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制動用液壓助力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動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制動用液壓助力器。
【背景技術】
[0002]在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車型中,設計有電控液壓助力系統,采用液壓源替代真空源作為動力源,實施行車助力動作。
[0003]現有的電控液壓助力系統,制動踏板不能產生制動踏感,而且制動踏板會產生異常抖動,制動時的駕駛舒適性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汽車制動用液壓助力機構,制動踏板可以模擬產生制動踏感,避免制動踏板異常抖動,提高制動時的駕駛舒適性。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制動用液壓助力機構,包括助力器閥體,所述助力器閥體的閥腔中設有增壓活塞、頂桿、導向活塞和推動活塞,所述增壓活塞的第二端與頂桿的第一端連接,所述頂桿穿過導向活塞的導向軸孔,所述導向活塞與推動活塞之間設有第三彈簧組件,所述推動活塞的第二端連接有踏板頂桿;導向活塞的第二端與推動活塞的第一端之間設有踏感模擬腔,所述踏感模擬腔設有油壓進油閥口,推動活塞外環壁與助力器閥體的閥腔內壁間設有油液補償腔,所述油液補償腔設有補償油孔,所述補償油孔通過油管連通油液存儲腔。
[0006]作為優選,所述液壓助力機構設有位移傳感器,所述位移傳感器用于監測踏板頂桿位移狀況。
[0007]作為優選,所述位移傳感器包括設于推動活塞第一端外環壁上的第一磁鐵、設于推動活塞第一端內孔底部的第二磁鐵以及一外置傳感器,所述外置傳感器用于檢測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的位移變換并產生電壓信號。
[0008]作為優選,所述助力器閥體的第一端端口內壁設有第三擋圈和定位臺階,所述導向活塞的第一端由第三擋圈限位,所述導向活塞的第二端由定位臺階限位。
[0009]作為優選,所述推動活塞的第二端設有踏板頂桿安裝孔,所述踏板頂桿安裝孔內設有頂桿座,所述踏板頂桿的第一端與頂桿座連接,所述頂桿座為圓筒形結構,所述頂桿座的口部設有向外環側凸出的卡凸,踏板頂桿安裝孔的孔壁對應所述卡凸設有卡槽,所述卡凸卡入卡槽。
[0010]作為優選,所述頂桿座的內孔底部為錐形結構,所述頂桿座的內孔壁設有卡環,所述頂桿的第一端設有球形頭,所述球形頭壓入頂桿座的內孔,所述卡環限制球形頭脫出。
[0011]本實用新型通過液壓助力器實現汽車制動,可以取消新能源汽車繁瑣的制動助力系統,具有制動安全舒適和減少能量損耗的優點。另外,通過踏感模擬腔模擬制動踏感,并隔絕由主栗升壓導致的異常油壓反饋至制動踏板,從而避免制動踏板異常抖動,提高制動時的駕駛舒適性。
【附圖說明】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液壓助力機構1、制動主缸Π、低壓蓄能器m、油壺1、密封墊圈2、主缸閥體3、第一彈簧座4、第一壓縮彈簧5、第一導向柱6、第一支撐座7、從動活塞8、第二彈簧座9、第二壓縮彈簧10、第二導向柱11、第二支撐座12、增壓活塞13、第一密封圈14、蓄能器閥體15、第二密封圈16、第一擋圈17、第二擋圈18、第三密封圈19、蓄能彈簧20、蓄能活塞21、蓄能器外殼22、第四密封圈23、密封活塞24、單向閥門25、回位彈簧26、頂桿27、第三擋圈28、第四擋圈29、第五密封圈30、第六密封圈31、導向活塞32、第三壓縮彈簧33、磁鐵封裝座34、第一磁鐵35、推動活塞36、第三彈簧座37、鋼球38、第二磁鐵39、第七密封圈40、踏板頂桿41、頂桿座42、助力器閥體43、助力腔A、踏感模擬腔B、油液補償腔C、低壓蓄能腔D、油液存儲腔E。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在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車型中,安裝有電控液壓助力系統,采用液壓源替代真空源作為動力源,實施行車助力動作。在該系統中,包含液壓助力器、液壓調控模塊。
[0017]液壓調控模塊為該系統壓力調節部件,包括電子控制單元、增減壓電磁閥、液壓傳感器、電機、油栗、高壓蓄能器、單向閥等。其作用為接受整車CAN信號及制動信號,對制動車況做出判斷,并依據相應邏輯算法,控制增減壓閥動作,將高壓蓄能器內油壓釋放,并進入相應制動回路。最終作用于液壓助力器,產生制動力。其電機,油栗為油液栗回裝置,受電子控制單元控制動作,實現該系統油液循環。
[0018]液壓助力器為該系統助力、制動執行部件。其作用為接受液壓調控模塊的油壓,并作用于液壓助力器內助力活塞,產生制動推力,幫助實施制動,并由此作用于制動主缸進而產生制動油壓,實施制動。
[001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制動用液壓助力器包括液壓助力機構1、制動主缸Π、低壓蓄能器m,其中液壓助力機構為實施助力執行部件,其主要作用包括傳遞制動踏板的作用力,并接受來自電控調壓模塊的油壓,使該油壓分別作用于增壓腔及踏感模擬腔,實現制動助力及產生制動踏感。制動主缸π為制動執行部件,其主要作用為受液壓助力機構制動傳導,建立制動油壓。低壓蓄能器m為儲能裝置,其作用為在液壓制動過程中存儲油壓,并在解除制動時作為油壓源幫助管路油壓釋放。
[0020]如圖2所示,制動主缸Π包括主缸閥體3,在主缸閥體3的閥腔中設有從動活塞8和增壓活塞13,從動活塞8與主缸閥體3的第一端內壁之間設有第一彈簧組件,從動活塞8與增壓活塞13之間設有第二彈簧組件。
[0021 ]其中,第一彈簧組件包括第一彈簧座4、第一壓縮彈簧5、第一導向柱6、第一支撐座7,主缸閥體3的第一端內壁設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彈簧座設有突出部,該突出部設于第一固定孔內,第一壓縮彈簧5位于第一彈簧座4與第一支撐座7之間,同時第一導向柱6與第一彈簧座4剛性連接,并掛扣在第一支撐座7上,從而形成第一壓縮彈簧5的壓縮導向,從動活塞8的第一端內孔內設有第一彈簧支撐座腔,第一彈簧支撐座腔底部設有第一支撐柱,第一支撐座7為圓筒形結構,第一支撐座7的口部脹開并固定在第一支撐柱上。
[0022]第二彈簧組件包括第二彈簧座9、第二壓縮彈簧10、第二導向柱11、第二支撐座12,第一支撐座7的第二端開設彈簧座孔,第二彈簧座9設有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設于該彈簧座孔內使得第二彈簧座9落座與此。第二壓縮彈簧10位于第二彈簧座9與第二支撐座12之間,同時第二導向柱11與第二彈簧座9剛性連接,并掛扣在第二支撐座12上,從而形成第二壓縮彈簧10的壓縮導向。增壓活塞13的第一端內孔內設有第二彈簧支撐座腔,第二彈簧支撐座腔底部設有第二支撐柱,第二支撐座12為圓筒形結構,第二支撐座12的口部脹開并固定在第二支撐柱上。
[0023]在主缸閥體3上安裝一油壺I,油壺I的底部設有連接柱,主缸閥體3上設有連接槽,連接柱設于連接槽內,連接柱通過密封墊圈2與連接槽密封固定。
[0024]液壓助力機構I包括助力器閥體43,助力器閥體43的閥腔中設有頂桿27、導向活塞32和推動活塞36,助力器閥體43的第一端端口外套在主缸閥體3的第二端端口外環側并通過第一密封圈14密封對接,增壓活塞13的第二端伸入助力器閥體43的閥腔中,增壓活塞13的第二端與頂桿27的第一端連接,頂桿27穿過導向活塞32中心的導向軸孔,導向活塞32與推動活塞36之間設有第三彈簧組件,推動活塞36的第二端連接有踏板頂桿41,頂桿41與助力器閥體43內腔口部之間通過第七密封圈40密封。
[0025]助力器閥體43的第一端端口內壁設有第三擋圈28和定位臺階,導向活塞32的第二端落座于該定位臺階上,導向活塞32的第一端由第三擋圈28軸向限位。導向活塞32中心的導向軸孔允許頂桿27在導向活塞32內軸向滑動,導向活塞外環壁與助力器閥體43的閥腔內壁之間設置有第五密封圈30,作為導向活塞32的密封部件,防止漏油,頂桿27外環壁上設有第六密封圈31,作為頂桿27與導向活塞32的導向軸孔之間的密封。助力器閥體43上設有油孔,油孔在口部設有鋼球38。
[0026]增壓活塞13的第二端端面設計有頂桿安裝孔,頂桿27的第一端設有圓環頭,圓環頭設于頂桿安裝孔內,并通過第四擋圈29限位固定,使得頂桿27能承受并傳遞軸向作用力。
[0027]第三彈簧組件包括第三彈簧座37、第三壓縮彈簧33,導向活塞32的第二端設有圓臺形的凸臺,第三壓縮彈簧33的一端外套在凸臺上,第三壓縮彈簧33為推動活塞36的回位簧,在解除制動過程中使推動活塞36等部件回歸初始位置,第三彈簧座37為第三壓縮彈簧33的固定座,布置于推動活塞36第一端內孔內,推動活塞36的第一端內孔孔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