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客車車身地板結構,特別是后置發動機客車車身的后地板結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具體適用于提高車身右側乘客區座椅布置空間的空間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
背景技術:
在后置發動機客車車身的后地板結構中,為了給后置發動機及其附件留出足夠空間,客車車身后地板的后部為上升臺階階梯結構,即為后地板臺階結構,為了使其結構簡單,使其下方的骨架左右貫通,后地板臺階結構一般都采用左右對稱的設計,導致整個后窗臺尺寸較大,占用空間較大,而在車身設計中,在滿足座椅間隔距離尺寸要求的情況下,需要能布置盡量多的客車座椅以保證客車的營運收益,現有技術中占用較大面積的后地板臺階結構明顯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中國專利,申請公布號為CN103770848A,申請公布日為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全承載大客車車身結構,包括骨架、頂蓋、側圍板、地板、視窗、安全天窗和座椅,頂蓋設于骨架頂部,側圍板設于骨架周邊,地板設于骨架底部,視窗設于骨架側面,安全天窗設于頂蓋上,骨架為一體式框架結構,骨架設有沿縱向間隔分布的橫向環框,兩個上述的橫向環框之間形成獨立的乘客區,每個乘客區的座椅對向設置,每個乘客區均設有橫向通道,每個乘客區的側面設有乘客上下門,骨架后端下部區域為發動機、空調壓縮機和消聲器的安裝倉,位于骨架后部的側圍板上設有水箱進風口和空調進風格柵,骨架的后圍板上設有出風口,骨架前部為駕駛區。雖然該設計能夠提高整車的承載度,提高整車的抗側翻變形能力,但其仍舊具有以下缺陷:
該車的后地板臺階結構上設置的是同一排的五個座椅,采取的是左右對稱的設計,該設計會導致個后窗臺尺寸較大,占用空間較大,圖中明顯可見,五個后排座椅后的后窗臺占用了很大的空間,不利于在滿足座椅間隔距離尺寸要求的情況下,盡量多布置客車座椅的營運要求,空間利用率不高,經濟效益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空間利用率不高、經濟效益較差的缺陷與問題,提供一種空間利用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的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包括后圍總成與階梯型后地板,所述后圍總成包括中后圍及與其兩端相連接的右后圍、左后圍,所述階梯型后地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后窗臺面、靠背面、安裝面、下立面與擱腳面;
所述階梯型后地板為非對稱式結構;所述后窗臺面為L型結構,其內的右窗臺面窄于左窗臺面;所述靠背面為Z型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右靠背面、承接靠背面、左靠背面;所述安裝面包括矩形的的右安裝面、左安裝面;所述下立面為Z型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右下立面、承接下立面、左下立面;所述擱腳面為L型結構,其內的右擱腳面寬于左擱腳面。
所述右窗臺面依次與右靠背面、右安裝面、右下立面、右擱腳面呈下行的波浪型連接,所述左擱腳面依次與左下立面、左安裝面、左靠背面、左窗臺面呈上行的波浪型連接。
所述右窗臺面、右安裝面、右擱腳面的寬度依次遞增;所述右窗臺面長于左窗臺面設置,右靠背面長于左靠背面設置,右安裝面長于左安裝面設置,右下立面長于左下立面設置,右擱腳面長于左擱腳面設置。
所述右安裝面、左安裝面之間為非對稱結構,右安裝面上對應安裝后排右側雙座及中間座,左安裝面上對應安裝后排左側雙座。
所述右窗臺面、左窗臺面的內側邊均與中后圍相連接,右窗臺面的右側邊與右后圍相連接,左窗臺面的左側邊與左后圍相連接。
所述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還包括空濾引風道,該空濾引風道包括上下相通的上引風道、下引風道,上引風道由側上風道板、頂風道板、左后圍、左窗臺面共圍而成,下引風道由側下風道板、底風道板、左后圍、左窗臺面共圍而成,側上風道板、側下風道板均為曲型結構,側下風道板位于左窗臺面、左靠背面、左后圍、中后圍所圍成的空腔的內部,且上引風道通過左窗臺面上開設的貫通口與下引風道相通。
所述階梯型后地板的下方設置有骨架總成,該骨架總成包括兩兩相互平行的窗臺右橫梁、窗臺左橫梁、安裝右內橫梁、安裝右外橫梁、安裝左內橫梁、安裝左外橫梁,擱腳右內橫梁、擱腳外橫梁、擱腳左內橫梁,以及,兩兩相互平行的窗臺軸梁、安裝軸梁、擱腳軸梁。
所述窗臺右橫梁的左端與窗臺軸梁的中部垂直連接,窗臺軸梁的外端與窗臺左橫梁的右端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右內橫梁的左端與安裝軸梁的內端垂直連接,安裝軸梁的外端與安裝左外橫梁的右端垂直連接,安裝軸梁中部的右、左兩側分別與安裝右外橫梁、安裝左內橫梁對應垂直連接,且安裝右內橫梁、安裝左內橫梁、安裝右外橫梁、安裝左外橫梁與安裝軸梁的交接處沿安裝軸梁由內至外依次布置;所述擱腳右內橫梁的左端與擱腳軸梁的內端垂直連接,擱腳軸梁的外端與擱腳外橫梁的中部垂直連接,擱腳軸梁中部的左側與擱腳左內橫梁垂直連接,且擱腳右內橫梁、擱腳左內橫梁、擱腳外橫梁與擱腳軸梁的交接處沿擱腳軸梁由內至外依次布置。
所述窗臺右橫梁、窗臺軸梁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靠背內縱梁與安裝右內橫梁、安裝軸梁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窗臺軸梁、窗臺左橫梁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靠背外縱梁與安裝左內橫梁、安裝軸梁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右外橫梁、安裝軸梁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下立內縱梁與擱腳右內橫梁、擱腳軸梁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左外橫梁、安裝軸梁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下立外縱梁與擱腳左內橫梁、擱腳軸梁的交接處垂直連接。
所述骨架總成還包括相互平行的靠背右加固梁、靠背左加固梁,相互平行的安裝右加固梁、安裝左加固梁,相互垂直的下立右加固梁、擱腳右加固梁,以及相互垂直的下立左加固梁、擱腳左加固梁。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中,階梯型后地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后窗臺面、靠背面、安裝面、下立面、擱腳面,其中,后窗臺面中的右窗臺面窄于左窗臺面,其為不對稱結構;靠背面為Z型結構,也為不對稱結構;安裝面中的右安裝面的左側邊與左安裝面的右側邊相錯連接,也為不對稱結構;下立面為Z型結構,也為不對稱結構;擱腳面中的右擱腳面寬于左擱腳面,也是不對稱結構。由此可見,本設計中的階梯型后地板為非對稱式結構,左側布置空間靠前,右側布置空間相對于左側靠后,使得客車右側乘客區座椅布置空間更加充裕,可布置更多的座椅以提高客戶收益,或座椅布置間距更大以提高乘客乘座舒適性,同時,還能保證靠背面與后圍總成之間留夠后門機構的運動空間及隔熱降噪材料的布置空間。此外,右窗臺面窄于左窗臺面的設計還能便于在左窗臺面上設置空濾引風道。因此,本發明不僅能使右側乘客區座椅布置空間更加充裕,空間利用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而且便于設置空濾引風道,便于后門機構的運動與隔熱降噪材料的布置。
2、本發明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中,階梯型后地板為非對稱式結構,其包括的后窗臺面為L型結構,右窗臺面窄于左窗臺面,該設計使得左窗臺面的寬度能布置下完整的空濾引風道,保證空濾引風道上下連通,結構完整通暢,保證進氣順暢,同時,還能保證位于車身后部的進氣格柵(進風口)能在車身后部較高位置布置,保證吸進離地較高位置的較清潔空氣,此外,由于右窗臺面窄于左窗臺面,右窗臺面仍舊能夠提供空間以實現車身右側乘客區的后移,提高空間利用率。因此,本發明不僅能給客車發動機提供良好的配氣條件,使進入發動機的空氣更清潔,而且能提高空間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
3、本發明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中,骨架總成包括三部分結構,其中,窗臺右橫梁、窗臺軸梁、窗臺左橫梁、安裝右內橫梁、安裝右外橫梁、安裝軸梁、安裝左內橫梁、安裝左外橫梁,擱腳右內橫梁、擱腳外橫梁、擱腳軸梁、擱腳左內橫梁起著支撐窗臺面、安裝面、擱腳面的作用;靠背內縱梁、靠背外縱梁、下立內縱梁、下立外縱梁的作用則不僅在于能夠支撐靠背面、下立面,能連接窗臺面、安裝面、擱腳面所需各種橫梁與軸梁,更關鍵的在于靠背內縱梁、靠背外縱梁、下立內縱梁、下立外縱梁的上、下兩端的連接部位都位于橫梁、軸梁的交接處,實現了連接后的三點定位,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佳的連接穩固性,不僅能夠確保使用中的安全性、牢固性,而且便于制作與后續維護,性價比很高。因此,本發明不僅穩定性較高,安全性較強,而且便于制作與后續維護,性價比很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安裝面上設置有座椅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擱腳面上設置有座椅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中后窗臺面、靠背面、安裝面與座椅相對位置關系的左視圖。
圖5是圖1中后窗臺面與空濾引風道的連接示意圖。
圖6是圖5中的中后圍的后視圖。
圖7是圖1中階梯型后地板下方設置的骨架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后圍總成1、中后圍11、右后圍12、左后圍13、外蒙皮14、后窗臺面2、右窗臺面21、左窗臺面22、貫通口23、窗臺右橫梁24、窗臺軸梁25、窗臺左橫梁26、靠背面3、右靠背面31、左靠背面32、承接靠背面33、靠背內縱梁34、靠背外縱梁35、靠背右加固梁36、靠背左加固梁37、安裝面4、右安裝面41、左安裝面42、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軸梁45、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安裝右加固梁48、安裝左加固梁49、下立面5、右下立面51、左下立面52、承接下立面53、下立內縱梁54、下立外縱梁55、下立右加固梁56、下立左加固梁57、擱腳面6、右擱腳面61、左擱腳面62、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軸梁65、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右加固梁67、擱腳左加固梁68、空濾引風道7、上引風道71、下引風道72、頂風道板73、側上風道板74、側下風道板75、底風道板76、出風口77、出水口78、進風口79、階梯型后地板8、骨架總成9、后背門鉸鏈1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至圖7,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包括后圍總成1、階梯型后地板8與骨架總成9,所述后圍總成1包括中后圍11及與其兩端相連接的右后圍12、左后圍13,所述階梯型后地板8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后窗臺面2、靠背面3、安裝面4、下立面5與擱腳面6,后窗臺面2、安裝面4、擱腳面6兩兩相互平行,后窗臺面2的外側邊與靠背面3的上側邊相連接,靠背面3的下側邊與安裝面4的內側邊相連接,安裝面4的外側邊與下立面5的上側邊相連接,下立面5的下側邊與擱腳面6的內側邊相連接,且在階梯型后地板8的下方設置有骨架總成9;
所述階梯型后地板8為非對稱式結構;所述后窗臺面2為L型結構,包括矩形的右窗臺面21、左窗臺面22,右窗臺面21窄于左窗臺面22,右窗臺面21的左側邊與左窗臺面2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所述靠背面3為Z型結構,包括矩形的右靠背面31、承接靠背面33、左靠背面32,右靠背面31的左側邊與承接靠背面33的內側邊垂直連接,承接靠背面33的外側邊與左靠背面3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所述安裝面4包括矩形的的右安裝面41、左安裝面42,右安裝面41的左側邊與左安裝面42的右側邊相錯連接;所述下立面5為Z型結構,包括矩形的右下立面51、承接下立面53、左下立面52,右下立面51的左側邊與承接下立面53的內側邊垂直連接,承接下立面53的外側邊與左下立面5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所述擱腳面6為L型結構,包括矩形的的右擱腳面61、左擱腳面62,右擱腳面61寬于左擱腳面62,右擱腳面61的左側邊與左擱腳面6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
所述右窗臺面21、左窗臺面22的內側邊均與中后圍11相連接,右窗臺面21的右側邊與右后圍12相連接,右窗臺面21的外側邊與右靠背面31的上側邊相連接,右靠背面31的下側邊與右安裝面41的內側邊相連接,右安裝面41的外側邊與右下立面51的上側邊相連接,右下立面51的下側邊與右擱腳面61的內側邊相連接,右擱腳面61的外側邊與左擱腳面62的外側邊相平齊,左擱腳面62的內側邊與左下立面52的下側邊相連接,左下立面52的上側邊與左安裝面42的外側邊相連接,左安裝面42的內側邊與左靠背面32的下側邊相連接,左靠背面32的上側邊與左窗臺面22的外側邊相連接,左窗臺面22的左側邊與左后圍13相連接;
所述承接靠背面33的上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窗臺面21、右靠背面31的交接處,以及左窗臺面22、左靠背面32的交接處相連接;所述承接靠背面33的下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靠背面31、右安裝面41的交接處,以及左靠背面32、左安裝面42的交接處相連接;所述承接下立面53的上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安裝面41、右下立面51的交接處,以及左安裝面42、左下立面52的交接處相連接;所述承接靠背面33的下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下立面51、右擱腳面61的交接處,以及左下立面52、左擱腳面62的交接處相連接。
所述右窗臺面21、右靠背面3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窗臺面22、左靠背面3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所述右安裝面41、右下立面5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安裝面42、左下立面5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
所述右靠背面31、右安裝面4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靠背面32、左安裝面4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所述右下立面51、右擱腳面6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下立面52、左擱腳面6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
所述右窗臺面21、右安裝面41、右擱腳面61的寬度依次遞增;所述右窗臺面21長于左窗臺面22設置,右靠背面31長于左靠背面32設置,右安裝面41長于左安裝面42設置,右下立面51長于左下立面52設置,右擱腳面61長于左擱腳面62設置。
所述右安裝面41、左安裝面42之間為非對稱結構,右安裝面41上對應安裝后排右側雙座及中間座,左安裝面42上對應安裝后排左側雙座。
所述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還包括空濾引風道7,該空濾引風道7包括上下相通的上引風道71、下引風道72,上引風道71由側上風道板74、頂風道板73、左后圍13、左窗臺面22共圍而成,下引風道72由側下風道板75、底風道板76、左后圍13、左窗臺面22共圍而成,側上風道板74、側下風道板75均為曲型結構,側下風道板75位于左窗臺面22、左靠背面32、左后圍13、中后圍11所圍成的空腔的內部,且上引風道71通過左窗臺面22上開設的貫通口23與下引風道72相通。
所述側下風道板75的右側部上開設有出風口77,底風道板76上開設有出水口78,且在左后圍13的外蒙皮14上開設有多個與上引風道71相通的進風口79。
所述骨架總成9包括窗臺右橫梁24、窗臺軸梁25、窗臺左橫梁26、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軸梁45、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軸梁65與擱腳左內橫梁66,且窗臺右橫梁24、窗臺左橫梁26、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左內橫梁66兩兩相互平行;所述窗臺右橫梁24、窗臺左橫梁26位于同一平面,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位于同一平面,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左內橫梁66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窗臺軸梁25、安裝軸梁45、擱腳軸梁65兩兩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窗臺右橫梁24的左端與窗臺軸梁25的中部垂直連接,窗臺軸梁25的外端與窗臺左橫梁26的右端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右內橫梁43的左端與安裝軸梁45的內端垂直連接,安裝軸梁45的外端與安裝左外橫梁47的右端垂直連接,安裝軸梁45中部的右、左兩側分別與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內橫梁46對應垂直連接,且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外橫梁47與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沿安裝軸梁45由內至外依次布置;所述擱腳右內橫梁63的左端與擱腳軸梁65的內端垂直連接,擱腳軸梁65的外端與擱腳外橫梁64的中部垂直連接,擱腳軸梁65中部的左側與擱腳左內橫梁66垂直連接,且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外橫梁64與擱腳軸梁65的交接處沿擱腳軸梁65由內至外依次布置;
所述窗臺右橫梁24、窗臺軸梁25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靠背內縱梁34與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窗臺軸梁25、窗臺左橫梁26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靠背外縱梁35與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下立內縱梁54與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軸梁6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左外橫梁47、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下立外縱梁55與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軸梁6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且靠背內縱梁34、靠背外縱梁35、下立內縱梁54、下立外縱梁55兩兩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窗臺右橫梁24、安裝右內橫梁43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靠背內縱梁34相平行的靠背右加固梁36,所述窗臺左橫梁26、安裝左內橫梁46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靠背外縱梁35相平行的靠背左加固梁37,所述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安裝軸梁45相平行的安裝右加固梁48,所述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安裝軸梁45相平行的安裝左加固梁49,所述安裝右外橫梁44、擱腳右內橫梁63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下立內縱梁54相平行的下立右加固梁56,所述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擱腳軸梁65相平行的擱腳右加固梁67。
所述安裝左外橫梁47、擱腳左內橫梁66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下立外縱梁55相平行的下立左加固梁57,所述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外橫梁64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擱腳軸梁65相平行的擱腳左加固梁68。
本發明的原理說明如下:
一、非對稱式結構的階梯型后地板:
車身設計中,在滿足座椅間隔距離尺寸要求的情況下,需要能布置盡量多的客車座椅以提高客車的營運收益,要實現布置更多的座椅則需要全方位挖掘空間并整合空間才能實現。本設計的目標在于整合車身右側空間,由于車身右側需要布置前乘客門、護欄、飲水機、中乘客門等較多的內容,所以留給布置乘客座椅的空間相對較少,即使有些地方有空間,但其空間又不足以布置座椅以及滿足乘客就座,導致空間浪費。這就需要在有限的車身長度尺寸內盡量挖掘出更多的空間給乘客區,以整合空間,提高車身空間利用率,使客車能布置盡量多的乘客座椅,能多搭載乘客;或在有限的空間內使乘客座椅布置間隔距盡量大,能使乘客就座便利、提高乘客乘坐舒適性,最終增加經濟效益。
為此,本發明在后置發動機客車設計中,把發動機艙內需要布置的較高的附件往左側布置,使得這些部件不妨礙右側的后延伸,實現后地板臺階結構的不對稱設計,使客車后排的部分座椅能夠往車身的更后位置布置,從而讓出更多的空間給后地板的前部乘客區。如此安排后地板的左、右側空間,以使座椅布置能增加一排的空間,而增加一排座椅布置,即能增加座位,能多拉乘客,多買出的乘客票價即為每次營運所提高的客戶收益。即使得到的空間不能多布置座椅,那把挖掘出的空間統籌進每排座椅,也能使座間距變大,使乘客進出及就坐空間更大,更寬敞舒適。
二、空濾引風道:
為了使提供給發動機的空氣盡量清潔,設置于車身后側的空氣濾清器進風口應該盡量在高位布置(現有技術中也有將空濾進氣格柵布置到后窗臺以下的設計,風道布置低、短小,會導致吸入的空氣較污濁,增加空濾負擔),如此,空濾引風道中往下輸送的上引風道與后窗臺面相交部位,就需要給上引風道留有足夠的通道截面尺寸,既能保證空氣進氣量滿足發動機進氣量要求,還要能保證進風通道結構完整、通道順暢,才能減小風阻,進氣順暢。所以,在階梯型后地板中,后窗臺面在車長方向上的尺寸一般都較大,以布置空濾引風道。
本發明所設計的不對稱結構的階梯型后地板中,后窗臺面的左側較寬,即右窗臺面窄于左窗臺面,其寬度能布置下完整的空濾引風道,保證空濾進氣道上下連通,結構完整通暢,保證進氣順暢,同時,還能保證位于車身后部的進氣格柵(進風口)能在車身后部較高位置布置,保證吸進離地較高位置的較清潔空氣。
空濾引風道底部的底風道板上開設有出水口以排出積水和灰塵,側下風道板的右側部上開設有出風口以與客車的空氣濾清器連接,左后圍的外蒙皮上開設有多個與上引風道相通的進風口,空氣從進風口進入上引風道,再向下進入下引風道,由出水口排出積水和灰塵,干凈的空氣由出風口進入空氣濾清器氣管,形成完整的進氣系統。
三、骨架總成:
目前,客車車身結構都采用骨架總成+板件結構,即在階梯型后地板的下方設置有骨架總成以起支撐作用,同時由于現有技術中的階梯型后地板為對稱結構,結構簡單,故也要求后地板下方的骨架總成為對稱結構,且左右貫通。
就本發明而言,骨架總成的首要作用是配合車身右側乘客區的后移,對不對稱的階梯型后地板起支撐作用,如窗臺右橫梁、窗臺左橫梁位于同一平面,安裝右內橫梁、安裝右外橫梁、安裝左內橫梁、安裝左外橫梁位于同一平面,擱腳右內橫梁、擱腳外橫梁、擱腳左內橫梁位于同一平面的設計,但在這基礎之上,還要考慮到骨架總成的負載與穩定性,為此,本發明不僅設計了靠背內縱梁、靠背外縱梁、下立內縱梁、下立外縱梁以連接窗臺面、安裝面、擱腳面所需梁(即窗臺右橫梁、窗臺軸梁、窗臺左橫梁、安裝右內橫梁、安裝右外橫梁、安裝軸梁、安裝左內橫梁、安裝左外橫梁,擱腳右內橫梁、擱腳外橫梁、擱腳軸梁、擱腳左內橫梁),還對靠背內縱梁、靠背外縱梁、下立內縱梁、下立外縱梁的連接位置進行了獨特設計,它們上、下兩端的連接部位都位于橫梁、軸梁的交接處,實現了連接后的三點定位,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佳的連接穩固性,不僅能夠確保使用中的安全性、牢固性,而且便于制作與后續維護,性價比很高,尤其當靠背內縱梁、靠背外縱梁、下立內縱梁、下立外縱梁兩兩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時,效果更佳。
實施例1:
參見圖1至圖7,一種客車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包括后圍總成1、階梯型后地板8與骨架總成9,所述后圍總成1包括中后圍11及與其兩端相連接的右后圍12、左后圍13,所述階梯型后地板8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后窗臺面2、靠背面3、安裝面4、下立面5、擱腳面6,后窗臺面2、安裝面4、擱腳面6兩兩相互平行,階梯型后地板8的下方設置有骨架總成9;
所述階梯型后地板8為非對稱式結構;所述后窗臺面2為L型結構,包括矩形的右窗臺面21、左窗臺面22,右窗臺面21窄于左窗臺面22,右窗臺面21的左側邊與左窗臺面2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所述靠背面3為Z型結構,包括矩形的右靠背面31、承接靠背面33、左靠背面32,右靠背面31的左側邊與承接靠背面33的內側邊垂直連接,承接靠背面33的外側邊與左靠背面3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所述安裝面4包括矩形的的右安裝面41、左安裝面42,右安裝面41的左側邊與左安裝面42的右側邊相錯連接;所述下立面5為Z型結構,包括矩形的右下立面51、承接下立面53、左下立面52,右下立面51的左側邊與承接下立面53的內側邊垂直連接,承接下立面53的外側邊與左下立面5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所述擱腳面6為L型結構,包括矩形的的右擱腳面61、左擱腳面62,右擱腳面61寬于左擱腳面62,右擱腳面61的左側邊與左擱腳面62的右側邊垂直連接;
所述右窗臺面21、左窗臺面22的內側邊均與中后圍11相連接,右窗臺面21的右側邊與右后圍12相連接,右窗臺面21的外側邊與右靠背面31的上側邊相連接,右靠背面31的下側邊與右安裝面41的內側邊相連接,右安裝面41的外側邊與右下立面51的上側邊相連接,右下立面51的下側邊與右擱腳面61的內側邊相連接,右擱腳面61的外側邊與左擱腳面62的外側邊相平齊,左擱腳面62的內側邊與左下立面52的下側邊相連接,左下立面52的上側邊與左安裝面42的外側邊相連接,左安裝面42的內側邊與左靠背面32的下側邊相連接,左靠背面32的上側邊與左窗臺面22的外側邊相連接,左窗臺面22的左側邊與左后圍13相連接;
所述承接靠背面33的上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窗臺面21、右靠背面31的交接處,以及左窗臺面22、左靠背面32的交接處相連接;所述承接靠背面33的下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靠背面31、右安裝面41的交接處,以及左靠背面32、左安裝面42的交接處相連接;所述承接下立面53的上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安裝面41、右下立面51的交接處,以及左安裝面42、左下立面52的交接處相連接;所述承接靠背面33的下側邊的內外兩端分別與右下立面51、右擱腳面61的交接處,以及左下立面52、左擱腳面62的交接處相連接。
實施例2: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右窗臺面21、右靠背面3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窗臺面22、左靠背面3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所述右安裝面41、右下立面5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安裝面42、左下立面5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所述右靠背面31、右安裝面4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靠背面32、左安裝面4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所述右下立面51、右擱腳面61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左下立面52、左擱腳面62之間的夾角大于等于90度。
實施例3: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右窗臺面21、右安裝面41、右擱腳面61的寬度依次遞增;所述右窗臺面21長于左窗臺面22設置,右靠背面31長于左靠背面32設置,右安裝面41長于左安裝面42設置,右下立面51長于左下立面52設置,右擱腳面61長于左擱腳面62設置。所述右安裝面41、左安裝面42之間為非對稱結構,右安裝面41上對應安裝后排右側雙座及中間座,左安裝面42上對應安裝后排左側雙座。
實施例4: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非對稱式后地板布置結構還包括空濾引風道7,該空濾引風道7包括上下相通的上引風道71、下引風道72,上引風道71由側上風道板74、頂風道板73、左后圍13、左窗臺面22共圍而成,下引風道72由側下風道板75、底風道板76、左后圍13、左窗臺面22共圍而成,側上風道板74、側下風道板75均為曲型結構,側下風道板75位于左窗臺面22、左靠背面32、左后圍13、中后圍11所圍成的空腔的內部,且上引風道71通過左窗臺面22上開設的貫通口23與下引風道72相通。所述側下風道板75的右側部上開設有出風口77,底風道板76上開設有出水口78,且在左后圍13的外蒙皮14上開設有多個與上引風道71相通的進風口79。
實施例5: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骨架總成9包括窗臺右橫梁24、窗臺軸梁25、窗臺左橫梁26、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軸梁45、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軸梁65與擱腳左內橫梁66,且窗臺右橫梁24、窗臺左橫梁26、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左內橫梁66兩兩相互平行;所述窗臺右橫梁24、窗臺左橫梁26位于同一平面,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位于同一平面,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擱腳左內橫梁66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窗臺軸梁25、安裝軸梁45、擱腳軸梁65兩兩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窗臺右橫梁24的左端與窗臺軸梁25的中部垂直連接,窗臺軸梁25的外端與窗臺左橫梁26的右端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右內橫梁43的左端與安裝軸梁45的內端垂直連接,安裝軸梁45的外端與安裝左外橫梁47的右端垂直連接,安裝軸梁45中部的右、左兩側分別與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內橫梁46對應垂直連接,且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左外橫梁47與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沿安裝軸梁45由內至外依次布置;所述擱腳右內橫梁63的左端與擱腳軸梁65的內端垂直連接,擱腳軸梁65的外端與擱腳外橫梁64的中部垂直連接,擱腳軸梁65中部的左側與擱腳左內橫梁66垂直連接,且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外橫梁64與擱腳軸梁65的交接處沿擱腳軸梁65由內至外依次布置;
所述窗臺右橫梁24、窗臺軸梁25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靠背內縱梁34與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窗臺軸梁25、窗臺左橫梁26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靠背外縱梁35與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右外橫梁44、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下立內縱梁54與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軸梁6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所述安裝左外橫梁47、安裝軸梁45的交接處的底部通過下立外縱梁55與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軸梁65的交接處垂直連接,且靠背內縱梁34、靠背外縱梁35、下立內縱梁54、下立外縱梁55兩兩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
實施例6: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5,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窗臺右橫梁24、安裝右內橫梁43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靠背內縱梁34相平行的靠背右加固梁36,所述窗臺左橫梁26、安裝左內橫梁46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靠背外縱梁35相平行的靠背左加固梁37,所述安裝右內橫梁43、安裝右外橫梁44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安裝軸梁45相平行的安裝右加固梁48,所述安裝左內橫梁46、安裝左外橫梁47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安裝軸梁45相平行的安裝左加固梁49,所述安裝右外橫梁44、擱腳右內橫梁63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下立內縱梁54相平行的下立右加固梁56,所述擱腳右內橫梁63、擱腳外橫梁64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擱腳軸梁65相平行的擱腳右加固梁67。
實施例7: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6,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安裝左外橫梁47、擱腳左內橫梁66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下立外縱梁55相平行的下立左加固梁57,所述擱腳左內橫梁66、擱腳外橫梁64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擱腳軸梁65相平行的擱腳左加固梁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