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前擋泥板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前擋泥板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前擋泥板是安裝在摩托車前輪處,防止摩托車行駛過程中,前輪運轉濺起的泥土、水漬等濺到車身或者駕乘人員身上。一般的前擋泥板通過螺釘直接裝配在下聯板底面上,存在前擋泥板整體剛度和強度弱的缺陷,行駛過程中前擋泥板易晃動,且前擋泥板與下聯板的連接處易破損,造成前擋泥板使用壽命短。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前擋泥板的安裝結構,安裝穩定且前擋泥板不易破損。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前擋泥板的安裝結構,包括上支架與下支架,所述上支架設置在前擋泥板安裝壁的上側,所述下支架設置在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的下側,所述上支架、下支架均與所述前擋泥板的安裝壁連接形成預裝件,所述預裝件與下聯板連接,且所述上支架位于前擋泥板的安裝壁與下聯板之間。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下支架包括承托部及設置在承托部兩側的支撐部,所述支撐部向承托部下方延伸設置,所述承托部上設有多個第一安裝孔,所述支撐部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承托部通過第一安裝孔與第一緊固件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上,所述支撐部通過第二安裝孔與第二緊固件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下方的肋板上。
所述上支架包括承載部及設置在承載部一側的加強部,所述加強部向承載部上方延伸設置,所述承載部上設有多個第三安裝孔,所述加強部上設有第四安裝孔,所述承載部通過第三安裝孔與第三緊固件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上,所述加強部通過第四安裝孔與第四緊固件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上方的側板上。
所述承托部上設有三個第一安裝孔,三個第一安裝孔呈三角形排列,所述承載部上設有三個第三安裝孔,三個第一安裝孔呈三角形排列。
所述第一安裝孔與第三安裝孔一一對應設置,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上設有與第一安裝孔、第三安裝孔對應的第五安裝孔,所述第一緊固件或者第三緊固件穿過第三安裝孔、第五安裝孔及第一安裝孔將承載部與承托部固定在前擋泥板安裝壁上。
所述承托部和/或所述承載部上設有加強筋條。
所述上支架上還設有與下聯板配合的多個第六安裝孔,所述前擋泥板安裝壁上設有與所述第六安裝孔對應的第七安裝孔,所述下支架與所述第七安裝孔對應處開設有讓位缺口,所述預裝件通過第五緊固件穿過所述第七安裝孔、第六安裝孔鎖緊在所述下聯板上。
所述上支架上設有三個所述第六安裝孔,三個第六安裝孔呈三角形排列。
其中一個所述第三安裝孔位于三個所述第六安裝孔圍成的三角形內,且該第三安裝孔為腰形孔。
所述上支架及下支架均為鐵支架。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上述前擋泥板的安裝結構,在前擋泥板內部設置下支架,在前擋泥板外部設置上支架,以上支架和下支架作為骨架分別與前擋泥板預組連接形成預裝件,然后再將預裝件整體裝配至下聯板上,上支架與下支架分別在前擋泥板的安裝壁上下兩側形成支撐,能大大提高前擋泥板的整體剛度與強度,安裝穩定且前擋泥板不易晃動與破損,同時通過預裝件上的上支架與下聯板直接對接連接,支撐強度更大,能進一步避免前擋泥板與下聯板的連接處破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預裝件的拆分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預裝件的裝配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預裝件與下聯板的拆分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預裝件與下聯板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上支架,110、承載部,112、第三安裝孔,114、第六安裝孔,116、加強筋條,120、加強部,124、第四安裝孔,130、第四緊固件,140、第五緊固件,20、下支架,210、承托部,212、第一安裝孔,214、讓位缺口,216、加強筋條,220、支撐部,222、第二安裝孔,230、第一緊固件,240、第二緊固件,30、前擋泥板,310、安裝壁,312、第五安裝孔,314、第七安裝孔,320、肋板,330、側板,40、下聯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一種前擋泥板的安裝結構,包括上支架10與下支架20,所述上支架10設置在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的上側,所述下支架20設置在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的下側,所述上支架10、下支架20均與所述前擋泥板30的安裝壁310連接形成預裝件,所述預裝件與下聯板40連接,且所述上支架10位于前擋泥板30的安裝壁310與下聯板20之間。前擋泥板30內部設置下支架20,在前擋泥板30外部設置上支架10,以上支架10和下支架20作為骨架分別與前擋泥板30預組連接形成預裝件,然后再將預裝件整體裝配至下聯板40上,該結構能大大提高前擋泥板30的整體剛度與強度,安裝穩定且前擋泥板30不易晃動與破損,同時通過預裝件上的上支架10與下聯板40直接對接連接,支撐強度更大,能進一步避免前擋泥板30與下聯板40的連接處破損。所述上側與下側是以前擋泥板30安裝狀態下確定,更靠近車輪的一側為下側,反之則為上側,本實施例所述的前擋泥板30為分離式前擋泥板。
所述上支架10及下支架20均為鐵支架,具有足夠的強度與硬度,起到支撐作用,當然根據實際需求,也可以選用鋼支架或者其他硬質材料。如圖1所示,所述承托部210設有加強筋條216,所述承載部110上設有加強筋條116,這樣設置能進一步提高所述上支架10及下支架20的剛度,也可以只在上支架10或下支架20上設置加強筋條,本實施例所述加強筋條116為直接在承載部110上沖壓出來的凸起,所述加強筋條216為直接在承托部210上沖壓出來的凸起,加工簡單。
如圖1、2所示,所述下支架20包括承托部210及設置在承托部210兩側的支撐部220,所述支撐部220向承托部210下方延伸設置,所述承托部210上設有多個第一安裝孔212,所述支撐部220上設有第二安裝孔222,所述承托部210通過第一安裝孔212與第一緊固件230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所述支撐部220通過第二安裝孔222與第二緊固件240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下方的肋板320上。下支架20通過承托部210對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起到承托支撐的作用,同時通過設置在承托部210兩側的支撐部220與安裝壁310下方的肋板320連接,進一步固定所述下支架20,且所述支撐部220在縱向方向起到支撐作用,提高整體剛度。所述上支架10包括承載部110及設置在承載部110一側的加強部120,所述加強部120向承載部110上方延伸設置,所述承載部110上設有多個第三安裝孔112,所述加強部120上設有第四安裝孔124,所述承載部110通過第三安裝孔112與第三緊固件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所述加強部120通過第四安裝孔124與第四緊固件130配合固定在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方的側板330上。上支架10通過承載部110對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起到加強支撐的作用,當前擋泥板30與下聯板40連接時,如圖3、4所示,所述承載部110直接與下聯板40對接,能有效避免前擋泥板30與下聯板40的連接處破損,同時通過設置在承載部110一側的加強部120與安裝壁310上方的側板330連接,進一步固定所述上支架10,且所述加強部120在縱向方向起到支撐作用,提高整體剛度。所述承托部210、承載部110的形狀均與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匹配,能對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下兩側起到良好的支撐與保護作用。
本實施例所述承托部210上設有三個第一安裝孔212,三個第一安裝孔212呈三角形排列,所述承載部110上設有三個第三安裝孔112,三個第一安裝孔212呈三角形排列。設置三個呈三角形排列的第一安裝孔212,確保所述下支架20安裝更穩固,設置三個呈三角形排列的第三安裝孔112,確保所述上支架10安裝更穩固。如圖1、2所示,所述第一安裝孔212與第三安裝孔112一一對應設置,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設有與第一安裝孔212、第三安裝孔112對應的第五安裝孔312,所述第一緊固件230或者第三緊固件穿過第三安裝孔112、第五安裝孔312及第一安裝孔212將承載部110與承托部210固定在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所述第一緊固件230、第二緊固件240、第三緊固件及第四緊固件130均為螺栓,同一螺栓穿過相對應的第三安裝孔112與第五安裝孔312及第一安裝孔212將所述承托部210與承載部110鎖緊在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這樣設置安裝方便快捷,且減少在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開設的通孔數量,提高前擋泥板30的強度。第一安裝孔212與第三安裝孔112也可不一一對應設置,承托部210、承載部110分別通過不同的螺栓固定在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如圖2所示,本實施中預裝件采用5顆螺栓裝配而成,其中,下支架20上的兩個支撐部220通過同一個螺栓固定在所述肋板320上。
如圖1、2所示,所述上支架10上還設有與下聯板40配合的多個第六安裝孔114,所述前擋泥板30安裝壁310上設有與所述第六安裝孔114對應的第七安裝孔314,所述下支架20與所述第七安裝孔314對應處開設有讓位缺口214,所述預裝件通過第五緊固件140穿過所述第七安裝孔314、第六安裝孔114鎖緊在所述下聯板40上。所述第五緊固件140為螺栓,下聯板40通過螺栓同時與所述上支架10的承載部110及前擋泥板30連接,承載部110起到承重與隔離的作用,避免前擋泥板30與下聯板40連接處破損,且在下支架20的承托部210處設置與第七安裝孔314對應處開設有讓位缺口214,一方面節省材料,另一方面減小對孔難度,提高裝配效率。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支架10上設有三個第六安裝孔114,三個第六安裝孔114呈三角形排列,對應設置有三顆螺栓固定下聯板40。其中一個所述第三安裝孔112位于三個所述第六安裝孔114圍成的三角形內,且該第三安裝孔112為腰形孔。設置三個呈三角形排列的第六安裝孔114,確保所述下聯板40安裝更穩固,且將其中一個所述第三安裝孔112設置在第六安裝孔114圍成的三角形內,這樣下支架20能同時對下聯板40起到支撐作用,將第六安裝孔114圍成的三角形內的第三安裝孔112設置為腰形孔,便于調節上支架10的裝配位置,使上支架10能同時滿足與下支架20、前擋泥板30及下聯板40的裝配連接。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