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涉及一種摩托車半電子儀表防水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車子保養保潔也日趨頻繁,不僅是汽車,摩托車的清潔和保養也愈加頻繁。摩托車的車主常常去洗車店或自行用高壓水槍對摩托車進行沖洗,但是在洗車時因為高壓水槍所噴出的水流壓力過大,會有水通過儀表的縫隙進入儀表內部,對電子元器件造成損害,影響儀表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洗車時防止水流進入儀表內部的摩托車半電子儀表防水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摩托車半電子儀表防水結構,包括上罩和底殼,底殼的側壁上設置有呈“L”型的第一擋水筋,第一擋水筋與底殼的側壁形成開口向下的擋水槽,上罩包括位于底殼上方的上空段、套接在底殼外的第一防水段和套接在第一擋水筋外的第二防水段,上空段和第一防水段連接處形成第一臺階,第一防水段和第二防水段連接處形成第二臺階,第一臺階的底面與底殼的頂面相抵,第二臺階的底面與第一擋水筋的頂面相抵,第二臺階的底面開設有防水槽,第一擋水筋上設置有伸入防水槽的防水凸起。
進一步的第一擋水筋的高度為7~9mm。
進一步的第一擋水筋的頂面與底殼的頂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3~15mm。
進一步的防水凸起的高度為3~4mm。
進一步的第一擋水筋與底殼的夾角處設置有減壓凸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當使用高壓水槍對摩托車進行清洗時,當部分高壓水流擠入第一擋水筋和第二防水段之間的縫隙時,水壓降低,經第二臺階的底面與第一擋水筋的頂面相抵的部分,水壓繼續減小,減小壓力后的水流還需越過防水凸起才能到達第一防水段和底殼之間的縫隙,此時經過多次降壓的水流已經無法越過的第一防水段和底殼之間的縫隙,即水流的壓力已不足以通過第一防水段和底殼之間的縫隙進入儀表所在的上空段,防止儀表的內部進水,保證了儀表的使用安全。
2、通過在第一擋水筋與底殼的夾角處設置有減壓凸起,水流通道由窄變寬,導致水壓減小,減小進入第一防水段和底殼之間的水流的壓力,防止水流沖入上空段浸濕儀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擋水筋上設置防水凸起,大大減小沖入上罩和底殼之間的水流的壓力,防止水流進入底殼上的儀表內,保證儀表穩定安全運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摩托車半電子儀表防水結構的剖視圖;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
其中:1、上罩;11、上空段;12、第一防水段;13、第二防水段;14、第一臺階;15、第二臺階;151、防水槽;2、底殼;21、第一擋水筋;22、防水凸起;23、減壓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摩托車半電子儀表防水結構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一種摩托車半電子儀表防水結構,包括上罩1和底殼2,底殼2的側壁上設置有呈“L”型的第一擋水筋21,第一擋水筋21與底殼2的側壁形成開口向下的擋水槽,上罩1包括位于底殼2上方的上空段11、套接在底殼2外的第一防水段12和套接在第一擋水筋21外的第二防水段13,上空段11和第一防水段12連接處形成第一臺階14,第一防水段12和第二防水段13連接處形成第二臺階15,第一臺階14的底面與底殼2的頂面相抵,第二臺階15的底面與第一擋水筋21的頂面相抵,第二臺階15的底面開設有防水槽151,第一擋水筋21上設置有伸入防水槽151的防水凸起22,第一擋水筋21的高度為7mm,第一擋水筋21的頂面與底殼2的頂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3mm,防水凸起22的高度為3mm,第一擋水筋21與底殼2的夾角處設置有減壓凸起23。
當使用高壓水槍對摩托車進行清洗時,當部分高壓水流擠入第一擋水筋21和第二防水段13之間的7mm的縫隙時,水壓降低,經第二臺階15的底面與第一擋水筋21的頂面相抵的部分,水壓繼續減小,減小壓力后的水流還需越過高達3mm的防水凸起22才能到達第一防水段12和底殼2之間的縫隙,此時經過多次降壓的水流已經無法越過13mm的第一防水段12和底殼2之間的縫隙,即水流的壓力已不足以通過第一防水段12和底殼2之間的縫隙進入儀表所在的上空段11,防止儀表的內部進水,保證了儀表的使用安全。
實施例二:
使用第一擋水筋21的高度為9mm,第一擋水筋21的頂面與底殼2的頂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5mm,防水凸起22的高度為4mm的技術特征替代實施例一中的第一擋水筋21的高度為7mm,第一擋水筋21的頂面與底殼2的頂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3mm,防水凸起22的高度為3mm,其余技術特征與實施例一相同。
9mm的第一擋水筋21充分減小水流的壓力,4mm的防水凸起22極大減小了水流的壓力,若防水凸起22的高度大于4mm,則上罩1的厚度過大,增加生產成本,4mm的防水凸起22保證了防水槽151所在的上罩1厚度無須過厚,通過將第一擋水筋21的頂面與底殼2的頂面之間的垂直距離設置為15mm,增大水流的流動距離,降低水壓,有效防止降壓后的水流進入儀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