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風裝置及具有該送風裝置的車輛用空調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送風裝置及具有該送風裝置的車輛用空調裝置
[0001 ]關聯申請的相互參照
[0002]本申請基于2014年2月14日申請的日本申請2014-26936號,在此援引其記載內容。
技術領域
[0003]本發明涉及送風裝置及具有該送風裝置的車輛用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0004]在非專利文獻I中公開一種空調用送風裝置,為了防止電機受水,以使水順著形成于支承電機的殼體的凸緣面的槽而流下的方式構成。被槽引導的水從呈豎直面的凸緣面的下端部位排出到外部。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非專利文獻
[0007]非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促進協會公開技報(日語:発明推進協會公開技報)公技編號2013-503450號
[0008]在如非專利文獻I那樣的送風裝置的情況下,有在通風路中流動的空氣中含有水分的情況。例如,在送風裝置引入外部氣體的情況下,與外部氣體一起引入雨、雪等,從而使濕度較高的空氣在通風路中流動,在送風裝置的內部有水滴下的情況。有滴下的水從形成通風路的外殼的嵌合部分等滲出并漏到外部的情況。
[0009]在漏出的水由于重力而向下方流動的過程中,有一邊順著壁一邊滴到用作為向電機供給電力的電裝部件之一的連接器的情況。若水滴到連接器,則有內置于連接器的連接端子間成為短路狀態的擔憂。另外,作為防水對策,有使連接器自身成為防止樣式的方法,但該情況下連接器的成本增加。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送風裝置及具有該送風裝置的車輛用空調裝置,能夠防止從通風路漏出的水落到作為電裝部件的連接器。
[0011]公開的送風裝置具備:
[0012]殼體,在該殼體的內部形成空氣流動的通風路;
[0013]風扇,該風扇設置于殼體的內部;
[0014]電機,該電機給予使風扇旋轉的驅動力;
[0015]電機支承部件,該電機支承部件支承電機并固定于殼體的下表面,在該電機支承部件的外周部具有與殼體接觸的外周壁部,并且該電機支承部件具有與通風路相通的內壁面以及在外部露出的外壁面;
[0016]第I遮蔽壁部,該第I遮蔽壁部在外周壁部的外側隔開間隔地沿軸向及周向延伸,并與電機支承部件一體地形成;
[0017]槽部,該槽部將電機支承部件與第I遮蔽壁部相互連結,并形成底面,該底面位于外周壁部的上端及第I遮蔽壁部的上端的下方并沿周向延伸;
[0018]連接器,該連接器在內部具有電流流經的連接端子,并相對于殼體或電機支承部件設置于下方;以及
[0019]罩蓋部件,該罩蓋部件一體地設置于第I遮蔽壁部的外側并覆蓋連接器的上方。
[0020]槽部的周向長度比連接器的周向長度長,
[0021]槽部設置成其周向的兩端部比連接器的周向的兩端部分別在該周向上位于更外側。
[0022]由此,能夠提供一種防水結構,在通風路中存在的水因重力而沿電機支承部件的內壁面流下,并通過電機支承部件與殼體的結合部分或各種各樣的間隙等而漏出到外部的情況下,使漏出的水不落到連接器。漏到殼體的外部的水順著電機支承部件的外周壁部,流到高度比外周壁部的上端低的槽部。即,由于第I遮蔽壁部從電機支承部件隔開間隔地豎立設置,因此順著電機支承部件的外周壁部的水無法從外周壁部直接向第I遮蔽壁部流動。
[0023]落到槽部的水無法越過位于比槽部高的位置的第I遮蔽壁部的上端,而沿槽部、第I遮蔽壁部的周向的兩端部落下。由于槽部及第I遮蔽壁部的周向的兩端部比連接器的周向的兩端部在該周向上位于更外側,因此落下的水不落到連接器的外圍。如上所述,漏到殼體外部的水最終到達不與連接器接觸的流下路徑,因此能夠防止連接器內部的連接端子淋濕。因此,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防止來自通風路的漏水落到作為電裝部件的連接器的送風裝置。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具備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裝置的車輛用空調裝置的概要圖。
[0025]圖2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整體圖。
[0026]圖3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將下部放大的局部圖。
[0027]圖4是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底面圖。
[0028]圖5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電機支架及防水結構的立體圖。
[0029]圖6是為了對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防水結構進行說明而放大表示的俯視圖。
[0030]圖7是為了對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防水結構進行說明而放大表示的主視圖。
[0031]圖8是為了對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防水結構進行說明而放大表示的立體圖。
[0032]圖9是為了對第I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防水結構進行說明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0033]圖10是為了對第2實施方式的送風單元的防水結構進行說明而放大表示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多個方式進行說明。在各方式中有對與在先前的方式中進行了說明的事項對應的部分標記相同的參照符號而省略重復說明的情況。在僅對各方式中的結構的一部分進行說明的情況下,能夠對結構的其他部分應用先前進行了說明的其他方式。不光能夠將在各實施方式中具體明示的能夠組合的部分彼此組合,只要不特別妨礙組合,即使未明示也能夠部分地將實施方式彼此組合。
[0035](第丨實施方式)
[0036]參照圖1?圖9對應用了本發明的送風裝置進行說明。圖1是用于對具有應用了本發明的送風裝置的第I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I進行說明的概要圖。在圖1中,分別由上方表示車輛的上方,下方表示車輛的下方,左側表示車輛的左側,右側表示車輛的右側,朝向身前的方向表示車輛的后方,朝向里側的方向表示車輛的前方。作為應用了本發明的送風裝置的一例的送風單元3能夠僅由該裝置作為一個產品來使用,也能夠與其他的裝置進行組合作為一個產品的零件來使用。在第I實施方式中,對將送風單元3作為車輛用空調裝置I的一個零件來使用的例進行說明。
[0037]如圖1所示,車輛用空調裝置I例如構成為具備:送風單元3;進行從送風單元3吹送的送風空氣的溫度調節的空調單元2;以及構成連接送風單元3與空調單元2的空氣通路的管道部23。空調單元2、送風單元3、管道部23分別例如由聚丙烯(PP樹脂)的成型品構成。進一步在使它們各部的強度得到提高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含有規定量的滑石、玻璃纖維的PP樹脂。
[0038]在車室內的儀表板背面的空間中,送風單元3從中央部向副駕座側偏移地配置。與此相對,空調單元2配置于儀表板背面的空間中的車輛寬度的大致中央部。該空間與乘客所在的車室內連通,因此空間的空氣也是車室內空氣。
[0039]空調單元2在共通的外殼內內置蒸發器20、加熱器芯21、空氣混合門等作為用于對吹送到車室內的空氣進行空氣調節的空調功能部件。蒸發器20在車輛前后方向上以薄型的方式配置為橫穿外殼內的通路。因此,在蒸發器20的沿上下及車輛左右延伸的前表面流入來自送風單元3的送風空氣。蒸發器20從空調空氣吸收制冷循環的制冷劑的蒸發潛熱,從而冷卻空調空氣。
[0040]在作為蒸發器20的空氣流動下游側的車輛后方隔開規定的間隔配置有加熱器芯
21。加熱器芯21對通過蒸發器20的冷風進行加熱,在其內部流過高溫的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