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童車領域,即一種幼兒車座位的升降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推車的座位(座椅)高度是固定的,即座位不可隨使用者需要而降低或抬升。中國專利201010218727.9提供了一種嬰幼兒推車的座位升降裝置:該裝置安裝于左、右側前腳管的兩獨立對稱結構,每一獨立結構包括調節座、調節座外蓋、按鈕、壓縮彈簧、檔位鐵片、調節銷等,其中的調節座套裝于前腳管,調節座外蓋固定于調節座,左、右調節座由前、后固定管連接,推車的座位組件承載于前、后固定管,座位重量由插入前腳管檔位孔的檔位鐵片前端傳至地面;以手指推動調節座內的按鈕使檔位鐵片前端自前腳管檔位孔抽出,則座位可沿前腳管上下移動,此后壓縮彈簧推動按鈕、進而推動調節銷帶動檔位鐵片前端插入前腳管檔位孔,即座位高度變換后被重新固定。上述專利的功用可以實現,但結構相對復雜,換言之即制造和裝配成本較高。
市場現有的幼兒車座位高度調節裝置相對較少,且由于其結構方式等原因,座位升降操作不夠輕松,時而出現左右側不等高,操作者左、右手施力不一致產生負面狀況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任務:提供一種幼兒車座位的升降裝置,以給家長育兒帶來更多方便,有利于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及智力發育。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一種幼兒車座位的升降裝置,是分別裝配于幼兒車左、右側前腳管的兩組對稱機構,左、右前腳管的后側自上而下布有若干對等高的檔位孔,其特征在于:每組機構包括固定座、按鈕、壓縮簧、掛釘以及前條、墊條,固定座活動穿接于前腳管,固定座的車內一側有供幼兒座椅邊側插接的座兜,按鈕中位鉚接于固定座后側,壓縮簧和掛釘分別位于按鈕與固定座之間的上、下端,對應于系列檔位孔所在,前腳管內側布有梯形槽道,前條和墊條位于梯形槽道內,前條下端固定于前腳管壁,前條含有的系列小孔與前腳管的系列檔位孔對應,由墊條自后側漲緊使得前條緊貼合前腳管內壁。
墊條前側載有對應于前條系列小孔的系列凹區。
前條、墊條為便于精確構型及組裝匹配的注塑件。
在本設計裝置的結構中,前腳管的系列檔位孔、前條系列小孔及墊條前側的系列凹區共同組成了供掛釘卡入的微洞。
本設計裝置的工作過程是:當左右側掛釘的頭段卡在左右前腳管后側的等高微洞內,固定座內側座兜承載的座位穩定可供使用;以穿接按鈕和固定座的鉚釘為杠桿原理的受力支點,壓縮簧自主向外推抵著按鈕上端,所以掛釘卡在微洞內的狀態被可靠保持,左右固定座的狀態即座兜承載幼兒車座椅的狀態穩定。當操作者手動壓下按鈕,則彈簧被壓縮、掛釘自當前所在微洞撤出,操作者抬升固定座或把持固定座的下降(由于固定座及其承載的座椅重力其自下降)至合適高度(即座椅位于適合再次使用的高度),撤去對按鈕的壓力,則壓縮簧的反彈推力釋放,以穿接按鈕和固定座的鉚釘為受力支點,推動掛釘尋找到最接近的微洞卡入,從而完成座位高度的一次調整。
幼兒座椅的邊側插接于固定座的座兜,掛釘卡接于不同高度的微洞即是座位高度獲得調整。在車前腳管上,上下移動的固定座由于上方固定部件(車保險鎖開關)的阻擋而達到最高升限,此時的掛釘恰可順利彈入位置最高的檔位孔內(微洞內);由于下方部件(收合大關節)的阻擋而降至最低限,此時的掛釘恰可順利彈入位置最低的檔位孔內(微洞內)。
本設計裝置的裝配步驟是:
1、前條自前腳管上端插入梯形槽道,前條下端鉚定于前腳管壁;
2、自前腳管上端向梯形槽道內的前條后側插入墊條;
在有限厚度的梯形槽道內,墊條、前條為內漲緊狀態,且前條、墊條配合前腳管的檔位孔形成適宜掛釘自主彈入的微洞構造。
3、將壓縮簧裝入按鈕上端,掛釘裝入按鈕下端;
4、令按鈕卡入固定座的淺池,按鈕中位被鉚合于固定座(淺池側壁),壓縮簧和掛釘位于按鈕和固定座之間,即不可能漏出淺池之外;
5、左右固定座穿接左右前腳管,左右固定座通過掛釘掛接于左右前腳管的等高微洞;
6、將座椅的邊側結構插接于左右固定座的座兜內。
至此本設計裝置完成裝配進入待使用狀態。
本設計的有益效果:相對于現有技術,本設計裝置已大幅簡化,其結構原理可靠,受力安排簡潔,細節設計合理,保證了本裝置操作使用的順暢、輕松、方便和安全,較好地解決了現有幼兒車座位高度調整尚不夠省力的問題。由于幼兒車座位高度可調節,使得座位中的嬰幼兒對周圍環境及物體的觀察視野更加廣闊,增加了嬰幼兒成長的愉悅感。
附圖說明
圖1a是載有本設計裝置的幼兒車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局部A的放大圖,圖1c是圖1b所在結構的分解圖,圖1d是內壁具有梯形槽道的前腳管橫截面圖,圖1e是插接于前腳管梯形槽道內的前條和墊條聯合體的橫截面圖,圖1f是前條直觀圖,圖1g是墊條直觀圖。
圖2a-b分別是左右固定座直觀圖,圖2c-d分別是圖2a固定座的不同位置剖視圖。
圖3a是按鈕、壓縮簧、掛釘、支點鉚釘的裝配圖,圖3b是圖3a結構的拆分圖,圖3c是圖3b中按鈕的剖視圖。
圖4a是本設計固定座處于升降中的掛釘狀態剖視圖,圖4b是本設計固定座穩定工作時的掛釘卡入微洞狀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a,以幼兒推車為例,由于無后腳管,所以前腳管即是腳管(11)。推車左右腳管的上、下段均設有位置固定件(如上方的保險鎖開關(13),下方的收合大關節(14)),本設計裝置在上、下固定件之間的腳管(11)上裝配、使用。
參見圖1a-g:本設計座位升降裝置是分別裝配于幼兒車左、右腳管(11)的兩組對稱機構,左、右腳管(11)的后側自上而下布有若干等高的檔位孔(111)。檔位孔所在的腳管內壁設有梯形槽道(112),前條(2)自腳管(11)上端口(位于圖1a中的保險鎖開關(13)內)向下插入,至其下端孔(22)到達指定底點(113)時被固定于腳管壁,在梯形槽道(112)內的前條(2)的后側再插入墊條(3),前條(2)半嵌在墊條(3)前側,墊條(3)上端被前條(2)所頂托(參照圖1f和圖1g右上端的比對),前條(2)和墊條(3)在梯形槽道(112)內也恰好自漲緊,顯然前條(2)和墊條(3)疊合體的位置穩定。此時墊條凹區(31)、前條小孔(21)與腳管檔位孔(111)精確組成了微洞結構。
參見圖2a-b及圖2c:左右固定座(4)對稱,每只固定座(4)的內側有座兜(41)結構,該座兜(41)供座位(12)邊側結構自上而下插入,即座兜(41)為承載座位(12)而設(參見圖1a所示意)。參見圖2d,固定座(4)的通管(42)套合于腳管(11)后適合上下移動。參見圖2a-b及圖2c-d:固定座(4)的后側具有淺池(43),淺池(43)上端適合壓縮簧(8)的一端套合,淺池(43)下端含有穿孔(431),適合掛釘(6)頭部穿過掛接于腳管(11)側面的微洞。
參見圖3a-b及圖3c:壓縮簧(8)的一端套接在按鈕(5)上端,掛釘(6)插接在按鈕(5)下端。參見圖4a-b及圖1b-c:按鈕(5)對接固定座(4)后側的淺池(43)后,按鈕(5)中部被橫向鉚釘(7)穿鉚于固定座(4)的淺池(43)側壁,使得壓縮簧(8)、掛釘(6)均被封夾在按鈕(5)和淺池(43)之間。顯然,以橫向鉚釘(7)為杠桿原理的受力支點,如操作者手動按下壓縮簧(8),則下端的掛釘(6)頭部將自淺池(43)下端的穿孔(431)回抽(特別參見圖4a中的B區和圖2d),即掛釘(6)頭部自腳管(11)側面的微洞完全撤離;如操作者撤去對按鈕(5)的壓力(即撤去對壓縮簧(8)的壓力),則壓縮簧(8)欲恢復靜態將釋放反彈力,仍以橫向鉚釘(7)為杠桿原理的受力支點,掛釘(6)頭部將被推入淺池(43)下端穿孔(431)、直至抵達腳管(11)、前條(2)、墊條(3)共同構建的微洞內(特別參見圖4b中的C區)。此時的座位(12)狀態穩定,其重量被左右掛釘(6)轉移于腳管(11)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