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發明涉及農用拖拉機或土木作業用的輪式裝載機這樣的作業車輛。
背景技術:
以往,農業用拖拉機等作業車輛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上的操縱座椅覆蓋的駕駛室(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2等)。專利文獻1的駕駛室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和配置在駕駛室框架的上端側的棚頂體。駕駛室框架成為將支柱(pillar)、梁構件(beam)組合的所謂框架構造,通過支柱及梁構件來確保剛性。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6765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34536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在這種作業車輛中,通過由方管材料構成支柱、梁構件來確保它們的強度,因此能謀求駕駛室框架的剛性提高,但同時也會導致成本的上升。因此,存在違背近年來降低成本的要求高漲的問題。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申請發明的技術性課題在于研討上述的現狀而提供一種實施了改善的作業車輛。
第一方案的發明涉及一種作業車輛,其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上的操縱座椅覆蓋的駕駛室,所述駕駛室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在所述作業車輛中,所述駕駛室框架中的至少一個框架構件形成為截面C字狀,通過將沿著所述框架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加強板焊接固定于所述框架構件的開口部,使所述框架構件的至少長度中途部構成為中空狀。
第二方案的發明以第一方案記載的作業車輛為基礎,其中,在所述駕駛室框架中的、在下部側對接的兩個框架構件的對接部安裝有防振構件安裝用的基體托架,所述基體托架具備與所述對接部重疊的加強板片,在所述加強板片形成有面向所述對接部的開口孔。
第三方案的發明以第二方案記載的作業車輛為基礎,其中,在所述駕駛室框架的處于后方下部側的左右的所述對接部,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安裝所述基體托架,在從所述行駛機體的變速箱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車軸箱上的支承臺上,經由防振構件來連結所述基體托架。
第四方案的發明以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記載的作業車輛為基礎,其中,所述駕駛室框架具備:左右一對前支柱;左右一對后支柱;將所述前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前梁構件;將所述后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后梁構件;以及將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與所述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側梁構件,各所述支柱及各所述梁構件位于所述駕駛室的側邊部。
發明效果
根據本申請發明,在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上的操縱座椅覆蓋的駕駛室且所述駕駛室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的作業車輛中,所述駕駛室框架中的至少一個框架構件形成為截面C字狀,將沿著所述框架構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加強板焊接固定于所述框架構件的開口部,由此,所述框架構件的至少長度中途部構成為中空狀,因此,在不使用所述以往那樣的高成本的方管材料的情況下,能夠提高框架構件甚至駕駛室框架的剛性,并謀求低成本化。
根據第二方案的發明的作業車輛,在所述駕駛室框架中的、在下部側對接的兩個框架構件的對接部安裝有防振構件安裝用的基體托架,所述基體托架具備與所述對接部重疊的加強板片,在所述加強板片形成有面向所述對接部的開口孔,因此,能夠在一方的框架構件上預先安裝帶有所述加強板片的基體托架而進行了單元化,并在此基礎上,在所述一方的框架構件上通過后裝來焊接固定另一方的框架構件。而且,在所述一方的框架構件上焊接固定所述另一方的框架構件時,由于所述開口孔的存在,能夠充分地確保所述對接部中的由所述加強板片罩住的部分的焊接長度。因此,能夠提高所述兩框架構件的接合作業性,并且能謀求所述兩框架構件的接合強度的提高,甚至謀求所述駕駛室框架的剛性提高。
根據第三方案的發明,在所述駕駛室框架的處于后方下部側的左右的所述對接部,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安裝所述基體托架,在從所述行駛機體的變速箱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車軸箱上的支承臺上,經由防振構件來連結所述基體托架,因此,能夠從比所述駕駛室框架的后方下部側靠左右外側的位置來支承所述駕駛室框架的后方下部側,能夠將所述駕駛室框架的后方下部側防振且穩定地連結于所述行駛機體。
根據第四方案的發明,所述駕駛室框架具備左右一對前支柱、左右一對后支柱、將所述前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前梁構件、將所述后支柱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后梁構件、及將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與所述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側梁構件,所述各支柱及所述各梁構件位于所述駕駛室的側邊部,因此,在所述駕駛室框架的前后左右側面能夠較大地開設窗。因此,能夠在確保操作員的前后左右的視野的同時,確保所述駕駛室框架的剛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拖拉機的左側視圖。
圖2是拖拉機的俯視圖。
圖3是拖拉機的右側視圖。
圖4是拖拉機的從右斜后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5是行駛機體的左側視說明圖。
圖6是表示行駛機體的詳細構造的左側視說明圖。
圖7是行駛機體的從左斜后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8是行駛機體的右側視說明圖。
圖9是表示行駛機體的詳細構造的右側視說明圖。
圖10是行駛機體的從右斜后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11是駕駛室的左側視圖。
圖12是駕駛室的俯視圖。
圖13是駕駛室的主視圖。
圖14是駕駛室的右側視圖。
圖15是駕駛室的后視圖。
圖16是駕駛室的仰視圖。
圖17是駕駛室框架的左側視圖。
圖18是駕駛室框架的俯視圖。
圖19是駕駛室框架的主視圖。
圖20是駕駛室框架的右側視圖。
圖21是駕駛室框架的后視圖。
圖22是駕駛室框架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23是駕駛室框架的從左斜后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24是駕駛室的防振支承構造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25是駕駛室的防振支承構造的從右斜后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26是右前支柱及前梁構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27是右后支柱及后梁構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28是棚頂體的俯視圖。
圖29是表示內頂的立體圖。
圖30的(a)是前梁構件的放大剖視圖,圖30的(b)是后梁構件的放大剖視圖,圖30的(c)是右側梁構件的放大剖視圖,圖30的(d)是左側梁構件的放大剖視圖。
圖31的(a)是表示前梁構件、左側梁構件及左前支柱的連結構造的說明圖,圖31的(b)是表示前梁構件、右側梁構件及右前支柱的連結構造的說明圖。
圖32的(a)是表示后梁構件、左側梁構件及左后支柱的連結構造的說明圖,圖32的(b)是表示后梁構件、右側梁構件及右后支柱的連結構造的說明圖。
圖33的(a)是基體托架的側視圖,圖33的(b)是基體托架的后視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關于將本申請發明具體化了的實施方式,以作為作業車輛的拖拉機為例基于附圖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1~圖10,說明拖拉機1的概要。實施方式中的拖拉機1的行駛機體2由作為行駛部的左右一對前車輪3和同樣的左右一對后車輪4支承。通過在行駛機體2的前部搭載的作為動力源的共軌式的柴油發動機5(以下,簡稱為發動機)來驅動后車輪4及前車輪3,由此使拖拉機1進行前進后退行駛。發動機5由發動機罩6覆蓋。在行駛機體2的上表面設置駕駛室7,在該駕駛室7的內部配置操縱座椅8和通過轉向而將前車輪3的轉向方向進行左右移動的操縱方向盤(圓形方向盤)9。在駕駛室7的左右下部設有供操作員上下車的踏板10。在比駕駛室7的底部靠下側的位置設有向發動機5供給燃料的油箱11。
行駛機體2由發動機框架14和左右的機體框架15構成,該發動機框架14具有前保險杠12及前車軸箱13,該左右的機體框架15拆裝自如地在固定在發動機框架14的后部。前車軸16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從前車軸箱13的左右兩端側向外突出。在前車軸箱13的左右兩端側經由前車軸16安裝有前車輪3。在機體框架15的后部連結有變速箱17,該變速箱17用于對來自發動機5的旋轉動力進行適當變速而向前后四輪3、3、4、4傳遞。在左右的機體框架15及變速箱17的下表面側螺栓緊固有向左右外方伸出的仰視觀察為矩形框板狀的油箱框架18。實施方式的油箱11分為左右兩個。在油箱框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表面側分開搭載有左右的油箱11。在變速箱17的左右外側面以向外突出的方式裝配有左右的后車軸箱19。左右的后車軸2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內插于左右的后車軸箱19。在變速箱17經由后車軸20而安裝有后車輪4。左右的后車輪4的上方由左右的后擋泥板21覆蓋。
在變速箱17的后部上表面上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安裝有液壓式升降機構22,該液壓式升降機構22使例如旋耕機這樣的作業機升降移動。旋耕機等作業機經由包括左右一對下連桿23及上連桿24在內的三點連桿機構而連結于變速箱17的后部。用于向旋耕機等作業機傳遞PTO驅動力的PTO軸25向后突出地設置于變速箱17的后側面。
在從發動機5的后側面向后突出設置的發動機輸出軸(圖示省略)上以直接連結的方式安裝有飛輪26。經由在兩端具有萬向聯軸器的動力傳遞軸29,將從飛輪26向后突出的主動軸27與從變速箱17前表面側向前突出的主變速輸入軸28連結(參照圖1、圖7及圖10)。在變速箱17內配置有液壓無級變速器、前進后退切換機構、行駛副變速齒輪機構及后輪用差動齒輪機構。發動機5的旋轉動力經由主動軸27及動力傳遞軸29向變速箱17的主變速輸入軸28傳遞,由液壓無級變速器及行駛副變速齒輪機構進行適當變速。并且,該變速動力經由后輪用差動齒輪機構向左右的后車輪4傳遞。
在從變速箱17的前表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車輪輸出軸30上,經由前車輪驅動軸31連結有從內置前輪用差動齒輪機構(圖示省略)的前車軸箱13向后突出的前車輪傳遞軸(圖示省略)。變速箱17內的液壓無級變速器及行駛副變速齒輪機構產生的變速動力從前車輪輸出軸30、前車輪驅動軸31及前車輪傳遞軸經由前車軸箱13內的前輪用差動齒輪機構,向左右的前車輪3傳遞。
接下來,參照圖1~圖4,說明駕駛室7內部的構造。在駕駛室7內的操縱座椅8的前方配置有轉向柱32。轉向柱32以埋設于在駕駛室7內部的前表面側配置的儀表盤33的背面側的狀態豎立設置。在從轉向柱32上表面向上突出的方向盤軸的上端側安裝有俯視觀察呈大致圓形的操縱方向盤9。
在轉向柱32的右側配置有強制性地使旋耕機等作業機移動到最上升位置或最下降位置的單觸升降桿34和用于對行駛機體2進行制動操作的左右一對制動踏板35。在轉向柱32的左側配置有用于將行駛機體2的行進方向向前進和后退進行切換操作的前進后退切換桿36(換向桿)和用于對動力斷續用的離合器(圖示省略)進行切斷操作的離合器踏板37。
在轉向柱32的左側且在前進后退切換桿36的下方配置有沿著前進后退切換桿36延伸的誤操作防止體38(換向保護件)。通過將作為接觸防止用具的誤操作防止體38配置在前進后退切換桿36下方,能防止操作員在上下拖拉機1時意外地接觸前進后退切換桿36。在儀表盤33的背面上部側設有內置了液晶面板的操作顯示盤39。
在處于駕駛室7內的操縱座椅8前方的地板40中的轉向柱32的右側配置有控制發動機5的旋轉速度或車速的油門踏板41。需要說明的是,地板40上表面的大致整體形成為平坦面。隔著操縱座椅8而在左右兩側配置有側柱42。在操縱座椅8與左側柱42之間配置有用于執行將左右兩后車輪4維持為制動狀態的操作的駐車制動桿43、強制性地使拖拉機1的行駛速度(車速)大幅降低的超低速桿44(慢行桿)、用于對變速箱17內的行駛副變速齒輪機構的輸出范圍進行切換的副變速桿45、用于對PTO軸25的驅動速度進行切換操作的PTO變速桿46。在操縱座椅8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對左右兩后車輪4的差動驅動進行接通切斷的差速器鎖止踏板47。在操縱座椅8的后方左側配置有執行使PTO軸25反轉驅動的操作的反轉PTO桿48。
在操縱座椅8與左側柱42之間設有用于擱置就座于操縱座椅8的操作員的臂或肘的扶手49。扶手49具備:與操縱座椅8分體地構成,并使拖拉機1的行駛速度進行增減速的主變速桿50;以及手動地對旋耕機這樣的作業機的高度位置進行變更調節的刻度盤式的作業部位置刻度盤51(升降刻度盤)。需要說明的是,扶手49成為以后端下部為支點能夠進行多級升降轉動(跳ね上げ回動)的結構。
在左側柱42上,從前側依次配置有對發動機5的旋轉速度進行設定保持的節氣門桿52、對從PTO軸25向旋耕機等作業機的動力傳遞進行斷續操作的PTO離合器開關53、以及用于對配置在變速箱17的上表面側的液壓外部取出閥(副控制閥,圖示省略)進行切換操作的多個液壓操作桿54(SCV桿)。在此,液壓外部取出閥用于對向后安裝于拖拉機1的前裝載機這樣的其他作業機的工作油的供給進行控制。在實施方式中,對應于液壓外部取出閥的個數(4個)而配置4個液壓操作桿54。
接下來,參照圖11~圖27,說明駕駛室7的詳細構造。將處于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椅8覆蓋的駕駛室7具備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300。駕駛室框架300是大致箱框狀的結構,其具備:位于操縱座椅8的前方的左右一對前支柱301;位于操縱座椅8的后方的左右一對后支柱302;將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前梁構件303;將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后梁構件304;以及將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與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左右的側梁構件305。在駕駛室框架300的上端側、即由前梁構件303、后梁構件304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構成的矩形框上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安裝有棚頂體306。
在各前支柱301的下端側連結有向左右內方延伸的前下部片板307的左右外端側。在左右兩前下部片板307的左右內端側連結有對儀表盤33進行固定支承的縱長的儀表盤支承板308,在左右兩前支柱301之間豎立設置儀表盤支承板308。另一方面,在左右兩后支柱302的下端部之間連結有與后梁構件304呈平行狀地延伸的后中間梁構件309。在后中間梁構件309連結有向下延伸的左右一對后下部框架310的上端側。在前后排列的前下部片板307和后下部框架310的下端側連結有前后延伸的底框架311的長度方向各端部。
在各后支柱302的下端側連結有擋泥板框架312的后端上部側,該擋泥板框架312沿著后擋泥板21的形狀以在側視觀察下向前方且上方鼓出的方式彎曲。各擋泥板框架312的前端下部側連結于從對應的前支柱301的下部向后突出的側框架313的后端側。在各側框架313也連結有前下部片板307的左右外端側。在各擋泥板框架312的左右外表面側及與之對應的后下部框架310的左右外表面側安裝有左右的后擋泥板21。
在后中間梁構件309和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安裝有后罩板314,該后罩板314覆蓋由后中間梁構件309及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圍成的區域。在后罩板314的下端側和左右的底框架311安裝有側視觀察呈L字板狀的座椅支承板315。在座椅支承板315上配置有操縱座椅8。在左右的擋泥板框架312、后下部框架310及底框架311上安裝有沿著后車輪4的前部內表面側的鼓出形狀的擋泥板內板316。在左右的擋泥板內板316上配置有側柱42。在左右的前下部片板307、底框架311的前部側、側框架313及座椅支承板315的前端側安裝并支承有地板支承片317。在左右的地板支承片317上配置地板40。左右的擋泥板框架312的前端下部側和與之對應的底框架311的前后中途部由左右橫長的輔助框架318連結。
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前表面側、即由左右的前支柱301、前梁構件303及左右的前下部片板307圍成的區域配置有前擋玻璃321。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后表面側、即由左右的后支柱302、后梁構件304及后中間梁構件309圍成的區域配置有后擋玻璃322。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左右側面側、即由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及后支柱302、側梁構件305、擋泥板框架312及側框架313圍成的區域配置有由透明的玻璃構成的側門323。各側門323經由上下一對鉸鏈324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安裝于對應的后支柱302。
根據前擋玻璃321、后擋玻璃322及左右的側門323的配置構造可知,各支柱301、302及各梁構件303、304、305位于駕駛室7(駕駛室框架300)的側邊部。因此,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側面能夠開設較大的窗。在實施方式中,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側面配置前擋玻璃321、后擋玻璃322及左右的側門323(透明的玻璃制)。其結果是,在確保操作員的前后左右的視野的同時,也確保了駕駛室框架300的剛性。
如圖22~圖25所示,左右的前下部片板307的前部側經由作為防振構件的前防振橡膠體98而與在左右的機體框架15上安裝的前部支承臺96連結。而且,在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與底框架311的連結部(對接部)設有向左右外方伸出的基體托架327。左右的基體托架327經由作為防振構件的后防振橡膠體99而與在左右的后車軸箱19上安裝的后部支承臺97連結。因此,行駛機體2經由多個防振橡膠體98、99對駕駛室7進行防振支承。
如圖11~圖27所示,在駕駛室框架300設有燈具構件安裝用的各種支承撐條331、335、338、343。即,在前梁構件303的長度中途部焊接固定有左右一對前上段支承撐條331。各前上段支承撐條331是向前斜上方突出的薄板狀的結構。在各前上段支承撐條331上經由向前下方延伸的前安裝片332而安裝有作為燈具構件的一例的前上段作業燈333。左右的前上段作業燈333照亮拖拉機1的前方。左右的前上段作業燈333在正視觀察下與前梁構件303重疊設置,以免妨礙操作員的前方視野。在棚頂體306的前部側形成有凹陷部334(也稱為鼓出部),該凹陷部334向上凹陷,以供各前上段作業燈333嵌合。在駕駛室框架301的上端側安裝棚頂體306時,在前部側的各凹陷部334收納前上段作業燈333,因此棚頂體306與各前上段作業燈333不會干涉。
另一方面,在左右的后支柱302的上端側焊接固定有后上段支承撐條335的基端側,以免妨礙操作員的前方視野,該后上段支承撐條335在俯視觀察下向遠離后梁構件304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這兩方的左右外方的后方突出。在各后上段支承撐條335的前端側經由向后延伸的后安裝片336而安裝有作為燈具構件的一例的后上段作業燈337。左右的后上段作業燈337照亮拖拉機1的后方(作業機等)。在實施方式中,不是在后梁構件304而是在各后支柱302的上端側設置后上段支承撐條335,由此,良好地確保操作員的后方視野,并且在左右的后上段支承撐條335之間確保棚頂體306的后部側的配置空間(收容空調機364的后部罩363的配置空間)。
在左右的前支柱301的上下中途部焊接固定有前中段支承撐條338的基端側。在各前中段支承撐條338的前端側安裝有作為燈具構件的一例的前復合燈339及前中段作業燈340。各前中段支承撐條338在俯視觀察下向遠離前梁構件303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這兩方的左右外方的前方突出,且以從長度中途部向前延伸的方式彎曲,以免前復合燈339及前中段作業燈340妨礙操作員的前方視野。前復合燈339對處于拖拉機1的前方的車或人表示拖拉機1的車寬及左右轉動等意思,實施方式的前復合燈339由方向指示燈和示廓燈構成。左右的前中段作業燈340照亮拖拉機1的前方。在實施方式中,在各前中段支承撐條338的前端側設置上下長條的安裝托架341,在安裝托架341的前表面側安裝前復合燈339。在安裝托架341的上端側安裝前中段作業燈340。需要說明的是,在左右的前支柱301中的比前中段支承撐條靠上方處經由后視鏡撐條341而安裝有側后視鏡342。后視鏡撐條341也是在俯視觀察下向遠離前梁構件303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這兩方的左右外方的前方延伸,以免妨礙操作員的前方視野。
在左右的后支柱302的下部焊接固定有上下長條的后下段支承撐條343的前表面側。在各后下段支承撐條343的后表面側安裝有作為燈具構件的一例的后復合燈344及后下段作業燈345。各后下段支承撐條343在后視觀察下從左右的后支柱302向左右外方伸出,以免后復合燈344及后下段作業燈345妨礙操作員的后方視野。后復合燈344對處于拖拉機1的后方的車或人表示拖拉機1的減速、停止、后退及左右轉動等意思,實施方式的后復合燈344由尾燈、制動燈、后退燈、方向指示燈構成。左右的后下段作業燈345照亮拖拉機1的左右側方。在實施方式中,在各后下段支承撐條343的前表面側安裝后復合燈344。在后下段支承撐條343的上端側安裝后下段作業燈345。前復合燈339與后復合燈設定在大致相同程度的上下高度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詳情未圖示,但是在實施方式中將駕駛室框架300形成為中空狀,將該中空狀的內部構成為線纜類插通用的配線通路。并且,從形成在各支柱301、302、梁構件303、304及支承撐條上的切口孔(圖示省略)引出線纜,將該線纜與各燈具構件333、337、339、340、344、345連接。
根據上述的記載以及圖11~圖27可知,作業車輛1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椅8覆蓋的駕駛室7,所述駕駛室7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300和配置在所述駕駛室框架300的上端側的棚頂體306,在作業車輛1中,安裝燈具構件333、337、339、340、344、345的支承撐條331、335、338、343設于所述駕駛室框架300,能夠在所述駕駛室框架300上直接安裝所述燈具構件333、337、339、340、344、345。因此有助于生產線的組裝作業性的提高,謀求成本降低。
另外,所述駕駛室框架300具備左右一對前支柱301、左右一對后支柱302、將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前梁構件303、將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后梁構件304、以及將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與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側梁構件305,在所述各前支柱301的上下中途部設置的所述支承撐條338上安裝有作為所述燈具構件的前復合燈339及前中段作業燈340,在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下部設置的支承撐條343上安裝有作為所述燈具構件的后復合燈344及后下段作業燈345,因此在所述各前支柱301側的支承撐條338上能夠一并安裝前復合燈339及前中段作業燈340,在所述各后支柱302側的支承撐條343上能夠一并安裝后復合燈344及后下段作業燈345。即,能夠將所述各支承撐條338、343兼用作為對于所述多個燈具構件339、340、344、345的支承構件,能夠有助于部件個數的削減。而且,也能夠簡化線纜類對于所述多個燈具構件339、340、344、345的布置。也容易確保從所述駕駛室7內的前后左右的視野。
根據上述的記載以及圖11~圖27可知,作業車輛1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椅8覆蓋的駕駛室7,所述駕駛室7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300和在所述駕駛室框架300的上端側配置的棚頂體306,在作業車輛1中,所述駕駛室框架300具備左右一對前支柱301、左右一對后支柱302、將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前梁構件303、將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后梁構件304、以及將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與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側梁構件305,在所述前梁構件303的長度中途部設置的左右一對支承撐條331上分別安裝前上段作業燈333,而在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側設置的支承撐條335上安裝后上段作業燈337,因此能夠在所述前梁構件303上直接安裝所述前上段作業燈333,并且能夠在所述后梁構件304上直接安裝所述后上段作業燈337。因此,有助于生產線的組裝作業性的提高,謀求成本降低。而且,在所述棚頂體306無需安裝所述各上段作業燈333、337或布置線纜類,因此也能夠簡化所述棚頂體306對于所述駕駛室框架300的組裝作業。在這一點上也能對生產線的組裝作業性的提高作出貢獻。
另外,將所述各前上段作業燈333設置成在正視觀察下與所述前梁構件303重疊,因此能夠格外地降低所述各前上段作業燈333遮擋就座于所述操縱座椅8的操作員的前方視野的可能性,能夠良好地確保操作員的前方視野。
接下來,參照圖11~圖23,說明在駕駛室7的左右下部設置的踏板10的詳細構造。如圖11~圖23所示,在前后排列的前車輪3與后車輪4之間且在駕駛室7的左右下部側,懸掛地設有供操作員上下的踏板10。實施方式的踏板10具備多個踏板梯級部351(在實施方式中為兩個梯級)和與這些踏板梯級部351連結的前后的側板部352、353。多個踏板梯級部351以隨著向下層前進而從后車輪4遠離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錯開相互的位置。在實施方式中,下層側的踏板梯級部351與上層側的踏板梯級部351相比處于向前方錯開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前側板部352在正視觀察下形成為大致L字狀。前側板部352的縱長部354的上端側螺栓緊固于在各前支柱301的下端側焊接固定的托架片355。在前側板部352的縱長部354的上下中途部位固定有上層側的踏板梯級部351的前端側。在前側板部352的下端水平部356固定有下層側的踏板梯級部351的前端側。前側板部352的下端水平部356比縱長部向前方伸出。
后側板部353的上端側螺栓緊固于將左右的擋泥板框架312與底框架311連結的輔助框架318上。在后側板部353的上下中途部固定有上層側的踏板梯級部351的后端側。在后側板部353的下端側固定有下層側的踏板梯級部351的后端側。后側板部353向前斜下方傾斜并在上下中途部附近進一步向前彎折。這樣構成的話,容易使乘坐于駕駛室7的操作員的移動方向朝著面向操縱座椅8的后斜上方(通過各踏板梯級部351的錯開配置而能夠使操作員的動作路線朝向操縱座椅8)。因此,能夠格外地提高上下駕駛室7的方便性。
如圖13、圖19、圖22及圖23所示,后側板部353的左右方向的寬度設定得比前側板部352(縱長部354)的左右方向的寬度寬。這樣構成的話,操作員將腳放置于各踏板梯級部351時,前側板部352(縱長部354)的存在不會成為干擾,在這一點上也能對上下駕駛室7的方便性的提高作出貢獻。而且,由于后側板部353為寬幅,因此通過后側板部353的存在能夠有效地抑制后車輪4的濺泥。
根據上述的記載以及圖11~圖23可知,作業車輛1具備搭載有發動機5的行駛機體2、對所述行駛機體2進行支承的左右一對前車輪3及后車輪4、將處于所述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椅8覆蓋的駕駛室7、以及用于向所述駕駛室7內進行上下的踏板10,其中,在前后排列的所述前車輪3與所述后車輪4之間且在所述駕駛室7的左右下部側懸掛設有所述踏板10,所述踏板10具備多個踏板梯級部351和與這些踏板梯級部351連結的前后的側板部352、353,所述多個踏板梯級部351以隨著向下層前進而遠離所述后車輪4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錯開相互的位置,因此使所述各踏板梯級部351沿著朝向所述駕駛室7內外的操作員的動作路線設置,能夠格外提高上下所述駕駛室7的方便性。
另外,由于將所述后側板部353的左右方向的寬度設定得比所述前側板部352(縱長部354)的左右方向的寬度寬,因此操作員在將腳放置于所述各踏板梯級部351時,所述前側板部352的存在不會成為干擾,在這一點上也能對上下所述駕駛室7的方便性的提高作出貢獻。而且,由于所述后側板部353為寬幅,因此通過所述后側板部353的存在能夠有效地抑制所述后車輪4的濺泥。
接下來,參照圖1、圖2、圖11、圖14、圖28及圖29,說明棚頂體306內外的空調構造。在駕駛室框架301的上端側安裝的棚頂體306具備作為外包裝的外頂361、構成駕駛室7的頂棚的內頂362、以及比后梁構件304向后方突出的后部罩363。利用外頂361從上方覆蓋內頂362及后部罩363,由此將棚頂體306內部構成為中空狀。因此,外頂361的后部側也比后梁構件304向后方延伸。供各前上段作業燈333嵌合的凹陷部334(鼓出部)形成在外頂361的前部側。
棚頂體306內部由內頂362和后部罩363劃分為前后兩個室。內頂362側的空間相當于前室,后部罩363側的空間相當于后室。在棚頂體306內部的后室側(后部罩363側)收容有對駕駛室7內的空調進行管理的空調機364。空調機364通過利用了發動機5的冷卻水的制熱、利用了由發動機驅動的壓縮器、冷凝器及蒸發器等的制冷,來調節駕駛室7內的空調(室內溫度)。將空調機364配置在比后梁構件304向后方突出的后部罩363側,由此防止駕駛室7的整個高度升高為必要以上。尤其是在實施方式中,不是在后梁構件304而是在各后支柱302的上端側設置后上段支承撐條335,由此,良好地確保操作員的后方視野,并且在左右的后上段支承撐條335之間確保棚頂體306的后部側的配置空間(收容空調機364的后部罩363的配置空間)。
后部罩363與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梁構件304連結。因此,后部罩363及空調機364由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梁構件304支承。在后部罩363的周緣部安裝有密封件365。在內頂362及后部罩363上覆蓋而安裝有外頂361的狀態下,密封件365緊貼于外頂361的內表面側,棚頂體306內部的后室側(后部罩363側)成為密閉狀。
外頂361的左右側部以切掉成朝向左右內側的斜下方的方式傾斜。在外頂361的左右側部中的、與將發動機5的廢氣向外部排出的尾管229(參照圖1~圖10)相反的一側的側部形成有使棚頂體306內部的后室側(后部罩363側)與外部連通的外氣取入口366。這種情況下,尾管229在駕駛室7的前方右側以從下方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豎立設置(沿著右前支柱301延伸)。相對于此,外氣取入口366形成在外頂361左側部的后部側(與后部罩363對應的部位)。外氣取入口366經由在后部罩363的左側壁部形成的連通口(圖示省略)而從左側方面向后部罩363內的空調機364。在外氣取入口366裝配有格子狀的通氣框體367。雖然省略詳細的圖示,但是在形成于后部罩363的左側壁部上的連通口安裝有除塵過濾器。另一方面,在與就座于操縱座椅8的操作員的頭后部相對的內頂362的后部側形成有使后部罩363內與駕駛室7內連通的內氣取入口368。在內氣取入口368裝配有格子狀的通氣框體369。
在后部罩363內配置有內外氣切換開閉板370,該內外氣切換開閉板370對形成在后部罩363的左側壁部上的連通口進行開閉。內外氣切換開閉板370通過致動器371的驅動而進行開閉轉動。當使內外氣切換開閉板370進行開放轉動時,后部罩363的連通口開放,通過后部罩363內的空調機364的驅動,從外氣取入口366經由連通口向后部罩363內導入外部空氣。當使內外氣切換開閉板370進行關閉轉動時,后部罩363的連通口關閉而使外部空氣不再從外氣取入口366進入,通過空調機364的驅動,從內氣取入口368向后部罩363內導入駕駛室7內的空氣。在實施方式中,通過內外氣切換開閉板370的開度(開閉程度),能夠調節向后部罩363內的空調機364引導的外氣與內氣的比例。
在形成于空調機364的前表面側的調整空氣放出口372連接有從后室側(后部罩363側)向前室側(內頂362側)引導調整空氣的俯視觀察呈兩叉狀的空調通道373的上游側。空調通道373的上游側位于內氣取入口368的上方,貫通后部罩363的前表面側和內頂362的后表面側后向左右呈兩叉狀地分支。空調通道373的兩叉狀的通道部374沿著由前梁構件303、后梁構件304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構成的矩形框而以俯視觀察呈矩形形狀的方式延伸。在空調通道373的各通道部374的中途部分配置有調節開閉板376,該調節開閉板376調節在內頂362的左右兩側部設置的制冷制熱用吹出口375與通道部374的連通狀態。左右的調節開閉板376通過致動器377及推拉絲線378而連動地轉動。空調通道373的各通道部374的下游側與在內頂362的前部設置的除霧用吹出口379連通。在各吹出口375、379設有對來自空調機364的調整空氣的風量、風向進行變更調節的翅片(圖示省略)。
當通過左右兩調節開閉板376堵塞各通道部374的向下游側的流動(向各除霧用吹出口379的流動)時,來自空調機364的調整空氣僅從左右的制冷制熱用吹出口375向駕駛室7內吹出。當通過左右兩調節開閉板376堵塞向左右的制冷制熱用吹出口375的流動時,來自空調機364的調整空氣僅從左右的除霧用吹出口379向駕駛室7內吹出。根據左右兩調節開閉板376的轉動角度,能夠調節來自制冷制熱用吹出口375的調整空氣的風量和來自除霧用吹出口379的調整空氣的風量。
根據上述的記載以及圖1、圖2、圖11、圖14、圖28及圖29可知,作業車輛1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椅8覆蓋的駕駛室7,所述駕駛室7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300和在所述駕駛室框架300的上端側配置的棚頂體306,在作業車輛1中,在所述行駛機體2的左右一方具備將搭載于所述行駛機體2的發動機5的廢氣向外部排出的尾管135,將所述棚頂體306的內部劃分為前后兩個室,在后室363側收容空調機364,在所述棚頂體306的左右側部中的與所述尾管229相反的一側形成有使所述后室363與外部連通的外氣取入口366,因此能夠格外地防止將來自所述尾管229的廢氣向所述外氣取入口366取入的可能性。
另外,所述駕駛室框架300具備左右一對前支柱301、左右一對后支柱302、將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前梁構件303、將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后梁構件304、以及將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與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間連結的側梁構件305,使所述棚頂體306的后室363比所述后梁構件304向后方突出,利用所述后梁構件304支承所述后室363,在設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側的支承撐條335上安裝后上段作業燈337,因此不用升高所述駕駛室7的整個高度而能夠在所述棚頂體306內部配置所述空調機364,并且能夠避免為了在所述棚頂體306的前室362收容所述空調機364而限制操作員的前方視野這樣的問題。而且,通過在設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側的支承撐條335上安裝后上段作業燈337,能夠將所述棚頂體306的后室363側的配置空間形成在所述兩后上段作業燈337用的所述支承撐條335之間,并且也能夠良好地確保操作員的后方視野。
接下來,參照圖30的(a)~(d)、圖31及圖32,說明梁構件303、304、305的詳細構造。如前所述,對棚頂體306進行支承的矩形框具備前梁構件303、后梁構件304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前梁構件303、后梁構件304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相當于構成駕駛室框架300的框架構件。如圖30的(a)所示,前梁構件303由中空狀(截面矩形形狀)的方管材料構成,在左右方向上較長地延伸。如圖31的(a)(b)所示,前梁構件303的左右各端面焊接固定于前支柱301的上端側面。
后梁構件304及左右的側梁構件305均由截面C字狀(槽形)的鋼材構成。后梁構件304在左右方向上較長地延伸,左右的側梁構件305在前后方向上較長地延伸。在后梁構件304及各側梁構件305的開口部嵌入并焊接固定有沿著各自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加強板304a、305a。因此,后梁構件304及各側梁構件305的至少長度中途部成為方管那樣的中空狀(截面矩形形狀)。
如圖32的(a)(b)所示,后梁構件304的左右各端面焊接固定于后支柱302的上端側面。如圖31的(a)(b)所示,各側梁構件305的前端面焊接固定于前支柱301的上端側面。因此,在前支柱301的上端側,前梁構件303的左右任一端面與左右任一側梁構件305的前端面對接。在前梁構件303和左右的側梁構件305的內側焊接固定有傾斜狀的加強托架319。由于加強托架319的存在,能確保前梁構件303、左右的側梁構件305以及前支柱301的連結強度。
如圖32的(a)(b)所示,各側梁構件305的后端面焊接固定于后支柱302的上端側面。因此,在后支柱302的上端側,后梁構件304的左右任一端面與左右任一側梁構件305的后端面對接。在后梁構件304和左右的側梁構件305的內側也焊接固定有傾斜狀的加強托架319。由于加強托架319的存在,能確保后梁構件304、左右的側梁構件305以及后支柱302的連結強度。
根據上述的記載以及圖30~圖32可知,作業車輛1具備將處于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椅8覆蓋的駕駛室7,所述駕駛室7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300,在作業車輛1中,將所述駕駛室框架300中的至少一根框架構件304、305形成為截面C字狀,將沿著所述框架構件304、305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加強板304a、305a焊接固定于所述框架構件304、305的開口部,由此將所述框架構件304、305的至少長度中途部構成為中空狀,因此不使用所述以往那樣的高成本的方管材料,也能夠提高框架構件304、305以及駕駛室框架300的剛性,并謀求低成本化。
接下來,參照圖22~圖25及圖33的(a)(b),說明駕駛室7后方下部側的防振支承構造的詳情。在處于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側的左右的對接部,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安裝基體托架327。這種情況下,如圖22~圖25及圖33的(a)(b)所示,在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與底框架311的連結部(對接部)設有向左右外方伸出的基體托架327。并且,在從行駛機體2的變速箱17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車軸箱19上的后部支承臺97上,經由作為防振構件的后防振橡膠體99而連結基體托架327。在實施方式中,在底框架311的后端上表面焊接固定后下部框架310的下端面。并且,在底框架311的后端側預先通過焊接來安裝基體托架327而進行單元化。
基體托架327具備供后防振橡膠體99安裝的基板片328、對基板片328與底框架311的連結強度進行增補的前后一對支撐片329及加強板片330。基板片328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相對于底框架311的后端下表面側進行焊接固定。前后一對支撐片329將基板片328的上表面與底框架311的后端側連結。后支撐片329堵塞中空狀(截面矩形形狀)的方管材料即底框架311的后開口端面。前支撐片329經由加強板片330而支承底框架311的后端側面。加強板片330以從側方重疊的方式配置于后下部框架310與底框架311的對接部。在加強板片330形成有開口孔330a,該開口孔330a面向后下部框架310與底框架311的對接部。由于開口孔330a的存在,能夠將后下部框架310與底框架311的對接部中的由加強板片330罩上的部分和加強板片330進行焊接。
根據上述的結構,能夠在底框架311上預先安裝帶有加強板片330的基體托架327而進行單元化,并在此基礎上,在底框架311后安裝并焊接固定后下部框架310。而且,在底框架311焊接固定后下部框架310時,由于開口孔330a的存在,能夠充分地確保底框架311與后下部框架310的對接部中的由加強板片330罩住的部分的焊接長度。因此,能夠提高底框架311及后下部框架310的接合作業性,并且能謀求底框架311及后下部框架310的接合強度的提高、以及駕駛室框架300的剛性提高。
另外,在處于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側的左右的對接部,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安裝基體托架327,在從行駛機體2的變速箱17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車軸箱19上的支承臺97上,經由防振構件99而連結基體托架327,因此能夠從比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側靠左右外側的位置支承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側,能夠將駕駛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側相對于行駛機體2防振且穩定地連結。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發明中的各部的結構沒有限定為圖示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申請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符號說明
1 拖拉機
2 行駛機體
3 前車輪
4 后車輪
7 駕駛室
8 操縱座椅
300 駕駛室框架
301 前支柱
302 后支柱
303 前梁構件
304 后梁構件
304a、305a 加強板
305 側梁構件
327 基體托架
330 加強板片
330a 開口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