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
背景技術:
體感車,又叫平衡車、思維車、攝位車等,市場上主要有獨輪和雙輪兩類。其運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動態穩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車體內部的陀螺儀來檢測車體姿態的變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統,精確地驅動電機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平衡,主要應用于個人交通、工作巡視、室內場館、高爾夫球車、警察巡邏、會展巡邏、大型場館工作人員交通工具、旅游娛樂以及汽車搭載等多個方面。
市場上的體感車作為現代人的一種代步工具,由于其綠色環保、體形小巧玲瓏的特點,廣受人們的喜愛,在駕駛過程中為了防止風寒的侵襲,人們通常在操作桿的前方設置擋風板。這種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人們避免受涼,提高了其實用性,但是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視線上的困擾,特別是在車輛經過濕度較大的地區或者天氣潮濕的情況下,水汽凝結在擋風板上形成一層水霧,干擾了人們的駕駛視線,容易引發各種交通事故,從而降低了體感車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包括驅動機構、水平設置的踏板、豎向設置的操作桿、擋風機構、水汽測量機構和操作手盤,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踏板的下方,所述操作桿的底端固定在踏板上,所述擋風機構設置在操作桿的一側且遠離踏板,所述水汽測量機構設置在擋風機構的上方,所述操作手盤設置在操作桿的頂端;
所述擋風機構包括托板、支撐桿、擋風組件和兩個支桿,所述托板通過支撐桿與操作桿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支桿分別設置在托板的兩端,所述擋風組件設置在支桿上,所述擋風組件包括豎向設置的擋風板、移動機構和兩個支撐塊,兩個所述支撐塊分別與兩個支桿固定連接,所述擋風板底部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支撐塊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機構設置在支撐塊的下方;
所述移動機構包括第三驅動電機、緩沖塊、移動塊和水平設置的第三驅動軸,所述第三驅動電機固定在其中一個支撐塊的下方,所述緩沖塊固定在另一個支撐塊的下方,所述第三驅動電機與第三驅動軸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三驅動軸的另一端設置在緩沖塊內,所述移動塊套設在第三驅動軸上,所述第三驅動軸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移動塊內設有內螺紋,所述第三驅動軸的外螺紋與移動塊內的內螺紋相匹配;
所述托板上設有導氣機構,所述導氣機構與移動機構連接;
所述水汽測量機構包括信號發射接收單元和兩個水汽測量單元,兩個水汽測量單元分別設置在擋風板的兩側,所述水汽測量單元包括玻璃板和吸光板,所述玻璃板設置在吸光板和擋風板之間,所述信號發射接收單元設置在其中一個玻璃板的一側且靠近擋風板,所述信號發射接收單元包括光源和感光元件,所述光源設置在玻璃板的一端,所述感光元件設置在玻璃板的另一端。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導氣機構的氣流量,所述導氣機構包括傳動單元、導氣管和設置在傳動單元兩側的導氣單元,所述傳動單元包括第二驅動電機、驅動齒輪和水平設置的框架,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與驅動齒輪傳動連接,所述框架的水平截面的形狀為矩形,所述驅動齒輪設置在框架的中心,所述驅動齒輪上設有若干主動齒,所述主動齒周向均勻分布在驅動齒輪的半圓周面上,所述框架內的上下兩側設有若干從動齒,所述從動齒與驅動齒輪的主動齒相嚙合。
作為優選,為了往導氣管內輸送空氣,所述導氣單元包括活塞、氣缸、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活塞的一端固定在框架的一側,所述活塞的另一端設置在氣缸內,所訴進氣管與出氣管均與氣缸連通,所述出氣管與導氣管連通,所述進氣管內設有進氣閥門,所述氣缸內設有出氣閥門和銅網。
作為優選,為了輔助實現移動塊在第三驅動軸上的移動同時方便清除擋風板兩側的水汽,所述移動塊的上方設有卡塊和兩個噴頭,所述卡塊上設有缺口,所述擋風板的底端設置在缺口內,兩個所述噴頭分別設置卡塊的兩端,所述卡塊內設有通氣管,所述通氣管的豎向截面的形狀為U形且開口向上,所述通氣管分別與導氣管和兩個噴頭連通。
作為優選,利用黑色吸光能力強的特點,為了保證吸光板吸收光線的能力,所述吸光板為黑板。
作為優選,為了實現體感車的移動,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電機和設置在第一驅動電機兩側的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電機固定在踏板的下方,所述驅動單元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驅動軸和車輪,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通過第一驅動軸與車輪傳動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增大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防止體感車行駛過程中打滑,所述車輪上設有若干防滑紋。
作為優選,為了輔助支撐托板,所述支撐桿的兩側設有斜桿,所述斜桿的一端與操作桿固定連接,所述斜桿的另一端與托板固定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通過水汽測量機構自動檢測擋風板兩側的水汽含量,同時利用導氣機構向移動塊上的噴頭輸送受熱的空氣,使移動塊在擋風板下方移動同時利用熱空氣加快擋風板周圍的水汽蒸發,消除水霧,使人們恢復正常的視線,保證安全駕駛,從而提高體感車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導氣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擋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擋風組件的俯視圖;
圖6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移動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的水汽測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驅動電機,2.第一驅動軸,3.車輪,4.防滑紋,5.踏板,6.操作桿,7.擋風機構,8.水汽測量機構,9.操作手盤,10.斜桿,11.托板,12.導氣機構,13.支桿,14.擋風組件,15.第二驅動電機,16.驅動齒輪,17.主動齒,18.活塞,19.氣缸,20.進氣管,21.進氣閥門,22.出氣閥門,23.銅網,24.出氣管,25.導氣管,26.擋風板,27.支撐塊,28.第三驅動電機,29.緩沖塊,30.移動塊,31.第三驅動軸,32.噴頭,33.卡塊,34.通氣管,35.內螺紋,36.玻璃板,37.吸光板,38.光源,39.感光元件40.支撐桿,41.框架,42.從動齒。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圖7所示,一種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包括驅動機構、水平設置的踏板5、豎向設置的操作桿6、擋風機構7、水汽測量機構8和操作手盤9,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踏板5的下方,所述操作桿6的底端固定在踏板5上,所述擋風機構7設置在操作桿6的一側且遠離踏板5,所述水汽測量機構8設置在擋風機構7的上方,所述操作手盤9設置在操作桿6的頂端;
所述擋風機構7包括托板11、支撐桿40、擋風組件14和兩個支桿13,所述托板11通過支撐桿40與操作桿6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支桿13分別設置在托板11的兩端,所述擋風組件14設置在支桿13上,所述擋風組件14包括豎向設置的擋風板26、移動機構和兩個支撐塊27,兩個所述支撐塊27分別與兩個支桿13固定連接,所述擋風板26底部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支撐塊27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機構設置在支撐塊27的下方;
所述移動機構包括第三驅動電機28、緩沖塊29、移動塊30和水平設置的第三驅動軸31,所述第三驅動電機28固定在其中一個支撐塊27的下方,所述緩沖塊29固定在另一個支撐塊27的下方,所述第三驅動電機28與第三驅動軸31的一端傳動連接,所述第三驅動軸31的另一端設置在緩沖塊28內,所述移動塊30套設在第三驅動軸31上,所述第三驅動軸31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移動塊30內設有內螺紋35,所述第三驅動軸31的外螺紋與移動塊30內的內螺紋35相匹配;
所述托板11上設有導氣機構12,所述導氣機構12與移動機構連接;
所述水汽測量機構8包括信號發射接收單元和兩個水汽測量單元,兩個水汽測量單元分別設置在擋風板26的兩側,所述水汽測量單元包括玻璃板36和吸光板37,所述玻璃板36設置在吸光板37和擋風板26之間,所述信號發射接收單元設置在其中一個玻璃板36的一側且靠近擋風板26,所述信號發射接收單元包括光源38和感光元件39,所述光源38設置在玻璃板36的一端,所述感光元件39設置在玻璃板39的另一端。
作為優選,為了提高導氣機構12的氣流量,所述導氣機構12包括傳動單元、導氣管25和設置在傳動單元兩側的導氣單元,所述傳動單元包括第二驅動電機15、驅動齒輪16和水平設置的框架41,所述第二驅動電機15與驅動齒輪16傳動連接,所述框架41的水平截面的形狀為矩形,所述驅動齒輪16設置在框架41的中心,所述驅動齒輪16上設有若干主動齒17,所述主動齒17周向均勻分布在驅動齒輪16的半圓周面上,所述框架41內的上下兩側設有若干從動齒42,所述從動齒42與驅動齒輪16的主動齒17相嚙合。
作為優選,為了往導氣管25內輸送空氣,所述導氣單元包括活塞18、氣缸19、進氣管20和出氣管24,所述活塞18的一端固定在框架41的一側,所述活塞18的另一端設置在氣缸19內,所訴進氣管20與出氣管24均與氣缸19連通,所述出氣管24與導氣管25連通,所述進氣管20內設有進氣閥門21,所述氣缸19內設有出氣閥門22和銅網23。
作為優選,為了輔助實現移動塊30在第三驅動軸31上的移動同時方便清除擋風板26兩側的水汽,所述移動塊30的上方設有卡塊33和兩個噴頭32,所述卡塊33上設有缺口,所述擋風板26的底端設置在缺口內,兩個所述噴頭32分別設置卡塊33的兩端,所述卡塊32內設有通氣管34,所述通氣管34的豎向截面的形狀為U形且開口向上,所述通氣管34分別與導氣管25和兩個噴頭32連通。
作為優選,利用黑色吸光能力強的特點,為了保證吸光板37吸收光線的能力,所述吸光板37為黑板。
作為優選,為了實現體感車的移動,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驅動電機1和設置在第一驅動電機1兩側的驅動單元,所述第一驅動電機1固定在踏板5的下方,所述驅動單元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驅動軸2和車輪3,所述第一驅動電機1通過第一驅動軸2與車輪3傳動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增大車輪3與地面的摩擦力,防止體感車行駛過程中打滑,所述車輪3上設有若干防滑紋4。
作為優選,為了輔助支撐托板11,所述支撐桿40的兩側設有斜桿10,所述斜桿10的一端與操作桿6固定連接,所述斜桿10的另一端與托板11固定連接。
體感車在行駛過程中,由擋風板26上方的水汽測量機構8檢測擋風板26上是否凝結水霧。該水汽測量機構8的運行原理是,由玻璃板36上的光源38發射光線,在無水霧形成的情況下,光線經過玻璃板36和防風板26的折射和反射最終到達感光元件39,由于反射和折射現象同時存在,吸光板37吸收了一定的光線,因此,感光元件39接收到的光線信號強度要小于光源發射光線的強度。當防風板26兩側存在水霧時,光線經過水霧中水珠的外表面時,主要光線進行折射,部分光線反射,從而損耗了部分光能,而光線從水珠內部穿透時,主要光線進行折射,而部分光線進行了反射,因此,在透過水珠時又折損了部分光能,通過多次在水珠中傳播,使光能進行多次損耗,水霧越濃,光的損耗越多,最終感光元件39接收到的光線信號越弱。當感光元件39接收到的光線信號較弱時,表示擋風板26皺紋存在較濃的水汽,對人們體感車駕駛有較大的影響,反之則表示空氣干燥,不影響人們的正常駕駛。
當水霧較濃時,托板11上的導氣機構12和擋風板26下方的移動機構同時運行。在導氣機構12中,通過第二驅動電機15帶動驅動齒輪16旋轉,由于驅動齒輪16的半圓周面上的主動齒17與框架41上的從動齒42向嚙合,從而使框架41來回移動,在框架41往左側移動過程中,左側導氣單元內的進氣閥門21關閉,出氣閥門22打開,同時右側導氣單元內的進氣閥門21打開,出氣閥門22關閉,使左側導氣單元的空氣經過灼熱的銅網23排至導氣管25,同時右側導氣單元的氣缸19引入空氣,當框架41往右側移動時,右側導氣單元內的進氣閥門21關閉,出氣閥門22打開,同時左側導氣單元內的進氣閥門21打開,出氣閥門22關閉,使右側導氣單元的空氣經過灼熱的銅網23排至導氣管25,同時左側導氣單元的氣缸19引入空氣,如此反復運行,往導氣管25內注入熱空氣,之后空氣流到移動塊30中的通氣管34中,從卡塊33兩側的噴頭32噴出,同一時刻,移動機構中的第三驅動電機28轉動,利用第三驅動軸31上的外螺紋與移動塊30內的內螺紋相匹配的結構設計,使移動塊30在擋風板26下方移動,移動過程中,通氣管34內受熱的空氣從噴頭32噴出,使擋風板26受熱后水汽蒸發,消除水霧,使人們恢復正常的視線,保證安全駕駛。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型體感車通過水汽測量機構8自動檢測擋風板26兩側的水汽含量,同時利用導氣機構12向移動塊30上的噴頭32輸送受熱的空氣,使移動塊30在擋風板26下方移動同時利用熱空氣加快擋風板26周圍的水汽蒸發,消除水霧,使人們恢復正常的視線,保證安全駕駛,從而提高體感車的實用性。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