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公路防護欄,具體涉及一種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在鐵路口兩側自動升降的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鐵路的不斷發(fā)展,其中在現(xiàn)在的鐵路鋪設過程中,由于鐵路的鋪設會根據(jù)設計的需要進行設計,所以在鐵路的鋪設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于公路出現(xiàn)交匯的問題,其中會在公路的旁邊設置有安保亭,從而能夠在火車經(jīng)過的時候利用人工控制的防護欄桿將公路進行阻擋,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行駛車輛的正常通行,雖然利用人工控制的防護欄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對公路進行阻擋,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
在偏遠地區(qū)同樣的會出現(xiàn)公路與鐵路交匯,當在偏遠的地區(qū)設置安保停利用人工控制防護欄桿的升降來阻擋公路顯然不合理,由于地區(qū)偏遠而并不適合工人的長期居住,所以對于偏遠地區(qū)的公路與鐵路交匯的地方通過傳統(tǒng)的防護欄桿對公路進行阻擋顯然不適用,雖然能夠利用智能遠控控制來控制防護欄桿的升降,但是由于制造的成本以及長期的維護成本較高,所以就會導致鐵路的建設成本進一步的增加。
所以有必要設計一種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能夠在火車經(jīng)過公路口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所述火車的行駛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控制滑板的滑動,能夠在所述控制滑板分別經(jīng)過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磁盤和所述第二磁盤進行相對因的磁吸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頂壓轉動輪壓緊在所述摩擦盤上,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的滑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頂壓轉動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兩側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同步帶動兩側所述防護欄桿的同步上升,從而能夠利用所述防護欄桿能夠對公路孔進行阻擋,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從而避免了在公路口設置安保亭造成的鐵路建設成本的增加,同時也進一步的避免了人工看守鐵路口造成的人力資源上的浪費。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包括有一路基,所述路基上設置有兩條相對應的軌道,所述軌道設置一火車,所述火車上設置有在所述軌道上轉動的車輪,所述軌道兩側分別包括有一排設置在所述路基上的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內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防護欄桿,所述軌道兩側還分別設置有一與并排所述第一滑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內腔,所述軌道兩側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內腔內轉動的第一轉軸和一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帶動所述防護欄桿滑動的驅動齒輪,兩側所述防護欄桿與所述火車相對應。能夠通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的轉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驅動齒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驅動齒輪的轉動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防護欄桿的升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利用所述防護欄桿對公路進行阻擋,從而能夠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
所述路基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控制器和一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交叉對應設置,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上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滑動頂壓盤,所述滑動頂壓盤內分別設置有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內分別設置有一排同步轉動的第五轉軸,所述第五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頂壓轉動輪,其中一所述第五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三錐齒輪,所述滑動頂壓盤內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六轉軸,所述第六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三錐齒輪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四錐齒輪,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內分別設置有一帶動所述第一轉軸和所第二轉軸轉動的第七轉軸,所述第六轉軸分別帶動所述第七轉軸相對應轉動。能夠在所述頂壓轉動輪轉動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五轉軸的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三錐齒輪與所述第四錐齒輪的轉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六轉軸,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的轉動,從而能夠帶動所述驅動齒輪的轉動,進一步的控制所述防護欄桿的升降。
所述火車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控制滑板,兩側所述控制滑板交叉對應設置,所述控制滑板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頂壓轉動輪相對應的摩擦盤,所述控制滑板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磁盤,所述滑動頂壓盤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磁盤相對應磁吸的第二磁盤。能夠在火車行駛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控制滑板的滑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的滑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頂壓轉動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達到控制所述防護欄桿升降的目的。
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分別控制所述防護欄桿的升降。能夠在火車行駛到公路口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控制所述防護欄桿的上升,能夠在火車行駛過公路口以后能夠進一步的控制所述防護欄桿的下降。
進一步的,并排所述第五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鏈盤,每相鄰所述第一鏈盤之間分別通過一第一鏈條相對應轉動連接,所述第七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五錐齒輪,所述第二控制器內還設置有一轉動的第四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四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五錐齒輪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六錐齒輪,所述第四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和一第一齒輪,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上還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的第一錐齒輪,所述路基內還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三轉軸,所述第三轉軸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第二錐齒輪,兩端所述第二錐齒輪分別與所述第一錐齒輪相對應嚙合連接。能夠通過所述第一鏈條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五轉軸能夠同步的轉動,并且能夠在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錐齒輪,在所述路基內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三轉軸,能夠通過所述第二錐齒輪分別的與所述第一錐齒輪進行相對應的嚙合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能夠同步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防護欄桿能夠同步的升降。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上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的第四滑孔,所述滑動頂壓盤的底部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四滑孔內滑動的支撐滑桿。能夠通過所述支撐滑桿對所述滑動頂壓盤進行支撐,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滑動頂壓盤的正?;瑒印?/p>
所述第七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二滑孔,所述第七轉軸內還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二滑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滑腔,所述第六轉軸分別在所述第二滑孔內滑動,且所述第六轉軸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滑腔內滑動的滑動端頭,所述第一滑腔與所述滑動端頭分別呈多邊形設置,所述第七轉軸內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腔,所述第二滑腔分別呈圓筒狀設置,所述滑動端頭分別在所述第二滑腔內轉動。能夠在所述第一磁盤與所述第二磁盤相對應磁吸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滑動頂壓盤的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六轉軸的滑動,能夠通過所述滑動端頭在所述第一滑腔內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六轉軸帶動所述第七轉軸轉動,能夠通過所述滑動端頭在所述第二滑腔內滑動,能夠進一步的在所述摩擦盤帶動所述頂壓轉軸輪轉動的過程中,由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同步轉動,從而進一步的防止帶動另一側所述頂壓轉動輪的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路基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孔相對應的密封蓋,所述密封蓋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孔相對應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連接在所述密封蓋上的第九轉軸,所述第九轉軸上分別設置一轉動的對接封蓋,兩側所述對接封蓋相對應連接后密封所述第一滑孔,所述第一凹槽的兩側還分別對應連接有一橡膠密封板,兩側所述橡膠密封板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對接封蓋上,且兩側所述橡膠密封板相對應密封連接,所述防護欄桿分別與兩側所述對接封蓋相對應。能夠通過所述防護欄桿在所述第一滑孔內滑動,能夠通過所述防護對接封蓋的相對應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第一滑孔進行密封,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異物落入到所述第一滑孔內,并且能夠通過所述橡膠密封板能夠進一步的提高密封效果,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對接封蓋的自動復位。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內腔內還分別設置有一第八轉軸,所述第八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一支撐轉輪,所述第一支撐轉輪與所述驅動齒輪相對應,所述第一支撐轉輪上設置有一與所述防護欄桿相對應的支撐槽,所述支撐槽呈圓環(huán)狀設置且所述防護欄桿在所述支撐槽內滑動,所述驅動齒輪與所述防護欄桿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嚙合的嚙合齒槽。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支撐轉輪上設置的支撐槽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防護欄桿的正?;瑒?。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欄桿上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滑孔內滑動的滑動控制軸,所述滑動控制軸上分別設置有一呈凹形設置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內分別設置有兩個對應連接在所述滑動控制軸上的第十轉軸,所述第十轉軸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二支撐轉輪,兩個所述第二支撐轉輪上對應設置有一轉動的轉動鏈盤,所述驅動齒輪分別與所述轉動鏈盤相對應,且所述滑動控制軸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支撐滑動盤,所述支撐滑動盤分別呈半圓形設置,且所述驅動齒輪與所述第二支撐轉輪分別在所述支撐滑動盤上轉動盤上轉動。能夠在所述防護欄桿上升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驅動齒輪在所述轉動鏈盤上轉動,從而進一步的防止所述防護欄桿滑脫出所述第一滑孔,從而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防護欄桿的正?;瑒?。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欄桿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滑孔內滑動的滑動底座,所述滑動底座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的第三滑孔,所述第三滑孔內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滑動支撐軸,所述第三滑孔內還分別設置有一頂壓所述滑動支撐軸的第二彈簧。能夠通過所述第二彈簧的彈壓力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滑動支撐軸進行頂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滑動底座進行支撐,從而能夠保證到所述防護欄桿的正常滑動。
進一步的,所述頂壓轉動輪上分別設置有一呈圓筒狀的轉動內筒,所述轉動內筒內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連接在所述頂壓轉動輪上的第一彈簧,一圈所述第一彈簧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五轉軸上,且所述頂壓轉動輪上還分別設置有一橡膠外層,所述摩擦盤為軟橡膠構成,且與所述橡膠外層相對應連接。能夠通過所述第一彈簧的彈壓力,能夠在所述頂壓轉動輪與所述摩擦盤相對應接觸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利用所述第一彈簧起到緩沖的作用,并且能夠通過所述橡膠外層與所述摩擦盤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增加摩擦力,從而保證到所述頂壓轉動輪的正常轉動。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意效果是:能夠在火車經(jīng)過公路口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所述火車的行駛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控制滑板的滑動,能夠在所述控制滑板分別經(jīng)過所述第一控制器與所述第二控制器的過程中,在所述控制滑板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磁盤,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磁盤和所述第二磁盤進行相對因的磁吸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滑動頂壓盤的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頂壓轉動輪壓緊在所述摩擦盤上,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的滑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頂壓轉動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兩側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的轉動,從而能夠實現(xiàn)同步帶動兩側所述防護欄桿的同步上升,能夠在火車繼續(xù)行駛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所述第二控制器上所設的頂壓轉動輪與所述摩擦盤的相對應摩擦,從而能夠進一步控制所述防護欄桿的下降,從而實現(xiàn)了利用所述火車的行駛來控制防護欄桿的升降的目的,從而能夠利用所述防護欄桿能夠對公路孔進行阻擋,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從而避免了在公路口設置安保亭造成的鐵路建設成本的增加,同時也進一步的避免了人工看守鐵路口造成的人力資源上的浪費,進一步的降低了鐵路的建設成本,同時也能夠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整體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第一控制器與第二控制器和所述滑動頂壓盤整體結構側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滑動頂壓盤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頂壓轉動輪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驅動齒輪與第一支撐輪以及與防護欄桿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第六轉軸與第七轉軸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滑動控制軸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滑動底座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密封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路基、2軌道、3火車、4車輪、5第一控制器、6第二控制器、7控制滑板、8第一滑孔、9防護欄桿、10滑動底座、11第一內腔、12驅動齒輪、13第一轉軸、14密封蓋、15第一支撐轉輪、16第二轉軸、17第三轉軸、18第一錐齒輪、19第二錐齒輪、20第四轉軸、21第一齒輪、22第二齒輪、23第一磁盤、24第二磁盤、25摩擦盤、26支撐滑桿、27第一凹槽、28第五轉軸、29頂壓轉動輪、30第一鏈盤、31第三錐齒輪、32第四錐齒輪、33第六轉軸、34第七轉軸、35第五錐齒輪、36第六錐齒輪、37第二滑孔、38第一滑腔、39第二滑腔、40滑動端頭、41滑動頂壓盤、42第一鏈條、43轉動內筒、44橡膠外層、45第一彈簧、46第八轉軸、47支撐槽、48嚙合齒槽、49第二凹槽、50第九轉軸、51橡膠密封板、52對接封蓋、53第三滑孔、54滑動支撐軸、55第二彈簧、56滑動控制軸、57第三凹槽、58第十轉軸、59第二支撐轉輪、60轉動鏈盤、61支撐滑動盤、62第四滑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11所示,一種公路鐵路口自動升降防護欄,包括有一路基1,所述路基1上設置有兩條相對應的軌道2,所述軌道2設置一火車3,所述火車3上設置有在所述軌道2上轉動的車輪4,所述軌道2兩側分別包括有一排設置在所述路基1上的第一滑孔8,所述第一滑孔8內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防護欄桿9,所述軌道2兩側還分別設置有一與并排所述第一滑孔8相對應連通的第一內腔11,所述軌道2兩側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內腔11內轉動的第一轉軸13和一第二轉軸16,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上分別設置有一帶動所述防護欄桿9滑動的驅動齒輪12,兩側所述防護欄桿9與所述火車3相對應。所述軌道2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排相對應的第一滑孔8,所述第一滑孔8并排設置并且與公路相對應,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防護欄桿9,所述防護欄桿9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在所述軌道1的兩側還分別設置有一第一內腔11,所述第一內腔11分別設置在所述路基1內,并且并排所述第一滑孔8分別與所述第一內腔11相對應連通,在所述軌道2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路基1內轉動的第一轉軸13和一第二轉軸16,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分別在所述第一內腔11內轉動,并且在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上分別設置有一排與所述防護欄桿9相對應的驅動齒輪12,所述驅動齒輪12能夠分別的帶動所述防護欄桿9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防護欄桿9的升降,并且能夠通過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能夠同時的帶動所述驅動齒輪12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防護欄桿9能夠同步的升降,從而能夠通過所述防護欄桿9的升降能夠進一步的將公路進行阻擋,從而能夠保證到所述火車3的正常通行。
所述路基1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控制器5和一第二控制器6,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交叉對應設置,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上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滑動頂壓盤41,所述滑動頂壓盤41內分別設置有一第一凹槽27,所述第一凹槽27內分別設置有一排同步轉動的第五轉軸28,所述第五轉軸28上分別設置有一頂壓轉動輪29,其中一所述第五轉軸28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三錐齒輪31,所述滑動頂壓盤41內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六轉軸33,所述第六轉軸33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三錐齒輪31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四錐齒輪32,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內分別設置有一帶動所述第一轉軸13和所第二轉軸16轉動的第七轉軸34,所述第六轉軸33分別帶動所述第七轉軸34相對應轉動。在所述路基1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控制器5和一第二控制器6,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呈交叉傾斜狀對應設置,在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上分別設置有一滑動頂壓盤41,所述滑動頂壓盤41能夠分別的在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上滑動,在所述滑動頂壓盤41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凹槽27,所述第一凹槽27內分別設置有一排第五轉軸28,所述第五轉軸28分別在所述滑動頂壓盤41所設的轉孔內轉動,并且并排所述第五轉軸28能夠同步的轉動,在所述第五轉軸28上分別設置有一頂壓轉動輪29,所述頂壓轉動輪29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第五轉軸28的轉動,在其中一所述第五轉軸28上設置有一第三錐齒輪31,在所述滑動頂壓盤41內還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六轉軸33,所述第六轉軸33與所述第五轉軸28相對應垂直設置,并且在所述第六轉軸33上分別設置有一第四錐齒輪32,所述第三錐齒輪31與所述第四錐齒輪32相對應嚙合連接,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五轉軸28的轉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六轉軸33的轉動,并且在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內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七轉軸34,所述第七轉軸34能夠分別的帶動所述第一轉軸13和所述第二轉軸16轉動,并且所述第六轉軸33能夠分別的帶動所述第七轉軸34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頂壓轉動輪29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第五轉軸28的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五轉軸28的轉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六轉軸33的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六轉軸33的轉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七轉軸34的轉動,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七轉軸34的轉動能夠分別的帶動所述第一轉軸13和所述第二轉軸16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控制所述防護欄桿9的升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公路進行阻擋。
所述火車3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控制滑板7,兩側所述控制滑板7交叉對應設置,所述控制滑板7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頂壓轉動輪29相對應的摩擦盤25,所述控制滑板7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磁盤23,所述滑動頂壓盤41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磁盤23相對應磁吸的第二磁盤24,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分別控制所述防護欄桿9的升降。在所述火車3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控制滑盤7,所述控制滑板7分別設置在所述火車3的底部,并且所述控制滑板7分別設置在首節(jié)車廂和最后一節(jié)車廂上,分別設置在首節(jié)車廂和最后一節(jié)車廂的兩側,并且兩側所述控制滑盤7交叉對應設置,且分別與所述第一控制器5和所述第二控制器6相對應,在所述控制滑板7上分別設置有一摩擦盤25,所述摩擦盤25分別與所述頂壓轉動輪29相對應,并且所述控制滑動盤7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磁盤23,在所述滑動頂壓盤41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二磁盤24,所述第一磁盤23與所述第二磁盤24能夠相對應的磁吸連接,從而能夠在所述火車3在軌道2上行駛的過程中,能夠在所述控制滑板7行駛到所述第一控制器5的位置以后,能夠通過所述第一磁盤23與所述第二磁盤24進行相對應的磁吸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頂壓轉動輪29壓緊在所述摩擦盤25上,從而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25的滑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頂壓轉動輪29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的同步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兩側所述防護欄桿9的同步的上升,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呈交叉對應設置,從而能夠在所述火車3經(jīng)過所述第一控制器5以后,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25帶動所述第一控制器5上所設的頂壓轉動輪29的轉動,從而能夠實現(xiàn)分別的控制兩側所述防護欄桿9的上升,從而能夠實現(xiàn)利用火車經(jīng)過公路口之前控制所述防護欄桿9的上升的目的,從而能夠利用所述防護欄桿9將公路口進行阻擋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能夠在火車經(jīng)過公路口以后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2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上的頂壓轉動輪29進行摩擦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控制兩側所述防護欄桿9的下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避免了人工控制防護欄桿升降造成的麻煩,從而進一步的降低了鐵路的建設成本,同時也進一步的節(jié)約了人力成本,同時又能夠達到對鐵路口的阻擋,從而進一步的保證到火車的正常通行,同時也能夠利用所述防護欄桿9的升降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行駛車輛的安全。
如圖2至圖5所示,并排所述第五轉軸28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鏈盤30,每相鄰所述第一鏈盤30之間分別通過一第一鏈條42相對應轉動連接,所述第七轉軸34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五錐齒輪35,所述第二控制器6內還設置有一轉動的第四轉軸20,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四轉軸20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五錐齒輪35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六錐齒輪36,所述第四轉軸20與所述第二轉軸16上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22和一第一齒輪21,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上還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的第一錐齒輪18,所述路基1內還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三轉軸17,所述第三轉軸17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第二錐齒輪19,兩端所述第二錐齒輪19分別與所述第一錐齒輪18相對應嚙合連接。并排所述第五轉軸28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一鏈盤30,所述第一鏈盤30上分別設置有兩個鏈槽,在每相鄰兩個所述第一鏈盤30之間分別通過一第一鏈條42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其中一所述第五轉軸28轉動能夠同步的帶動所述第三錐齒輪31轉動,從而能夠在其中一所述頂壓轉動輪29與所述摩擦盤25進行相對應的摩擦連接后能夠始終保證到所述第三錐齒輪31的轉動,在所述第七轉軸34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五錐齒輪35,在所述第二控制器6內設置有一轉動的第四轉軸20,在所述第四轉軸20與所述第一轉軸13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五錐齒輪35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六錐齒輪36,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七轉軸34的轉動能夠分別的帶動所述第一轉軸13和所述第四轉軸20的轉動,在所述第四轉軸20與所述第二轉軸16上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嚙合連接的第二齒輪22和一第一齒輪21,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四轉軸20的轉動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二轉軸16的轉動,由于通過所述第一齒輪21與所述第二齒輪22的相對應嚙合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轉動方向相反,從而能能夠在所述火車2經(jīng)過所述第一控制器5和所述第二控制器6的過程中,能夠在所述控制滑板7分別經(jīng)過所述第一控制器5和所述第二控制器6的過程中,由于所述控制滑板7設置在所述火車3的兩側,并且交叉對應設置,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防護欄桿9上升和下降,從而達到利用火車的行駛控制所述防護欄桿9的上升和下降,在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上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的第一錐齒輪18,在所述路基1內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三轉軸17,在所述第三轉軸17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第二錐齒輪19,兩端所述第二錐齒輪19分別與所述第一錐齒輪18相對應嚙合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能夠同步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控制兩側所述防護欄桿9的同步上升和下降。
如圖4和圖8所示,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上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的第四滑孔62,所述滑動頂壓盤41的底部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四滑孔62內滑動的支撐滑桿26。在所述第一控制器5與所述第二控制器6上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的第四滑孔62,在所述滑動頂壓盤41的底部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四滑孔62內滑動的支撐滑桿26,從而能夠利用所述支撐滑桿26對所述滑動頂壓盤41進行支撐,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磁盤23與所述第二磁盤24相對應磁吸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滑動頂壓盤41的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頂壓轉動輪29壓緊在所述摩擦盤25上,從而能夠通過所述摩擦盤25的滑動能夠帶動所述頂壓轉動輪29的轉動。
所述第七轉軸34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二滑孔37,所述第七轉軸33內還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二滑孔37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滑腔38,所述第六轉軸33分別在所述第二滑孔37內滑動,且所述第六轉軸33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滑腔38內滑動的滑動端頭40,所述第一滑腔38與所述滑動端頭40分別呈多邊形設置,所述第七轉軸34內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腔38相對應連通的第二滑腔39,所述第二滑腔39分別呈圓筒狀設置,所述滑動端頭40分別在所述第二滑腔39內轉動。在所述第七轉軸34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二滑孔37,在所述第七轉軸34內還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滑腔38,所述第一滑腔38分別與所述第二滑孔37相對應連通,所述第六轉軸33分別在所述第二滑孔37內滑動,并且在所述第六轉軸33上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端頭40,所述滑動端頭40能夠在所述第一滑腔38內滑動,并且所述滑動端頭40與所述第一滑腔38分別呈多邊形設置,從而能夠在所述滑動端頭40滑動到所述第一滑腔38內以后,能夠通過第六轉軸33的轉動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七轉軸34的轉動,在所述第七轉軸34內分別設置有一第二滑腔39,所述第二滑腔39分別與所述第一滑腔38相對應連通,并且所述滑動端頭40能夠在所述第二滑腔39內滑動,所述第二滑腔39呈圓筒狀設置,所述滑動端頭40能夠在所述第二滑腔39內轉動,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磁盤23與所述第二磁盤24相對應磁吸的過程中帶動所述滑動頂壓盤41的滑動,從而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六轉軸33的滑動,從而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滑動端頭40的滑動,從而能夠使所述滑動端頭40滑動到所述第一滑腔38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通過所述第六轉軸33帶動所述第七轉軸34的轉動,當所述第一磁盤23與所述第二磁盤24未進行相對應磁吸連接的過程中,由于所述滑動頂壓盤41的重力原因,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六轉軸33的滑動,從而能夠使所述滑動端頭40在所述第二滑腔39內轉動,由于所述第一轉軸13與所述第二轉軸16能夠同步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兩側所述第七轉軸34能夠同步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避免兩側所述第六轉軸33同時的轉動,從而能夠避免了所述頂壓轉動輪29的在未與所述摩擦盤25相對應連接的過程中同時轉動的問題。
如圖1和圖11所示,所述路基1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孔8相對應的密封蓋14,所述密封蓋14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孔8相對應的第二凹槽49,所述第二凹槽49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連接在所述密封蓋14上的第九轉軸50,所述第九轉軸50上分別設置一轉動的對接封蓋52,兩側所述對接封蓋52相對應連接后密封所述第一滑孔8,所述第二凹槽49的兩側還分別對應連接有一橡膠密封板51,兩側所述橡膠密封板51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對接封蓋52上,且兩側所述橡膠密封板51相對應密封連接,所述防護欄桿9分別與兩側所述對接封蓋52相對應。在所述路基1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孔8相對應的密封蓋14,在所述密封蓋14上分別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一滑孔8相對應連通的第二凹槽49,在所述第二凹槽49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九轉軸50,在所述第九轉軸50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對接封蓋52,從而能夠利用兩個所述對接封蓋52相對應連接后能夠將所述第一滑孔8進行密封,從而防止異物落入到所述第一滑孔8內,能夠在所述防護欄桿9升降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對接封蓋52進行頂壓,從而能夠使所述防護欄桿9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并且在所述第二凹槽49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橡膠密封板51,兩側所述橡膠密封板51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密封蓋14上,并且所述橡膠密封板51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對接封蓋52上,從而能夠利用所述橡膠密封板51相對應連接后能夠進一步d保證到對所述第一滑孔8的密封效果,并且能夠通過所述橡膠密封板51的彈性,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對接封蓋52在所述防護欄桿9滑動到所述第一滑孔8內以后復位,從而對所述第一滑孔8進行密封。
如圖1和圖7所示,所述第一內腔11內還分別設置有一第八轉軸46,所述第八轉軸46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一支撐轉輪15,所述第一支撐轉輪15與所述驅動齒輪12相對應,所述第一支撐轉輪15上設置有一與所述防護欄桿9相對應的支撐槽47,所述支撐槽47呈圓環(huán)狀設置且所述防護欄桿9在所述支撐槽47內滑動,所述驅動齒輪12與所述防護欄桿9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嚙合的嚙合齒槽48。在所述第一內腔11內分別設置有一第八轉軸46,在所述第八轉軸46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一支撐轉輪15,在所述第一支撐轉輪15上分別設置有一支撐槽47,所述支撐槽47分別呈圓環(huán)狀設置,所述防護欄桿9能夠分別在所述支撐槽47內滑動,從而能夠利用所述支撐槽47對所述防護欄桿9進行支撐,從而能夠進一步保證到所述防護欄桿9的正?;瑒樱⑶以谒鲵寗育X輪12與所述防護欄桿9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嚙合連接的嚙合齒槽48,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通過所述驅動齒輪12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防護欄桿9的滑動。
如圖1和圖9所示,所述防護欄桿9上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的滑動控制軸56,所述滑動控制軸56上分別設置有一呈凹形設置的第三凹槽57,所述第三凹槽57內分別設置有兩個對應連接在所述滑動控制軸56上的第十轉軸58,所述第十轉軸58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二支撐轉輪59,兩個所述第二支撐轉輪59上對應設置有一轉動的轉動鏈盤60,所述驅動齒輪12分別與所述轉動鏈盤60相對應,且所述滑動控制軸56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支撐滑動盤61,所述支撐滑動盤61分別呈半圓形設置,且所述驅動齒輪12與所述第二支撐轉輪59分別在所述支撐滑動盤61上轉動盤上轉動。在所述防護欄桿9上分別設置有一滑動控制軸56,所述滑動控制軸56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并且所述防護欄桿9能夠帶動所述滑動控制軸56滑動,在所述滑動控制軸56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三凹槽57,在所述第三凹槽57內分別設置有兩個第十轉軸58,在所述第十轉軸58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的第二支撐轉輪59,在兩個所述第二支撐轉輪59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鏈盤60,所述轉動鏈盤60能夠在兩個所述第二支撐轉輪59上轉動,并且所述驅動齒輪12能夠在所述轉動鏈盤60上轉動,從而能夠在所述防護欄桿9滑動的過程中能夠帶動所述滑動控制軸56的滑動,從而能夠在所述滑動控制軸56滑動到所述驅動齒輪12的位置以后能夠通過所述驅動齒輪12在所述轉動鏈盤60上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避免了所述防護欄桿9滑脫出所述第一滑孔8,從而能夠保證到所述防護欄桿9的正?;瑒?,并且在所述滑動控制軸56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支撐滑動盤61,所述支撐滑動盤61分別呈半圓形設置,從而能夠在所述防護欄桿9滑動到位以后,能夠通過所述支撐滑動盤61對所述防護欄桿9進行限位,從而防止所述防護欄桿9滑脫出所述第一滑孔8,并且能夠使所述驅動齒輪12與所述第二支撐轉輪59分別在所述支撐滑動盤61上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防止所述驅動齒輪12和所述第二支撐轉輪59發(fā)生卡滯的問題。
如圖1和圖10所示,所述防護欄桿9上還分別設置有一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的滑動底座10,所述滑動底座10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相對應的第三滑孔53,所述第三滑孔53內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滑動支撐軸54,所述第三滑孔53內還分別設置有一頂壓所述滑動支撐軸54的第二彈簧55。在所述防護欄桿9上還分別設置有一滑動底座10,所述滑動底座10能夠分別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滑動,并且所述滑動底座10上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的第三滑孔53,所述第三滑孔53內分別設置有一滑動的滑動支撐軸54,在所述第三滑孔53內分別設置有一第二彈簧55,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彈簧55能夠分別的對所述滑動支撐軸54進行頂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滑動支撐軸54頂壓在所述第一滑孔8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所述防護欄桿9的正?;瑒?。
如圖4和圖6所示,所述頂壓轉動輪29上分別設置有一呈圓筒狀的轉動內筒43,所述轉動內筒43內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連接在所述頂壓轉動輪29上的第一彈簧45,一圈所述第一彈簧45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五轉軸28上,且所述頂壓轉動輪29上還分別設置有一橡膠外層44,所述摩擦盤25為軟橡膠構成,且與所述橡膠外層44相對應連接。在所述頂壓轉動輪29上分別設置有一轉動內筒43,并且在所述轉動內筒43內分別設置有一圈相對應的第一彈簧45,所述第一彈簧45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頂壓轉動輪29上,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磁盤23與所述第二磁盤24相對應磁吸連接的過程中,能夠使所述頂壓轉動輪29頂壓在所述摩擦盤25上,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一彈簧45能夠進一步的起到緩沖的作用,并且在所述頂壓轉動輪29上設置有橡膠外層44,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增加摩擦力,從而能夠保證到所述頂壓轉動輪29的正常轉動。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fā)明,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fā)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