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氣囊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副駕駛席氣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通常,車輛上具備發生事故時通過氣囊的膨脹保護乘客的安全裝置,即氣囊裝置。
[0003]這種氣囊裝置根據需要設置在車輛的各個部位,已經開發的氣囊裝置有設置在轉向輪用于保護坐在駕駛席的駕駛員的駕駛席氣囊裝置、設置在雜物箱的上側用于保護副駕駛席的乘客的副駕駛席氣囊裝置以及沿著上邊梁設置的用于保護乘客側面的簾式氣囊裝置等。
[0004]這種氣囊裝置分別包括產生氣體的充氣器、與所述充氣器連接并在氣體流入時膨脹展開以保護乘客的氣囊。
[0005]另外,駕駛席只乘坐成人,但副駕駛席的乘客不僅可能是成人還可能是幼兒、兒童以及身材嬌小的成人等多個類型乘客。
[0006]因此,所述副駕駛席氣囊裝置需要根據所述乘客的類型調節從氣囊排出的氣體量以改變所述氣囊的展開時間點及展開壓力。
【發明內容】
[0007]技術問題
[0008]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調節展開壓力的氣囊裝置。
[0009]本發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的內容,未提及的其他目的,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可通過如下記載的內容明確地理解。
[0010]技術方案
[0011]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氣囊裝置包括:氣囊,其在氣體流入時膨脹并面向乘客向前方展開,其形成有排出流入的所述氣體的排氣孔;排氣孔罩,其以遮蔽所述排氣孔的方式結合于所述氣囊;以及束帶,其結合于所述氣囊,通過所述氣囊的膨脹力變得緊繃而拉動所述排氣孔罩,在所述氣囊與所述排氣孔罩之間形成與所述排氣孔連通的連通孔使得所述排氣孔打開。
[0012]其他實施例的具體事項包含在詳細說明及附圖中。
[0013]技術效果
[0014]根據本發明的氣囊裝置,在氣囊展開的初期,排氣孔罩遮蔽排氣孔,因此所述氣囊內部的氣體不能通過所述排氣孔向所述氣囊的外部排出,具有能夠快速展開所述氣囊的效果Ο
[0015]并且,在所述氣囊完全(full)膨脹后,束帶通過所述氣囊的膨脹力變得緊繃而拉動所述排氣孔罩,以在所述氣囊與所述排氣孔罩之間形成與所述排氣孔連通的連通孔,從而所述氣囊內部的氣體依次通過所述連通孔及排氣孔向氣囊外部排出,因此能夠避免所述乘客的頭部受到所述氣囊的膨脹力的傷害。
[0016]并且,所述氣囊完全膨脹后被乘客擠壓的情況下,所述束帶再次變得松弛,從而所述排氣孔罩重新遮蔽所述排氣孔,因此能夠使所述氣囊保持適當的壓力以防止所述氣囊上下搖晃,具有能夠防止所述乘客的頸部受傷的效果。
[0017]本發明的技術效果不限定于以上提及的技術效果,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可以從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明確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中的氣囊完全膨脹后被乘客擠壓的狀態的示意圖;
[0019]圖2a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中氣囊的展開初期的示意圖;
[0020]圖2b為沿圖2a中A-A線的剖面圖;
[0021]圖2c為圖2b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22]圖2d為沿圖2a中A’ -A’線的剖面圖;
[0023]圖3a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中的氣囊完全膨脹的狀態的示意圖;
[0024]圖3b為沿圖3a中B-B線的剖面圖;
[0025]圖3c為沿圖3a中B’ -B’線的剖面圖;
[0026]圖4a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中的氣囊完全膨脹后被乘客擠壓的狀態的示意圖;
[0027]圖4b為沿圖4a中C-C線的剖面圖;
[0028]圖4c為沿圖4a中C’ -C’線的剖面圖;
[0029]圖5a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氣囊裝置的剖面圖;
[0030]圖5b為圖5a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31]圖6a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氣囊裝置的剖面圖;
[0032]圖6b為圖6a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33]圖7a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氣囊裝置的剖面圖;
[0034]圖7b為圖7a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35]圖8a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氣囊裝置的剖面圖;
[0036]圖8b為圖8a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37]圖9a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氣囊裝置的剖面圖;
[0038]圖9b為圖9a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39]圖10a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氣囊裝置的剖面圖;
[0040]圖10b為圖10a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
[0041]附圖標記說明
[0042]10:氣囊12:氣囊前方面
[0043]15:排氣孔15a:第一排氣孔
[0044]15b:第二排氣孔 16:氣囊后方面
[0045]20:排氣孔罩 22:第一排氣孔罩
[0046]24:第二排氣孔罩30:束帶
[0047]30a:第一束帶 30b第二束帶
[0048]35:連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49]參照附圖及以下說明的實施例便可明確本發明的優點、特征及實現方法。但是,本發明并非限定于以下公開的實施例,而是以不同的多種形態實現,本實施例僅僅使本發明的公開更加完整,使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容易理解本發明的范疇,本發明由技術方案的范疇定義。在說明書全文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構成要素。
[0050]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氣囊裝置。
[0051]圖1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中的氣囊完全膨脹后被乘客擠壓的狀態的示意圖。
[0052]參照圖1,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包括內部流入氣體發生器即充氣器(未圖示)產生的氣體時膨脹,以面向乘客1向前方展開的氣囊10。氣囊10以折疊的狀態配置在設置于儀表板5內部的氣囊殼(未圖示)內,在流入所述氣體時膨脹的同時撕開儀表板5上側的表皮向儀表板5的上側凸出,從擋風玻璃7與儀表板5之間向車內展開。即,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是為了保護坐在副駕駛席3的乘客1而設置的副駕駛席氣囊裝置。這里,儀表板5是配置于副駕駛席3前方的面板,是指設置有雜物箱的板,擋風玻璃7是指車輛的前玻璃。
[0053]氣囊10的側面形成有排出向所述內部流入的氣體的主排出孔13、低風險(LowRisk Deployment ;LRD)排氣孔 14 及排氣孔 15。
[0054]主排氣孔13總是保持打開狀態,因此總是排出流入到氣囊10內部的氣體。
[0055]LRD排氣孔14在氣囊10展開初期打開排放氣體,從而降低氣囊10的初期展開壓力,以在副駕駛席乘坐身材嬌小的乘客(例如:幼兒)時,防止所述乘客受到氣囊10的初期展開壓力引發的傷害。并且,LRD排氣孔14在氣囊10完全(full)膨脹后關閉,從而使氣囊10維持適當的展開壓力。
[0056]排氣孔15在氣囊10展開的初期關閉以阻擋氣體的排出,使得氣囊10迅速展開,在氣囊10完全膨脹后打開并排放氣體,從而防止乘客的頭部受到氣囊10過度的展開壓力引發的傷害。并且排氣孔15在氣囊10完全膨脹后被乘客擠壓的情況下,再次關閉以阻擋氣體的排出,從而防止氣囊10向上下搖晃,防止乘客的頭部向后彎曲造成頸部傷害。本發明的氣囊10設置有開閉排氣孔15的排氣孔罩20及束帶30,從圖2a開始省略示出主排氣孔13及LRD排氣孔14。
[0057]圖2a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氣囊裝置中的氣囊的展開初期的示意圖,圖2b為沿圖2a中A-A線的剖面圖,圖2c為圖2b中虛線部分的放大圖,圖2d為沿圖2a中A’ -A’線的剖面圖。
[0058]參照圖2a至圖2d,氣囊10的內側面結合有排氣孔罩20。排氣孔罩20是四角形,其面積足以充分遮蔽排氣孔15,其覆蓋遮蔽排氣孔15。
[0059]排氣孔罩20的僅上端及下端通過線2縫合在氣囊10的側面。S卩,排氣孔罩20的上下端結合于氣囊10,前后端與氣囊10分離。從而,氣囊10的側面與排氣孔罩20之間可向前后方向形成通道。束帶30插入該通道中并設置成能夠前后方向移動的狀態。
[0060]排氣孔15分別形成于氣囊10的兩側面。S卩,排氣孔15包括形成于氣囊10的一側面的第一排氣孔15a及形成于氣囊另一側面的第二排氣孔15b。并且,排氣孔罩20包括以遮蔽第一排氣孔15a的形態結合于氣囊10的一側面的第一排氣孔罩22及以遮蔽第二排氣孔15b的形態結合于氣囊10的另一側面的第二排氣孔罩24。
[0061]束帶30的長度方向中中間部位36結合于氣囊10的內部的前方面12,束帶30的一端32貫通氣囊10與第一排氣孔罩22之間的通道后結合于氣囊10內部的后方面16,束帶30的另一端34貫通氣囊10與第二排氣孔罩24之間的通道后結合于氣囊10內部的后方面16。束帶30的兩端32、34結合于氣囊10的后方面16時,優選的是結合到同一位置。
[0062]束帶30的長度方向中中間部位36結合于氣囊10的前方面12中左右方向的中間部位,束帶30的兩端32、34結合于氣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