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空調管以及鐵道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向搭載于車輛的空氣調節裝置的吸入側引導空氣或從吹出側導出空氣的車輛用空調管、以及具備該空調管的鐵道車輛。
【背景技術】
[0002]一般而言,鐵道車輛具備用于引導從空氣調節裝置吹出的調節空氣或被空氣調節裝置吸引的回流空氣的空調管。空調管要求具有氣密性以及絕熱性。尤其是,鐵道車輛的空調管需要同時滿足例如像阻燃性或輕量性那樣的特有的設計要求(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I公開的空調管具備由豎立的程度的較硬的玻璃棉形成為方筒形狀的管主體、和具有鋁箔層以及樹脂層的雙層結構且貼附在管主體的一側表面(內表面或外表面)上的薄膜材料。薄膜材料形成整個空調管的一側表面,并且切斷從管內部向管外部的空氣流動。
[0004]由于管主體較硬達到豎立的程度,因此可以確保整個空調管的形狀穩定性。管主體由具有吸音性以及不燃性的玻璃棉制成,因此可以滿足空調管的幾個設計要求。薄膜材料為了切斷空氣流動而貼附在由玻璃棉制成的管主體的表面,因此可以維持由玻璃棉中的連續空氣室所帶來的高絕熱性而防止結露。又,可以避免結構的大型化,且可以提高空調管整體的氣密性。空調管由玻璃棉管主體以及較薄的薄膜材料構成,因此與具備由金屬制成的管主體的空調管相比更輕量。
[0005]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462147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制造上述空調管時,需要牢固地固定玻璃纖維的工序以能夠在玻璃棉應用于管主體時具有足夠的硬度。又,需要準備雙層結構的薄膜材料,并且將該薄膜材料貼附在管主體上的工序。上述空調管同時滿足鐵道車輛用途中的各種設計要求(例如形狀穩定性、吸音性、不燃性、高絕熱性、氣密性、輕量等),因此能夠發揮優異的效能,但是還在制造工序的簡化和其他設計要求方面需要改善。
[0007]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以能夠同時滿足各種設計要求(例如形狀穩定性、輕量性、氣密性、絕熱性以及制造工序簡化等)的形式得到改善的車輛用空調管以及具備該車輛用空調管的鐵道車輛。
[0008]解決問題的手段: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形態的車輛用空調管是引導向搭載于車輛的空氣調節裝置的吸入側流入的空氣或者來自于吹出側的空氣的車輛用空調管,具備形成管外表面和管內表面的筒狀的管壁;所述管壁由含有聚苯乙烯樹脂和聚烯烴樹脂的復合發泡樹脂材料構成。
[0009]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形態的鐵道車輛具備:將吸入的空氣進行溫度調節后吹出的空氣調節裝置;和引導向所述空氣調節裝置的吸入側流入的空氣或來自于吹出側的空氣的空調管;所述空調管具備形成管外表面和管內表面的筒狀的管壁;所述管壁由含有聚苯乙烯樹脂和聚烯烴樹脂的復合發泡樹脂材料構成。
[0010]根據上述結構,形成管外表面和管內表面的管壁由復合發泡樹脂材料構成,因此空調管與具備玻璃棉管主體的空調管相同或者比它輕量。又,可以由單獨的管壁保持氣密性。因此,可以省略為了確保氣密性而在管壁上組裝其他構件的工序以及準備該其他構件的工序,允許空調管的結構為該管壁既形成管外表面又形成管內表面的結構。又,復合發泡樹脂材料在聚苯乙烯樹脂中含有聚烯烴樹脂,因此可以使管壁通過單獨的復合發泡樹脂材料同時具備聚苯乙烯樹脂所具有的高剛性以及高絕熱性、和聚烯烴樹脂所具有的高耐沖擊性以及高韌性,借助于此還確保形狀穩定性。
[0011]發明效果:
由以上說明可知,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以同時滿足各種設計要求(例如形狀穩定性、輕量性、氣密性、絕熱性以及制造工序簡化等)的形式得到改善的車輛用空調管以及具備該車輛用空調管的鐵道車輛。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示出根據實施形態的鐵道車輛的概略結構的主視概略剖視圖;
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鐵道車輛的概略結構的側視概略剖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車頂構體附近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圖3所示的空調管的制造工序的圖;
圖5是從下方觀察并示出容納于圖3所示的內部空間的左右空調管以及線流風扇(line flow fan)的仰視圖;
圖6是圖3以及圖5所示的管安裝件的立體圖;
圖7是沿著圖5的VI1-VII線剖切示出的空調管的剖視圖;
圖8是沿著圖5的VII1-VIII線剖切示出的空調管的剖視圖;
圖9是示出根據變形例的鐵道車輛的概略結構的側視概略剖視圖;
圖10是示出圖9所示的鐵道車輛的概略結構的主視概略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實施形態。另外,對于相同或相應的要素在所有附圖中標以相同符號并省略重復說明。
[0014]圖1是示出根據實施形態的鐵道車輛I的概略結構的主視概略剖視圖。如圖1所示,鐵道車輛I的車身2在其上部具有車頂構體3。車頂構體3具有:作為外板的車頂板4 ;位于與車頂板4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構成車室頂部的車寬方向中央部的頂部板5 ;和從頂部板5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分別連續地形成,構成車室頂部的車寬方向外側部的一對側頂部6。車頂構體3在其內部形成由車頂板4、頂部板5以及一對側頂部6包圍的內部空間3a,車頂板4形成內部空間3a的上壁,頂部板5以及一對側頂部6形成內部空間3a的底壁。
[0015]將內部空間3a作為裝配空間進行有效利用,例如容納供電用配線體7、用于支持配備在車室頂部的車內設備(例如室內燈8以吊環座9)的結構、以及空調系統10的構成要素等。另外,配線體7也可以在內部空間3a的上部且車寬方向中央部上在車長方向上延伸。室內燈8以及吊環座9也可以左右成對,在該情況下,也可以使左右室內燈8以及左右吊環座9均在車寬方向上配置在頂部板5和左邊側頂部6之間以及頂部板5和右邊側頂部6之間。
[0016]鐵道車輛I為了使車室內空氣環境保持舒適而搭載空調系統10。在本實施形態中,空調系統10主要具備多個線流風扇11、一個以上的空氣調節裝置12和一個以上的空調管13。各線流風扇11容納于車頂構體3的內部空間3a內。各線流風扇11配置在內部空間3a中的車寬方向中央部且下部,在本實施形態中配置在與配線體7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多個線流風扇11在車長方向上排列,各線流風扇11在車長方向上延伸(還參照圖5)。從各線流風扇11吹出的空氣經由設置于頂部板5的車寬方向中央部的格柵(grille)(圖示省略)后輸送至車室內。
[0017]圖2是示出圖1所示的鐵道車輛I的概略結構的側視概略剖視圖。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空調系統10是所謂的頂部集中型,單獨的空氣調節裝置12配置在車頂構體3的上方且車身2的車長方向中央部上。空氣調節裝置12從車室吸入空氣,并且對吸入的空氣進行溫度調節,并且吹出溫度調節后的空氣(以下可稱為“調節空氣”)。吹出的調節空氣被送入至空調管13內。空調管13引導來自于空氣調節裝置12的吹出側的調節空氣并向車室內供給。
[0018]如圖1所示,空調管1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