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騎馬式健身自行車。
背景技術:
通常騎馬式運動裝置有:如在三維虛擬環境中實現如真實的馬動作而進行移動的騎馬機器人;沿著前后或者上下方向以8字型運動的動力式(例如為電動馬達)騎馬健身器;及不使用電能的、利用體重和用戶的體重移動的騎馬式自行車。
可知,這樣利用騎馬移動的裝置對通常不使用的肌肉也進行均勻地刺激而有助于全身運動,騎馬時每小時消耗的能量大于晨跑和游泳,有助于矯正姿勢和培養平衡感,能夠利用大肌肉進行能量消耗較大的運動,對降低體脂肪和肌肉的增加有效,增進減肥和脊椎健康,對腸道運動和便秘有奇效。
然而,以往的騎馬機器人或者利用電能的騎馬健身器非常昂貴,并且為了模擬真實的馬的動作而需要復雜的操作裝置,進而普通人難以容易接觸騎馬運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以往技術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騎馬式健身自行車,所述騎馬式健身自行車中,在彈性坐位架與鞍部之間設置可變性伸縮組件,由此能夠對用戶提供根據騎馬動作的節奏感,與多個減震器(shock absorber)協同地發揮根據軟墊、蹺蹺板效果和減震功能的運動效果,并通過具備多個車把手結構的車把來引導用戶的上身運動,如此,相當于可移動的全身運動器材。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公告專利第10-1338734號(2013.12.02)
專利文獻2:韓國公告專利第10-0678606號(2007.01.29)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基于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騎馬式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自行車車架,可旋轉地連結有前輪和后輪;踏板驅動部,用連結于自行車車架的踏板旋轉所述后輪;車把,配置于自行車車架的前端,并由2字型和5字型的組合構成;鞍部,配置于自行車車架的組件桿的上側;及可變性伸縮組件,連接于自行車車架與鞍部之間,并將外部彈簧和內部彈簧的彈性力的合力或所述外部彈簧的彈性力選擇性地施加于所述鞍部而進行兩級上下運動,其中,所述外部彈簧或所述內部彈簧分別以成套的方式設置,以便與用戶的體重對應并按照彈簧荷重具有不同的彈性系數,為了更換所述外部彈簧或所述內部彈簧,組件主體可拆卸地連結于所述可變性伸縮組件的下端支撐部件。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提供具有多個彈簧的可變性伸縮組件,并具有向用戶有規律的提供騎馬動作帶來的節奏感而使運動效果極大化的效果。即,相較于較短的時間發揮出較大的運動效果,并對時間不充裕的現代人的健康帶來幫助。
附圖說明
圖1是基于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的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車把的斜視圖。
圖3是圖2所示的車把的主視圖。
圖4是圖1所示的可變性伸縮組件的分解斜視圖。
圖5是圖4所示的線A-A的剖視圖。
圖6是圖4所示的線B-B的剖視圖。
圖7是圖4所示的線C-C的剖視圖。
圖8是圖4所示的可變性伸縮組件的連結剖視圖。
圖9是用于說明在圖4所示的可變性伸縮組件中外部彈簧和內部彈簧的更換方法的側視圖。
圖10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鞍部的連結關系的圖。
圖11至圖13是用于說明圖8所示的可變性伸縮組件的動作原理的概略剖視圖。
圖14是基于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的側視圖。
圖15是在基于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中示出踏板驅動部的圖。
圖16是圖14所示的車把的斜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具備利用車輪驅動的一般的自行車結構的裝置或者統稱為不具備車輪而是以固定狀態進行自行車運動的運動器材結構的裝置,可理解為本發明中通常包括作為設置于各個裝置的通常的結構部件而附圖中未圖示的擋位變速器、踏板、擋位變速套裝、制動器或者主軸等。
第1實施例
首先,圖1是基于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的側視圖,參考圖1,在第1實施例中,可包括自行車車架100、踏板驅動部200、可變性伸縮組件300、車把400及鞍部500。
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及鞍部500構成一套,可拆卸于以往的自行車。自行車車架100中可旋轉地連結有前輪101和后輪102。
踏板驅動部200起到用連結于自行車車架100的踏板201旋轉后輪102的作用,并根據踏板驅動力來旋轉后輪102,因此本發明的自行車可如一般的自行車那樣前進。并且,作為一例,可變性伸縮組件300能夠連接于自行車車架100與鞍部500之間,并將外部彈簧310與內部彈簧的彈性力的合力或外部彈簧310的彈性力選擇性地施加于鞍部500,從而進行有規律的兩級上下運動。即,通過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騎馬效果是指將外部彈簧310或者內部彈簧320的伸縮或者上下運動改變為有規律的運動,由此以穩定且恒定的間隔使鞍部顛簸。
車把400以“2”和“5”的形狀組合而設置4個車把手。用戶的手通過握住4個車把手的位置變化來改變用戶的上身的形狀,由此起到能夠運動作為上身的臂部、肩膀及腰部等的效果。
鞍部500作為與位于下側的可變性伸縮組件300連接或者可拆卸地連結的裝置,能夠制作成具備馬鞍的形狀,并且具備比一般的自行車的鞍部長1.5倍的左右的長度。
并且,在本發明中如圖9所示,外部彈簧310或內部彈簧320分別以彈簧組S1、S2設置,以便與用戶的體重對應并按照彈簧荷重具有不同的彈性系數。并且,為了更換外部彈簧310或內部彈簧320,組件主體330可拆卸地連結于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下端支撐部件340。
再次參考圖1,自行車車架100包括:頭管103,可旋轉地連結有前輪101;下管105,從該頭管103傾斜地連接至踏板軸襯套104;后下叉106,從踏板軸襯套104向后方水平地延伸,并可旋轉地連結有后輪102;及后上叉107,連接于踏板軸襯套104的外周面而與連結有后輪102的旋轉軸的后下叉106的末端構成三角形。
并且,在下管105與踏板軸襯套104之間還設置用于容許后下叉106、后上叉107的回轉動作的接頭部104a。其中,接頭部104a能夠制作成樞軸或者關節形狀。
并且,自行車車架100包括以下管105為基礎進行蹺蹺板運動的彈性坐位架110。其中,彈性坐位架110包括:軛部(yoke)111,在下管105的鉸鏈108可旋轉地連結;懸臂112,從軛部111彎曲而向后上叉107側延伸;立柱安裝部113,設置于懸臂112的末端;及立柱夾115,與立柱安裝部113連結,以便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將要插入到立柱安裝部113的組件桿114。立柱夾115用于根據松開或者鎖緊來使組件桿114向上或向下移動而調整高度。
并且,自行車車架100包括向上下方向(Z軸方向)或者前后方向(X軸方向)連接的多個減震器120、130、140。以下,各減震器120、130、140的相應吊鉤的連接處能夠通過螺栓和螺母來連接。
彈性減震器120在踏板軸襯套104的上方支架連接有一個吊鉤,在彈性坐位架110的懸臂112的底部支架連接有另一個吊鉤。彈性減震器120能夠發揮彈性效果、舒適性及蹺蹺板效果。
前方緩沖減震器130在設置于鉸鏈108的上側的下管105的后方支架連接有一個吊鉤,在設置于軛部111與懸臂112所彎曲的部位的彈性坐位架110的前方支架連接有另一個吊鉤。
后方緩沖減震器140在立柱安裝部113的后側支架連接有一個吊鉤,在后上叉107的上側支架連接有另一個吊鉤。
前方緩沖減震器130和后方緩沖減震器140能夠發揮減震效果。
并且,自行車車架100還包括下側支架109,所述下側支架以從后上叉107的上側支架沿著后上叉107向下隔開相當于后方緩沖減震器140的長度的方式設置于所述后上叉107。
尤其,在后方緩沖減震器140中,松開螺栓或者螺母,將立柱安裝部113的后側支架的一個吊鉤分離之后,以后上叉107的上側支架的連接處為旋轉中心使其旋轉而安裝且固定(例如螺栓和螺母的重組)于后上叉107的下側支架109,由此能夠相對地增大蹺蹺板運動的可動性。另外,后方緩沖減震器140未從自行車車架100被完全解除,而是保管在上側支架與下側支架109之間。
這些多個減震器120、130、140與可變性伸縮組件300一同發揮減震作用,同時在上下運動的途中引導前后運動[例如,以鉸鏈108為基準使鞍部500向前方或者后方移動的蹺蹺板運動]。
此時,根據可變性伸縮組件300,鞍部500能夠有規律地產生:從用戶的臀部的下側向上側迅速移動的動作、或者利用相對較弱的彈性力[例如外部彈簧310獨自的彈性力]的上下運動、或者利用相對較強的彈性力[例如外部彈簧310與內部彈簧的彈性力的合力]的兩級上下運動。
以下對兩級上下運動進行詳細的說明,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為了引導以與用戶騎馬的情況相似的有規律的騎馬動作,還具備以下說明的內部部件。
參考圖1至圖3,與如上所述,自行車車架100具有由2字型和5字型的組合構成的車把400。
車把400包括:立管401,連結于自行車車架100的頭管103的上部;一段車把手410,向立管401的兩側水平地延伸;二段車把手420,從一段車把手410的兩側末端上部分別向立管401和前側傾斜之后向上延伸;及三段車把手430,分別向二段車把手420的側面外側方向延伸。
尤其,如圖3所示,左側和右側的二段車把手420以在Y-Z平面上Z軸向Y軸方向傾斜并且彼此相鄰的方式分別彎曲成15°~20°第1角度G1的同時,如圖1所示,以在X-Z平面上Z軸向X軸方向傾斜即朝向前方(例如在圖1中為左側方向)傾斜的方式分別彎曲成25°~30°的第2角度G2。
這樣的角度G1、G2的數值是用于使用戶的上身運動和舒適感極大化的數值,用戶握住二段車把手420的手腕有可能過度的扭曲或者抓握性能下降,由此具有臨界性意義。并且,車把400還具備從一段車把手410的兩側末端下部向后方傾斜地延伸而呈類似于自行車用車把的形狀的低段車把手440,雖然在低段車把手440或者一段車把手410中未進行圖示,但是還具備制動器調節裝置或者換擋變速型調速桿。
并且,這些車把410、420、430、440的外表面還可連結有橡膠抓握部。
而且,參考圖4,如上所述的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兩級上下運動能夠通過兩個彈簧即外部彈簧310、內部彈簧320、組件主體330、下端支撐部件340、固定掛鉤350、可動軸部360、可變掛鉤370、推桿380及上端支撐部件390來實現。即,兩級上下運動是指與外部彈簧310或者內部彈簧320的不規則運動相比有規律地實現伸縮作用。
尤其,外部彈簧310和內部彈簧320的彈簧種類可根據用戶的體重選擇性地使用彈簧荷重(例如彈性系數)而根據體重來確定,以便實現有規律的兩級上下運動。
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外部彈簧310和內部彈簧320可由重量強度或者彈簧荷重(kgf)來區分。
例如,以體重為50kg的用戶為基準,基本的外部彈簧310的彈簧荷重為相對于體重的40%的20kgf,基本的內部彈簧320的彈簧荷重為相對于體重的20%的10kgf。用戶的體重的60%的荷重可通過鞍部施加到外部彈簧310和內部彈簧320這兩個彈簧,剩余的體重的40%的荷重可施加到騎馬自行車的踏板。相對于踏板側或者鞍部側,用戶反復進行荷重分散移動,由此能夠享受上下、前后運動及騎馬效果。
并且,外部彈簧310和內部彈簧320的重量強度(彈簧荷重)能夠根據用戶的喜好來改變。
而且,同時參考圖4和圖10,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下端支撐部件340能夠與組件桿114的上部的下部安裝模塊150連結,上端支撐部件390能夠與鞍部500底部的上部安裝模塊160連結。
為此,在下端支撐部件340的下部形成能夠迎合下部安裝模塊150的上部插入孔151的緊固凸起341,在上端支撐部件390的上部形成能夠迎合上部安裝模塊160的下部插入孔161的緊固凸起391。緊固凸起341、391作為兩側具備平面的圓形軸部件,能夠通過圓形軸部件的圓周面與平面的組合,使緊固凸起341、391插入到上部插入孔151與下部插入孔161之后不進行旋轉。
并且,在下端支撐部件340與上端支撐部件340分別形成有具有比緊固凸起341、391相對較寬的平面面積的圓形本體342和圓形板體392。而且,下端支撐部件340的圓形本體342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夠與組件主體330的外螺紋部331螺紋連結的螺紋孔343,在上端支撐部件390的圓形板體392的底面形成有能夠與可動軸部360的上部末端[例如桿體361的上端外螺紋部]螺紋連結的螺紋孔393。
并且,螺紋孔343的底面形成有能夠插入到內部彈簧320的定位凸起344,由此能夠防止進行伸縮動作的內部彈簧320向水平方向的位置變換,而且能夠成為除了螺紋孔343、393以外的圓形本體342與圓形板體392的外部彈簧310、390接觸的支撐面。
而且,定位凸起344的上部還連結有減震用橡膠材料或者彈性材料的緩沖墊346(參考圖8),能夠減輕與推桿380的彈簧插入凸起382接觸的沖擊。
而且,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組裝結束時,外部彈簧310配置于下端支撐部件340與上端支撐部件390之間。
并且,組件主體330通過外螺栓部331與下端支撐部件340螺紋連結并位于外部彈簧310的內部。組件主體330為在下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部331且在上部形成有桿體孔332的圓筒形的部件。組件主體330為了更換外部彈簧310或內部彈簧320,可拆卸地螺紋連結于下端支撐部件340的上表面的螺紋孔343。
內部彈簧320可安裝于下端支撐部件340的螺紋孔343的底面。此時,定位凸起344可插入到內部彈簧320的底部空間。
推桿380在組件主體330的內部由內部彈簧320支撐,并發揮將內部彈簧320的彈性力傳遞到可變掛鉤370側的作用。為此,推桿380包括與內部彈簧320接觸且可插入到組件主體330的內部的大小的圓盤381。
并且,推桿380包括:彈簧插入凸起382,在圓盤的底部向下突出;接觸突部383,在圓盤381的上部向上突出而插入于可變掛鉤370的中空型旋轉齒輪372的內部空間;及多個楔形部384,形成于所述接觸突部383的上部,以便點接觸于中空型旋轉齒輪372的內部空間的頂部。
推桿380的彈簧插入凸起382發揮與下端支撐部件340的定位凸起344上的緩沖墊346接觸來停止推桿380向下移動的作用,可將內部彈簧320的過度壓縮防患于未然,從而可防止內部彈簧320的破損,并且在彈簧插入凸起382與定位凸起344上的緩沖墊345之間接觸時能夠減小沖擊噪音。
固定掛鉤350能夠根據插入到推桿380的相反側位置即組件主體330的上部內側面之后進行焊接來固定,有可能是嚴密地插入到組件主體330的內側上部空間的中空管部件。在固定掛鉤350中,具有作為細長的長度的長孔形狀的多個導向孔351及多個導向槽352分別向固定掛鉤350的長邊方向延伸。
參考圖5,固定掛鉤350中,多個導向孔351和多個導向槽352沿著固定掛鉤350的圓周方向交替地配置。
并且,導向槽352的槽深比導向孔351的深度相對較小,并形成于固定掛鉤350的管內周面。
再次參考圖4,固定掛鉤350發揮引導可動軸部360的兩級上下移動的作用。為此,固定掛鉤350是通過將固定掛鉤350的底端部進行切削加工來制成的,包括多個與鋸齒形狀類似的形狀的停止部353及凸出維持面354、355。
在此,各停止部353在固定掛鉤350的底端部沿著圓周方向形成于導向槽352的末端位置,凸出維持面344、355位于停止部353的兩側并且由形成于導向孔351與導向槽352之間的第1凸出維持面354及形成于導向槽352與另一個導向孔之間的第2凸出維持面355構成。
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包括可動軸部360,所述可動軸部插入于固定掛鉤350的內部,并使桿體361(rod)突出于組件主體330的外部可動軸部。
即,可動軸部360包括在被打開的底部與封閉的上部之間形成有圓筒形的側壁的旋鈕362(knob)和從旋鈕362的被封閉的上部向上延伸并通過組件主體330的桿體孔332向組件主體330的外部突出之后螺紋連結于上端支撐部件390的底面的螺紋孔393的桿體361。
參考圖6,旋鈕362包括多個導向凸起363,所述多個導向凸起形成于旋鈕362的外周面,以便可滑動地插入于導向孔351和導向槽352。
參考圖5及圖6,各導向凸起363具備與導向槽352的槽深對應的可進行插入及滑動的大小的凸起高度。從而,各導向凸起363還能夠在導向孔351進行插入及滑動。
再次參考圖4,導向凸起363的上下延伸長度H1與旋鈕362的上下長度對應地形成。即,以與導向凸起363的上下延伸長度H1的表面面積的大小成比例的方式,導向凸起363能夠與固定掛鉤350的導向槽352及導向孔351接觸的同時上下移動,其結果,能夠牢固地支撐可動軸部360不會向水平方向過度擺動。
旋鈕362包括在旋鈕362的側壁的底面沿著圓周方向形成有與導向凸起363對應的數量的V字型的引導面364。
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包括可變掛鉤370,其配置于可動軸部360與推桿380之間,并在固定掛鉤350的內部上下移動或者在固定掛鉤350的外部旋轉或者在固定掛鉤350的停止部353停止可變掛鉤。
在此,可變掛鉤370包括插入于可變掛鉤370的旋鈕362的側壁內部空間的齒輪軸371、及與齒輪軸371的底面一體形成并相對于齒輪軸371的直徑較大且在底面開口的中空型旋轉齒輪372。
并且,可變掛鉤370包括形成于中空型旋轉齒輪372的外周面的凸棱373。
參考圖5和圖7,凸棱373比導向槽352的槽深度更大且與導向孔351的深度對應地突出。從而,凸棱373能夠沿著導向孔351上下運動,但是在與停止部353對應的導向槽352的外側有可能停止上下運動。
參考圖4,可變掛鉤370的凸棱373的上下延伸伸長度H2形成為稍微長于中空型旋轉齒輪372的上下長度。從而,以與凸棱373的上下延伸長度H2的表面面積的大小成比例的方式,凸棱373能夠與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接觸的同時進行上下移動,其結果,牢固地支撐可變掛鉤370不會向水平方向過度沿擺動。
并且,可變掛鉤370的凸棱373各自的上端形成有與可動軸部360的旋鈕362的引導面364接觸的傾斜面374。傾斜面374在與引導面364接觸的狀態下沿著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上下移動,此時,通過導向孔351來承受引導,因此可變掛鉤370本身只上下移動而不是沿圓周方向旋轉。
相反地,在上下移動的途中脫離導向孔351時,因滑動對偶關系產生使可變掛鉤370旋轉的旋轉力。
在此,圖8中圖示有如下:表示可變掛鉤370的凸棱373與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配置于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的狀態,并表示上下方向的外力(例如通過用戶的臀部或者鞍部朝向上下方向傳遞的力)作用于可動軸部360的結果,由此可動軸部360通過外力可動軸部下降之后外力減弱或者被解除時重新上升的途中,因傾斜面374與所述引導面364之間的滑動對偶關系而具有傾斜面374的可變掛鉤370旋轉,并僅上升可動軸部360的狀態。
此時,可動軸部360通過外部彈簧310彈性支撐。并且,內部彈簧320能夠通過推桿380維持被壓縮的狀態。這種被壓縮的狀態稱為彈性力存儲于內部彈簧320的狀態。
并且,上下方向的外力再次作用于可動軸部360時,根據如以下所述的動作原理,可動軸部360及可變掛鉤370能夠返回到原來的狀態。圖8的詳細動作說明通過圖11至圖12進行說明。
另一方面,在圖8的狀態下,上下方向的外力再次作用于可動軸部360時,根據如下所述的動作原理,可變掛鉤370能夠返回到上升的狀態。即,兩級上下運動可對應于規律的外力的作用而有規律地產生。兩級上下運動中,可動軸部360沿著固定掛鉤250的導向槽352及導向孔351來上下運動,可變掛鉤370也依然通過推桿380及內部彈簧320與可動軸部360一同進行上下運動,但是在該上下運動的途中,可變掛鉤370在上停止一次、在下停止一次的上下運動以兩級有規律地產生,其結果,能夠發揮騎馬效果。
并且,推桿380的接觸凸部383的楔形部384點接觸于可變掛鉤370的中空型旋轉齒輪372的內部空間的頂部,因此能夠降低摩擦阻力的同時降低因接觸而產生的碰撞噪音。
參考圖9,能夠相對于可變性伸縮組件300進行更換的彈簧套裝S1、S2包括基本的外部彈簧310及基本的內部彈簧320,構成為與用戶的體重增加對應而按彈性荷重具有不同的彈性系數。
然而,可變性變得迅速時,用戶能夠在相應的彈簧套裝S1中選擇與基本的外部彈簧310相比具有相對較小的的彈性系數的另一個外部彈簧310a來更換,并且在相應的彈簧套裝S2中選擇與基本的內部彈簧320相比具有相對較大的彈性系數的另一個內部彈簧320a來使用。
相反地,可變性變得緩慢時,用戶能夠在相應的彈簧套裝S1中選擇與基本的外部彈簧310相比具有相對較大的的彈性系數的另一個外部彈簧310b來更換,并且在相應的彈簧套裝S2中選擇與基本的內部彈簧320相比具有相對較小的彈性系數的另一個內部彈簧320b來使用。
此時,為了替換外部彈簧310、310a、310b或者內部彈簧320、320a、320b,相當于組裝式蓋的下端支撐部件340能夠利用適當的工具從組件主體300分離或再組裝。
再次參考圖1,鞍部500配置于組件桿114的上部側。
參考圖10,鞍部500形成為其前側比后側窄,為了防滑而還包括在鞍部500的上表面中間沿著鞍部500的長邊方向形成的鞍部空間部540。并且,鞍部500以鞍部空間部540為基準左右對稱的方式制成,為了彈性感或舒適的觸感而能夠以蓬松的材料制作。
本發明包括將可變性伸縮組件300與自行車車架的組件桿114彼此連接的下部安裝模塊150。
并且,本發明包括將可變性伸縮組件300與鞍部500的座軌510彼此連接的上部安裝模塊160。
下部安裝模塊160的底面焊接于組件桿114的上表面,并且上部安裝模塊160的上表面通過固定支架520及緊固螺栓530固定于所述鞍部500的座軌510。
在此,固定支架520是掛在座軌510上部的狀態。此后,緊固螺栓530通過固定支架520的螺孔而緊固于上部安裝模塊160的上表面的螺孔。結果,在擰緊緊固螺栓530時,鞍部500的座軌510底面與上部安裝模塊160的上表面彼此可緊貼并固定。
在下部安裝模塊150的上表面向下部安裝模塊150的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與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下端支撐部件340的截面形狀即該緊固凸起341對應地將下端支撐部件340的緊固凸起341彼此交叉插入的上部插入孔151。
此時,在下部安裝模塊150的側面沿側面方向貫穿形成有螺孔152,以便與上部插入孔151及下端支撐部件340的緊固凸起341的連接孔345連接。
連接孔345及螺孔152中可結合有相應的螺栓和螺母,通過螺栓和螺母的拆解或重組,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可以從下部安裝模塊150分離或安裝于下部安裝模塊150。
以與上述相同的方式,在上部安裝模塊160的底面向上部安裝模塊160的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與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上端支撐部件390的截面形狀即該緊固凸起391對應地將上端支撐部件390的緊固凸起391彼此交叉插入的下部插入孔161。
總之,在上部安裝模塊160的側面沿側面方向貫穿形成有螺孔162,以便與所述下部插入孔161及所述上端支撐部件的緊固凸起391的連接孔394連接。在此時,所述連接孔394及螺孔162中可結合有相應的螺栓及螺母,通過螺栓和螺母的拆解或重組,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可以從上部安裝模塊160分離或安裝于上部安裝模塊160。
以下,對可變性伸縮組件300的動作原理進行說明。
參考圖11,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利用外部彈簧310及內部彈簧320的彈力。
圖11的左側示出受到上下方向的外力F之前的狀態,圖11的右側示出已受到外力F的的狀態。參考圖11的左側,內部彈簧320通過負責推壓功能和重量移動體功能的推桿380對可變掛鉤的凸棱373傳遞內部彈簧320的彈力。
即,在圖11的左側狀態下,直到成為圖11的右側狀態,可動軸部360可利用外部彈簧310及內部彈簧320的彈力的合力彈性地支撐鞍部及用戶的臀部。
并且,外部彈簧310向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傳遞彈力。而且,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及可變掛鉤的凸棱373為可在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滑動的狀態,此時,可動軸部360的引導面364為與凸棱373的傾斜面374抵接的狀態,可通過外部彈簧310及內部彈簧320的彈力維持所述抵接的狀態。
參考圖11的右側,由外力F使可動軸部360向下移動時,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及可變掛鉤的凸棱373沿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向下移動。在此過程中,可變掛鉤的凸棱373脫離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維持原來狀態的方式存在于所述導向孔351。
因此,可動軸部360即使受到彈力也不會通過導向凸起363而旋轉,相反地,可變掛鉤的凸棱373及其傾斜面374以沿著可動軸部360的引導面364滑動的方式上升及旋轉。其結果,經旋轉的凸棱373的傾斜面374被放置在固定掛鉤350的第1突出維持面354。
參考圖12的左側,隨著用戶向踏板側移動體重,向上移動壓著鞍部的用戶的臀部,其結果,有時外力F變得比外部彈簧310的彈力弱。在該種情況下,受到外部彈簧310的彈力的可動軸部360向上移動,因此,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也跟著固定掛鉤350的導向孔351向上移動。
相反地,通過推桿380而受到內部彈簧320的彈力的可變掛鉤的凸棱373及其傾斜面374以沿著固定掛鉤350的第1突出維持面354滑動的方式上升及旋轉。其結果,經旋轉的凸棱373的傾斜面374在與固定掛鉤350的停止部353相同的下部位置維持停止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與圖8所示的剖面圖對應。
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外力F再次施加到可動軸部360,也只有外部彈簧310的彈力被用作反抗所述外力F的用途。
即,在圖12的右側狀態下,可動軸部360僅利用外部彈簧310的彈力彈性地支撐鞍部及用戶的臀部。并且,直到可動軸部360的引導面364a與可變掛鉤的凸棱373的傾斜面374接觸,內部彈簧320無法以被壓縮的狀態向所述可動軸部360的上下運動傳遞內部彈簧320的彈力。
另一方面,固定掛鉤350的停止部353位于導向槽352的終點。此時,固定掛鉤350的導向槽352中配置有可動軸部350的導向凸起363a,引導面364a位于導向凸起363a的下方。
并且,外力F比外部彈簧310的彈力較大地作用于可動軸部360。在該種情況下,可動軸部360再次向下移動。而且,可動軸部360的導向凸起363a也沿著固定掛鉤350的導向槽352向下移動而變得與圖13相同。
參考圖13,可動軸部360的引導面364a在接觸到可變掛鉤的凸棱373的傾斜面374之后,外部彈簧310的彈力及內部彈簧320的經存儲的彈力的合力可用作對抗外力F的用途。而且,引導面364a在接觸到傾斜面374之后,可動軸部360繼續向下移動時,可變掛鉤的凸棱373在脫離固定掛鉤350的導向槽352之后越過停止部353。
并且,可變掛鉤的凸棱373及其傾斜面374以沿著可動軸部360的引導面364a滑動的方式上升及旋轉,其結果,所述凸棱373的傾斜面374被放置在固定掛鉤350的第2突出維持面355上。
并且,當外力F從鞍部解除時,鞍部及可動軸部360以通過所述彈力的合力彈出的方式向上移動而返回到原來的上部位置。而且,利用內部彈簧320的經儲藏的彈力,可變掛鉤的凸棱373及其傾斜面374以沿著固定掛鉤350的第2突出維持面355滑動的方式上升及旋轉而到達導向孔351a。
其結果,可變掛鉤的凸棱373的傾斜面374為已受到所述彈力的合力的狀態,因此沿導向孔351a向上移動之后返回到原來的上部位置。
反復如圖11至圖13的過程,兩級上下運動、即可變掛鉤位于固定掛鉤350的上部位置或下部位置,以有規律地實現彈性地支撐可動軸部的運動。
第2實施例
該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本發明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除了接頭部及低段車把手被解除的情況之外可以與第1實施例相同或非常相似。因此,在圖1至圖13中對相同或相對應的構成元件標注相同或類似的附圖符號,并省略對它們的說明。
參考圖14,在自行車車架100從下管105拆卸如第1實施例的接頭部,下管105的末端直接與踏板軸襯套104連接。
并且,由于下管105的末端直接與踏板軸襯套104連接,因此,騎馬式健身自行車即使從較高的位置落下,也可確保踏板201也不會與地面相接處的程度的騎馬式健身自行車的結構穩定性。
并且,后方緩沖減震器140從坐桿安裝部113分離之后,利用后上叉107的下側支架109安置在后上叉107側。在這種情況下,彈性座位架110與第1實施例相比能夠實現相對更加自由地在下管105的鉸鏈108可旋轉的蹺蹺板運動。
并且,圖1中在彈性減震器120的位置代替彈性減震器120附著設置可變性伸縮組件300,在自行車車架100的前后安裝拉伸彈簧而變動幅度增大,從而可享受騎馬效果。
并且,根據圖15,在踏板驅動部200包括踏板201的一對曲軸201a中任一個、即未連接有鏈條的曲軸201a可通過緊固構件210而拆裝。如此通過將一對錯開的踏板201處于水平狀態而能夠以穩定的踏板支撐力提高騎馬效果。
緊固構件210由連接于固定桿211的連桿215、壓迫片212、墊圈213、彈簧214構成,隨著固定桿211的旋轉,連桿215壓縮壓迫片212和彈簧214的的同時位于沿著軸的旋轉方向形成有多個的結合孔216,曲軸210a可位于要求的旋轉位置。
參考圖16,車把400中與第1實施例不同地不存在低段車把手。即,第2實施例的車把400可包括從立管401向兩側水平延伸的一段車把手410、從一段車把手410的兩側末端上部分別向立管401及向前側傾斜后朝上延伸的二段車把手420及分別朝向二段車把手420的側面外側方向延伸的三段車把手430。
在此,低段車把手可能會誘導用戶的身體向前側過度傾斜,在該種情況下,老人、嬰幼兒等用戶在運動時會感到不便。因此,在第2實施例中,如上所述能夠對特定用戶消除使用車把400時的不便。
符號說明
100-自行車車架,200-踏板驅動部,300-可變性伸縮組件,310、310a、310b-外部彈簧,320、320a、320b-內部彈簧,330-組件主體,340-下端支撐部件,350-固定掛鉤,360-可動軸部,370-可變掛鉤,380-推桿,390-上端支撐部件,400-車把,500-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