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吸能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減少對駕駛員的傷害,方程式賽車在碰撞后其前部不允許產生較大的變形,通常會在方程式賽車的前部加裝緩沖吸能裝置。目前比較常見的緩沖吸能方式包括:波紋管吸能、填充材料吸能以及液壓緩沖吸能,這幾種常見的吸能裝置的體積均較大,并且吸能能力不足以滿足方程式賽車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體積較大、吸能能力不足以滿足方程式賽車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設計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包括安裝板和保險杠,所述安裝板安裝在賽車上,所述安裝板的外壁焊接吸能筒殼,所述保險杠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設置在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相連,所述吸能筒殼的內腔插接吸能筒,所述吸能筒殼的端部連接導向圓筒,所述吸能筒殼的外壁安裝有電磁鐵,電磁鐵與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相連,所述電磁鐵上設有第二插銷,所述吸能筒的外壁靠近安裝板開設有與第二插銷匹配的卡槽,所述吸能筒殼的靠近導向圓筒的一端設置有插銷安裝筒,所述插銷安裝筒的內腔設有滑塊,所述滑塊的一側連接第一彈簧,且第一彈簧與插銷安裝筒的內壁連接,所述滑塊的另一側設有第一插銷,所述第一插銷插入吸能筒殼的內腔并與吸能筒的外壁接觸,所述吸能筒的一端連接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與安裝板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吸能筒的另一端延伸至導向圓筒的外部并設有保險杠。
優選的,所述吸能筒為兩段式結構,其中一段為鋼管,鋼管的端部焊接波紋管,所述波紋管遠離鋼管的一端與保險杠連接。
優選的,所述插銷安裝筒的內腔設有限位環。
優選的,所述第一插銷遠離第一彈簧的一端為楔形,且楔形面與吸能筒的外壁滑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插銷安裝筒為長方體型安裝筒,位于插銷安裝筒內腔的第一插銷為長方體形插銷。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吸能筒殼、吸能筒和電磁鐵,當方程式賽車未受到碰撞時,吸能筒位于吸能筒殼的內腔,當方程式賽車受到碰撞時,電磁鐵吸附第二插銷,吸能筒在第二彈簧的作用下彈出,此時保險杠延伸至汽車外部,減小了碰撞對賽車的損傷,設置的波紋管在受到碰撞時發生變形達到吸收賽車碰撞時所產生的動能,降低了對駕駛人員的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的碰撞前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的碰撞后結構示意圖。
圖中:1安裝板、2吸能筒殼、3電磁鐵、4卡槽、5插銷安裝筒、6第一彈簧、7第一插銷、8波紋管、9保險杠、10導向圓筒、11限位環、12吸能筒、13第二插銷、14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方程式賽車碰撞吸能裝置,包括安裝板1和保險杠9,安裝板1安裝在賽車上,安裝板1的外壁焊接吸能筒殼2,保險杠9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設置在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相連,吸能筒殼2的內腔插接吸能筒12,吸能筒殼2的端部連接導向圓筒10,吸能筒殼2的外壁安裝有電磁鐵3,電磁鐵3與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相連,電磁鐵3上設有第二插銷13,吸能筒12的外壁靠近安裝板1開設有與第二插銷13匹配的卡槽4。
吸能筒殼2的靠近導向圓筒10的一端設置有插銷安裝筒5,插銷安裝筒5的內腔設有滑塊,滑塊的一側連接第一彈簧6,且第一彈簧6與插銷安裝筒5的內壁連接,滑塊的另一側設有第一插銷7,第一插銷7插入吸能筒殼2的內腔并與吸能筒12的外壁接觸,吸能筒12的一端連接第二彈簧14,第二彈簧14與安裝板1的外壁固定連接,吸能筒12的另一端延伸至導向圓筒10的外部并設有保險杠9。
吸能筒12為兩段式結構,其中一段為鋼管,鋼管的端部焊接波紋管8,波紋管8遠離鋼管的一端與保險杠9連接,插銷安裝筒5的內腔設有限位環11,插銷安裝筒5為長方體型安裝筒,位于插銷安裝筒5內腔的第一插銷7為長方體形插銷。
工作原理:當保險杠9受到碰撞時,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鐵3吸附第二插銷13,吸能筒12在第二彈簧14的作用下彈出,此時保險杠9延伸至汽車外部,波紋管在受到碰撞時發生變形達到吸收賽車碰撞時所產生的動能,減小了碰撞對賽車的損傷。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