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軌道探測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軌道探傷儀和具有軌道探傷儀的探傷車。
背景技術:
軌道探傷是指,利用探傷設備對鋼軌的軌頭和軌腰位置的疲勞缺陷和焊接缺陷進行檢測,所檢測的內容包括軌道擦傷、軌頭壓潰、軌底銹蝕和月牙掉塊等,當所述探傷設備在軌道上滑行時,就能夠對鋼軌的傷損信號、里程信號和線路特征信號進行記錄,檢測人員根據探傷設備所記錄的信息,能夠快速的確定軌道傷損的位置,以及傷損的大小,并且還可以確定出軌道傷損的線路里程,采用上述軌道探測方法,可以及時發現軌道傷損位置,并及時修理,以確保列車在完好無損的軌道上安全行駛,從而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在進行軌道探傷時,工作人員需要將探傷儀搬運至軌道上,使探傷輪在軌道上滑行,才能對軌道進行準確探傷,在搬運探傷儀的過程中,由于探傷儀的重量比較沉,需要多名工作人員搬運,為了節省力氣,就會利用探傷輪使探傷儀在地面上滑行,但是這樣增加了探傷輪的使用次數,工作人員在對軌道進行探傷作業時,探傷輪需要一直與軌道接觸,探傷完畢后,需要轉運探傷儀,為了節省人力,工作人員會利用探傷輪與軌道之間的滑動推動探傷儀,這樣就使探傷輪與軌道的接觸次數增多,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探傷輪表面的磨損;現有技術中,探傷輪與軌道之間的接觸容易出現縫隙,接觸不牢固,尤其是探傷輪與軌道的側面容易出現偏移,從而造成探傷輪與軌道之間接觸不牢,導致探傷數據不準確;并且所使用的探傷儀只能對一根軌道進行探傷,不能同時對兩個軌道探傷,這樣就延長了作業時間,導致工作效率低。
現有技術中的探傷車,采用上述探傷儀對軌道進行探傷時,使用探傷輪的次數過多,導致安裝不穩定,還容易導致探傷數據不準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軌道探傷儀,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探傷儀在轉運的過程中,為了節省人力,探傷輪需要不斷與地面接觸,或者與軌道接觸,所述探傷輪的表面容易造成磨損,影響探傷測量數據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探傷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探傷車探傷數據不準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軌道探傷儀,包括:抬升裝置、支撐裝置和探傷輪;
所述支撐裝置的一端與抬升裝置連接,所述支撐裝置的另一端與探傷輪連接,所述抬升裝置按壓或者抬起支撐裝置的一端,能夠使支撐裝置另一端的探傷輪接觸軌道或者與軌道脫離;
所述抬升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架、第二支撐架、支撐塊和拉桿;所述拉桿的一端連接第一支撐架,所述拉桿的另一端連接第二支撐架,所述支撐塊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支撐架上,所述支撐塊的另一端以一端為圓心旋轉,以使支撐塊的另一端卡合或者釋放拉桿的一端;
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三支撐架和支撐輪;所述第三支撐架的一端與第二支撐架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另一端連接支撐輪。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架與第二支撐架之間連接壓緊裝置,所述壓緊裝置對支承裝置進行壓緊,以使探傷輪壓緊軌道運行。
進一步的,所述壓緊裝置為氣囊,或者為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撐架與第三支撐架之間連接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對支承裝置進行橫向壓緊,以使探傷輪在軌道運行。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元件為氣動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另一端還連接靠輪,所述靠輪對支撐輪和探傷輪的側面進行限位。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塊的另一端設有容納拉桿的缺口,以使拉桿沿著缺口卡合或者脫離支撐塊。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塊的缺口內側形成有螺紋。
進一步的,所述的軌道探傷儀為兩個,兩個所述軌道探傷儀分別可拆卸連接在控制器的兩側。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探傷車,包括車架,所述車架連接所述的軌道探傷儀。
本發明提供的軌道探傷儀,所述的抬升裝置的第二支撐架對支撐裝置的左端進行抬起或者降落,使支撐裝置右端連接的探傷輪抬起或者下降,第二支撐架下降時,探傷輪與軌道緊密接觸,對軌道進行探傷,第二支撐架抬起時,探傷輪向上抬起,脫離軌道,從而確保了所述的探傷輪在使用時才與軌道接觸,提高了探傷輪的使用壽命;在所述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之間連接拉桿,對拉桿的位置進行限定,所述支撐塊連接在第一支撐架上,對支撐塊的位置進行限定,所述支撐塊連接在拉桿的上端,控制拉桿上升或者下降,所述拉桿的下端連接第二支撐架,控制第二支撐架的上升或者下降;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左端與第二支撐架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右端連接支撐輪,所述第二支撐架的左端在拉桿的拉動下上升或者下降,拉桿下降時,壓住第三支撐架的左端,使第三支撐架右端的探傷輪落下,使第三支撐架右端的探傷輪下降,這時探傷輪與軌道接觸,以使探傷輪對軌道進行探傷,拉桿上升時,第二支撐架向上抬起第三支撐架的左端,這時探傷輪與軌道脫離,此時支撐輪也被抬起,所述支撐輪隨著探傷輪一起脫離軌道。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探傷車,將上述軌道探傷儀連接在車架上,利用抬升裝置和支撐裝置,確保探傷輪定時與軌道接觸進行探傷,使探傷輪快速識別探傷信息,探測速度快。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儀前側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儀底部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儀后側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兩個探傷儀連接時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車的示意圖。
圖標:11-抬升裝置;12-支撐裝置;13-探傷輪;14-壓緊裝置;15-彈性元件;16-靠輪;111-第一支撐架;112-第二支撐架;113-支撐塊;114-拉桿;121-第三支撐架;122-支撐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儀前側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儀底部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儀后側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兩個探傷儀連接時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探傷車的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軌道探傷儀,包括:抬升裝置11、支撐裝置12和探傷輪13;
所述支撐裝置12的一端與抬升裝置11連接,所述支撐裝置12的另一端與探傷輪13連接,所述抬升裝置11的第二支撐架112按壓或者抬起支撐裝置12的一端,能夠使支撐裝置12另一端的探傷輪13接觸軌道或者與軌道脫離;
所述抬升裝置11包括第一支撐架111、第二支撐架112、支撐塊113和拉桿114;所述拉桿114的一端連接第一支撐架111,所述拉桿114的另一端連接第二支撐架112,所述支撐塊113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支撐架111上,所述支撐塊113的另一端以一端為圓心旋轉,以使支撐塊113的另一端卡合或者釋放拉桿114的一端;
所述支撐裝置12包括第三支撐架121和支撐輪122;所述第三支撐架121的一端與第二支撐架112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121的另一端連接支撐輪122。
如圖1~3所示,所述探傷儀設有兩個探傷輪13,所述探傷輪13分別連接在探傷儀的前后位置,平行設置,所述抬升裝置11的第二支撐架112向下運動時,按壓住支撐裝置12的左端,支撐裝置12右端的探傷輪13落下,使探傷輪13貼合軌道運行,達到了根據需要使用探傷輪13的目的,所述抬升裝置11的第二支撐架112向上運動時抬起支撐裝置12的左端,支撐裝置12右端的探傷輪13向上抬起,使探傷輪13脫離軌道;所述第一支撐架111和第二支撐架112分別為框形架,拉桿114的上部為螺栓,下部為球頭拉桿,螺栓的頂端與支撐塊113卡合連接,螺栓的底端與球頭拉桿螺紋連接,所述球頭拉桿與第二支撐架112接觸連接,以使球頭拉桿能夠向下按壓第二支撐架112,;所述支撐塊113的一端采用轉軸連接在第一支撐架111的上部,支撐塊113的另一端能夠以轉軸為圓心做旋轉動作,使所述支撐塊113的另一端能夠卡合或者釋放螺栓頂部的螺帽,手動沿水平方向順時針旋轉支撐塊113時,支撐塊113的另一端卡合住螺栓頂部的螺帽,球頭拉桿向上釋放第二支撐架112,逆時針旋轉支撐塊113時,支撐塊113的另一端能夠釋放螺栓頂部的螺帽,從而使螺栓釋放,球頭拉桿向下按壓第二支撐架112;所述第二支撐架112的外側固定連接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所述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連接支撐輪122,所述第三支撐架121的上部連接架體,所述探傷輪13連接在架體上,所述第二支撐架112向下運動時,帶動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向下運動,此時,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控制架體將探傷輪13落下,使探傷輪13貼合軌道運行,所述第二支撐架112向上運動時,帶動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向上運動,此時,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控制架體向上抬起探傷輪13,使探傷輪13脫離軌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架111與第二支撐架112之間連接壓緊裝置14,所述壓緊裝置14對支撐裝置12進行壓緊,以使探傷輪13壓緊軌道運行。
所述壓緊裝置14的上端采用螺栓、螺母和墊片穿過第一支撐架111進行連接,所述壓緊裝置14的下端連接在第二支撐架112上端面的凹槽內,使壓緊裝置14處于第一支撐架111和第二支撐架112之間,所述第二支撐架112向下運動時,帶動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向下運動,壓緊裝置14的壓力向下運動得到釋放,此時,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控制架體將探傷輪13落下,使探傷輪13貼合軌道運行,確保探傷輪13與軌道之間緊密貼合,準確探傷,所述第二支撐架112向上運動時,壓緊裝置14的壓力向上收緊,收緊力帶動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向上運動,此時,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控制架體使探傷輪13脫離軌道。
進一步的,所述壓緊裝置14為氣囊,或者為彈簧。
所述的壓緊裝置14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壓緊力,以便拉桿114與支撐塊113之間進行釋放或卡合時,對第一支撐架111和第二支撐架112之間的壓力進行釋放或壓緊;所述壓緊裝置14可以選用圓柱狀的氣囊,也可以選用直徑比較大的彈簧,充分利用氣囊的壓力或者彈簧的彈性力。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撐架112與第三支撐架121之間連接彈性元件15,所述彈性元件15對支承裝置12進行橫向壓緊,以使探傷輪13在軌道上運行。
所述彈性元件15增大了第二支撐架112和第三支撐架121之間的拉緊力,所述第二支撐架112向右運動時,帶動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向右運動,彈性元件15的拉力達到最大,此時,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將探傷輪13向右運動,探傷輪13橫向貼合軌道,所述第二支撐架112向左運動時,彈性元件15的拉力收緊,帶動第三支撐架121的左端向左運動,此時,第三支撐架121的右端使探傷輪13橫向脫離軌道。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元件15為氣動彈簧。
所述氣動彈簧的運行速度相對緩慢,能夠很好的收緊拉力,動態力變化不大,比較容易控制。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撐架121的另一端還連接靠輪16,所述靠輪16對支撐輪122和探傷輪13的側面進行限位。
所述第三支撐架121的另一端下部連接靠輪架,所述靠輪16連接在靠輪架內,所述支撐輪122運行時,能夠使靠輪16貼合在軌道的內側,防止支撐輪122和探傷輪13出現脫軌的現象,使支撐輪122和探傷輪13在軌道上安全運行,更加穩定。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塊113的另一端設有容納拉桿114的缺口,以使拉桿114沿著缺口卡合或者脫離支撐塊113。
所述支撐塊113的另一端設有弧形的缺口,所述拉桿114的上端能夠卡合在缺口內,也可以與缺口脫離。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塊113的缺口內側形成有螺紋。
所述缺口的內側面形成有螺紋,增大了拉桿114上端與支撐塊113缺口之間的摩擦力,防止拉桿114上端從缺口處滑落。
進一步的,所述的軌道探傷儀為兩個,兩個所述軌道探傷儀分別可拆卸連接在控制器的兩側。
如圖4所示,兩個所述軌道探傷儀分別連接在控制器的兩側,采用可拆卸連接的方式,即探傷儀的側面設置第一安裝架,控制器的架體側面設置第二安裝架,所述第一安裝架與第二安裝架設有插槽,可快速連接,使用時,兩個探傷儀分別同時對軌道的兩側進行探傷,節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軌道探傷儀,所述抬升裝置的第二支撐架對支撐裝置的一端進行按壓或者抬起,所述支撐裝置另一端的探傷輪抬起或者與軌道貼合,從而確保探傷輪在工作時,始終與軌道貼合接觸,更準確的探傷;所述拉桿的上端與第一支撐架連接,所述拉桿的下端與第二支撐架連接,所述支撐塊連接在第一支撐架上,所述支撐塊上的缺口對拉桿的上端進行卡合時,氣囊的壓緊力壓緊,使第三支撐架右端將探傷輪抬起,探傷時,手動逆時針旋轉支撐塊,使螺桿上端與支撐塊的缺口脫離,球頭拉桿的下端按壓第二支撐架,第二支撐架按壓第三支撐架的左端,第三支撐架的另一端壓緊探傷輪,使探傷輪貼合在軌道上運行,所述探傷輪內的藕合液減少時,依靠支撐輪支撐軌道,對探傷輪內的多個探頭進行保護,從而確保探傷輪內的探頭與軌道頂面之間的距離;需要抬起探傷輪探傷時,手動順時針旋轉支撐塊,使螺桿上端與支撐塊的缺口卡合住,氣囊的壓緊力壓緊,第三支撐架另一端抬起探傷輪,使探傷輪抬起,支撐輪也被抬起,采用上述方式,確保探傷輪在不使用時,始終與軌道脫離;在所述第三支撐架的上部安裝有帶動探傷輪滑行的架體,兩個所述探傷輪分別連接在架體的兩端,在架體的兩端上部位置連接兩個電機,兩個所述電機分別控制探傷輪的左右偏轉和橫向移動。本發明采用上述方式,能夠確保探傷輪在不工作的時候與軌道脫離,有效的對探傷輪進行保護。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探傷車,包括車架,所述車架連接所述的軌道探傷儀。
如圖5所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探傷車,所述探傷儀分別連接在探傷車的車架上,同時對軌道兩側進行探傷,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