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交通運輸工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輛的可伸縮廂體結構。
背景技術:
上面提及的車輛主要指廂式車輛(又名廂式貨車),主要用于全密封運輸各類物資,具有機動靈活、操作方便、工效高、運輸量大、物資在運輸途中不會散失、物資免遭雨淋、防護性優異和空間利用好且安全等長處。但是廂式車輛存在公知的欠缺,具體而言:在將體積相對較大且笨重的貨物裝車時,裝車效率并不能達到業界的要求,卸車同例,該問題對于僅在后部開門即后開門的廂式車輛尤為突出。將整個廂體分解成兩個部分,一為處于車輛底盤前部的固定廂體,二為位于車輛底盤后部的可移動廂體(即前述的可伸縮廂體),那么貨物的裝車和卸車效率無疑得以顯著提高并且對于作業類車廂可顯著增大作業空間。
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可見諸關于車輛的可伸縮廂體的技術信息,典型的如授權公告號CN201231798Y推薦的“伸縮式車廂”,其是將后車廂設計為可伸縮結構,車輛空載時,將后車廂的大部分收縮到前車廂內,反之同例。
更為典型的如CN20447264U提供的“一種可伸縮移動車載廂體”,由固定艙體和活動艙體組成,活動艙體通過固定于固定艙體底板上的U型滑道交叉安裝固定在固定艙體內,在固定艙體外部設置艙體傳動裝置,該艙體傳動裝置通過螺栓固定安裝于固定艙體外部;在艙體底板的尾部鉸接有一尾板,該尾板由安裝固定在艙體底板上的伸縮機構帶動,即由伸縮機構的自動伸縮液壓缸使尾板根據要求平鋪展開或收起并在收起后內嵌于活動艙體之尾部對活動艙體的尾部敞口封閉(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0020至27段)。該專利客觀上能兌現其在說明書第0015至0017段中記載的技術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作為活動廂體(即可伸縮廂體,以下同),由于其需要頻繁地在車廂底板上滑動(移動),例如在裝卸貨物時使活動廂體朝著車頭方向位移至處于與固定廂體相疊套的狀態,以便露出車廂底板的后部而方便裝卸貨物,而在運輸過程中又需使活動廂體朝著背離車頭的方向即向著車廂底板尾部的方向返回至處于與固定廂體的后部相接合的狀態,因而活動廂體前后側的底部移動地支承于車廂底板的前后側的支承效果是考量可伸縮廂體結構合理與否的一個不可偏廢的重要因素,然而該專利并未給出應有的啟示;其二,由于活動廂體的前后移動需由動力驅動機構如該專利所稱的艙體傳動裝置驅動,因而以固定廂體為載體而設置的活動廂體傳動機構以及以車輛的底盤為載體設置的動力驅動機構的結構的合理與否以及兩者的傳動連接關系同樣是考量可伸縮廂體結構的一個不可偏廢的重要因素,然而該專利同樣未給出必要的啟示;其三,該專利在尾板上設置了設備運動裝置,該設備運動裝置(設備運動小車)對于裝卸貨物雖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在裝貨完成后也不可避免地會對貨物產生干涉影響,并且該設備運動裝置還會侵占固定廂體與活動廂體的空間。尤其,在實際裝卸貨物時,對于體積和質量相對大的貨物通常由鏟車或類似的工具擔當,并且在裝貨時因活動廂體處于與固定廂體趨于疊套的狀態,車廂底板的后部敞露,于是設備運動裝置似乎反而成為累贅并且增加了復雜性和制造成本。
針對上述已有技術狀況,本申請人作了積極而有益的設計,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人的試驗中心進行了計算機模擬推演試驗,結果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確保活動廂體移動地支承于車輛上的支承效果而藉以體現活動廂體的理想的移動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將以固定廂體為載體設置的活動廂體傳動機構與以車輛的底盤為載體設置的動力驅動機構實現合理連接而藉以保障活動廂體的自動移動效果、有益于摒棄在廂體底板尾部增設尾板而藉以體現廂體底板的整體性和有便于摒棄設備運動裝置而藉以避免對貨物產生干涉影響并且得以簡化結構的車輛的可伸縮廂體結構。
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車輛的可伸縮廂體結構,所述的車輛包括一底盤和一固定廂體,固定廂體固定在廂體底板上,而廂體底板固定在廂體底板支承架上,該廂體底板支承架與所述底盤固定,所述的可伸縮廂體結構包括一活動廂體、一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一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一活動廂體傳動機構和一動力驅動機構,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以及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彼此左右對應,并且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與所述廂體底板支承架的左端固定,而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與廂體底板支承架的右端固定,活動廂體對應于所述底盤的后部,在該活動廂體的左廂壁的底部并且沿著左廂壁的長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動廂體左滾輪架,在該活動廂體左滾輪架的長度方向的左側和右側以間隔狀態樞轉設置有活動廂體左滾輪,該活動廂體左滾輪與所述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構成滾動副,在活動廂體的右廂壁的底部并且同樣沿著右廂壁的長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動廂體右滾輪架,在該活動廂體右滾輪架的長度方向的左側和右側以間隔狀態樞轉設置有活動廂體右滾輪,該活動廂體右滾輪與所述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構成滾動副,所述活動廂體傳動機構包括左齒條、右齒條、齒輪軸、左齒輪和右齒輪,左齒條的長度與所述活動廂體左滾輪架相同并且固定在活動廂體左滾輪架的底部,右齒條的長度與所述活動廂體右滾輪架相同并且固定在活動廂體右滾輪架的底部,齒輪軸的中部轉動地支承在一組間隔分布的齒輪軸軸承座上,而齒輪軸軸承座與所述廂體底板朝向下的一側固定,齒輪軸的左端伸展到所述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而右端伸展到所述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左齒輪固定在齒輪軸的左端并且在對應于左齒條的下方的位置與左齒條相嚙合,右齒輪固定在齒輪軸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右齒條的下方的位置與右齒條相嚙合,動力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底盤上并且與所述齒輪軸傳動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底盤包括一左大梁、一右大梁、一左底梁和一右底梁,左、右大梁在長度方向彼此保持并行并且左、右大梁之間由大梁連結橫梁連接,左底梁與左大梁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固定,右底梁與右大梁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固定,所述廂體底板支承架包括間隔分布的縱梁和間隔分布的橫梁,縱梁與固定廂體底板的長度方向并行,并且與橫梁固定,而橫梁與縱梁形成十字形交錯關系并且同時與所述的左底梁以及右底梁固定,所述的廂體底板與縱梁固定;與所述齒輪軸傳動連接的所述動力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右大梁背對所述左大梁的一側;所述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的結構是與所述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的結構相同的,并且該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與所述橫梁的左端固定,而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與橫梁的右端固定;所述的左齒輪以平鍵固定方式固定在齒輪軸的左端,所述的右齒輪同樣以平鍵固定方式固定在齒輪軸的右端。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包括一內支承梁、一外支承梁和一滾輪導梁,內支承梁與所述橫梁的右端固定,外支承梁與內支承梁在長度方向彼此并行并且內、外支承梁之間由支承梁固定管固定連接,滾輪導梁固定在內、外支承梁之間,在該滾輪導梁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形成有一滾輪架讓位腔,在長度方向的中部的對應兩側各形成有一滾輪滾道,而在長度方向的下部形成有一齒條槽,所述的活動廂體右滾輪架對應于滾輪架讓位腔,所述的活動廂體右滾輪與滾輪滾道構成滾動副,所述的右齒條對應于齒條槽,所述齒輪軸的右端穿過所述內支承梁伸展到對應于所述滾輪滾道的下方,并且在齒輪軸的右端端面上通過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固定有一用于阻止所述右齒輪從齒輪軸的右端脫落的一右齒輪限位墊。
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滾輪導梁的長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所述內支承梁的一側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組左加強三角筋板,該組左加強三角筋板同時與內支承梁固定,而在滾輪導梁的長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所述外支承梁的一側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組右加強三角筋板,該組右加強三角筋板同時與外支承梁固定。
在本發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內支承梁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齒輪軸的右端的位置開設有一齒輪軸讓位孔,在所述的外支承梁上并且在對應于齒輪軸讓位孔的位置開設有一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操作讓位孔,在所述滾輪導梁的底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右齒輪的位置開設有一右齒輪讓位腔,所述齒輪軸的右端穿過齒輪軸讓位孔伸展到對應于右齒輪讓位腔的下方,所述的右齒輪在對應于右齒輪讓位腔的位置固定在齒輪軸的右端。
在本發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內支承梁和外支承梁的橫截面形狀呈匚字形;所述的滾輪導梁的橫截面形狀呈倒置的凸字形。
在本發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承梁固定管為圓管或矩形管。
在本發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動力驅動機構包括齒輪箱固定架、電機、一級減速箱、齒輪箱、二級減速箱、第一、第二主動輪、第一、第二傳動帶、第一從動輪和第二從動輪,齒輪箱固定架固定在所述右大梁背對所述左大梁的一側并且還同時與所述的右底梁固定,電機與一級減速箱傳動配合并且由一級減速箱連同電機與齒輪箱固定,一級減速箱與齒輪箱傳動配合并且由齒輪箱連同一級減速箱固定在齒輪箱固定架上,二級減速箱固定在二級減速箱座上并且該二級減速箱的動力輸出軸與齒輪箱傳動連接,二級減速箱的動力輸出軸的左端和右端均伸展到二級減速箱箱體外,第一主動輪固定在動力輸出軸的左端,而第二主動輪固定在動力輸出軸的右端,第一傳動帶的一端套在第一主動輪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從動輪上,而該第一從動輪固定在所述齒輪軸上,第二傳動帶的一端套置在第二主動輪上,另一端套在第二從動輪上,而該第二從動輪固定在齒輪軸上,所述的二級減速箱座與所述的齒輪箱固定架固定。
在本發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級減速箱為行星齒輪減速箱,所述的齒輪箱為傘齒輪箱,所述的二級減速箱為蝸輪蝸桿減速箱,所述的第一、第二主動輪、第一從動輪和第二從動輪為鏈輪,所述的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動帶為傳動鏈條。
在本發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齒輪箱上配設有一手輪,該手輪與齒輪箱的傘齒輪軸伸展到箱體外的一端固定。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相對于已有技術具有如下技術效果:其一,由于采用了活動廂體左、右支承導向機構,并且在活動廂體的左廂壁的底部固定了一樞轉設置有活動廂體左滾輪的活動廂體左滾輪架以及在活動廂體的右廂壁的底部固定了一樞轉設置有活動廂體右滾輪的活動廂體右滾輪架,又由于活動廂體左、右滾輪分別與活動廂體左、右支承導向機構構成滾動副,因而在動力驅動機構通過活動廂體傳動機構帶動活動廂體移動時能保障活動廂體的移動穩定性和可靠性;其二,由于將動力驅動機構與活動廂體傳動機構分開設置,因而具有安裝靈活方便的效果;其三,由于將活動廂體傳動機構以廂體底板為載體設置并且結構簡練,又由于將動力驅動機構以底盤為載體設置,因而兩者能保障理想的傳動連接效果,最終確保活動廂體的移動效果;其四,由于摒棄了在廂體底板的尾部加接尾板,因而能保障廂體底板的整體性;其五,由于摒棄了設備運動裝置,因而能避免對貨物產生干涉影響并且使結構更趨簡練;其六,對于作業類車廂,可以顯著增大作業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活動廂體傳動機構以及動力驅動機構的詳細結構圖。
圖3為圖1所示的活動廂體的移動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的活動廂體右導向支承導向機構的詳細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疇。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圖2所示的位置狀態而言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
請參見圖1,示出了車輛的一底盤1和一固定廂體2,固定廂體2固定在廂體底板21上,而廂體底板21固定在廂體底板支承架22上,該廂體底板支承架22與前述底盤1固定。在圖1中還示出了車輛的車頭9、輪子10和設在底盤1的兩側(左右側,以圖2狀態為基準)的支承腿16,車頭9與底盤1連接,在駐車裝貨時,支承腿16伸出至圖1所示的狀態,反之則收起。依據專業常識,前述廂體底板21的長度與底盤1的長度相適應。前述的固定廂體2毫無疑問位于車廂底板21的前端(也可稱前段)。在固定廂體2的一側和/或兩側即以圖2所示位置狀態為例的左側和/或右側設置有廂門。由于前述的這些內容屬于公知技術,因而申請人不再贅述。
請參見圖2并且結合圖1,本發明提供的可伸縮廂體的結構體系包括活動廂體3、一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一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一活動廂體傳動機構6和一動力驅動機構7,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以及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彼此左右對應,并且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與前述的廂體底板支承架22的左端固定,而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與廂體底板支承架22的右端固定,活動廂體3對應于前述底盤1的后部即對應于廂體底板21的后部(也可稱后端),在該活動廂體3的左廂壁的底部并且沿著左廂壁的長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動廂體左滾輪架31,在該活動廂體左滾輪架31的長度方向的左側和右側通過活動廂體左滾輪軸3111以間隔狀態樞轉設置有活動廂體左滾輪311,該活動廂體左滾輪311與前述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構成滾動副,在活動廂體3的右廂壁的底部并且同樣沿著右廂壁的長度方向固定有一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在該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的長度方向的左側和右側通過活動廂體右滾輪軸3211以間隔狀態樞轉設置有活動廂體右滾輪321,該活動廂體右滾輪321與前述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構成滾動副,前述活動廂體傳動機構6包括左齒條61、右齒條62、齒輪軸63、左齒輪64和右齒輪65,左齒條61的長度與前述活動廂體左滾輪架31相同并且通過左齒條固定螺釘固定在活動廂體左滾輪架31的底部,右齒條62的長度與前述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相同并且通過右齒條固定螺釘621(圖3標示)固定在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的底部,齒輪軸63的中部轉動地支承在一組間隔分布的齒輪軸軸承座631上,而齒輪軸軸承座631與前述廂體底板21朝向下的一側固定,齒輪軸63的左端伸展到前述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而右端伸展到前述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左齒輪64固定在齒輪軸63的左端并且在對應于左齒條61的下方的位置與左齒條61相嚙合,右齒輪65固定在齒輪軸63的右端并且在對應于右齒條62的下方的位置與右齒條62相嚙合,動力驅動機構7設置在前述底盤1上并且與前述齒輪軸63傳動連接。
由圖2所示,前述的齒輪軸軸承座631通過軸承座固定螺釘6311固定在軸承座固定座6312上并且由旋配在軸承座固定螺釘6311上的固定螺釘限定螺母63111限定,軸承座固定座6321優選以焊接方式與廂體底板21朝向下的一側固定。
在開啟活動廂體3的后廂門的狀態下,當動力驅動機構7帶動活動廂體傳動機構6而使活動廂體3向前移動即向著固定廂體2的方向移動時,該活動廂體3罩在固定廂體2外與固定廂體2形成疊套關系,并且廂體底板21的后端處于敞露狀態,以便裝貨或卸貨,反之活動廂體3與固定廂體2的配合關系呈圖1所示狀態。此外,依據專業常識,在活動廂體3的左側和/或右側設置廂門,而活動廂體3的后側設置后廂門(也稱尾門)。
請重點見圖2,前述的底盤1包括一左大梁11、一右大梁12、一左底梁13和一右底梁14,左、右大梁11、12在長度方向彼此保持并行并且左、右大梁11、12之間由大梁連結橫梁15連接,左底梁13與左大梁11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固定,右底梁14與右大梁12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固定,前述廂體底板支承架22包括間隔分布的縱梁221和間隔分布的橫梁222,縱梁221與固定廂體底板21的長度方向并行,并且與橫梁222固定,而橫梁222與縱梁221形成十字形交錯關系并且同時與前述的左底梁13以及右底梁14固定,前述的廂體底板21與縱梁221固定;前述齒輪軸63傳動連接的前述動力驅動機構7設置在前述右大梁12背對前述左大梁11的一側;前述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的結構是與前述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的結構相同的,并且該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與前述橫梁222的左端固定連接,而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與橫梁222的右端固定連接;前述的左齒輪64以平鍵固定方式固定在齒輪軸63的左端,前述的右齒輪65同樣以平鍵固定方式固定在齒輪軸63的右端。
如前述,由于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的結構與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相同,因而申請人在下面僅對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作詳細說明。
請參見圖4并且結合圖2和圖3,前述的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包括一內支承梁51、一外支承梁52和一滾輪導梁53,內支承梁51與前述橫梁222的右端固定連接(焊接),外支承梁52與內支承梁51在長度方向彼此并行并且內、外支承梁51、52之間的下部由間隔分布的支承梁固定管8固定連接(通過焊接),滾輪導梁53固定在內、外支承梁51、52之間,在該滾輪導梁53的長度方向的上部形成有一滾輪架讓位腔531,在滾輪導梁53的長度方向的中部的對應兩側各形成有一滾輪滾道532,而在滾輪導梁53的長度方向的下部形成有一齒條槽533,前述的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對應于滾輪架讓位腔531,前述的活動廂體右滾輪321與滾輪滾道532構成滾動副,前述的右齒條65對應于齒條槽533。
由圖3所示,前述齒輪軸63的右端穿過前述內支承梁51伸展到對應于前述滾輪滾道532的下方,并且在齒輪軸63的右端端面上通過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632固定有一用于阻止前述右齒輪65從齒輪軸63的右端脫落的一右齒輪限位墊632。
由圖3和圖4所示,在前述滾輪導梁53的長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前述內支承梁51的一側以間隔狀態焊接固定有一組左加強三角筋板534,該組左加強三角筋板534同時與內支承梁51焊接固定,而在滾輪導梁53的長度方向的下部并且朝向前述外支承梁52的一側以間隔狀態焊接固定有一組右加強三角筋板535,該組右加強三角筋板535同時與外支承梁52焊接固定。
重點見圖3,在前述的內支承梁51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齒輪軸63的右端的位置開設有一齒輪軸讓位孔511,在前述的外支承梁52上并且在對應于齒輪軸讓位孔511的位置開設有一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操作讓位孔521,在前述滾輪導梁53的底部并且在對應于前述右齒輪65的位置開設有一右齒輪讓位腔536,前述齒輪軸63的右端穿過齒輪軸讓位孔511伸展到對應于右齒輪讓位腔536的下方,前述的右齒輪65在對應于右齒輪讓位腔536的位置固定在齒輪軸63的右端。
由于前述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操作讓位孔521的存在,因而可供工具如改錐在對應于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操作讓位孔521的位置對前述右齒輪限位墊固定螺釘6321操作。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內支承梁51和外支承梁52的橫截面形狀呈匚字形,更具體地講采用槽鋼充當內支承梁51和外支承梁52;前述的滾輪導梁53的橫截面形狀呈倒置的凸字形。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支承梁固定管8為圓管,但是也可使用矩形管如方管。
請繼續見圖2,前述的動力驅動機構7的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結構如下:包括齒輪箱固定架71、電機72、一級減速箱73、齒輪箱74、二級減速箱75、第一、第二主動輪76a、76b、第一、第二傳動帶77a、77b、第一從動輪78a和第二從動輪78b,齒輪箱固定架71固定在前述右大梁12背對前述左大梁11的一側并且還同時與前述的右底梁14固定(采用螺釘),電機72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該電機與一級減速箱73傳動配合并且由一級減速箱73連同電機72與齒輪箱74固定,一級減速箱73與齒輪箱74傳動配合并且由齒輪箱74連同一級減速箱73固定在齒輪箱固定架71上,二級減速箱75固定在二級減速箱座751上并且該二級減速箱75的動力輸出軸752與齒輪箱74傳動連接,二級減速箱75的動力輸出軸753的左端和右端均伸展到二級減速箱箱體外,第一主動輪76a固定在動力輸出軸753的左端,而第二主動輪75b固定在動力輸出軸753的右端,第一傳動帶77a的一端套在第一主動輪76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從動輪78a上,而該第一從動輪78a固定在前述齒輪軸63上,第二傳動帶77b的一端套置在第二主動輪76b上,另一端套在第二從動輪78b上,而該第二從動輪78b固定在齒輪軸63上,前述的二級減速箱座751與前述的齒輪箱固定架71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一級減速箱73為行星齒輪減速箱,前述的齒輪箱74為傘齒輪箱,前述的二級減速箱75為蝸輪蝸桿減速箱,前述的第一、第二主動輪76a、76b、第一從動輪78a和第二從動輪78b為鏈輪,前述的第一傳動帶77a和第二傳動帶77b為傳動鏈條。
優選地,在前述的齒輪箱74上配設有一手輪741,該手輪741與齒輪箱74的傘齒輪軸742伸展到箱體外的一端固定。當電機72一旦出現故障時,那么可以由操作者對手輪741進行操作,仍可使活動廂體3依需移動。
申請人簡述本發明的使用,當在駐車狀態下裝貨時,由動力驅動機構7的電機72(電機72的電源由車載電源供給)工作,由電機72帶動一級減速箱73減速,由一級減速箱73帶動齒輪箱74,由齒輪箱74帶動二級減速箱75,由兩級減速箱75的動力輸出軸753同時帶動第一主動輪76a和第二主動輪76b,第一主動輪76a通過經一傳動帶77a帶動第一從動輪78a,第二主動輪76b通過第二傳動帶77b帶動第二從動輪78b,由于第一、第二傳動輪78a、78b固定在活動廂體傳動機構6的結構體系的齒輪軸63上,因而齒輪軸63轉動,帶動左、右齒輪64、65轉動,由于左齒輪64與左齒條61相嚙合,又由于右齒輪65與右齒條62相嚙合,因而由左齒輪62帶動左齒條61,由右齒輪65帶動右齒條62,進而由左齒條61帶動活動廂體左滾輪架31,同時由右齒條62帶動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活動廂體左滾輪架31通過活動廂體左滾輪311循著活動廂體左支承導向機構4向前即向車頭9也即向固定廂體2的方向運動,同時活動廂體右滾輪架32通過活動廂體右滾輪321循著活動廂體右支承導向機構5的滾輪導梁53的滾輪滾道532(圖3示)向前即向車頭9也即向固定廂體2的方向運動。由于活動廂體3的左廂壁以及右廂壁是分別與活動廂體左、右滾輪架31、32焊接固定的,因而活動廂體3也相應向前移動,以與固定廂體2形成疊套狀態位于固定廂體2外,廂體底板21的后部即后端敞露,以利貨物裝車。裝貨完成后,前述電機72反向工作,按前述原理而使活動廂體3向后位移,直至呈由圖1所示的狀態。由于卸貨時的操作與裝貨時的操作過程雷同,因而不再復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彌補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順利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如實地兌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載述的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