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駕駛室四氣囊全浮懸置裝置。
背景技術:
機動車輛的行駛平順性和乘坐舒適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然而,在卡車行業,傳統上意義上的底盤懸架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車輛的舒適性,緩解司機駕駛疲勞、緩沖路面傳遞的沖擊保護駕駛室主體,在駕駛室和車架之間設置有一浮動連接裝置,即駕駛室懸置。
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機動車采用了全浮式駕駛室懸置,然而仍有很多企業仍采用的機械彈簧作為彈性元件,機械彈簧雖然結構簡單、技術成熟,但其隔振效果并不理想。為此,人們將關注的焦點轉向空氣彈簧,空氣彈簧作為彈性元件用在駕駛室懸置上面,雖能提高駕駛室的行駛平順性與乘坐舒適性,但要兼顧駕駛室的橫向穩定性,還需要配合懸置其他機構的設置,目前該結構并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發展研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隔音效果好、舒適度高的駕駛室四氣囊全浮懸置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駕駛室四氣囊全浮懸置裝置,主要包括前懸置機構和后懸置機構,前懸置機構和后懸置機構均分別通過駕駛室支架和車架相連,所述前懸置機構包括橫向穩定桿、前加強桿以及對稱布置在橫向穩定桿和前懸加強桿兩端的兩組前懸置總成;所述后懸置機構包括橫梁和兩組后懸置總成,兩組后懸置總成分別位于橫梁的兩端,分別與橫梁的兩端相連。
按上述方案,所述前懸置總成包括前上托架、前下托架、前下支架和前空氣彈簧減振器,前上托架與前加強桿的一端相連,前上托架的上部與駕駛室支架的前端固定連接,前上托架的下部通過銷軸和橡膠襯套與前下托架鉸接,前下托架與橫向穩定桿的一端相連,前下托架的下端通過銷軸與前下支架的上端轉動連接,前下支架的下端與車架的前端固定連接;在前上托架和前下托架之間安設前空氣彈簧減振器,前空氣彈簧減振器的上端與前上托架相連,前空氣彈簧減振器的下端與前下托架相連。
按上述方案,所述后懸置總成包括后上托架、后下支架、液壓鎖、橫擺臂、擺臂支架和后空氣彈簧減振器,所述后上托架的上部與駕駛室支架的后端固定連接,后上托架的下部通過鎖銷與液壓鎖轉動連接,液壓鎖的下部與橫擺臂固定連接,橫擺臂的外側通過銷軸與后空氣彈簧減振器的上端鉸接,后空氣彈簧減振器的下端通過軸銷與后下支架鉸接,后下支架固定在車架的后端;所述橫擺臂的內側通過銷軸與擺臂支架的上部轉動連接,擺臂支架安裝在橫梁上。
按上述方案,所述橫向穩定桿和前加強桿通過兩組前高度調節機構相連,兩組前懸高度調節機構左右并排安裝;在橫梁上安裝一組后高度調節機構,兩組后懸置總成通過三通閥共用一組后懸高度調節機構。
按上述方案,所述前高度調節機構和后高度調節機構的結構相同,后高度調節機構包括高度閥、連桿和搖臂,高度閥安裝在高度閥支架上。
按上述方案,所述液壓鎖包括鎖塊和鎖體,鎖體連通油管,所述鎖體固定安裝在橫擺臂上,鎖體通過球鉸與連桿的上端相連;鎖塊將與后懸上支架固定連接的鎖銷鎖止在鎖軸孔上。
按上述方案,用于連接橫擺臂與擺臂支架的銷軸其軸線中心與鎖銷軸的軸線重合;所述銷軸上設有橡膠襯套。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采用四個空氣彈簧減振器作為彈性元件,與駕駛室和車架柔性連接,提高了整車行駛平順性與乘坐舒適性。
2)、采用三組高度調節機構調節空氣彈簧減振器的氣囊壓力,保證在駕駛室質量發生變化時也可獲得較穩定的固有頻率,從而使車輛保持良好的減震性能;高度調節機構還消除了駕駛室限位機構頻繁工作的問題。
3)、采用橫擺臂并配有徑向剛度較小的橡膠襯套,可以使車輛在較差的路面行駛、高速轉彎時,獲得更好的橫向穩定性,且不會對減振器的減振性造成過大干涉。
4)、前懸置總成采用下支架和托架結構,后懸置總成采用橫擺臂結構,當空氣彈簧減振器的氣囊損壞時,前懸置總成的前下支架和后懸置總成的橫擺臂仍然能迫使駕駛室連接在車架上,避免其他連接件損壞,防止駕駛室完全脫落,引發安全事故;前加強桿也增大了駕駛室的剛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前懸置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后懸置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后懸置總成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液壓鎖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前懸置總成;1.1、前上托架;1.2、前下托架;1.3、前下支架;1.4、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5、前高度調節機構;2、橫向穩定桿;3、前加強桿;1.4、空氣彈簧減振器;4、后懸置總成;4.1、后上托架;4.2、液壓鎖;4.21、鎖體;4.22、鎖塊;4.3、橫擺臂;4.4、后懸下支架;4.5、擺臂支架;4.6、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7、后高度調節機構;5、橫梁;6、車架;7、駕駛室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如圖1所述的一種駕駛室四氣囊全浮懸置裝置,主要包括前懸置機構和后懸置機構,前懸置機構和后懸置機構均分別通過駕駛室支架和車架相連,其中,前懸置機構包括橫向穩定桿2、前加強桿3以及對稱布置在橫向穩定桿2和前懸加強桿3兩端的兩組前懸置總成1。如圖2所示,前懸置總成1包括前上托架1.1、前下托架1.2、前下支架1.3和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4,前上托架1.1與前加強桿3的一端相連,前上托架1.1的上部通過螺栓與駕駛室支架7的前端固定連接,前上托架1.1的下部通過銷軸和橡膠襯套與前下托架1.2鉸接,前下托架1.2與橫向穩定桿2的一端相連,前下托架2的下端通過銷軸與前下支架1.3的上端轉動連接,前下支架1.3的下端通過螺栓與車架6的前端固定連接。在前上托架1.1和前下托架1.2之間安設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4,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4的上端與前上托架1.1剛性連接,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4的下端與前下托架1.2剛性連接(與鉸接相比,可節約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4的安裝空間)。
后懸置機構包括橫梁5和兩組后懸置總成4,兩組后懸置總成4分別位于橫梁5的兩端,分別與橫梁5的兩端相連。如圖3所示,后懸置總成4包括后上托架4.1、后下支架4.4、液壓鎖4.2、橫擺臂4.3、擺臂支架4.5和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所述后上托架4.1的上部通過螺栓與駕駛室支架7的后端固定連接,后上托架4.1的下部通過鎖銷與液壓鎖4.2轉動連接,液壓鎖4.2的下部與橫擺臂4.3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橫擺臂4.3的外側通過銷軸與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的上端鉸接(橫擺臂4.3與傳統的橫向減震器結構相比,提高了駕駛室的側傾穩定性),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的下端通過軸銷與后下支架鉸接4.4,后下支架4.4固定在車架6的后端;所述橫擺臂4.3的內側通過銷軸與擺臂支架4.5的上部轉動連接,擺臂支架4.5安裝在橫梁5上;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豎向布置。
如圖5所示,液壓鎖4.2包括鎖塊4.21和鎖體4.22,鎖體4.22連通油管4.23,其中,液壓鎖4.2的鎖體4.22固定安裝在橫擺臂4.3上,液壓鎖4.2的鎖塊4.21將與后懸上支架4.1固定連接的鎖銷鎖止在鎖軸孔上。
前空氣彈簧減振器1.4和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結構相同,均分別包括空氣彈簧、減振器,空氣彈簧和減振器一體化設計,可通過空氣閥來改變空氣氣囊內的氣壓。前高度調節機構1.5與后高度調節機構4.7相同,均包括高度閥、連桿和搖臂,高度閥通過螺栓安裝在高度閥支架上。橫向穩定桿2和前加強桿3通過兩組前高度調節機構1.5相連(前加強桿3通過球鉸與前高度調節機構1.5的連桿上端連接,前高度調節機構1.5的高度閥支架通過螺栓固定在橫向穩定桿2之上),兩組前懸高度調節機構1.5左右并排安裝;在橫梁5上安裝一組后高度調節機構4.7,兩組后懸置總成4通過三通閥共用一組后懸高度調節機構4.7,后高度調節機構4.7的高度閥4.71、連桿4.73和搖臂4.74均如圖4所示,后高度調節機構4.7的高度閥4.71通過螺栓安裝在后高度調節機構4.7的高度閥支架4.72上,后高度調節機構4.7的連桿4.73上端通過球鉸和鎖體4.22連接。駕駛室上下運動時,后空氣彈簧減震器4.6發生伸縮變形,而鎖體4.22和連桿4.73一起上下運動,連桿4.73上下運動帶動搖臂4.74上下擺動,高度閥4.71控制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的進排氣,進而調節氣囊彈簧內的氣壓。當駕駛室內的質量發生變化時,后高度調節機構4.7和前高度調節機構1.5可通過調節空氣彈簧減振器(包括前空氣彈簧減震器1.4和后空氣彈簧減振器4.6)內的氣壓來自動調節駕駛室的高度,使駕駛室的高度保持不變;當駕駛室左右質量相差較大時,高度調節機構(包括前高度調節機構1.5和后高度調節機構4.7)可減小駕駛室左右兩邊的高度差。
用于連接橫擺臂4.3與擺臂支架4.5的銷軸其軸線中心與鎖銷軸的軸線重合,且銷軸上設有橡膠襯套,該橡膠襯套徑向剛度為1600N/mm。橫擺臂4.3靜平衡位置處于水平狀態。當機動車輛行駛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駕駛室上下跳動,橫擺臂4.3以水平位置為中心,進行上下擺動;由于橡膠襯套的變形量較小,其對前懸空氣彈簧減振器1.4和后懸空氣彈簧減震器4.6的減振性能干涉較小,車輛在較差的路面行駛、高速轉彎時,依舊可保持更好的橫向穩定性。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