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交通安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座椅裝置和車輛。
背景技術:
具有多排座椅的交通工具中,位于后排且前方無遮擋的座椅安全系數較低。例如,以普通轎車為例,后排座椅中部座位正對主副駕駛座椅之間的間隙位置,前方直對儀表板和前風擋玻璃。如忘記系安全帶,在車輛急剎車、前碰時,后排座椅中部座的乘坐者會直接通過主副駕駛座椅之間的間隙直沖至儀表板甚至前風擋玻璃,并以頭部首先發生沖撞,這種沖撞將導致該乘坐者受傷甚至死亡,其中兒童事故率更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座椅裝置,以提高前方無遮擋的后排座椅的安全系數。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座椅裝置,其中,所述座椅裝置包括前排座椅組件和后排座椅組件,所述前排座椅組件包括多個前排座椅和設置在相鄰的所述前排座椅之間的安裝結構,所述后排座椅組件包括后排座椅安裝部和可調節后排座椅,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可樞轉地連接于所述后排座椅安裝部,使得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能夠在后排位置和前排位置之間樞轉,在所述前排位置,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能夠與所述安裝結構可拆卸地連接。
優選地,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包括與所述底座鉸接的靠背。
優選地,所述安裝結構包括基體和用于與所述靠背可拆卸地連接的第一接合部,所述基體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所述第一接合部安裝于所述基體并能夠在隱藏在所述凹槽內的第一位置和暴露在所述凹槽外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優選地,所述安裝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下方并用于定位所述底座的底面的定位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接合部鉸接于所述基體,所述靠背包括靠背主體和設置在所述靠背主體上的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包括鎖扣,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位于所述靠背下部并能夠從上方插入所述鎖扣的鎖芯。
優選地,所述鎖扣和鎖芯分別成對設置,所述鎖芯包括具有引導面的鎖止部和從所述鎖止部徑向突出的止擋部,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連接成對的所述鎖芯的連接件和能夠對所述止擋部施加偏壓力的彈簧。
優選地,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能夠可釋放地鎖定在所述后排位置。
優選地,所述后排座椅安裝部和所述底座通過樞轉連接件連接,所述樞轉連接件固定于所述后排座椅安裝部并具有沿所述底座的寬度方向設置的軸部,所述底座的前端鉸接于所述軸部。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座椅裝置具有以下優勢:
通過將可調節后排座椅連接至安裝結構,可以將可調節后排座椅固定在前排位置,乘坐者可以以背朝前方的方式乘坐,從而在發生事故時能夠通過可調節后排座椅緩沖乘坐者向前的運動并避免頭部首先發生沖撞,提高了乘坐的安全系數。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輛,以提高前方無遮擋的后排座椅的安全系數。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車輛,其中,所述車輛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所述前排座椅包括駕駛座和副駕駛座,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為后排中部座椅。
優選地,所述安裝結構設置在所述車輛的副儀表板的后端。
所述車輛與上述座椅裝置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其中可調節后排座椅位于后排位置;
圖2為圖1的座椅裝置的可調節后排座椅位于前排位置的立體圖;
圖3為圖2的座椅裝置去掉一側前排座椅的立體圖;
圖4a至圖4e為顯示可調節后排座椅從后排位置變換到前排位置的示意圖;
圖5是說明圖1的座椅裝置的安裝結構的立體圖,其中第一接合部位于隱藏位置;
圖6是圖5的安裝結構的立體圖,其中第一接合部位于暴露位置;
圖7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的第二接合部的立體圖;
圖8是說明具有圖7的第二接合部的可調節后排座椅和圖6的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立體圖;
圖9是圖8中將靠背主體去掉的視圖;
圖10a至圖10d說明了將圖9中的鎖芯插入鎖扣的過程。
附圖標記說明:
10-前排座椅組件,11-前排座椅,12-安裝結構,121-基體,121a-凹槽,122-第一接合部,123-定位部,20-后排座椅組件,21-后排座椅安裝部,22-可調節后排座椅,221-底座,222-靠背,2221-靠背主體,2222-第二接合部,2222a-連接件,2222b-彈簧,2222c-鎖芯,30-樞轉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及實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座椅裝置,其中,所述座椅裝置包括前排座椅組件10和后排座椅組件20,所述前排座椅組件10包括多個前排座椅11和設置在相鄰的所述前排座椅11之間的安裝結構12,所述后排座椅組件20包括后排座椅安裝部21和可調節后排座椅22,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22包括底座221,所述底座221可樞轉地連接于所述后排座椅安裝部21,使得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22能夠在后排位置和前排位置之間樞轉,在所述前排位置,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22能夠與所述安裝結構12可拆卸地連接。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中,可調節后排座椅22可以選擇性地位于后排位置和前排位置。通過將可調節后排座椅22連接至安裝結構12,可以將可調節后排座椅22固定在前排位置,乘坐者可以以背朝前方的方式乘坐,從而在發生事故時能夠通過可調節后排座椅22緩沖乘坐者向前的運動并避免頭部首先發生沖撞,提高了乘坐的安全系數。
此外,對于兒童而言,很多安全座椅也設計為以背對前方的方式安裝能夠提供更好的保護效果。現有的車輛中,為實現這種安裝,只能將安全座椅安裝在前排座椅11的背側,導致兒童乘坐時空間狹小不舒適。而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可以將安全座椅安裝在可調節后排座椅22,以實現背對前方的安裝方式并提供足夠的空間,使兒童舒適乘坐。
為提供舒適性,可調節后排座椅22包括與底座221連接的靠背222,在將底座221從后排位置移動到前排位置時,可以將靠背222拆卸下來并上下顛倒安裝來適應背朝前方的設置。優選地,為避免拆卸靠背222和重新安裝,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22包括與所述底座221鉸接的靠背222,從而在底座221在前排位置和后排位置之間移動時,只需樞轉靠背222即可方便地適于不同位置的座椅朝向。
另外,可調節后排座椅22可以在適當的位置與安裝結構12可拆卸連接。為提供穩定的連接和舒適的乘坐效果,優選地,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22通過所述靠背222與所述安裝結構12可拆卸地連接。
此外,安裝結構12可以設置為各種適當形式。優選地,所述安裝結構12包括基體121和用于與所述靠背222連接的第一接合部122,所述基體121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121a,所述第一接合部122安裝于所述基體121并能夠在隱藏在所述凹槽121a內的第一位置和暴露在所述凹槽121a外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由此,在可調節后排座椅22位于后排位置時,可以將第一接合部122設置在第一位置而隱藏,避免干涉其他操作并為乘坐者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其中,根據第一接合部122和基體121的連接結構,可以通過適當方式使第一接合部1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例如,第一接合部122可以通過滑動連接的方式安裝于基體121,從而能夠通過滑動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變換位置。優選地,如圖5和圖6所示,第一接合部122可以鉸接于基體121,從而能夠通過樞轉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另外,為對可調節后排座椅22在前排位置提供更好的定位,所述安裝結構12可以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122下方并用于定位所述底座221的底面的定位部123。由此,可以通過第一接合部122與靠背222的連接以及定位部123對底座221的止擋定位,穩定地將可調節后排座椅22保持在前排位置。其中,定位部123可以為朝向后排位置凸出的凸起,以使安裝結構12到底座221與后排座椅安裝部21的鉸接位置之間的距離減小至小于底座2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從而對底座221提供止擋。
如上所述,為便于實現第一接合部12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的位置變換,所述第一接合部122鉸接于所述基體121。優選地,所述第一接合部122鉸接于所述基體121,所述靠背222包括靠背主體2221和設置在所述靠背主體2221上的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接合部122的第二接合部2222,所述第一接合部122包括鎖扣,所述第二接合部2222包括能夠位于所述靠背222的下部并能夠從上方插入所述鎖扣的鎖芯2222c。由此,當鎖芯2222c插入鎖扣時,第二接合部2222與第一接合部122相互鎖定,從而確保可調節后排座椅22定位在前排位置。具體地,如圖3所示,當可調節后排座椅22位于前排位置時,乘坐者倚靠在靠背222上時,靠背222具有相對于安裝結構12沿圖3中逆時針方向轉動的趨勢,該趨勢使得鎖芯2222c向外拉動鎖扣并沿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的方向轉動鎖扣,但此時鎖扣已經到達該方向轉動的極限位置(即第二位置),同時也鎖定靠背222的位置,確保可調節后排座椅22穩定地鎖止在前排位置。
另外,優選地,如圖7至圖9、圖10a至圖10d所示,所述鎖扣和鎖芯2222c分別成對設置,所述鎖芯2222c包括具有引導面S的鎖止部L和從所述鎖止部L徑向突出的止擋于所述鎖扣的扣眼的止擋部P,所述第二接合部2222包括連接成對的所述鎖芯222c的連接件2222a和能夠對所述止擋部P施加偏壓力的彈簧2222b(彈簧2222b的一端抵接止擋部P,另一端可以固定在靠背主體2221的其他部分上)。其中,在將靠背222樞轉到位以使鎖芯2222c接合鎖扣時,鎖扣相對于鎖芯2222c具有朝向靠背222的運動并首先接觸引導面S(如圖10a所示),使得鎖芯222c被向上頂起并朝向鎖扣移動(如圖10b和圖10c所示),最終鎖止部L移動到鎖扣的扣眼上方并通過彈簧2222b的偏壓而落入鎖扣中實現鎖止(如圖10d所示)。彈簧2222b可以對鎖芯2222c施加偏壓力,使鎖芯2222c在引導面S的作用下相對于鎖扣移動繼而順利完成鎖止并確保鎖止部L被偏壓在鎖扣中。需要解除鎖扣和鎖芯2222c的鎖止時,可以通過操作連接件2222a而一并操作成對的鎖芯2222c。具體地,如圖7至圖9所示,連接件2222a可以具有突出于靠背主體2221的部分,通過提拉該部分,可以帶動鎖止部L克服彈簧2222b的偏壓而向上移動并脫離鎖扣。
另外,優選地,在需要將可調節后排座椅22以常規的方式設置在后排位置時,為確保可調節后排座椅22能夠保持在后排位置,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22能夠可釋放地鎖定在所述后排位置。例如,可以在后排座椅安裝部21和可調節后排座椅22上設置對應的鎖止結構。
此外,為盡可能增加后排乘客(包括可調節后排座椅22的乘坐者)的使用空間,可以使底座221的樞轉范圍盡可能大。為此,優選地,如圖4a至圖4c所示,所述后排座椅安裝部21和所述底座221通過樞轉連接件30連接,所述樞轉連接件30固定于所述后排座椅安裝部21并具有沿所述底座221的寬度方向設置的軸部,所述底座221的前端鉸接于所述軸部。通過使底座221在前端鉸接于軸部,底座221在后排位置和前排位置的變換過程中基本上以底座221的整個前后方向的尺寸進行翻轉,充分利用了前后排座椅之間的空間。另外,通過設置沿底座22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軸部,可以實現底座221與后排座椅安裝部21的穩定的可樞轉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車輛,其中,所述車輛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所述前排座椅包括駕駛座和副駕駛座,所述可調節后排座椅為后排中部座椅。
為便于設置安裝結構12,所述安裝結構12設置可以在所述車輛的副儀表板的后端,以正好利用副儀表板正對后排中部座椅的有利位置。
下面以普通轎車為例,結合圖4a至圖4e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的位置變換。
如圖4a所示,可調節后排座椅22位于后排位置,并可以在此位置與后排座椅安裝部21鎖定以保持在該位置。當需要從后排位置變換到前排位置時,首先解除該鎖定。
在向前排位置變換時,如圖4b所示,可以使底座221繞樞轉連接件30的軸部相對于后排座椅安裝部21樞轉。在底座221樞轉到使得靠背222接觸到安裝結構12時,可以使靠背222相對于底座221樞轉以便繼續樞轉底座221,如圖4c和圖4d所示。最終,如圖4e所示,底座221樞轉到位,使得可調節后排座椅22位于前排位置。在前排位置,可以將可調節后排座椅22通過上述鎖芯2222c與安裝結構12的鎖扣鎖止,并通過定位部123輔助定位底座221,從而將可調節后排座椅22穩定鎖止在前排位置。
從前排位置向后排位置的變換只需逆序操作,在此不做具體說明。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座椅裝置能夠根據需要調節可調節后排座椅22的位置,從而在面朝前和背朝前的兩種乘坐方式中選擇。其中,背朝前的乘坐方式對于乘坐者更加安全,并且有利于安裝兒童座椅。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