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盒及具有該吸能盒的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吸能盒及具有該吸能盒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車輛的保險杠內部設置有防撞剛梁,防撞剛梁和車身縱梁之間一般設置有吸能盒,當保險杠受到外界碰撞時,吸能盒可以吸收碰撞時產生的部分能量,減少碰撞對車輛造成的損壞和對車內人員造成的損傷。目前,常用的吸能盒為空心的方形結構,當保險杠受到碰撞時,保險杠發生變形,同時也會擠壓吸能盒,使吸能盒發生變形,吸收碰撞產生的能量。可以看出,該吸能盒被擠壓變形后不可修復,只能更換新的吸能盒,不僅維修成本較高,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0003]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可修復的吸能盒。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具有該吸能盒的車輛。
[0004]一個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吸能盒,該吸能盒包括:一端開口的缸體;活塞,設置于缸體內,活塞將缸體分為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端蓋,蓋設于缸體的開口端,端蓋上開設有連接孔;活塞桿,穿設于連接孔,并且,活塞桿的第一端與活塞相連接;閥體組件,連接于活塞,閥體組件用于活塞在缸體內上下移動時,連通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
[0005]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中,閥體組件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閥體,連接于活塞,第一閥體用于在活塞向缸體的缸底方向移動時,連通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至少一個第二閥體,連接于活塞,第二閥體用于在活塞向端蓋方向移動時,連通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
[0006]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中,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數量相同且相互間隔地布置于同一圓周上。
[0007]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中,每個第一閥體包括第一限位螺栓和第一墊片;其中,第一活塞在面向端蓋的端面開設有第一連接孔,在第一連接孔的周圍開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通孔;第一限位螺栓與第一連接孔相連接,第一墊片可滑動地套設于第一限位螺栓,并且,第一墊片蓋設于各第二連接通孔。
[0008]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中,第一活塞在面向端蓋的一面開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墊片凹設在第一凹槽內。
[0009]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中,每個第二閥體包括第二限位螺栓和第二墊片;其中,第一活塞在面向缸體缸底的端面開設有第三連接孔,在第三連接孔的周圍開設有至少一個第四連接通孔;第二限位螺栓與第三連接孔相連接,第二墊片可滑動地套設于第二限位螺栓,并且,第二墊片蓋設于各第四連接通孔。
[0010]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中,第一活塞在面向缸體缸底的一面開設有第二凹槽,第二墊片凹設在第二凹槽內。
[0011]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還包括:防塵罩;其中,防塵罩為一端開口的空心體,并且,防塵罩的開口端可滑動地套接于缸體的開口端的外側;活塞桿置于防塵罩內,并且,活塞桿的第二端與防塵罩的底部相連接。
[0012]進一步地,上述吸能盒還包括:置于防塵罩內的彈性部件;其中,彈性部件套設于活塞桿。
[0013]本發明中,當活塞桿的第二端受到外界碰撞時,活塞桿向下運動,進而帶動活塞向下運動,第二腔體中的液壓油通過閥體組件向第一腔體中流動,以吸收外界碰撞產生的能量,起到吸能的作用;外界碰撞結束后,通過外力拉動活塞桿向上運動,這時,第一腔體內的液壓油通過閥體組件向第二腔體中流動,使得該吸能盒恢復原狀。可以看出,本發明中提供的吸能盒,在受到外界碰撞后,只簡單的拉伸活塞桿即可恢復原狀,操作過程比較簡單,并且可重復利用,大大地節約了資源;此外,本發明利用液壓油的流動來吸能,與現有技術中方形結構的吸能盒相比,本實施例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
[0014]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車輛,該車輛上設置有上述任一種吸能盒。
[0015]由于吸能盒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該吸能盒的車輛也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0016]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0017]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爆炸圖;
[0018]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又一爆炸圖;
[0019]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圖3的C-C剖視圖;
[0021]圖5為圖4所示A位置的局部放大圖;
[0022]圖6為圖4所示B位置的局部放大圖;
[0023]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中,第一閥體與活塞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中,第二閥體與活塞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0025]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受到碰撞后,活塞向下移動狀態的剖視圖;
[0026]圖10為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受到碰到后,活塞向下移動的又一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0028]吸能盒實施例:
[0029]參見圖1至圖4,圖中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優選結構。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包括:缸體1、活塞4、端蓋3、活塞桿2和閥體組件。
[0030]其中,缸體I可以為一端開口的空心柱體。優選地,缸體I為一端開口的空心圓柱體,缸體I內充有液壓油。活塞4設置于缸體I的內部,活塞4將缸體I分為第一腔體5和第二腔體6兩部分。
[0031]端蓋3蓋設于缸體I的開口端,以封閉缸體I的開口端。具體地,端蓋3可以與缸體I的開口端螺紋連接或焊接等,本實施例對端蓋3與缸體I的開口端的具體連接方式不做任何限定。端蓋3上還開設有連接孔31,活塞桿2穿設于連接孔31,使活塞桿2部分置于缸體I內,活塞桿2的第一端(圖3所示的下端)與活塞4相連接,以帶動活塞4上下移動。
[0032]閥體組件連接于活塞4,閥體組件用于活塞4在缸體I內上下移動時,連通第一腔體5和第二腔體6。當活塞4向缸體I的缸底(圖3所示的缸體I的下端)方向運動時,第二腔體6中的液壓油通過閥體組件向第一腔體5流動;當活塞4向端蓋3方向運動時,第一腔體5中的液壓油通過閥體組件向第二腔體6中流動。
[0033]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提及的上下,均相對于圖3所示位置而言。
[0034]參見圖4,本實施例中,當活塞桿2的第二端(圖3所示的上端)受到外界碰撞時,活塞桿2向下運動,進而帶動活塞4向下運動,第二腔體6中的液壓油通過閥體組件向第一腔體5中流動,以吸收外界碰撞產生的能量,起到吸能的作用;外界碰撞結束后,通過外力拉動活塞桿2向上運動,這時,第一腔體5內的液壓油通過閥體組件向第二腔體6中流動,使得該吸能盒恢復原狀。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中提供的吸能盒,在受到外界碰撞后,只簡單的拉伸活塞桿2即可恢復原狀,操作過程比較簡單,并且可重復利用,大大地節約了資源;此外,本實施例利用液壓油的流動來吸能,與現有技術中方形結構的吸能盒相比,本實施例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
[0035]繼續參見圖1和圖2,上述實施例中,閥體組件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閥體7和至少一個第二閥體8。其中,每個第一閥體7均連接于活塞4,第一閥體7用于在活塞4向缸體I的缸底方向移動時,連通第一腔體5和第二腔體6。每個第二閥體8均連接于活塞4,第二閥體8用于在活塞4向端蓋3方向移動時,連通第一腔體5和第二腔體6。優選地,第一閥體7和第二閥體8數量相同且相互間隔地布置于同一圓周上。
[0036]參見圖1至圖4、圖6至圖7,上述圖中示出了第一閥體7的優選結構。如圖所示,每個第一閥體7均包括一個第一限位螺栓71和一個第一墊片72。其中,第一活塞4在面向端蓋3的端面開設有第一連接孔41,在第一連接孔41的周圍開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連接通孔42,第一腔體5和第二腔體6可以通過第二連接通孔42相連通。優選地,第一活塞4在面向端蓋3的一面開設有第一凹槽,第一墊片72凹設在該第一凹槽內,以使第一墊片72可以更好的覆蓋各第二連接通孔72。
[0037]第一限位螺栓71與第一連接孔41相連接,具體地,第一限位螺栓71與第一連接孔41之間可以為螺紋連接。第一墊片72套設于第一限位螺栓71的螺桿上,并且,第一墊片72可以沿著第一限位螺栓71的螺桿上下滑動,當第一墊片72滑動至最下端,與活塞4接觸時,第一墊片72可以蓋設于各第二連接通孔42,此時,第一腔體5和第二腔體6不能通過第二連接通孔42相連通。
[0038]參見圖1至圖5、圖7和圖8,圖中示出了第二閥體8的優選結構。如圖所示,每個第二閥體8均包括一個第二限位螺栓81和一個第二墊片82。其中,
[0039]第一活塞4在面向缸體I缸底的端面開設有第三連接孔43,在第三連接孔43的周圍開設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