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特別關于一種組立方便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防死鎖剎車系統(ABS)控制器安裝的位置多位于整車的前上半部,剎車油管與防死鎖剎車系統(ABS)控制器必須在生產線上方能進行組裝,無法事先進行組立。因此,造成組立作業困難度增加,并降低組立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組立作業困難度增加,并降低組立質量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包括一車架、一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以及一控制器固定單元。該車架包括二環抱支架以及一橫向支架,該橫向支架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等環抱支架。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通過該控制器固定單元,被固定于該橫向支架。
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以懸吊的方式固定于該橫向支架。
該控制器固定單元包括一第一部件以及一第二部件,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固定于該該第一部件之上,該第一部件固定連接該第二部件,該第二部件固定于該橫向支架。
該第一部件為大致U型結構,包括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以及一第三段部,該第一段部垂直于該第二段部,該第三段部至少部分垂直于該第二段部,該第三段部至少部分平行于該第一段部,該第二段部支撐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 制器的底部,該一、三段部連接該第二部件。
該第二部件包括一第一懸臂、一第二懸臂以及一連結件,該連結件固定于該橫向支架,該第一懸臂以及該第二懸臂分別設于該連結件的兩端,該第一段部連接該第一懸臂,該第三段部連接該第二懸臂。
該第三段部包括一定位柱,該第二懸臂包括一定位孔,該第一段部包括一段部鎖固孔,該第一懸臂包括一懸臂鎖固孔,該控制器固定單元還包括一第一鎖固螺栓,該定位柱穿過該定位孔,該第一鎖固螺栓穿過該段部鎖固孔以及該懸臂鎖固孔以鎖固連接該第一段部以及該第一懸臂。
該控制器固定單元還包括復數個減震組件,該等減震組件分別套設于該定位柱以及該第一鎖固螺栓之上。
該第一懸臂為一字型截面的鈑件,該第二懸臂為ㄇ字型截面的鈑件。
當組立時,該第一懸臂推擠該第一部件,使該第三部件緊貼該第二懸臂。
該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還包括:
一第一后搖臂;
一第二后搖臂;以及
一后搖臂轉動軸,其中,該后搖臂轉動軸的一端連接該第一后搖臂,該后搖臂轉動軸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后搖臂,該后搖臂轉動軸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該車架,
其中,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位于該第一后搖臂、該第二后搖臂以及該后搖臂轉動軸所定義的空間之中。
應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由于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與剎車油管(第一油管、第二油管、第三油管以及第四油管)、卡鉗(前卡鉗、后卡鉗)等組件可以先行組立,再將組立完成的防死鎖剎車系統在生產在線組立于整車上,因此增進了組立作業性。另,應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靠近后搖臂(第一、二后搖臂)與車架結合的該后搖臂轉動軸,故其連接到后卡鉗的剎車油管(第一油管) 在騎乘狀況下的擺動量可以控制在最小。此外,本實用新型充份利用了第一、第二后搖臂內部的空間。且,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位于整車的底部,且四周被后搖臂(第一、二后搖臂)包覆,增進盜難性。
附圖說明
圖1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的外型。
圖2A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的主要結構。
圖2B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的部分結構。
圖3A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控制器固定單元的組合圖。
圖3B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控制器固定單元的爆炸圖。
圖3C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控制器固定單元的進一步爆炸圖。
圖3D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控制器固定單元的詳細結構。
圖4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的油管。
【符號說明】
1~機車
10~控制器
21~第一后搖臂
22~第二后搖臂
23~后搖臂轉動軸
24~補強梁
30~車架
31~環抱支架
32~橫向支架
41~第一油管
42~第二油管
43~第三油管
44~第四油管
51~后卡鉗
52~前卡鉗
53~后剎車機構
54~前剎車機構
60~控制器固定單元
61~第一部件
611~第一段部
612~第二段部
613~第三段部
614~定位柱
615~段部鎖固孔
62~第二部件
621~第一懸臂
622~第二懸臂
623~連結件
624~定位孔
625~懸臂鎖固孔
631~第一鎖固螺栓
632~第二鎖固螺栓
64~減震組件
91~龍頭
92~前輪
93~后輪
94~座墊
95~動力系統
S~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理解和實現本實用新型,現結合附圖描繪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參照圖1,其顯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1的外型,包括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龍頭91、前輪92、后輪93、座墊94、動力系統95等組件。
機車1包含前段、中段以及后段等等部分。機車1的前段設有龍頭91、前輪92、方向燈以及鑰匙孔等組件。機車1的中段設有動力系統95及腳架等組件。機車1的后段設有座墊94、后輪93等組件。
龍頭91用以控制機車1的行進方向,龍頭91上可裝設有機能零件,包括儀表、開關、后照鏡等單元。龍頭91也具有把手(包含加油握把)以及手剎車,使用者可通過把手操控龍頭91的轉向,通過加油握把調整動力系統95的節氣門角度以控制動力輸出,并通過手剎車將機車1減速。龍頭91上也可裝設有主燈,主燈為機車1提供主要光線照明。
龍頭91與前輪92通過龍頭旋轉軸連動,藉此通過旋轉龍頭91可控制前輪92的角度,從而控制機車1的行進方向。
動力系統95連接并驅動后輪93,藉此為機車1提供動力,使機車1前進。
參照圖2A、2B,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的主要結構,其包括前述的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一第一后搖臂21、一第二后搖臂22、一后搖臂轉動軸23以及一車架30。該后搖臂轉動軸23的一端連接該第一后搖臂21,該后搖臂轉動軸23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后搖臂22。該后搖臂轉動軸23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該車架30。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固定于該車架30,其中,如圖2B所顯示的,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位于該第一后搖臂21、該第二后搖臂22以及該后搖臂轉動軸23所定義的空間S之中。在騎乘狀況下,該第一后搖臂21以及該第二后搖臂22以該后搖臂轉動軸23的軸心為旋轉中心 擺動,而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不隨該第一后搖臂21以及該第二后搖臂22擺動。
參照圖3A以及圖3B,該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還包括一控制器固定單元60。該車架30包括二環抱支架31以及一橫向支架32,該橫向支架32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等環抱支架31。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通過該控制器固定單元60,被固定于該橫向支架32。
參照圖3A以及圖3B,在此實施例中,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以懸吊的方式固定于該橫向支架32。在一實施例中,該控制器固定單元60包括一第一部件61以及一第二部件62,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固10定于該該第一部件61之上,該第一部件61固定連接該第二部件62,該第二部件62固定于該橫向支架32。
參照圖3C以及圖3D,就細部結構而言,該第一部件61為大致U型結構,包括一第一段部611、一第二段部612以及一第三段部613,該第一段部611垂直于該第二段部612,該第三段部613至少部分垂直于該第二段部612,該第三段部613至少部分平行于該第一段部611,該第二段部612支撐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的底部10,該一段部611及該三段部613連接該第二部件612。
參照圖3C以及圖3D,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二部件62包括一第一懸臂621、一第二懸臂622以及一連結件623,該連結件623固定于該橫向支架32,該第一懸臂621以及該第二懸臂622分別設于該連結件623的兩端,該第一段部611連接該第一懸臂621,該第三段部613連接該第二懸臂622。
參照圖3D,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三段部613包括定位柱614,該第二懸臂622包括一定位孔624,該第一段部611包括一段部鎖固孔615,該第一懸臂621包括一懸臂鎖固孔625,該控制器固定單元60還包括一第一鎖固螺栓631。該定位柱614穿過該定位孔624以進行定位。該第一鎖固螺栓631穿過該段部鎖固孔615以及該懸臂鎖固孔625以鎖固連接該第一段部611以及該第一懸臂621。
參照圖3D,在一實施例中,該控制器固定單元60還包括復數個減震組件64, 該等減震組件64分別套設于該定位柱614以及該第一鎖固螺栓631之上,藉此以提供減震效果。
參照圖3D,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懸臂621為一字型截面的鈑件,該第二懸臂622為ㄇ字型截面的鈑件。換言之,該第一懸臂621的結構強度小于該第二懸臂622的結構強度。相較于該第二懸臂622,該第一懸臂621較容易因為鎖附力而發生彎曲。藉此,當組立時,第一鎖固螺栓631所施加的鎖附力使得該第一懸臂621推擠該第一部件611,而造成該第三部件613緊貼該第二懸臂622。藉此而完成穩固的固定結構。然,上述揭露僅為較佳示例,其并未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上述實施例中,該第一懸臂621及該第二懸臂622分別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該連結件623,該連結件623以焊接的方式連接該橫向支架32。然而,上述揭露并未限制本實用新型,例如,該第一懸臂621或該第二懸臂622亦可能以一體成型或其它方式形成于該連結件623。
參照圖3D,在此實施例中,該控制器固定單元60還包括第二鎖固螺栓632,該等第二鎖固螺栓632搭配減震組件64而將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固定于該第一部件61之上,在此實施例中,該等第二鎖固螺栓632從下側以及旁側等兩個方向進行固定,以提供完整的固定效果。
搭配參照圖1和圖4,在一實施例中,該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還包括一第一油管41、一第二油管42、一第三油管43、一第四油管44、一后卡鉗51、一前卡鉗52、一后剎車機構53以及一前剎車機構54,該第一油管41連接該后卡鉗51以及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該第二油管42連接該前卡鉗52以及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該第三油管43連接該后剎車機構53以及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該第四油管44連接該前剎車機構54以及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在此實施例中,該前剎車機構54包括一前剎車拉桿,該后剎車機構53包括一后剎車踏板。
再參照圖2B,在一實施例中,該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還包括一補 強梁24,該補強梁24的一端連接該第一后搖臂21,該補強梁24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后搖臂22,該補強梁24平行于該后搖臂轉動軸23,其中,該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10位于該第一后搖臂21、該第二后搖臂22、該補強梁24以及該后搖臂轉動軸23所定義的空間之中。
搭配參照圖1、2A、2B,應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由于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與剎車油管(第一油管、第二油管、第三油管以及第四油管)、卡鉗(前卡鉗、后卡鉗)等組件可以先行組立,再將組立完成的防死鎖剎車系統在生產在線組立于整車上,因此增進了組立作業性。另,應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機車防死鎖剎車系統安裝構造,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靠近后搖臂(第一、二后搖臂)與車架結合的該后搖臂轉動軸,故其連接到后卡鉗的剎車油管(第一油管)在騎乘狀況下的擺動量可以控制在最小。此外,本實用新型充份利用了第一、第二后搖臂內部的空間。且,防死鎖剎車系統控制器位于整車的底部,且四周被后搖臂(第一、二后搖臂)包覆,增進盜難性。
雖然通過實施例描繪了本實用新型,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就可使本實用新型有許多變形和變化,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