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零部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后橫向連接桿。
背景技術:
后橫向連接桿是汽車懸架中的一種輔助彈性元件,用于加大懸架的側傾角剛度以改善汽車的行駛穩定性,因此,后橫向連接桿與連接件之間的連接性能直接影響車輛的操縱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目前,市場上的后橫向連接桿減震效果差,穩定性低,且結構強度差,均會影響汽車的安全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震效果好、結構強度高、穩定性好的后橫向連接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包括桿體和置于桿體兩端的安裝部,其特征是:所述安裝部內設有大襯套和小襯套,大襯套與安裝部連接,小襯套置于大襯套內,大襯套和小襯套之間設有彈性體,彈性體的兩端設有減震槽,減震槽將彈性體分割成與小襯套連接的第一連接部、與大襯套連接的第二連接部,第一連接部包括向彈性體外端延伸且與小襯套連接的延伸部,小襯套上設有與延伸部連接的支承部,第一連接部與彈性體連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漸遞減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性體套于小襯套外側,大襯套套于彈性體外側,大襯套安裝于安裝部內側,彈性體使大襯套和小襯套之間具有減震效果,彈性體減震時,會產生彈性變形,彈性形變量可以填充至減震槽中,更加有利于彈性體產生形變,從而起到更大的減震效果,為了提高減震槽的減震效果,減震槽置于靠近小襯套的一側,所以第一連接部的平均厚度要小于第二連接部,且為了保證后橫向連接桿使用時的穩定性,小襯套的長度要比大襯套長,延伸部也可以增加第一連接部與小襯套的連接面積,增加第一連接部與小襯套的連接強度,也可以增加第一連接部對小襯套的支撐作用,支承部可以進一步增加彈性體與小襯套的連接強度,同時提高彈性體對小襯套的支撐作用,增加使用中小襯套的穩定性,第一連接部與彈性體連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漸遞減狀,即第一連接部與彈性體連接端的厚度較大,可以提高第一連接部與彈性體的連接強度,第一連接部靠近減震槽的一側為傾斜壁,受力效果更好,使第一連接部對小襯套起到的支撐穩定性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側壁與減震槽的槽底連接形成第一弧形壁,第二連接部的側壁與減震槽的槽底連接形成第二弧形壁。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弧形壁可以分散第一連接部和減震槽槽底連接端的表面應力,第二弧形壁可以分散第二連接部和減震槽槽底連接端的表面應力,第一弧形壁和第二弧形壁均具有良好的彈性,在增加結構強度的同時,增加減震槽的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桿體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第一支撐桿的兩端分別與安裝部連接,第二支撐桿的兩端也分別與安裝部連接,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平行排布,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通過弧形結構的加強桿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可以起到雙重支撐加強作用,加強桿對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之間起到連接加強作用,同時加強桿呈弧形結構,受力均勻,可以避免應力集中現象,從而提高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桿體與安裝部的連接端上設有與安裝部相連接的加強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加強部可以增加桿體與安裝部的連接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實施例圖1的半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實施例圖2中安裝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實施例圖3的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實施例圖1的B-B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1-桿體,2-安裝部,3-大襯套,4-小襯套,5-彈性體,6-減震槽,7-第一連接部,8-第二連接部,9-延伸部,10-支承部,11-第一弧形壁,12-第二弧形壁,21-第一支撐桿,22-第二支撐桿,23-加強桿,30-加強部。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5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后橫向連接桿,包括桿體1和置于桿體1兩端的安裝部2,其特征是:所述安裝部2內設有大襯套3和小襯套4,大襯套3與安裝部2連接,小襯套4置于大襯套3內,大襯套3和小襯套4之間設有彈性體5,彈性體5的兩端設有減震槽6,減震槽6將彈性體5分割成與小襯套4連接的第一連接部7、與大襯套3連接的第二連接部8,第一連接部7包括向彈性體5外端延伸且與小襯套4連接的延伸部9,小襯套4上設有與延伸部9連接的支承部10,第一連接部7與彈性體5連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漸遞減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性體5套于小襯套4外側,大襯套3套于彈性體5外側,大襯套3安裝于安裝部2內側,彈性體5使大襯套3和小襯套4之間具有減震效果,彈性體5減震時,會產生彈性變形,彈性形變量可以填充至減震槽6中,更加有利于彈性體5產生形變,從而起到更大的減震效果,為了提高減震槽6的減震效果,減震槽6置于靠近小襯套4的一側,所以第一連接部7的平均厚度要小于第二連接部8,且為了保證后橫向連接桿使用時的穩定性,小襯套4的長度要比大襯套3長,延伸部9也可以增加第一連接部7與小襯套4的連接面積,增加第一連接部7與小襯套4的連接強度,也可以增加第一連接部7對小襯套4的支撐作用,支承部10可以進一步增加彈性體5與小襯套4的連接強度,同時提高彈性體5對小襯套4的支撐作用,增加使用中小襯套4的穩定性,第一連接部7與彈性體5連接一端的厚度至另一端的厚度呈逐漸遞減狀,即第一連接部7與彈性體5連接端的厚度較大,可以提高第一連接部7與彈性體5的連接強度,第一連接部7靠近減震槽6的一側為傾斜壁,受力效果更好,使第一連接部7對小襯套4起到的支撐穩定性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連接部7的側壁與減震槽6的槽底連接形成第一弧形壁11,第二連接部8的側壁與減震槽6的槽底連接形成第二弧形壁12。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弧形壁11可以分散第一連接部7和減震槽6槽底連接端的表面應力,第二弧形壁12可以分散第二連接部8和減震槽6槽底連接端的表面應力,第一弧形壁11和第二弧形壁12均具有良好的彈性,在增加結構強度的同時,增加減震槽6的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桿體1包括第一支撐桿21和第二支撐桿22,第一支撐桿21的兩端分別與安裝部2連接,第二支撐桿22的兩端也分別與安裝部2連接,第一支撐桿21和第二支撐桿22平行排布,第一支撐桿21和第二支撐桿22通過弧形結構的加強桿23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支撐桿21和第二支撐桿22可以起到雙重支撐加強作用,加強桿23對第一支撐桿21和第二支撐桿22之間起到連接加強作用,同時加強桿23呈弧形結構,受力均勻,可以避免應力集中現象,從而提高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桿體1與安裝部2的連接端上設有與安裝部2相連接的加強部3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加強部30可以增加桿體1與安裝部2的連接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