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車輛裝飾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公開涉及用于增強車輛空氣動力學特性的主動機動車輛裝飾件。
【背景技術】
[0002]空氣動力學特性在車輛設計中是重要的因素,所述車輛包括汽車。汽車的空氣動力學特性是道路車輛的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研究。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減少阻力和風噪聲,最小化噪聲排放,和防止在高速下不期望的升力以及空氣動力學不穩定性的其他原因。此夕卜,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研究可還用于實現高性能車輛中的下壓力,以改進車輛牽引和轉彎能力。該研究典型地用于定形車輛車身,以實現針對特定車輛用途的上述特征的期望折衷。
【發明內容】
[0003]—種車輛包括車輛本體,該車輛本體具有第一本體端部,其配置為當車輛相對于道路表面運動時面朝迎面而來的環境空氣流,且還包括與第一本體端部相對的第二本體端部。車輛還包括第一側向本體側部,位于第一本體端部和第二本體端部之間;和第二側向本體側部,位于第一本體端部和第二本體端部之間,且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側向本體側部布置。車輛還包括安裝至車輛本體的第一側面板,該第一側面板選擇性地展開到第二本體端部的尾部處的環境空氣流中,以到達沿第一側向本體側部的一位置,且第一側面板從環境空氣流收回。車輛還包括安裝至車輛本體的第二側面板,該第二側面板配置為選擇性地展開到第二本體端部的尾部處的環境空氣流中,以到達沿第二側向本體側部的一位置,且第二側面板從環境空氣流收回。所述第一側面板和第二側面板提供第二本體端部的尾部處車輛本體的主動加長,以由此當第一和第二側面板中的每一個都展開并沿相應第一和第二側向本體側部定位時減少空氣動力學阻力。
[0004]車輛還包括選擇性地展開和收回第一側面板的第一裝置,和配置為選擇性地展開和收回第二側面板的第二裝置。
[0005]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中的每一個是線性促動器或電馬達中。
[0006]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中的每一個可包括多桿聯動裝置,所述多桿聯動裝置施加力至相應第一和第二側面板。
[0007]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中的每一個可在車輛的預定車速之上展開相應側面板。
[0008]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中的每一個將相應側面板伸展超過第二本體端部一預定距離。
[0009]車輛還包括布置在第一本體端部處的第一裝飾件和布置在第二本體端部處的第二裝飾件。在該情況下,所述第一裝飾件繞所述第一和第二側向本體側部引導迎面而來的空氣流,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板中的每一個可選擇性地伸展出所述第二裝飾件以及收回到所述第二裝飾件中。
[0010]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中的每一個可被所述第二裝飾件包圍。
[0011]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板中的每一個可以是可樞轉安裝的翼部,比如經由鉸鏈安裝。另外,第一和第二側面板中的每一個可定位為當收回時與第二裝飾件的外表面齊平,且配置為擺動出或樞轉出至沿第一和第二側向本體側部的相應位置。
[0012]車輛可還包括定位在相應第一和第二側向本體側部處的第一和第二軌道。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板中的每一個可被相應第一和第二軌道引導。
[0013]車輛可還包括電子控制器,所述電子控制器調節第一和第二裝置,以由此選擇性地展開和收回第二和第二側面板。
[0014]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勢及其他特征和優勢將從用于實施所述公開的最佳模式(一個或多個)和實施例(一個或多個)的以下詳細描述連同附圖和所附權利要求時容易明白。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具有選擇性可展開的側面板的車輛的示意性頂視圖;
[0016]圖2是包括圖1中所示的選擇性可展開的側面板的車輛的示意性頂視圖,該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收回狀態;
[0017]圖3是圖2中所示的車輛的示意性左側視圖,其中相應選擇性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收回狀態;
[0018]圖4是車輛的示意性頂視圖,該車輛包括圖1中所示的選擇性可展開側面板,且根據一個實施例具有配置為操作相應側面板的裝置,其中所述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伸展或展開狀態;
[0019]圖5是圖4中所示的車輛的示意性左側視圖,其中相應選擇性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伸展或展開狀態;
[0020]圖6是圖5中所示的車輛的示意性左側視圖,且根據另一個實施例具有配置為操作相應側面板的裝置,其中所述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收回狀態;
[0021]圖7是圖6中所示的車輛的示意性左側視圖,其中相應選擇性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伸展或展開狀態;
[0022]圖8是包括圖1中所示的選擇性可展開的側面板的車輛的示意性頂視圖,其中,該側面板配置為可樞轉安裝的翼部且示出為處于收回狀態;
[0023]圖9是包括圖8中所示的選擇性可展開的側面板的車輛的示意性頂視圖,該可展開側面板示出為處于展開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參考附圖,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在若干幅視圖中表示相同的部件。圖1示出相對于道路表面12定位的機動車輛10的示意圖。車輛10包括車輛本體14。車輛本體14限定六個本體側部。六個本體側部包括第一本體端部或前端部16、相對的第二本體端部或后端部18、第一側向本體側部或左側部20、和第二側向本體側部或右側部22、頂部本體部分24(其可包括車輛頂板)、以及底板部分(未示出)。左側部20和右側部22大致平行于彼此且相對于車輛10的虛擬縱向軸線X布置,并跨過前端部16和后端部18之間的距離。車輛10的乘客艙(未示出)通常由本體14的前和后端部16、18以及左和右側部界定。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前端部16配置為,當車輛相對于道路表面12運動時,面向迎面而來的環境空氣流26。
[0025]環境空氣流26繞車輛本體14經過且分為相應的第一空氣流部分26-1、第二空氣流部分26-2、第三空氣流部分26-3、和第四空氣流部分26-4,它們最后在移動中的車輛10的后端部18直接后方的尾流區或再流通空氣流區域27中重新結合。具體地,第一空氣流部分26-1在頂部本體部分24上經過,第二空氣流部分26-2在左側部20上經過,第三空氣流部分26_3在右側部22上經過,第四空氣流部分26-4在車輛本體14下方、在車輛本體14和道路表面12之間經過。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再流通空氣流區域27通常在提升的車輛速度下通過環繞車輛本體14的六個本體側部的周圍空氣而引起。
[0026]車輛10還包括第一側面板28和第二側面板30。第一側面板28安裝至車輛本體14,并配置為選擇性地展開到后端部18尾部的環境空氣流26中,S卩,展開到再流通空氣流區域27中,以達到沿本體的左側部20的一位置,以及配置為從環境空氣流收回。第二側面板30類似地安裝至車輛本體14,并配置為選擇性地展開到后端部18尾部的環境空氣流26中,以達到沿右側部22的一位置,以及配置為從環境空氣流收回。當第一側面板28和第二側面板30由此展開時,第一和第二側面板變為相對于彼此“大致平行”定位。在這里使用時,關于展開的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的術語“大致平行”意圖包括一角度Θ1(在圖中相對于車輛10的虛擬縱向軸線X以及相對于相應左和右側20、22示出)。01可通過在風洞中進行測試而被經驗地選擇用于空氣動力學性能改進,或通過計算分析而被選擇。對于空氣動力學阻力優化,角度Θ1可在0-10度的范圍內,且更具體地在6-8度的范圍內。
[0027]當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中的每一個展開且沿相應左和右側部20、22定位時,第一側面板28和第二側面板30在后端部18尾部在相應左和右側部22、20處提供了車輛本體14的主動加長,以由此減小空氣動力學阻力。在每一個展開的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處的上述角度Θ1會產生延長的或加長的車輛本體14的有效錐度。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的每一個可由適當剛性但低質量的材料形成,諸如工程塑料或鋁,且可另外包括加強肋,用于增強的結構穩定性。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的展開可還被選擇性地實現,以輔助車輛操縱,諸如對抗車輛10的橫擺運動,以將車輛10保持在其計劃的路徑上。此外,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的展開可被選擇性地實現,以通過對抗車輛10的空氣動力學升力而使車輛在提升的速度下保持與道路表面12的接觸。
[0028]車輛10還包括配置為選擇性地展開和收回第一側面板28的第一裝置32,和配置為選擇性地展開和收回第二側面板30的第二裝置34。第一和第二裝置32、34可包括線性促動器(圖2中示出)。每一個第一和第二裝置32、34可包括至少一個相應的線性伸展的促動器32A、34A(圖4中示出),所述促動器可例如是流體促動的裝置,或配置為伺服馬達或螺線管。此外,每一個第一和第二裝置32、34可包括多個單獨的促動器,諸如兩個單獨的促動器32A和32B,其在圖3和5中示出在車輛本體14的左側部20上。盡管未示出,但類似于單獨的促動器32A和32B的兩個單獨的促動器可同樣用在車輛本體14的右側部22上。第一和第二裝置32、34可配置為施加力Fl (圖5中示出)至相應第一和第二側面板28、30,用于選擇性地伸展,和配置為施加相反的力F2(圖3中所示),用于收回第一和第二側面板。第一和第二裝置32、34可經由專用控制器、或經由將在下文詳細討論的電子控制單元來控制。
[0029]替代地,每一個第一和第二裝置32、34可包括電馬達35,如圖6和7中所示的。繼續參考圖2,第一軌道或通道36和第二軌道或通道38可布置為在車輛本體14的左和右側部20、22處靠近后端部18。第一側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