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式氣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簾式氣囊,尤其涉及一種車輛上沿前后方向延長設置的簾式氣囊。
【背景技術】
[0002]通常,簾式氣囊分別設置在車輛的左側及右側。具體來講,所述簾式氣囊沿所述車輛的前后方向設置在配置于所述車輛側面上側的內側板上。
[0003]所述簾式氣囊在所述車輛發生事故時從上向下展開并配置在所述車輛的車門與乘客(occupant)的頭部之間,保護所述乘客的頭部。
[0004]圖1為從上側俯視根據現有技術的簾式氣囊的剖面圖。
[0005]參照圖1,所述車輛還包括設置于方向盤的駕駛座氣囊(driver airbag) 2a。并且,所述車輛還包括副駕駛座氣囊(passenger airbag,未示出),副駕駛座氣囊設置在配置于副駕駛座前方的雜物箱上側,用于保護所述副駕駛座上的乘客。
[0006]通常,所述車輛發生正面碰撞時所述駕駛座氣囊及副駕駛座氣囊展開,所述車輛發生側面碰撞或翻車時簾式氣囊展開,所述車輛發生斜向碰撞時所述駕駛座氣囊2a、副駕駛座氣囊及簾式氣囊Ia展開。
[0007]由于車輛發生上述事故時具有慣性,因此乘客的上身傾向前方、頭部3a向前方移動。尤其在所述車輛發生斜向碰撞時,所述乘客的頭部3a向前方斜向移動,夾在駕駛座氣囊2a與簾式氣囊Ia之間或夾在所述副駕駛座氣囊與簾式氣囊Ia之間。
【發明內容】
[0008]技術問題
[0009]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乘客頭部向前方移動的簾式氣囊。
[0010]本發明的目的不限于以上提及的目的,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可通過以下記載明確理解未提及的其他目的。
[0011]技術方案
[0012]為達成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簾式氣囊包括:第一板,其形成一側面;以及,第二板,其形成另一側面且前后長度大于所述第一板,其中,在所述第二板形成折疊的折疊部,形成所述折疊部后的所述第二板與所述第一板的前后長度相同,并且所述第二板與所述第一板結合。
[0013]其他實施例的具體內容參見具體說明及附圖。
[0014]技術效果
[0015]根據本發明的簾式氣囊,當處于展開狀態時折疊部比其他部分更向車艙內側凸出以支撐乘客的頭部,防止所述乘客的頭部向前方移動。
[0016]本發明的技術效果不限于以上記載的內容,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可通過技術方案明確理解未記載的其他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從上側俯視根據現有技術的簾式氣囊的剖面圖;
[0018]圖2為顯示設置有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車輛的側面圖;
[0019]圖3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設置于車輛的狀態的示意圖;
[0020]圖4為顯示根據圖3中A-A線的剖面圖;
[0021]圖5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22]圖6為顯示根據圖5中B-B線的剖面圖;
[0023]圖7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第一板及第二板的側面圖;
[0024]圖8為顯示根據圖5中C-C線的剖面圖;
[0025]圖9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剖面圖;
[0026]圖10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剖面圖;
[0027]圖11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28]圖12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29]圖13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30]圖14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31]圖15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32]圖16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
[0033]附圖標記說明
[0034]10:簾式氣囊12:第一板
[0035]14:第二板40:折疊部
[0036]42:第一折疊部 44:第二折疊部
[0037]46:第三折疊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38]參照附圖及以下說明的實施例便可明確本發明的優點、特征及實現方法。但是,本發明并非限定于以下公開的實施例,而是以不同的多種形態實現,本實施例只是使本發明的公開更加完整,使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發明的范疇,本發明由技術方案的范疇定義。在說明書全文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構成要素。
[0039]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簾式氣囊。
[0040]圖2為顯示設置有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車輛的側面圖,圖3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設置于車輛的狀態的示意圖,圖4為顯示根據圖3中A-A線的剖面圖。
[0041]參照圖2至圖4,包括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10的簾式氣囊裝置100在車輛I的上側沿前后方向配置。
[0042]車輛I的側面具有用于乘客(occupant,表示駕駛員及搭乘者)上下車的前門2及后門3。前門2的上側配置有A柱(A Pillar)4,后門3的上側配置有C柱(C Pillar)5,前門2及后門3之間配置有沿上下方向配置的B柱(B Pillar,未示出)。
[0043]簾式氣囊裝置100沿前后方向裝配于設置在A柱4及C柱5內側的內側板6。
[0044]簾式氣囊裝置100包括發生氣體的氣體發生器20、連接于氣體發生器20且在氣體發生器20發生的所述氣體流入時膨脹展開以保護所述乘客頭部的簾式氣囊(CURTAINAIRBAG)10
[0045]簾式氣囊10折疊縫入氣囊罩30內后,通過結合部件7裝配在配置于A柱4及C柱5內側的內側板6上。
[0046]簾式氣囊裝置100被頭襯(head liner)8遮住,在車輛內側看不到。其中,頭襯8是指車艙內側用于遮住車輛I的頂棚(roof panel,未示出)的織物材料構成的部件。頭襯8咬合于配置在內側板6下端的密封條(weather strip) 9,當簾式氣囊10膨脹時通過簾式氣囊10的膨脹力脫離密封條9并撐開,簾式氣囊10從密封條9與頭襯8之間的撐開縫鉆出展開,并配置在前門2及后門3與所述乘客的頭部之間保護所述乘客的頭部。
[0047]圖5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側面圖,圖6為顯示根據圖5中B-B線的剖面圖。
[0048]參照圖5及圖6,簾式氣囊10的上側形成有多個裝配至內側板6所需的裝配用接頭(mounting tap) 15。裝配用接頭15通過如圖4所示的結合部件7裝配在內側板6上。
[0049]并且,簾式氣囊10的上側中間形成有用于與氣體發生器20連接的連接部17。氣體發生器20發生的氣體流入簾式氣囊10的腔體19內,此時簾式氣囊10膨脹展開。
[0050]簾式氣囊10的前方結合有A柱束帶16,A柱束帶16固定于配置在A柱4內側的內側板6。簾式氣囊10膨脹時前方受到A柱束帶16的約束,因此能夠避免展開時偏向后方。
[0051]簾式氣囊10由兩個柔性板縫合形成。即,簾式氣囊10包括形成一側面的第一板12及形成第一板12的相對面即另一側面的第二板14。
[0052]使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相對后,縫合1a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的邊緣制成簾式氣囊10。
[0053]氣體流入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之間的內部空間即腔體19內之前,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以平整狀態相對配置。簾式氣囊10展開的狀態下,第一板12朝向車輛I的外部,第二板14朝向所述乘客。
[0054]腔體19包括以簾式氣囊10前后方向的中間部為基準配置在前方的前方腔體19a及以簾式氣囊10前后方向的中間部為基準配置在后方的后方腔體1%。
[0055]前方腔體19a是用于保護前座乘客的區域,后方腔體19b是用于保護后座乘客的區域。
[0056]簾式氣囊10上形成折疊的折疊部40。折疊部40形成于簾式氣囊10展開的狀態下朝向所述乘客配置的板即第二板14。折疊部40在腔體19內流入氣體時展開并向車艙內側凸出,防止所述乘客的頭部向如方移動。
[0057]以下對折疊部40進行具體說明。
[0058]圖7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簾式氣囊的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的側面圖,是顯示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相結合之前的狀態的示意圖。
[0059]參照圖7,第二板14的前后長度大于第一板12。第二板14中用虛線劃分的部分是折疊成折疊部40的部分。
[0060]折疊部40由相當于第二板14的前后長度減去第一板12的前后長度后的長度的部分折疊形成的。因此在折疊部40形成后的狀態下,第一板12與第二板14的前后長度相同。在該狀態下將第二板14放在第一板12上的話,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相疊加。然后,通過縫合1a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的邊緣以結合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制成如圖5所示簾式氣囊10。
[0061]折疊部40從第二板14的上端折疊至下端形成。在縫合1a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的邊緣時,還可以將折疊部40的上端及下端一并縫合在第一板12上,使折疊部40中僅上端及下端結合在第一板12上。
[0062]如上,折疊部40中僅上端及下端結合在第一板12上,因此能夠通過流入第一板12及第二板14之間的內部空間即腔體19內的氣體的壓力展開,比第二板14更加凸出。
[0063]折疊部40的上端及下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即,在形成有折疊部40的狀態下,折疊部40的折疊線上下垂直配置。
[0064]折疊部40形成于第二板14中構成前方腔體19a的部分。S卩,折疊部40形成于與駕駛座氣囊的膨位置或副駕駛座氣囊的膨脹位置對應的位置。
[0065]S卩,所述駕駛座氣囊設置在車艙內左側,所述副駕駛座氣囊設置在車艙內右側的情況下,設置于車輛I左側的簾式氣囊10的折疊部40形成于與所述駕駛座氣囊的膨脹位置對應的位置,在簾式氣囊10展開時折疊部40向膨脹的所述駕駛座氣囊凸出。因此,折疊部40切斷與膨脹的所述駕駛座氣囊之間的縫隙,故車輛I發生斜向碰撞的情況下,駕駛座乘客的頭部不會向前方移動夾在所述駕駛座氣囊與簾式氣囊10之間的縫隙。并且,設置在車輛I右側的簾式氣囊10的折疊部40形成于與所述副駕駛座氣囊的膨脹位置對應的位置,在簾式氣囊10展開時折疊部40朝向膨脹的所述副駕駛座氣囊凸出。因此,折疊部40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