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身構造,其具有設在車身后部的開口和支承在車身的后部并對開口進行開閉的尾門。
【背景技術】
[0002]在車身構造中,已知一種構造,其使尾門開閉自如地支承在車身后部的大致整個區域內,且在尾門的大致整個區域內以沿車寬方向一分為二的狀態設有左車門以及右車門。
[0003]像這樣,在車身的后部的大致整個區域內設有尾門,且在尾門的大致整個區域內設有左車門以及右車門。由此,在使左車門以及右車門關閉的狀態下,車身后部的上部或尾門的上部由左車門以及右車門覆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專利文獻1:德國專利DE 10 2008 020 090號公報
[0005]專利文獻I的車身構造在使左車門以及右車門關閉的狀態下,由左車門以及右車門覆蓋車身后部的上部。由此,難以確保在車身后部或尾門上設置高位剎車燈(以下稱為發光體)的區域,需要將發光體設在左車門以及右車門上。
[0006]但是,在該情況下,需要使與發光體連接的電氣配線等電線(即線狀部件)從車身后部延伸至左車門以及右車門,且使延伸的電線經過左車門以及右車門而延伸至發光體。因此,考慮到需要以使電線通過的方式形成左車門以及右車門,使構成變得復雜。
[0007]而且,在將發光體設在左車門以及右車門上的情況下,當將左車門以及右車門開放時,發光體會與左車門以及右車門一同從車身后部離開。因此,擔心從車身后方難以視覺辨認到發光體。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車身構造,能夠簡單地構成,且能夠確保發光體的視覺辨認性。
[0009]技術方案I的發明提供一種車身構造,其具有設在車身的后部的開口、和支承在所述車身的后部且對所述開口進行開閉的尾門,所述車身構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尾門具有:支承在車身的后部的門主體;形成在該門主體上的車門開口 ;副車門,其支承在所述門主體上且對所述車門開口進行開閉;和避開該副車門地設置的發光體。
[0010]技術方案2的特征在于,所述尾門的上端與所述副車門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所述發光體設在上下方向上的所述尾門的上端與所述副車門的上端之間。
[0011]技術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副車門的兩側緣部中一側緣部轉動自如地支承在尾門上,且所述一側緣部以與所述發光體在車寬方向上重疊的方式設置。
[0012]技術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尾門的車身后方,設有與所述尾門分體的導流板,且所述發光體設在所述導流板上。
[0013]技術方案5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尾門上,設有向所述副車門、所述尾門噴射清洗液的清洗噴嘴。
[0014]技術方案6的特征在于,具有:設在所述副車門的車外側的第I窗玻璃;和設在所述尾門的車外側中避開所述副車門的部位的第2窗玻璃,所述第I窗玻璃與所述第2窗玻璃配置在同一面上。
[0015]發明效果
[0016]在技術方案I的發明中,將發光體設在尾門上。由此,能夠使與發光體連接的電氣配線等電線無需經過副車門而延伸至發光體,而是從尾門直接延伸至發光體。
[0017]由此無需以使電線通過的方式形成副車門,能夠使構成簡單。
[0018]而且,通過將發光體設在尾門上,在使副車門開放時,發光體不會與副車門一起移動。由此,即使在副車門為開放狀態的情況下,也能夠從車身后方視覺辨認到發光體,確保發光體的視覺辨認性。
[0019]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中,使尾門的上端部與副車門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上方。而且,在上下方向上將發光體設在尾門的上端與副車門的上端之間。由此,在使副車門開放時,不論副車門的開度如何,都能夠使發光體不被副車門遮擋。
[0020]由此,在使副車門開放時,能夠從車身后方視覺辨認發光體,從而能夠確保發光體的視覺辨認性。
[0021]此外,通過將發光體設在尾門的上端與副車門的上端之間,能夠將發光體配置在較高位置上。由此,在車外,即使乘員站立在車門開口的附近,發光體也會位于乘員的上方。由此,無需擔心由乘員遮擋發光體,從而能夠確保發光體的視覺辨認性。
[0022]在技術方案3的發明中,使副車門的兩側緣部中一側緣部轉動自如地支承在尾門上。而且,使副車門的一側緣部與發光體在車寬方向上重疊。由此,在使副車門開放的狀態下,能夠使發光體的左側部面對副車門的左側,使發光體的右側部面對右側。即,能夠使得不會由開放的副車門遮擋發光體的整體。
[0023]由此,例如,即使與發光體相比身高矮的乘員位于副車門的左右側的任意一側,也能夠觀察到發光體的左側部或右側部,從而能夠確保發光體的視覺辨認性。
[0024]在此,例如,當將發光體設在副車門上時,則副車門的兩側緣部的一側緣部將與發光體重疊,從而需要分割發光體。
[0025]于是,在技術方案3中,將發光體設在尾門上。由此,無需分割發光體就能夠通過簡單的構成將發光體設在車寬方向上的期望位置上,從而能夠提高設計的自由度。
[0026]在技術方案4的發明中,將分體的導流板設在尾門的車身后方,且將發光體設在導流板上。通過將分體的導流板設在尾門的車身后方,例如,在從車身后方向車身后部輸入有載荷的情況下,能夠由導流板吸收載荷而抑制尾門的變形。
[0027]由此,僅修復因載荷而造成外傷的導流板即可。由此,無需修復尾門,從而能夠提高修復時的作業性。
[0028]在技術方案5的發明中,將清洗噴嘴設在尾門上。通過將清洗噴嘴設在尾門上,而無需使向清洗噴嘴供給清洗液的管從副車門通過。
[0029]由此,無需以使管通過的方式形成副車門,能夠使構成簡單。
[0030]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中,將第I窗玻璃設在副車門的車外側,將第2窗玻璃設在尾門的車外側。而且,將第I窗玻璃與第2窗玻璃配置在同一面上。
[0031]在此,考慮到車身的外觀性和車身后部的視覺辨認性,而優選為使尾門的表面與副車門的表面設在同一面。但是,為了使尾門的表面與副車門的表面設在同一面,需要增大從尾門的前端部至后端部的距離(即尾門的厚度尺寸)。由此在成形尾門的框架時,框架的拉深量將增大,從而導致框架的成形變得困難。
[0032]于是,在技術方案6中,將第2窗玻璃設在尾門的車外側,將第2窗玻璃與第I窗玻璃配置在同一面上。由此,能夠僅以第2窗玻璃的板厚尺寸的量來將框架的拉深量抑制為較小,從而能夠容易地成形框架(即尾門)。
【附圖說明】
[0033]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車身構造的立體圖。
[0034]圖2是表示使圖1的車身構造的尾門開放后的狀態的后視圖。
[0035]圖3是圖1的3-3線剖視圖。
[0036]圖4是表示使圖1的車身構造的副車門開放后的狀態的后視圖。
[0037]圖5是表示由圖1的5-5線截斷之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38]圖6是表示圖1的車身后部以及尾門的立體圖。
[0039]圖7是表示由圖1的7-7線截斷之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40]圖8是圖6的8向視圖。
[0041]圖9是表示由圖1的9-9線截斷之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42]圖10是表示從車內下方觀察圖1的車身構造的狀態的立體圖。
[0043]附圖標記說明
[0044]10 車身構造
[0045]11 車身
[0046]12 車身后部(車身的后部)
[0047]13 尾門開口(開口)
[0048]15 尾門
[0049]26 門主體
[0050]27 尾門窗玻璃(第2窗玻璃)
[0051]31 車門開口
[0052]35 副車門
[0053]35a副車門的右側緣部(副車門的兩側緣部中的一側緣部)
[0054]35c副車門的上端
[0055]37 外觀部件(導流板)
[0056]37a外觀部件的上端(尾門的上端)
[0057]39 高位剎車燈(發光體)
[0058]41 清洗噴嘴
[0059]44 車外
[0060]47 車門窗玻璃(第I窗玻璃)
【具體實施方式】
[0061]以下基于【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另外,“前(Fr) ”“后(Rr) ”、“左(L) ”、“右(R) ”遵照從駕駛者所觀察的方向。
[0062]實施例
[0063]對實施例的車身構造10進行說明。
[0064]如圖1、圖2所示,車身構造10在車身11的后部12具有尾門開口(開口)13,在車身11的后部12朝向水平方向而具有多個尾門鉸鏈14,且具有以多個尾門鉸鏈14為軸轉動而使尾門開口 13開閉的尾門15。
[0065]以下,將車身11的后部12稱為“車身后部12”。
[0066]車身后部12具有:形成車身后部12的左外側面的左側面板(側面板)17 ;形成車身后部12的右外側面的右側面板(側面板)18 ;和車頂部19,該車頂部19夾在左側面板17的上端部17a (也參照圖3)以及右側面板18的上端部之間。
[0067]如圖1、圖3所示,通過使左側面板17的上端部17a及車頂部19的左端部19a接合而使左接合部(接合部)21形成為凹狀截面。左接合部21沿車身前后延伸,由此后端部21a從車身前方與尾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