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漏水閥、落水槽及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漏水閥、落水槽及汽車。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汽車的落水槽在車身的兩側安裝有漏水閥,一方面用于落水槽中的積水流出,另一方面可以在落水槽中沒有積水時處于封閉狀態,以利于噪聲的控制。
[0003]圖1是現有技術中漏水閥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傳統的漏水閥包括閥體I和閥門蓋2,所述閥門蓋2設置在所述閥體I的一端,一般通過卡扣或鉸鏈等機械連接方式進行連接。當所述閥體I中存有積水時,所述閥門蓋2會受到積水的壓力而打開,使積水流出閥體I外;當閥體I中沒有積水時,所述閥門蓋2會封閉所述閥體I的一端,從而防止噪聲通過所述閥體I進車內。但是,傳統的漏水閥存在下述缺陷:一是傳統的漏水閥中的閥體I和閥門蓋2需要使用兩套不同的模具分別制造,使模具的維護成本增加,從而增加了制造成本;二是閥體I和閥門蓋2需要分別制造后再進行手工裝配,導致制造的質量不穩定、生產效率較低,也不利于大批量生產;三是閥體I和閥門蓋2之間通過卡扣或鉸鏈等機械連接方式進行連接,長期使用或惡劣的周邊環境的工況下,連接處會發生過多的磨損、堵塞或者卡死現象,從導致閥門蓋2失效甚至脫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制造和維護成本低、質量穩定、生產效率高、利于大批量生產、使用壽命長的漏水閥,以及具有該漏水閥的落水槽和汽車,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
[000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漏水閥是由五面壁一體形成的六面體結構,其中第一面壁與第四面壁相對設置,第二面壁與第三面壁相對設置,第五面壁形成所述漏水閥的底面,與所述第五面壁相對的是無壁面;所述第一面壁與所述第五面壁的交線到所述無壁面的距離大于所述第四面壁與所述第五面壁的交線到所述無壁面的距離;所述第一面壁上開設有第一漏水孔,形成所述第一漏水孔的部分邊緣落在所述第一面壁與所述第五面壁的交線上;所述第一漏水孔中設置有第一閥門蓋,所述第一閥門蓋的形狀與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形狀一致,所述第一閥門蓋的其中一條邊與所述第一面壁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
[0006]優選地,所述第二面壁上開設有第二漏水孔,形成所述第二漏水孔的部分邊緣落在所述第二面壁與所述第五面壁的交線上;所述第二漏水孔中設置有第二閥門蓋,所述第二閥門蓋的形狀與所述第二漏水孔的形狀一致,所述第二閥門蓋的其中一條邊與所述第二面壁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
[0007]優選地,所述第三面壁上開設有第三漏水孔,形成所述第三漏水孔的部分邊緣落在所述第三面壁與所述第五面壁的交線上;所述第三漏水孔中設置有第三閥門蓋,所述第三閥門蓋的形狀與所述第三漏水孔的形狀一致,所述第三閥門蓋的其中一條邊與所述第三面壁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
[0008]優選地,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形狀是矩形,所述第一閥門蓋的形狀是與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形狀相配合的矩形,形成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其中一條邊落在所述第一面壁與所述第五面壁的交線上,形成所述第一漏水孔的靠近所述無壁面的一條邊與所述第一閥門蓋的其中一條邊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
[0009]優選地,所述漏水閥還包括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緊固連接在所述第五面壁的內側,且抵接在所述第一面壁的內側。
[0010]優選地,界定所述無壁面的一條或多條邊上設置有缺口。
[0011]優選地,所述第一面壁的外側和所述第四面壁的外側均設置有安裝卡扣。
[0012]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落水槽,所述落水槽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漏水閥。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漏水閥。
[001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所述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落水槽。
[0015]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漏水閥、落水槽及汽車,將第一閥門蓋與第一面壁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使整個漏水閥可以通過一種模具直接制造成型,避免了對多個模具的維護和保養,不僅降低了維護和制造的成本,同時提高了制造效率,這種一體成型的制造方式不需要人工進行二次裝配,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利于大批量的生產,同時,閥門蓋與面壁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還有利于提高閥門蓋的使用壽命。總體來講,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漏水閥、落水槽及汽車的制造和維護成本低、質量穩定、生產效率高、利于大批量生產、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0016]下面將通過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實施例,將有助于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和優點,其中:
[0017]圖1是現有技術中漏水閥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漏水閥優選實施例的結構圖;
[0019]圖3是圖2中A-A向的剖視圖;
[0020]圖4是圖2的另一視角的視圖;
[0021]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落水槽優選實施例的結構圖;
[0022]圖6是圖5的B-B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002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漏水閥優選實施例的結構圖;圖3是圖2中A-A向的剖視圖;圖4是圖2的另一視角的視圖。結合圖2、圖3和圖4所示,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漏水閥是由五面壁一體形成的六面體結構,其中第一面壁10與第四面壁40相對設置,第二面壁20與第三面壁30相對設置,第五面壁50形成所述漏水閥的底面,與所述第五面壁50相對的是無壁面,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面壁10、所述第二面壁20、所述第三面壁30和所述第四面壁40共同界定出所述無壁面。
[0025]所述第一面壁10與所述第五面壁50的交線到所述無壁面的距離大于所述第四面壁40與所述第五面壁50的交線到所述無壁面的距離。這種結構可以使所述第五面壁50形成斜面結構,有利于使進入所述漏水閥中的積水流到所述第一面壁10的下部位置,從而使積水順利流出所述漏水閥。所述第五面壁50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由多個平面組合成的階梯形面,還可以是曲面。
[0026]所述第一面壁10上開設有第一漏水孔,形成所述第一漏水孔的部分邊緣落在所述第一面壁10與所述第五面壁50的交線上,即所述第一漏水孔的下邊緣與所述第一面壁10的下邊緣重合。所述第一漏水孔中設置有第一閥門蓋11,所述第一閥門蓋11的形狀與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形狀一致,所述第一閥門蓋11的其中一條邊與所述第一面壁10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一閥門蓋11可以在一定壓力的作用下偏離所述第一面壁10,從而有利于所述漏水閥中的積水的流出。在正常狀態下,即所述第一閥門蓋11不受外部壓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閥門蓋11與所述第一面壁10保持共面;當所述漏水閥中有積水時,所述第一閥門蓋11因受到積水的壓力而偏離所述第一面壁10,在所述第一面壁10的底部形成開口,使所述第一漏水孔打開,內部的積水通過所述第一漏水孔流出,所述第一閥門蓋11在積水流出后恢復原狀。
[0027]優選地,結合圖2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形狀是矩形,所述第一閥門蓋11的形狀是與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形狀相配合的矩形,形成所述第一漏水孔的其中一條邊落在所述第一面壁10與所述第五面壁50的交線上,形成所述第一漏水孔的靠近所述無壁面的一條邊與所述第一閥門蓋11的其中一條邊通過一體成型的方式連接。在這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