儀表板1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一部分,另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另一部分。
所述裝飾裝置2與所述儀表板1連接,所述裝飾裝置2一端設置有開關裝置,所述裝飾裝置2與所述儀表板的結構保持一致。
所述圍板裝置3與所述儀表板1連接,所述圍板裝置3與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所述圍板裝置3上設置有操縱裝置。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在儀表板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一部分,另一端設置有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及維修裝置中的另一部分,裝飾裝置與儀表板連接,裝飾裝置一端設置有開關裝置,裝飾裝置與儀表板的結構保持一致,圍板裝置與儀表板連接,圍板裝置與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圍板裝置上設置有操縱裝置,滿足車門位于駕駛艙右后側的越野車的人員通過性要求,并在兩端進行包裹設計,有效利用空間。
詳細介紹儀表裝置、操作裝置、風口裝置、維修裝置、風口裝置、操縱裝置及開關裝置的結構。
所述儀表裝置包括組合儀表,所述操作裝置包括底盤電器開關,維修裝置包括維修口蓋及檢修口蓋,所述風口裝置包括除霜風口及暖風風口,開關裝置包括底盤翹板開關,所述操縱裝置包括變速操縱閥及手制動閥。
詳細介紹裝飾裝置的結構。
所述裝飾裝置包括:裝飾條2-1。
所述裝飾條2-1與所述儀表板1活動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裝飾條2-1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儀表板1活動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裝飾條2-1一端設置有開關裝置,所述裝飾條2-1與所述儀表板1的結構保持一致,增強美觀協調性。所述裝飾條2-1的安裝面設置有傾角,符合人機工程學,方便駕駛員操作。
詳細介紹圍板裝置的結構。
所述圍板裝置包括:第一圍板3-1、第二圍板3-2、第三圍板3-3、第四圍板3-4及第五圍板3-5。
所述第一圍板3-1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圍板3-1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一圍板3-1與所述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
所述第二圍板3-2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圍板3-2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二圍板3-2一端與所述第一圍板3-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圍板3-2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第一圍板3-1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二圍板3-2底部有凹陷,以增加駕駛室腳部活動空間。
所述第三圍板3-3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圍板3-3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三圍板3-3一端與所述第二圍板3-2另一端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圍板3-3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第二圍板3-2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三圍板3-3上設置有操縱裝置,所述第三圍板3-3安裝面與駕駛員形成一定夾角,方便駕駛員操作的同時不會出現磕碰腳等現象。所述第三圍板3-3底部有凹陷,以增加駕駛室腳部活動空間。
所述第四圍板3-4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圍板3-4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四圍板3-4一端與所述第三圍板3-3另一端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圍板3-4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第三圍板3-3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
所述第五圍板3-5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圍板3-5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儀表板1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五圍板3-5一端與所述第四圍板3-4另一端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圍板3-5通過分段搭接與所述第四圍板3-4固定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第五圍板3-5與所述車輪輪罩的形狀保持一致。
為了更清楚介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下面從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紹。
在儀表板1一端設置有組合儀表、底盤電器開關、維修口蓋、檢修口蓋、除霜風口及暖風風口中的一部分,另一端設置有組合儀表、底盤電器開關、維修口蓋、檢修口蓋、除霜風口及暖風風口中的另一部分。檢修口蓋設置在儀表板1的上平面,便于儀表臺內部設備檢修。裝飾條2-1通過分段搭接與儀表板1活動連接,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所述裝飾條2-1一端設置有底盤翹板開關,裝飾條2-1與儀表板1的結構保持一致,增強美觀協調性。裝飾條2-1的安裝面設置有傾角,符合人機工程學,方便駕駛員操作。第一圍板3-1、第二圍板3-2、第三圍板3-3、第四圍板3-4及第五圍板3-5分別與儀表板1連接,采用分段搭接的方式,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第二圍板3-1一端與第一圍板3-1連接,另一端與第三圍板3-3一端連接,第四圍板3-4一端與第三圍板3-3另一端連接,另一端與第五圍板3-5連接,均采用分段搭接的方式,搭接結構為卡榫式,有效避免了縫隙過大等影響美觀,同時便于拆卸檢修,滿足車門位于駕駛艙右后側的越野車的人員通過性要求,并在兩端進行包裹設計,有效利用空間。第二圍板3-2及第三圍板3-3底部有凹陷,以增加駕駛室腳部活動空間。變速操縱閥及手制動閥設置在第三圍板3-3上,第三圍板3-3安裝面與駕駛員形成一定夾角,方便駕駛員操作的同時不會出現磕碰腳等現象。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