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充氣輪胎,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可改善耐偏磨損性能的充氣輪月臺O
【背景技術】
[0002]—直以來,如長途運輸等高速持續行駛的主體的輪胎,在處于自由滾動的使用條件下時,存在于胎面部胎肩區域的環岸部上,出現偏磨損這一課題。作為涉及該課題的現有充氣輪胎,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技術已為人熟知。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53064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7]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改善耐偏磨損性能的充氣輪胎。
[0008]技術方案
[0009]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涉及的充氣輪胎,其具備:簾布層;帶束層,其配置在所述簾布層的輪胎徑向外側;胎面橡膠,其配置在所述帶束層的輪胎徑向外側;至少3條周向主槽,其在輪胎周向上延伸而設置;多個環岸部,其被這些周向主槽劃分而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向主槽中,將位于輪胎寬度方向的最外側的左右所述周向主槽,稱為最外周向主槽,與此同時,將相對于所述左右最外周向主槽,位于輪胎寬度方向外側的所述環岸部,稱為胎肩環岸部時,相對于所述左右最外周向主槽,位于輪胎寬度方向內側的所述環岸部,具有向輪胎徑向外側凸起的第一剖面,同時,所述胎肩環岸部,在接地面內具有向輪胎徑向內側凸起的第二剖面,所述胎肩環岸部的接地面內的所述第一剖面的延長線和所述第二剖面之間的輪胎徑向距離d,隨著朝向輪胎寬度方向外側而增加,并且,從輪胎赤道面上的胎面尚]面到輪胎內周面的距1? Gcc和從胎面端到輪胎內周面的距1? Gsh,i兩足1.10 Gsh/Gcc的關系。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發明所涉及的充氣輪胎,胎肩環岸部在接地面內,具有向輪胎徑向內側凸起的第二剖面,此外,胎肩環岸部的接地面內的第一剖面的距離d,隨著朝向輪胎寬度方向外側而增加,因此,輪胎接地時的胎肩環岸部的接地端一側的接地壓力就會提高。這樣一來,輪胎接地時的中心區域的環岸部的滑移量和胎肩環岸部的滑移量就會變得均勻。由此,具有胎肩環岸部的偏磨損得到抑制,輪胎的耐偏磨損性能得到改善的優點。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的充氣輪胎的輪胎子午線方向的剖面圖。
[0013]圖2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帶束層的說明圖。
[0014]圖3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帶束層的說明圖。
[0015]圖4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胎肩環岸部的放大圖。
[0016]圖5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作用的說明圖。
[0017]圖6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0018]圖7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0019]圖8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0020]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的充氣輪胎的性能試驗結果的圖表。
[0021]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述的充氣輪胎的性能試驗結果的圖表。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另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本實施方式。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中,含有在維持本發明同一性的情況下能夠置換、且容易推知該置換的構成要素。此外,本實施方式中記載的多個改進例,能在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言自明的范圍內進行任意組合。
[0023][充氣輪胎]
[0024]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所述的充氣輪胎的輪胎子午線方向的剖面圖。該圖顯示的是作為充氣輪胎I的一個例子的安裝在長距離運輸用卡車、客車等上的重荷重用子午線輪胎。另外,符號CL是輪胎赤道面。此外,該圖中,胎面端P和輪胎觸地端T 一致。
[0025]本充氣輪胎I包含一對胎圈芯11、11、一對胎圈填膠12、12、簾布層13、帶束層14、胎面膠15、以及一對側壁膠16、16,參照圖1。
[0026]—對胎圈芯11、11具有環狀構造,構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對胎圈填膠12、12由下填膠121和上填膠122組成,分別配置于一對胎圈芯11、11的輪胎徑向外周,用于增強胎圈部。
[0027]簾布層13圓環狀架在左右胎圈芯11、11之間,構成輪胎的骨架。此外,簾布層13的兩端部從輪胎寬度方向內側往輪胎寬度方向外側翻卷并固定,將胎圈芯11及胎圈填膠12包住。此外,簾布層13是以涂膠覆蓋由鋼或者有機纖維材,例如,尼龍、聚酯、人造纖維等構成的多個簾布層簾線并進行乳制加工而成的,具有絕對值85[deg]以上95[deg]以下的簾布角度,即簾布層簾線的纖維方向相對于輪胎周向的傾斜角。
[0028]帶束層14是將多個帶層141至145疊層而成的,并且圍繞簾布層13的外周而配置。關于帶束層14的詳細構成,將在后面進行敘述。
[0029]胎面膠15配置于簾布層13以及帶束層14的輪胎徑向外周,構成輪胎的胎面部。一對側壁膠16、16分別配置于簾布層13的輪胎寬度方向外側,構成左右側壁部。
[0030]另外,圖1的構成中,充氣輪胎I具有沿輪胎周向延伸的7根周向主槽2,以及由這些周向主槽2劃分而成的8個環岸部3。此外,各環岸部3是在輪胎周向上連續的條狀花紋,或者,是由多個未圖示的橫紋槽在輪胎周向上分割的花紋塊列。
[0031]在此,周向主槽是指,具有5.0 [mm]以上的槽寬的周向槽。周向主槽的槽寬是將形成于槽開口部上的切口部和倒角部除外后進行測定的。
[0032]此外,本充氣輪胎I中,將位于輪胎寬度方向最外側的左右周向主槽2、2稱為最外周向主槽。此外,將被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劃分的輪胎寬度方向外側的左右環岸部3、3稱為胎肩環岸部。
[0033][帶束層]
[0034]圖2及圖3是表示圖1所示充氣輪胎的帶束層的說明圖。在這些圖中,圖2是表示將輪胎赤道面CL作為界限的胎面部的單側區域,圖3是表示帶束層14的疊層構造。另夕卜,圖3中,各帶層141至145中的細線,示意性地示出了各帶束層141至145的帶束層簾線。
[0035]帶束層14是將大傾角帶束141、一對交叉帶束142、143,以及帶束罩144疊層而構成,配置為圍繞在簾布層13的外周,參照圖2。
[0036]大傾角帶束141是以涂膠覆蓋由鋼或者有機纖維材構成的多個帶束層簾線并進行乳制加工而成的,具有絕對值45 [deg]以上70 [deg]以下的帶束層角度,即帶束層簾線的纖維方向相對于輪胎周向的傾斜角。此外,大傾角帶束141疊層配置在簾布層13的輪胎徑向外側。
[0037]—對交叉帶束142、143以涂膠覆蓋由鋼或者有機纖維材構成的多個帶束層簾線并乳制加工而構成,具有絕對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帶束層角度。此外,一對交叉帶束142、143具有符號相異的帶束層角度,使帶束層簾線的纖維方向相互交叉地疊層,SP斜交構造。在此,將位于輪胎徑向內側的交叉帶束142稱為內徑側交叉帶束,將位于輪胎徑向外側的交叉帶束143稱為外徑側交叉帶束。而且,也可以層疊3枚以上的交叉帶束而配置,在此省略圖示。此外,一對交叉帶束142、143,在本實施形式中,疊層配置在大傾角帶束141的輪胎徑向外側。
[0038]此外,帶束罩144以涂膠覆蓋由鋼或者有機纖維材料構成的多個帶束層簾線并進行乳制加工而成,具有絕對值10[deg]以上45[deg]以下的帶束層角度。此外,帶束罩144疊層配置在一對交叉帶束142、143的輪胎徑向外側。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帶束罩144具有與外徑側交叉帶束143相同的帶束層角度,此外,配置在帶束層14的最外層。
[0039]而且,本充氣輪胎I中,帶束層14也可以具有邊緣罩,省略圖示。一般來說,邊緣罩以涂膠覆蓋由鋼或者有機纖維材料構成的多個帶束層簾線并進行乳制加工而成,具有絕對值0[deg]以上5[deg]以下的帶束層角度。此外,邊緣罩分別配置在外徑側交叉帶束143或者內徑側交叉帶束142的左右邊緣部的輪胎徑向外側。通過這些邊緣罩發揮環箍效應,可緩和胎面部中心區域和胎肩區域之間的徑向脹大之差,從而改善輪胎的耐偏磨損性能。
[0040][耐偏磨損性能]
[0041]—直以來,如長途運輸等高速持續行駛的主體的輪胎,在處于自由滾動的使用條件下時,存在在胎面部胎肩區域的環岸部上,出現偏磨損這一課題。
[0042]因此,本充氣輪胎I為了抑制胎肩環岸部的偏磨損,采用了以下結構,參照圖1至圖3。
[0043]如圖2所示,在輪胎子午線方向的剖面視圖上,畫出周向主槽2的末端磨損臨界面WE。末端磨損臨界面WE是指,根據輪胎上存在的從磨損指標推定的表面,并穿過最外周向主槽2的磨損臨界顯示器即磨損指示器,平行于胎面剖面的曲線。該末端磨損臨界面WE是在將輪胎置于非充氣狀態后的輪胎單體狀態下進行測定的。一般的充氣輪胎,其末端磨損臨界面WE,位于與胎面剖面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