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名稱:傳動裝置、履帶行駛裝置、駕駛室、收割機以及作業機
國際申請日:2014年2月21日
國際申請號:PCT/JP2014/054151
國家申請號:201490000805.X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收割機用傳動裝置等作業機用傳動裝置。作業機除了普通 型(全喂入型)聯合收割機(normal type combine or whole culm charging type combine)、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culm head charging type combine)、胡蘿卜收 割機以及玉米收割機等收割機以外,還包括運輸車以及拖拉機等,但并不限定 于這些。本實用新型還涉及這些收割機等的作業機和作業機用履帶行駛裝置以 及駕駛室。
背景技術:
[1]在收割機用傳動裝置中,傳動箱內置有能夠進行3級變速的選擇齒輪 式的變速器,所述變速器具備:低速傳動用的低速驅動齒輪和低速從動齒輪、 中速傳動用的中速驅動齒輪和中速從動齒輪、高速傳動用的高速驅動齒輪和高 速從動齒輪以及能夠進行3級選擋操作的換擋機構。
如上所述的收割機用傳動裝置,在傳動箱的內部,經由副變速裝置(變速 器)的輸入齒輪等,將來自構成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外部設備)的輸出軸 的電機軸的動力減速傳遞至相對于該電機軸平行配備的副變速裝置(變速器) 的輸入軸(驅動軸)。此外,副變速裝置具備:換擋齒輪(低速驅動齒輪、中速 驅動齒輪以及高速驅動齒輪),以能夠通過換擋機構進行選擋操作的狀態與副變 速裝置的驅動軸一體旋轉;變速齒輪(高速從動齒輪),通用作輸出齒輪,與副 變速裝置的輸出軸(從動軸)一體旋轉;以及2個變速齒輪(低速從動齒輪和 中速從動齒輪),以分散配置于該變速齒輪的兩橫向外側的狀態與輸出軸一體旋 轉,使得副變速裝置能夠進行3級變速。而且,具備換擋齒輪的副變速裝置的 輸入軸配備于比副變速裝置的輸出軸靠近上方的位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2]作業機用傳動裝置具備:左右朝向的左右兩側行駛驅動軸,從傳動箱 橫跨至左右兩側的對應的行駛裝置;一對側離合器,分別連通/切斷向左右兩側 的所述行駛驅動軸的傳動;以及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將經由對應的所述側離 合器的動力傳遞至所述行駛驅動軸。在支承所述一對側離合器的左右朝向的側 離合器軸和左右兩側的所述行駛驅動軸之間,具備左右朝向的中繼軸。左右兩 側的所述傳動機構分別具備:第一傳動部,在所述傳動箱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 從所述側離合器軸橫跨至所述中繼軸;以及第二傳動部,在所述傳動箱的左右 兩端側,從所述中繼軸橫跨至所述行駛驅動軸。
如上所述的收割機用傳動裝置將左右二分結構的變速箱(傳動箱)和左右 一對左右二分結構的傳動箱分開配置,并且在變速箱的下部連結有左右兩側的 傳動箱,其中,左右二分結構的變速箱內置有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等,左右一 對左右二分結構的傳動箱內置有從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向左右兩側的車軸傳動 的左右各一對傳動齒輪(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3]收割機具備:傳動箱,配置于行駛車體的前部中央側;以及收割裝置, 能夠變位至覆蓋所述傳動箱的前方的作業位置和敞開所述傳動箱的前方的非作 業位置。
如上所述的收割機在傳動箱的橫向側壁裝備有濾油器,過濾存留于箱內的 油(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4]聯合收割機等農業作業車、反鏟挖土機等建設車輛具備履帶行駛裝置。
專利文獻4以及5示出了在配置于聯合收割機的履帶行駛裝置中,驅動鏈 輪(相當于行駛用的旋轉輪)附近的構造。
在專利文獻4以及5的履帶行駛裝置中,具備:固定有驅動鏈輪的驅動軸 (相當于支承軸)以及覆蓋驅動軸的外側的支承箱,在驅動軸的外周部和支承 箱的內周部之間具備軸承,在驅動軸的外周部和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且在比軸 承靠近驅動鏈輪側具備密封構件。
在專利文獻4以及5中,在驅動鏈輪(與驅動鏈輪一體旋轉的構件),以朝 向支承箱的端部凸出的方式具備環狀的凸部,在支承箱的端部,以朝向驅動鏈 輪(與驅動鏈輪一體旋轉的構件)凸出的方式具備環狀的凸部,支承箱的端部 的凸部進入驅動鏈輪(與驅動鏈輪一體旋轉的構件)的凸部的內側。
由此,濺到驅動鏈輪附近的泥水不會直接到達密封構件,從而確保密封構 件的耐久性。
[5]作業機具備覆蓋駕駛部的上方的作業機用駕駛室。
以往的作業機用駕駛室配置成具備頂蓋部,由硬質的合成樹脂材料一體地 形成于支承于作業機的機體的支柱的上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6。)。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11-207448號公報(JP 2011-207448 A)
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開2009-078699號公報(JP 2009-078699 A)
專利文獻3:日本國特開2008-301715號公報(JP 2008-301715 A)
專利文獻4:日本國特開2011-179642號公報(JP 2011-179642 A)
專利文獻5:日本國特開2009-034020號公報(JP 2009-034020 A)
專利文獻6:日本國特開2011-120512號公報(JP 2011-120512 A)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
[1]對應于背景技術[1]的問題如下。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從外部設備(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減速傳動至變 速器(副變速裝置),施加于變速器的扭矩變大。因此,由于施加于變速器的扭 矩變大,有可能發生驅動齒輪(換擋齒輪)和從動齒輪(變速齒輪)在行駛中 解除嚙合,導致變速器變成空擋狀態即所謂脫擋的隱患。
此外,在傳動箱的內部,由于從外部設備的輸出軸減速傳動至變速器的驅 動軸(輸入軸),需要將用于該減速傳動的減速構造裝備于傳動箱的內部,因此 傳動箱內的傳動構造變復雜,且傳動裝置會大型化。
而且,由于具備換擋齒輪的變速器的驅動軸配備于比變速器的從動軸(輸 出軸)靠近上方的位置,為了將變速器的變速操作維持在順暢的狀態,需要將 潤滑用的油以油面到達變速器的驅動軸的方式大量地存留于傳動箱。其結果是, 由于傳動箱內的油存留量變多,有可能導致傳動裝置變重或換油所需的作業時 間變長等不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布局傳動箱內的傳動構造,防止內置于傳 動箱的變速器脫擋的同時,能夠謀求傳動箱內的傳動構造的簡化、傳動裝置的 小型輕量化以及換油所需的作業時間的縮短化等。
[2]對應于背景技術[2]的問題如下。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左右一對傳動齒輪內置于左右兩側的傳動箱,而不是 變速箱,因此在對該一對傳動齒輪進行維護時,由于無需拆卸內置有一對側離 合器等的變速箱,因此與一對傳動齒輪內置于變速箱的情況相比,易于對一對 傳動齒輪進行維護。
另一方面,由于為了易于對一對傳動齒輪進行維護,除了左右二分結構的 變速箱之外,還具備左右一對左右二分結構的傳動箱,因此會導致由部件件數 增加引起的結構復雜化、成本提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由部件件數增加引起的結構復雜化、成本提 高的同時,能夠謀求維護性的提高。
[3]對應于背景技術[3]的問題如下。
在如上所述的收割機中,在對濾油器進行濾油器的更換等維護時,一般而 言,在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傳動箱的前方的狀態下,從傳動箱 的前方對傳動箱進行濾油器的拆裝等。
在這樣的對濾油器進行維護的情況中,當濾油器裝備于傳動箱的橫向側壁 時,難以從傳動箱的前方對傳動箱進行濾油器的拆裝,濾油器的更換等費工夫。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對裝備于傳動箱的濾油器進行的維護變得容易。
[4]對應于背景技術[4]的問題如下。
近年來,由于行駛于泥水多的作業區域的需求變多、作業時間變長,因此 希望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在履帶行駛裝置中,通過配置成使泥水更加難以到 達密封構件,謀求密封構件的耐久性的提高。
[5]對應于背景技術[5]的問題如下。
在上述現有結構中,由于駕駛室的頂蓋部是由硬質的合成樹脂材料一體地 形成的,因此在例如由于與其他物體的接觸等造成駕駛室的頂蓋部損傷的情況 下,有時頂蓋部會裂開并分割成多個碎片,以致難以修復頂蓋部。其結果是, 需要將整個頂蓋部更換為新的等,在成本上不利。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成本上有利的作業機用駕駛室以及作業機。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1]對應于問題[1]的解決方案如下。
傳動箱內置有能夠進行3級變速的選擇齒輪式的變速器,
所述變速器具備:低速傳動用的低速驅動齒輪和低速從動齒輪、中速傳動 用的中速驅動齒輪和中速從動齒輪、高速傳動用的高速驅動齒輪和高速從動齒 輪以及能夠進行3級選擋操作的換擋機構,
在配備于與所述傳動箱連接的外部設備的輸出軸,具備所述傳動箱的輸入 軸,所述輸入軸以所述輸出軸的軸心為中心與所述輸出軸一體旋轉,
所述低速驅動齒輪、所述中速驅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驅動齒輪分別以與所 述輸入軸一體旋轉的狀態裝備于所述輸入軸,
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分別以能夠 通過所述換擋機構進行選擋操作的狀態裝備于從動軸,所述從動軸以與所述輸 入軸平行的姿勢鄰接于所述輸入軸,
所述從動軸配備于比所述輸入軸靠近下方的位置。
根據該方案,能夠將以配備于與傳動箱連接的外部設備的的輸出軸的軸心 為中心且與輸出軸一體旋轉的傳動箱的輸入軸通用作變速器的驅動軸。由此, 與例如在輸出軸之外另外設置與輸入軸平行的專用驅動軸的情況相比,能夠省 掉從輸入軸向驅動軸傳動的齒輪等傳動構造。其結果是,能夠通過簡化傳動箱 內的傳動構造,謀求制造的容易化和傳動裝置的小型輕量化等。此外,通過該 傳動構造,能夠防止由于施加于變速器的扭矩變大而引起脫擋,導致發生從輸 入軸減速傳動至驅動軸的情況。
此外,以能夠通過換擋機構對個從動齒輪進行選擋操作的狀態,在比輸入 軸靠近下方的位置配備從動軸,由此,與例如將該從動軸配備于比輸入軸靠近 上方的位置的情況等相比,能夠降低存留于傳動箱的潤滑油的油面高度,能夠 減少傳動箱的存油量。其結果是,能夠謀求換油所需的作業時間的縮短、成本 的削減以及傳動裝置的輕量化等。
由此,不但能夠防止內置于傳動箱的變速器的脫擋,還能夠謀求傳動箱內 的傳動構造的簡化、傳動裝置的小型輕量化以及換油所需作業時間的縮短化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中的使用頻 率高的從動齒輪配備于所述從動軸的中央側。
根據該方案,在使用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進行傳動的傳動狀態下,通過 支承從動軸的兩端側的傳動箱的一對軸支部,能夠均衡地承受施加于從動軸的 扭矩。即,能夠延長使施加于一對軸支部的扭矩均勻或大致均勻的時間。
其結果是,由于在將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配備于從動軸的軸端側的情況 下,會使施加于支承該軸端側的一方的軸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另一方的軸支部 的扭矩大的時間變長,因此能夠抑制該一方的軸支部的耐久性降低且更換頻率 變高的問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中的使用頻 率低的從動齒輪配備于所述從動軸的軸端側。
根據該方案,在使用使用頻率低的從動齒輪進行傳動的傳動狀態下,施加 于支承配備有該使用頻率低的從動齒輪的從動軸的一端側的傳動箱的一方的軸 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支承從動軸的另一端側的傳動箱的另一方的軸支部的扭矩 大,但與將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配備于從動軸的軸端側的情況相比,能夠縮 短使施加于一方的軸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另一方的軸支部的扭矩大的時間。
其結果是,由于在將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配備于從動軸的軸端側的情況 下,使施加于支承該軸端側的一方的軸支部的扭矩比施加于另一方的軸支部的 扭矩大的時間變長,因此能夠抑制該一方的軸支部的耐久性降低且更換頻率變 高的問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變速器配置成常嚙合式,
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中的使用頻 率高的從動齒輪按以下狀態裝備于所述從動軸,所述狀態是指,其一端部的齒 輪部位于所述從動軸的中央側,且其另一端部的選擋用的花鍵轂部位于所述從 動軸的軸端側。
根據該方案,能夠在選擋用的操作區域內使用從動軸的軸端側的同時,輕 松地將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的齒輪部配備于從動軸的中央側。即,不需要超 出所需地延長從動軸的使用頻率高的齒輪和支承從動軸的軸端部的軸支部之間 的距離,也能夠將使用頻率高的齒輪配備于從動軸的中央側。
因此,能夠防止由從動軸不必要地變長引起的變速器的大型化,能夠防止 伴隨著變速器的大型化的傳動裝置的大型化。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中的使用頻 率低的從動齒輪按以下狀態裝備于所述從動軸的比所述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 靠近軸端側的部位,并且,與所述從動軸一體旋轉的花鍵軸部配置在所述使用 頻率低的從動齒輪和所述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之間,所述狀態是指,其一端 部的齒輪部位于所述從動軸的軸端側,且其另一端部的選擋用的花鍵轂部位于 所述從動軸的中央側。
根據該方案,由于能夠進行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以及使用頻率低的從動 齒輪的選擋操作,因此能夠共用配置于從動軸的花鍵軸部以及轉換機構。
其結果是,能夠通過削減花鍵軸部以及轉換機構的裝備數量簡化變速構造, 且能夠謀求變速器的小型輕量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傳動裝置的小型輕量化。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變速器配置成常嚙合式,
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中配置于離 所述輸入軸的輸入側端部最遠的位置的從動齒輪按以下狀態裝備于所述從動 軸,所述狀態是指,其一端部的齒輪部位于所述從動軸的中央側,且其另一端 部的選擋用的花鍵轂部位于所述從動軸的軸端側。
根據該方案,由于與輸入軸的輸入側端部有距離的從動軸的軸端側構成選 擋用的操作區域,與之相應地,能夠縮短輸入軸從輸入側端部延伸的長度,能 夠縮短變速器在輸入軸的延伸方向的寬度尺寸。
其結果是,能夠謀求變速器的小型輕量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傳動裝置的小型 輕量化。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從動軸具備:第一花鍵軸部,以所述低速從動齒輪、所述中速從動齒 輪以及所述高速從動齒輪中的2個從動齒輪為連接對象;以及第二花鍵軸部, 以剩余的1個從動齒輪為連接對象,所述第一花鍵軸部和所述第二花鍵軸部與 所述從動軸一體旋轉,
所述第二花鍵軸部由花鍵轂構成,所述花鍵轂能夠拆裝于所述從動軸,且 只在所述花鍵轂的外周面的一端側形成有連接用的多個花鍵。
但是,在從動軸中,對構成該第二花鍵軸部的花鍵轂而言,例如,如果形 成于該外周面的各花鍵形成為橫跨花鍵轂的兩端的長度,則在將花鍵轂花鍵嵌 合于從動軸時,不必考慮花鍵轂的朝向,能夠簡單地進行其花鍵嵌合。另一方 面,為了實現不管花鍵轂的朝向如何,都能夠通過橫跨花鍵轂和從動齒輪的花 鍵轂部進行滑動的換擋機構,順利地進行花鍵轂和從動齒輪的連接操作,需要 對各花鍵的兩端部實施加工費高的倒角加工,在謀求加工費的削減方面仍有改 善的余地。
因此,在該方案中,由于只在花鍵轂的外周面的一端側形成有連接用的多 個花鍵,因此只需在這些花鍵的位于花鍵轂的端部的一端部實施上述的倒角加 工。
由此,與在各花鍵的兩端部實施倒角加工的情況相比,能夠謀求加工費的 削減的同時,在將花鍵轂花鍵嵌合于從動軸時,從花鍵轂的外觀能夠容易地確 認適于該花鍵嵌合的花鍵轂的朝向,能夠防止在弄錯了花鍵轂的朝向的狀態下 將花鍵轂花鍵嵌合于從動軸的誤裝的發生。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在所述從動軸的中央部,配備有所述變速器的輸出旋轉體,所述變速器的 輸出旋轉體與所述從動軸一體旋轉,
在內置于所述傳動箱的左右朝向的側離合器軸的中央部,配備有傳動旋轉 體,所述傳動旋轉體與所述輸出旋轉體連動,
在所述側離合器軸的軸上,以夾持所述傳動旋轉體的狀態裝備有一對側離 合器,一對所述側離合器分別連通/切斷從所述傳動旋轉體向左右兩側的行駛裝 置的傳動。
根據該方案,能夠與配備于側離合器軸的軸上的一對側離合器一起,將經 由這些側離合器分別從側離合器軸向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傳動的雙系統的傳動 系統以及覆蓋這些傳動系統的傳動箱的箱部平衡良好左右對稱配置。此外,能 夠以通用部件構成包括一對側離合器的雙系統的傳動系統。
由此,在傳動裝置中,對從側離合器軸橫跨至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的傳動 構造而言,能夠在通過通用部件謀求結構簡化等的同時,配置成左右對稱的平 衡良好的穩定狀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具備開口,所述開口使所述輸入軸的與輸入側的端部相反的一 側的端部露出。
根據該方案,對于例如在外部設備采用無級變速裝置或電機,并將來自該無 級變速裝置或電機的動力輸入至傳動箱的輸入軸的結構而言,在將無級變速裝 置或電機的操作工具操作為空擋位置或停止位置的情況下,能夠直接確認輸入 軸是否停止旋轉。
其結果是,能夠容易地在外部設備采用無級變速裝置或電機的情況下進行 無級變速裝置的空擋調節或電機的停止調節。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具備油路,所述油路將從液壓設備返回至所述傳動箱內部的油供給至各個 所述從動齒輪。
根據該方案,即使在由于疏忽了存留于傳動箱的潤滑油的補給,導致潤滑 油的油面比從動齒輪的高度位置低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由潤滑油不足引起的 從動軸和從動齒輪的老化。
[2]對應于問題[2]的解決方案如下。
具備:左右朝向的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從傳動箱橫跨至左右兩側的對 應的行駛裝置;一對側離合器,分別連通/切斷向左右兩側的所述行駛驅動軸的 傳動;以及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將經由對應的所述側離合器的動力傳遞至所 述行駛驅動軸,
在支承一對所述側離合器的左右朝向的側離合器軸和左右兩側的所述行駛 驅動軸之間,具備左右朝向的中繼軸,
左右兩側的所述傳動機構分別具備:第一傳動部,在所述傳動箱的左右方 向的中央側,從所述側離合器軸橫跨至所述中繼軸;以及第二傳動部,在所述 傳動箱的左右兩端側,從所述中繼軸橫跨至所述行駛驅動軸,
所述傳動箱具備:第一空間部,內置有一對所述側離合器和左右兩側的所 述第一傳動部;以及左右兩側的第二空間部,分別內置有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 傳動部,
所述第一空間部由所述傳動箱的主箱部件形成,
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空間部由凹入部和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形成,所述 凹入部凹入形成于所述主箱部件的左右側壁,左右兩側的所述輔助箱部件以覆 蓋所述凹入部的狀態以能夠拆裝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左右側壁。
根據該方案,在對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進行維護的情況下,通過從主箱 部件卸下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無需花工夫拆卸內置有一對側離合器等的主 箱部件,就能夠容易地對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進行維護。
而且,由主箱部件形成第一空間部,內置有一對側離合器等;由主箱部件 的左右兩側的凹入部和覆蓋各凹入部的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形成第二空間 部,內置有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由此,與分別配置左右二分結構的變速箱 和左右一對左右二分結構的傳動箱的情況相比,能夠削減部件件數。
因此,能夠抑制由部件件數增加引起的結構復雜化、成本的提高的同時, 提高對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的可維護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傳動機構分別配置成所述第一傳動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傳動 部靠近上方的狀態,
所述傳動箱在其底部的位于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傳動部之間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側部位具備凹部,所述凹部使該左右方向的中央側部位接近左右兩側的所 述第一傳動部,所述底部形成為倒U字形。
根據該方案,在泥土深的作業區域中行駛時,能夠促進接觸傳動箱的泥土 等的脫落,能夠減輕作用于傳動箱的行駛阻力。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左右側壁分別具備第一軸支部,所述第一軸支部支承所述中繼軸的位 于所述傳動箱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部分,
左右兩側的所述輔助箱部件分別具備第二軸支部,所述第二軸支部支承所 述中繼軸的位于所述傳動箱的左右兩端側的部分。
根據該方案,在主箱部件裝配有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的狀態下,能夠通 過第一軸支部以及第二軸支部穩定地支承中繼軸。由此,能夠經由中繼軸良好 地進行傳動。
此外,即使在從主箱部件卸下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的狀態下,也能夠通 過第一軸支部穩定地將中繼軸支承于匹配位置。由此,能夠在通過輔助箱部件 側的第二軸支部進行中繼軸的支承等的同時,容易地進行將各輔助箱部件連結 于主箱部件的左右側壁的裝配作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作為所述中繼軸,具備:左側的中繼軸,配置于左側的所述傳動機構;以 及右側的中繼軸,配置于右側的所述傳動機構,
根據該方案,能夠使中繼軸和配置于中繼軸的傳動機構的旋轉體一體旋轉。 由此,能夠防范在使傳動機構的旋轉體能夠相對旋轉地與固定裝備于傳動箱的 中繼軸間隙配合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的中繼軸和旋轉體的老化于未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傳動部分別使配置于所述中繼軸的驅動旋轉體一體形 成于所述中繼軸。
根據該方案,與分別具備中繼軸和驅動旋轉體的情況相比,能夠通過部件 件數的削減,謀求結構簡化以及組裝的容易化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左右側壁分別具備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對配置于所 述第二傳動部的從動旋轉體的凸起部進行支承,
左右兩側的所述行駛驅動軸以及左右兩側的所述從動旋轉體分別具備花鍵 嵌合部,所述花鍵嵌合部能夠使所述行駛驅動軸的一端部和所述從動旋轉體連 動連結。
根據該方案,通過從主箱部件的左右側壁卸下各輔助箱部件,能夠在 將左右兩側的從動旋轉體留在與主箱部件的各凹入部匹配的位置的狀態下卸下 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
而且,即使在卸下了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的狀態下,也能夠通過主箱部 件側的各支承部將各第二傳動部的從動旋轉體穩定性良好地支承于與主箱部件 的各凹入部匹配的位置。由此,能夠在對各從動旋轉體進行行駛驅動軸的花鍵 嵌合的同時,容易地進行將各輔助箱部件連結于主箱部件的左右側壁的裝配作 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輔助箱部件分別具備:支承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對配置 于所述第二傳動部的從動旋轉體的凸起部進行支承;開口,供與所述從動旋轉 體連動連結的所述行駛驅動軸穿過;以及被連結部,以能夠拆裝的方式連結有 左右朝向的驅動軸箱的一端部,所述驅動軸箱包圍所述行駛驅動軸。
根據該方案,在從傳動箱卸下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以及左右兩側的行駛驅 動軸的情況下,通過解除驅動軸箱與輔助箱部件的被連結部的連結,使驅動軸 箱從對應的輔助箱部件的被連結部向輔助箱部件的橫向外側分離,能夠以從動 旋轉體留在第二空間部的匹配位置的狀態簡單地將行駛驅動軸與驅動軸箱一起 從傳動箱卸下。
反之,在傳動箱裝配有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以及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的 情況下,通過將行駛驅動軸的花鍵嵌合部側從輔助箱部件的開口插入第二空間 部,能夠將行駛驅動軸的花鍵嵌合部花鍵嵌合于位于第二空間部的匹配位置的 從動旋轉體,并且,能夠使驅動軸箱穩定地位于與輔助箱部件匹配的位置。由 此,能夠簡單地對輔助箱部件進行驅動軸箱的連結,通過該連結,能夠將行駛 驅動軸和從動旋轉體維持為花鍵嵌合狀態。
即,能夠容易地對傳動箱進行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以及左右兩側的驅動 軸箱的拆裝。由此,在輸送傳動裝置的情況下,通過從傳動箱卸下左右兩側的 行駛驅動軸以及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能夠將傳動裝置設為不往各行駛驅動軸 以及各驅動軸箱的左右方向突出的緊湊狀態,能夠在輸送方面有利。此外,通 過將各行駛驅動軸以及各驅動軸箱替換為長度不同的驅動軸,能夠一邊使用相 同的傳動裝置時,一邊容易地根據機種等變更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的踏面寬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輔助箱部件能夠左右通用。
根據該方案,能夠將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作為通用部件,能夠減少部件 的種類。
其結果是,不但能夠謀求部件管理的容易化,還能夠防止左右兩側的輔助 箱部件的組裝錯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傳動機構左右對稱。
根據該方案,能夠以通用部件構成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能夠減少左 右兩側的傳動機構所需的部件的種類。此外,能夠使配置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 時的組裝工序統一。
其結果是,不但能夠謀求部件管理的容易化,還能夠謀求配置左右兩側的 傳動機構時的組裝性的提高。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具備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左右兩側的所述驅動軸箱分別包圍左右兩側的 所述行駛驅動軸,
左右兩側的所述行駛驅動軸以及左右兩側的所述驅動軸箱能夠左右通用。
根據該方案,能夠將各個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和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作 為左右通用部件,能夠減少部件的種類。
其結果是,不但能夠謀求部件管理的容易化,還能夠防止左右兩側的行駛 驅動軸和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各自的左右組裝錯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傳動機構分別為減速機構,所述減速機構將經由所述側離 合器的動力減速傳遞至所述行駛驅動軸。
根據該方案,通過在各側離合器的傳動方向下游側具備減速機構,能夠減 輕施加于各側離合器的扭矩,能夠易于進行各側離合器的連通/切斷操作。
因此,能夠通過各側離合器的連通/切斷操作,謀求車體的旋轉操作性的提 高。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傳動部分別為齒輪傳動式,所述齒輪傳動式是指,配 置于所述中繼軸的驅動齒輪和配置于所述行駛驅動軸的從動齒輪嚙合連動。
根據該方案,與鏈條連動式或皮帶連動式的情況相比,能夠以較少的部件 件數緊湊地構成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
因此,不但能夠通過部件件數的削減謀求結構簡化以及組裝的容易化等, 還能夠謀求傳動裝置的小型輕量化。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在其上部具備:輔助空間部,能夠內置作業裝置用的輔助傳動 機構;以及開口,能夠從所述輔助傳動機構輸出輔助動力,并且,所述傳動箱 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裝備有蓋構件,所述蓋構件堵住輔助動力輸出用的所述開口。
根據該方案,能夠簡單地更換為適用于采用例如將在傳動箱內從行駛動力 分支出的動力從傳動箱輸出并傳遞至作業裝置的結構的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等 的傳動構造。
因此,能夠構成也可適用于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等的通用性高的傳動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在其與具備輸入用的開口的側壁相反的一側的側壁,具備輔助 動力輸出用的所述開口。
根據該方案,易于避免將從傳動箱的第四開口輸出的動力傳遞至作業裝置 的作業傳動系統與向傳動裝置輸入動力的的輸入系統之間的干涉。
因此,能夠有助于將其應用于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等。
[3]對應于問題[3]的解決方案如下。
具備:傳動箱,配置于行駛車體的前部中央側;以及收割裝置,能夠變位 至覆蓋所述傳動箱的前方的作業位置和敞開所述傳動箱的前方的非作業位置,
所述傳動箱在其前壁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裝備有濾油器,所述濾油器過濾存 留于箱內的油。
根據該方案,易于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的傳動 箱的前方,對傳動箱進行濾油器的拆裝等。
因此,能夠容易地對濾油器進行裝備于傳動箱的濾油器的更換等維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濾油器配備于所述前壁的上部側。
根據該方案,能夠以不費勁的輕松的姿勢進行濾油器的更換或清洗等。
因此,能夠提高對濾油器的維護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形成為所述前壁的上部側比下部側向后方偏倚的形狀。
根據該方案,能夠通過傳動箱的下部側抑制泥土等對濾油器的附著。
因此,能夠容易地對濾油器進行清洗等維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在所述前壁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裝備有閥單元,所述閥單元控制來自所述濾 油器的油。
根據該方案,易于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的傳動 箱的前方,對傳動箱進行閥單元的拆裝等。
因此,能夠容易地對閥單元進行閥單元的更換或清洗等維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閥單元的閥操作軸從閥箱的前壁向前方凸出。
根據該方案,易于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的傳動箱的 前方,對閥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閥操作軸配置于所述閥單元的上部側。
根據該方案,能夠以不費勁的輕松的姿勢對閥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 等。
因此,能夠提高對閥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等情況下的可操作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濾油器和所述閥單元左右并排配置。
根據該方案,能夠容易地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 的傳動箱的前方,對濾油器以及閥單元進行液壓管的連接等。
因此,易于對傳動箱進行利用傳動箱內的油的液壓系統的組裝。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行駛車體在車體上的左右任一方,具備搭乘駕駛部,
所述閥單元配置于所述傳動箱的所述前壁的搭乘駕駛部側的位置。
根據該方案,閥單元和配置于搭乘駕駛部的閥單元用的操作工具的連接, 能夠在縮短其連接長度的狀態下,不受濾油器阻礙地容易地進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內置有液壓式的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左右兩側的所述側離合 器分別連通/切斷向配置于所述行駛車體的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的傳動,
所述閥單元用于導向,控制對左右兩側的所述側離合器提供/排出油。
根據該方案,能夠縮短橫跨各側離合器和閥單元的油路,易于橫跨各側離 合器和閥單元設置管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在比所述閥單元靠近后方的位置具備左右兩側的所述側離合 器,并且,在覆蓋左右兩側的所述側離合器的左右兩側的箱部分,具備用于對 左右兩側的所述側離合器設置管道的連接部,
所述閥單元在其上下左右的各側壁的任一處,具備設置管道用的連接部,
橫跨傳動箱側的所述連接部和閥單元側的所述連接部的液壓管以不從所述 閥單元的所述前壁向前方凸出的狀態設置管道。
根據該方案,能夠容易地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 的傳動箱的前方,對傳動箱側的連接部和閥單元側的連接部進行側離合器用的 液壓管的拆裝。
此外,在進行泥土深的作業區域的作業行駛等時,能夠使側離合器用的液 壓管不易受到來自作業區域的泥土等的阻力。
由此,易于進行側離合器用的液壓管的組裝和維護,此外,能夠抑制產生 側離合器用的液壓管被泥土等推壓變形等不良狀況的隱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濾油器和所述閥單元左右并排配置,
傳動箱側的所述連接部配備于所述傳動箱的比所述濾油器靠近下方的位 置,
所述液壓管經過所述濾油器的下方設置管道,所述液壓管連接在位于濾油 器側的傳動箱側的所述連接部。
根據該方案,能夠在不對濾油器的拆裝造成障礙的狀態下對濾油器側的側 離合器用的液壓管進行管道設置。
即,能夠不損害對濾油器的維護性,良好地對側離合器用的液壓管進行管 道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內置有選擇齒輪式的變速器,
所述變速器的變速操作軸從所述傳動箱的所述前壁向前方凸出。
根據該方案,能夠容易地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于非作業位置而敞開 的傳動箱的前方,對變速器的變速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變速操作軸配備于所述傳動箱的比所述濾油器靠近上方的位置。
根據該方案,與例如將變速操作軸配備于傳動箱的比濾油器靠近下方的位 置的情況相比,能夠不費勁的輕松的姿勢對變速器的變速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 的連接等,能夠容易地對變速器的變速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等。
由此,能夠提高對變速器的變速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等的情況下的 可操作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行駛車體在車體上的左右任一方,具備搭乘駕駛部,
與所述變速操作軸一體動作的連接臂從所述變速操作軸的凸出部向搭乘駕 駛部側延伸。
根據該方案,能夠縮短變速器側的連接臂與配置于搭乘駕駛部的變速用的 操作工具的連接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所述行駛車體在車體上的左右任一 方,具備搭乘駕駛部,
所述傳動箱在其內部的搭乘駕駛部側的位置,裝備有駐車制動器,
所述駐車制動器的制動操作軸從所述傳動箱的搭乘駕駛部側的側壁向搭乘 駕駛部側凸出。
根據該方案,能夠縮短駐車制動器的制動操作軸與配置于搭乘駕駛部的駐 車制動器用的操作工具的連接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具備左右兩側的側制動器,左右兩側的所述側制動器分別制動左右兩側的 行駛裝置,
所述駐車制動器由配置于搭乘駕駛部側的所述側制動器構成。
根據該方案,由于側制動器兼備駐車制動器,因此能夠通過部件件數的削 減謀求結構簡化以及組裝性的提高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行駛車體在車體上的左右任一方,具備搭乘駕駛部,
所述傳動箱在搭乘駕駛部側的側壁,裝備有無級變速裝置。
根據該方案,能夠縮短無級變速裝置與配置于搭乘駕駛部的無級變速用的 操作工具的連接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無級變速裝置的變速操作軸從所述無級變速裝置的變速箱的前壁向前 方凸出。
根據該方案,能夠容易地從能夠通過使收割裝置變位至非作業位置而敞開 的傳動箱的前方,對無級變速裝置的變速操作軸進行連接機構的連接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在其所述前壁的下部側的內表面形成有油吸入口,并且,在其 所述前壁形成有內部油路,所述內部油路從所述油吸入口橫跨至所述濾油器的 油流入口。
根據該方案,例如,傳動箱形成有油取出口,能夠進行存留于傳動箱的油 的取出,與將從該油取出口橫跨至濾油器的油流入口的液壓管設置于傳動箱的 外部的情況相比,能夠通過部件件數的削減謀求管道結構的簡化以及設置管道 所需的工夫的削減等。
此外,通過在裝備有濾油器的傳動箱的前壁形成有油吸入口以及內部油路, 能夠縮短內部油路的長度,能夠容易地形成內部油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所述傳動箱能夠分割成左箱構件和 右箱構件,
所述油吸入口以及所述內部油路形成于所述左箱構件和所述右箱構件的貼 合面。
根據該方案,通過例如在左箱構件和右箱構件的貼合面凹入形成有油吸入 口以及內部油路形成用的槽,與在傳動箱貫穿設置有油吸入口以及內部油路形 成用的孔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地在傳動箱上形成油吸入口以及內部油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油吸入口以及所述內部油路形成于所述左箱構件或所述右箱構件。
根據該方案,通過將凹入形成于左箱構件或右箱構件的貼合面的油吸入口 以及內部油路形成用的槽用另一側的貼合面堵住,能夠在傳動箱上形成油吸入 口以及內部油路。
由此,無需考慮形成于左箱構件和右箱構件的貼合面的油吸入口以及內部 油路的形狀,也能夠將夾裝于左箱構件和右箱構件的貼合面的墊圈形成為與左 箱構件和右箱構件的貼合面的整個面接合的簡單的形狀。
即,例如,在以跨過左箱構件和右箱構件的貼合面的狀態形成油吸入口以 及內部油路時,能夠不需要必須在墊圈上形成的連通孔。
由此,不但能夠容易地形成傳動箱的油吸入口以及內部油路,而且能夠不 必將墊圈的形狀復雜化地容易地確保墊圈對左箱構件和右箱構件的貼合面的密 封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所述傳動箱在其箱內的下部側具備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左右兩側的所述 傳動機構分別傳動給配置于所述行駛車體的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
所述油吸入口形成于左右兩側的所述傳動機構之間。
根據該方案,能夠抑制伴隨各傳動機構的驅動而產生的氣泡與油一起被油 吸入口吸入的不良狀況的發生。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更優選的方案之一,
在所述傳動箱的所述前壁的所述濾油器的下方部位形成有導油部,所述導 油部承接油并引導至規定部位。
根據該方案,能夠在卸下濾油器的情況下,將從濾油器等漏出的油引導至 傳動箱的規定部位。
由此,與從濾油器等漏出的油遍及傳動箱的前壁、左右側壁等大面積流下 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地進行更換濾油器等之后的清洗作業。
[4]對應于問題[4]的解決方案如下。
(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行駛裝置的特征如下。
具備:行駛用的旋轉輪、支承所述旋轉輪的支承軸以及覆蓋所述支承軸的 外側的支承箱,
在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具備軸承,在所述支承 軸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且在比所述軸承靠近所述旋轉輪側具備 密封構件,
在所述支承箱的所述旋轉輪側的端部以及與所述旋轉輪一體旋轉的旋轉部 分中的一方具備凸部,所述凸部向所述支承軸的軸心方向凸出;在所述支承箱 的端部以及所述旋轉部分中的另一方具備凹部,所述凹部形成為以所述支承軸 的軸心為中心的環狀,且向所述支承軸的軸心方向敞開,
以使所述凸部進入所述凹部的方式,設定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的朝向和 位置。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在配置成密封構件的外側具備迷宮式密封部,使得泥水難以到達密封構件 的結構的情況下,相對于專利文獻1以及2中通過由凸部和凸部構成的嵌入結 構構成嵌入形狀的部分(以下,稱為”迷宮式密封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由凸部和凹部構成迷宮式密封部,能夠得到比專利文獻1以及2中的迷宮式密 封部更復雜的迷宮式密封部。
由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泥水難以通過由凸部和凹部構成的迷宮式 密封部,泥水難以到達密封構件,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行駛裝置的特征如下。
具備行駛用的旋轉輪、支承所述旋轉輪的支承軸以及覆蓋所述支承軸的外 側的支承箱,
在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具備軸承,在所述支承 軸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且在比所述軸承靠近所述旋轉輪側具備 密封構件,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和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之間且在比所述密封 構件靠近所述旋轉輪側,具備環狀的壁構件。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泥水也會受 到壁構件的阻礙而難以到達密封構件,由此,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行駛裝置的特征如下。
具備:行駛用的旋轉輪、支承所述旋轉輪的支承軸以及覆蓋所述支承軸的 外側的支承箱,
在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具備軸承,在所述支承 軸的外周部和所述支承箱的內周部之間且在比所述軸承靠近所述旋轉輪側具備 密封構件,
在所述支承箱的所述旋轉輪側的端部以及與所述旋轉輪一體旋轉的旋轉部 分中的一方具備凸部,所述凸部向所述支承軸的軸心方向凸出;在所述支承箱 的端部以及所述旋轉部分中的另一方具備凹部,所述凹部形成為以所述支承軸 的軸心為中心的環狀且向所述支承軸的軸心方向敞開,
以使所述凸部進入所述凹部的方式,設定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的朝向和 位置,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和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之間,且在所述凸部 以及所述凹部、與所述密封構件之間,具備環狀的壁構件。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在采用密封構件的外側具備迷宮式密封部,使得泥水難以到達密封構件的 結構的情況下,相對于專利文獻1以及2中通過由凸部和凸部構成的嵌入結構 構成迷宮式密封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由凸部和凹部構成迷宮式密封部, 能夠得到比專利文獻1以及2中的迷宮式密封部更復雜的迷宮式密封部。
由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泥水難以通過由凸部和凹部構成的迷宮式 密封部,泥水難以到達密封構件,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如上所述,即使在密封構件的外側具備由凸部和凹部構成的迷宮式密封部, 預計泥水也會通過迷宮式密封部并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即使泥水通過迷宮式密封部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 內部,泥水也會受到壁構件的阻礙而難以到達密封構件,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 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凸部形成為以所述支承軸的軸心為中心的環狀。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當除了凹部環狀連續之外,還如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所述使凸部也環狀連續 時,由于無論泥水從由凸部和凹部構成的迷宮式密封部的外周部的哪個部分侵 入,泥水都必須通過由凸部和凹部構成的迷宮式密封部,因此泥水難以到達密 封構件,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以朝向所述旋轉部分的方式具備所述凸部;在所述 旋轉部分,以朝向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方式具備所述凹部。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例如如專利文獻1以及2所示,通常,與在支承箱的端部與旋轉部分對置 的部分的面積相比,在旋轉部分與支承箱的端部對置的部分的面積更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通過在旋轉部分具備必須比凸部大的設置面積(半 徑方向的寬度大)的凹部,能夠在旋轉部分輕松地配置凹部,在生產成本上有 利。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構件的外周部與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接觸。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的情況下,泥水 通過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和壁構件的外周部之間到達密封構件的情況很少發 生,只要泥水不變成移動至壁構件的內周部側(支承軸側)并越過壁構件的內 周部的狀態,泥水就不能到達密封構件。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 內部,泥水也會受到壁構件的阻礙而難以到達密封構件,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 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構件的外周部沿著所述支承軸的軸心方向具備規定的寬度,與所述 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接觸。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如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如果配置成壁構件的外周部沿著支承軸的軸心方向 具備規定的寬度從而與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接觸,則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 和壁構件的外周部的接觸部分的長度(范圍)變大,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和 壁構件的外周部的接觸部分的密封性變高(使得泥水難以通過)。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也會更少發生泥水通過支承箱 的端部的內周部和壁構件的外周部之間到達密封構件的情況,能夠提高密封構 件的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構件由可撓性構件構成。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只需要例如將壁構件的外周部設定為比支承箱的 端部的內周部的尺寸稍大,使壁構件在彈性變形的同時裝配于支承箱的端部的 內周部,那么壁構件的外周部就會被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推壓,支承箱的端 部的內周部和壁構件的外周部的接觸部分的密封性就會更高(使得泥水更難以 通過)。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泥水通過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 部和壁構件的外周部之間到達密封構件的情況也更少發生,能夠提高密封構件 的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在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具備供所述壁構件的外周部進入的槽部。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由于壁構件的外周部進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 的槽部,因此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與壁構件的外周部的接觸部分的密封性更 高(使得泥水更難以通過)。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泥水通過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 部和壁構件的外周部之間到達密封構件的情況也更少發生,能夠提高密封構件 的耐久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由于通過使壁構件的外周部進入支承箱的端部的 內周部的槽部,以決定支承箱的端部的壁構件的位置,使得壁構件難以在支承 箱的端部的內部移動,因此不易發生壁構件從規定位置(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 部的槽部)移動從而難以發揮所希望的性能的狀況。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壁構件具備:可撓性的密封部分,與所述支承箱的端部接觸;以及非 可撓性的環部分,位于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和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之間。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壁構件主要由非可撓性的環部分構成,壁構件配 置成整體較硬。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與壁構件接觸,壁構 件也難以變形,能夠比較長期地維持壁構件的性能。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密封構件配置成具備:內側環狀構件、外側環狀構件以及所述內側環 狀構件和所述外側環狀構件之間的密封唇構件,
位于所述內側環狀構件和所述外側環狀構件之間的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 側的間隙在所述密封構件的半徑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側。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由于密封構件一般配置成具備內側環狀構件、外側環狀構件以及內側環狀 構件和外側環狀構件之間的密封唇構件,因此如果泥水從內側環狀構件和外側 環狀構件之間的間隙侵入密封構件的內部,密封構件就會加快磨損。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配置成位于內側環狀構件和所述外側環狀構件之 間的壁構件側的間隙在密封構件的半徑方向上位于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側。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移動至壁構件的內周部側并越 過壁構件的內周部至密封構件側,由于密封構件的間隙處于距離壁構件的內周 部遠的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側的位置,因此泥水也難以到達密封構件的間隙。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泥水也會受到壁構件的阻礙而 難以到達密封構件的間隙,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在與所述旋轉輪一體旋轉的旋轉部分的位于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與所 述支承軸的外周部之間的部分,具備朝向所述密封構件敞開的內側凹部。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由于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泥水也 會暫時保持于內側凹部,因此不易發生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的泥水直接到 達密封構件的狀況。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也能夠延遲泥水到達密封構件, 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方案)
優選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所述內側凹部呈以所述支承軸的軸心為中心的環狀。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由于內側凹部連續地形成于支承軸的周圍,內側 凹部的容積大,因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多數泥水也會暫時保 持于內側凹部。
由此,即使泥水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也能夠延遲泥水到達密封構件, 能夠提高密封構件的耐久性。
(方案)
更優選的具備如下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
在所述密封構件的內周部和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部之間具備墊圈構件,所述 墊圈構件通過接觸與所述旋轉輪一體旋轉的旋轉部分,決定所述旋轉部分的位 置,防止所述密封構件被所述旋轉部分推壓,
在所述旋轉部分和所述墊圈構件的接觸部分中,在所述旋轉部分的內周部 的所述墊圈構件側的端部或所述墊圈構件的內周部的所述旋轉部分側的端部, 具備用于收納O型環的收納槽部,
所述收納槽部具備:環狀的第一面部,以所述支承軸的軸心為中心且與半 徑方向平行;以及環狀的第二面部,沿著所述支承軸的軸心方向。
(作用以及實用新型的效果)
在具備密封構件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密封構件被旋轉部分推壓而破損,有 時會在密封構件的內周部和支承軸的外周部之間配置墊圈構件,該墊圈構件通 過接觸與旋轉輪一體旋轉的旋轉部分決定旋轉部分的位置以防止密封構件被旋 轉部分推壓。
在該情況下,有時會在旋轉部分和墊圈構件的接觸部分配置O型環,以使 侵入支承箱的端部的內部的泥水通過旋轉部分和墊圈構件的接觸部分,而不到 達支承軸的外周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旋轉部分的內周部的墊圈構件側的端部或墊圈 構件的內周部的旋轉部分側的端部,具備用于收納O型環的收納槽部,這種情 況下,收納槽部具備:環狀的第一面部,以支承軸的軸心為中心且與半徑方向 平行;以及環狀的第二面部,沿著支承軸的軸心方向。
由此,例如在旋轉部分的內周部的墊圈構件側的端部具備收納槽部的情況 下,收納槽部的第一面部和墊圈構件的旋轉部分側的面部呈平行的狀態,由于O 型環呈由收納槽部的第一面部和墊圈構件的旋轉部分側的面部夾持的狀態,因 此不易產生將O型環推壓至支承軸的外周部的力。
由此,例如在支承軸的外周部形成有花鍵部的情況下,難以發生O型環被 支承軸的花鍵部推壓而產生磨損的狀況,能夠提高O型環的耐久性。
[5]對應于問題[5]的解決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作業機用駕駛室的特征結構在于,具備:框架體,支承于作 業機的機體;以及柔性板體,張設于該框架體形成頂蓋部,且具有可撓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由于頂蓋部由張設于框架體的具有可撓性的柔性板體構 成,因此在例如頂蓋部由于與其他物體接觸等而損傷的情況下,頂蓋部不會裂 開并分割成多個碎片,而只會受到局部破碎并形成裂紋等的損傷。因此,通過 對其破損的部位實施粘合或縫合等修復處理,就能夠照舊繼續使用。
由此,能夠提供一種作業機用駕駛室,即使在頂蓋部損傷的情況下,也無 需將整個頂蓋部更換成新的,在成本上有利。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柔性板體具備:上表面部,在裝配于所述框架 體時形成所述頂蓋部的頂棚面;以及縱向的側面部,連接于該上表面部的外周 部。
根據本方案,對于作業機的駕駛部,在日曬從正上方照射或雨水從上方側 落下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柔性板體的上表面部遮擋日曬或阻止雨水落到駕駛部。 而且,對于作業機的駕駛部,即使有時日曬從斜上方照射或雨水從斜上方吹入, 在該情況下,也能夠通過縱向的側面部遮擋日曬等。
由此,對于駕駛部,不僅是來自正上方的日曬、雨水,對于來自斜上方的 日曬、雨水,也能夠通過頂蓋部良好地遮擋對駕駛員的日曬、雨水。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柔性板體以遍及所述上表面部的全周的方式具 備所述側面部。
根據本方案,由于遍及上表面部的全周即周圍全部區域具備側面部,因此 無論是從哪個方位,都能夠良好地遮擋日曬、雨水等從斜上方進入。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柔性板體形成有袋狀部,所述袋狀部供所述框 架體插入安裝。
根據本方案,通過將框架體插入形成于柔性板體的袋狀部,能夠將柔性板 體安裝于框架體。
也可以考慮采用每當將柔性板體安裝于框架體時,都遍及柔性板體的外周 部的全周配置多個連結工具,并只用該多個連結工具將柔性板體裝配于框架體 的結構。但在該方案中,通過多個連結工具進行的裝配作業繁瑣。
相對于此,根據本方案,沒有這樣的不利,能夠通過如上所述的連結工具 減少裝配部位或者不設置裝配部位,便于輕易地將柔性板體安裝于框架體。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具備防脫落裝置,防止所述框架體從所述袋狀部脫 落。
根據本方案,由于能夠防止框架體從袋狀部脫落,因此能夠比較長期地維 持柔性板體和框架體的插入安裝狀態。即,如上所述,與只使用遍及柔性板體 的外周部的全周配置的多個連結工具將柔性板體裝配于框架體的結構等相比, 能夠在容易地進行柔性板體的安裝作業的同時,比較長期地維持良好的安裝狀 態。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柔性板體具備上表面部,所述上表面部形成所 述頂蓋部的頂棚面,在所述上表面部,具備所述袋狀部。
根據本方案,形成頂棚面的上表面部具有形成頂蓋部的大部分的寬廣面積, 通過在該上表面部配置袋狀部,能夠使袋狀部大型化從而易于嵌插入框架體。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在所述柔性板體的外周部形成有狹縫,所述狹縫供 所述框架體的端部貫通。
根據本方案,在柔性板體的外周部形成有狹縫,并能夠以通過該狹縫的狀 態使框架體的端部貫通。即使由于例如尺寸誤差或老化等原因,導致柔性板體 發生稍微變小而難以安裝于框架體的狀況,通過在柔性板體上形成狹縫并使框 架體的端部向外方凸出,也能夠防止過大的力施加于柔性板體。
由此,能夠以不會有過大的力施加于柔性板體導致破損等不利的狀態,將 柔性板體張設于框架體。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柔性板體具備關閉構件,所述關閉構件在所述 框架體的端部貫通所述狹縫的狀態下關閉所述狹縫。
根據本方案,由于能夠通過關閉構件關閉狹縫,因此在狹縫形成部分,柔 性板體的狹縫的兩側端部能夠阻止由機體的振動、風的影響引起的搖動,避免 造成駕駛操作的阻礙,而且,能夠防止在狹縫形成部分形成間隙,能夠遮擋對 駕駛員的日曬、雨水等。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在所述袋狀部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使被插入安裝 的所述框架體的一部分露出外側。
根據本方案,當使框架體插入安裝于袋狀部時,能夠將插入袋狀部的框架 體的一部分一邊通過缺口用手抓住一邊拉入袋狀部的內部,能夠準確地將框架 體安裝于袋狀部。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柔性板體具備關閉構件,所述關閉構件關閉所 述袋狀部的開口。
根據本方案,由于能夠通過關閉構件關閉袋狀部的開口,因此能夠阻止袋 狀部的開口的端緣部搖動而成為作業的阻礙。此外,在框架體插入袋狀部后, 能夠通過由關閉構件關閉開口,從而由該關閉構件阻止框架體從袋狀部脫落。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在所述柔性板體或所述框架體具備連結構件,所述 連結構件連結所述柔性板體和所述框架體。
根據本方案,通過連結構件連結柔性板體和框架體,由此,能夠對框架體 準確地固定柔性板體。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框架體具備:支柱,支承于作業機的機體;以 及頂蓋支承部,呈懸臂狀從該支柱延伸設置,
所述柔性板體在與所述頂蓋支承部的延伸設置方向頂端部對應的位置,具 備所述袋狀部。
根據本方案,頂蓋支承部從支承于作業機的機體的支柱呈懸臂狀延伸設置。 此外,柔性板體在與頂蓋支承部的延伸設置方向頂端部對應的位置,具備袋狀 部。而且,呈懸臂狀延伸設置的頂蓋支承部的延伸設置方向頂端部插入安裝于 袋狀部,柔性板體張設于頂蓋支承部。
即,在將頂蓋支承部插入安裝于柔性板體的袋狀部時,能夠對應地插入懸 臂狀的頂蓋支承部的延伸設置方向頂端部。因此,在進行插入作業時,支柱不 會成為阻礙,易于對袋狀部進行頂蓋支承部的插入安裝作業。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在所述柔性板體或所述頂蓋支承部,具備連結所述 柔性板體和所述頂蓋支承部的連結構件,所述連結構件位于比所述袋狀部靠近 所述頂蓋支承部的基端部側。
根據本方案,在頂蓋支承部的頂端部側部位,通過使頂蓋支承部嵌入插入 裝接安裝于袋狀體,從而連結柔性板體和頂蓋支承部;在頂蓋支承部的基端部 側部位,通過連結構件,連結柔性板體和頂蓋支承部。
由此,能夠遍及寬廣的范圍準確地連結柔性板體和頂蓋支承部,柔性板體 能夠以不太可能從頂蓋支承部脫落的狀態覆蓋駕駛部的上方。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袋狀部朝向所述頂蓋支承部的基端部側開口。
根據本方案,能夠在將頂蓋支承部安裝于柔性板體的袋狀部時,使懸臂狀 的頂蓋支承部的延伸設置方向頂端部一邊沿著延伸設置方向相對移動的,一邊 插入安裝于朝向基端部側開口的袋狀部。其結果是,易于對袋狀部進行頂蓋支 承部的插入安裝作業。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頂蓋支承部形成為中央部側比外周部側鼓起的 形狀。
根據本方案,由于柔性板體由朝上的鼓起體支承,因此頂蓋部的中央部呈 向上方鼓起的狀態。像這樣,由于頂蓋部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因此即使雨水 落于頂蓋部的上側,也會分左右兩側流下,能夠避免雨水滯留于頂蓋部的上部。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所述頂蓋支承部具備:平行排列的一對支承桿;以 及橫跨該一對支承桿架設的朝上的鼓起體。
根據本方案,由于以橫跨一對支承桿架設的狀態具備朝上的鼓起體,因此 朝上的鼓起體通過其兩側部被穩定地支承,柔性板體能夠長期地維持中央部向 上方鼓起的狀態。
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柔性板體為紡織品制。
根據本方案,即使紡織品制的柔性板體由于與其他物體接觸而破損,也能 夠通過縫合破損部位進行簡單補修,能夠照舊繼續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作業機的特征結構在于,具備上述作業機用駕駛室。
本方案的作業機能夠通過作業機用駕駛室覆蓋該作業機的駕駛部的上方, 能夠防止日曬照射、雨水下降到搭乘于駕駛部的駕駛員。
對于其他特征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有益效果,參照附圖并閱讀以下的說明即 可明了。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圖(以下,至圖16相同。),即、是普通型聯合 收割機的右視圖。
圖2是表示液壓結構的局部的液壓回路圖。
圖3是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以及傳動裝置的主視圖。
圖4是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以及傳動裝置的左視圖。
圖5是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以及傳動裝置的右視圖。
圖6是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的局剖主視圖以及傳動裝置的縱剖主視圖。
圖7是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的局部以及傳動裝置的上部側的縱剖主視圖。
圖8是傳動裝置的下部側的縱剖主視圖。
圖9是傳動裝置的縱剖左視圖。
圖10是傳動裝置的變速器的剖視圖。
圖11是傳動裝置的一對側離合器制動器單元等的縱剖主視圖。
圖12是表示卸下了輔助罩構件以及固定側旋轉體的狀態的傳動裝置的主要 部分的縱剖主視圖。
圖13是表示卸下了罩構件以及滑動單元等的狀態的傳動裝置的主要部分的 縱剖主視圖。
圖14是表示卸下了行駛驅動軸以及驅動軸箱的狀態的傳動裝置的主要部分 的縱剖主視圖。
圖15是表示傳動裝置的各軸的配置等的主要部分的縱剖左視圖。
圖16是表示傳動箱的油吸入口以及內部油路的結構的主要部分的縱剖主視 圖。
圖1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圖(以下,至圖27相同。),即、是履帶行駛 裝置的側視圖。
圖18是驅動輪附近的剖視圖。
圖19是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0是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1是實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2是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3是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4是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5是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6是實用新型的第四其他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附近的剖視圖。
圖27是實用新型的第六其他實施方式的滾輪附近的縱剖主視圖。
圖2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圖(以下,至圖38相同。),即、是聯合收割 機的整體側視圖。
圖29是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
圖30是駕駛部的主視圖。
圖31是駕駛室的縱剖側視圖。
圖32是駕駛室的縱剖主視圖。
圖33是駕駛室的后視圖。
圖34是駕駛室的仰視圖。
圖35是表示連結構件的縱剖主視圖。
圖36是連結構件的分離狀態的仰視圖。
圖37是柔性板體的整體立體圖。
圖38是在后端延設部通過狹縫向后方外部凸出的狀態下的柔性板體的后部 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對圖1~16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首先,基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收割機用傳動裝置的基本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6~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收割機用傳動裝置13在傳動箱43內置 有能夠進行3級變速的選擇齒輪式的變速器47。
變速器47具備:低速傳動用的低速驅動齒輪60和低速從動齒輪61、中速 傳動用的中速驅動齒輪62和中速從動齒輪63、高速傳動用的高速驅動齒輪64 和高速從動齒輪65以及能夠進行3級選擋操作的換擋機構66。
傳動箱43具備輸入軸44,以配備于與傳動箱43連接的外部設備A的輸出 軸34的軸心為中心,與輸出軸34一體旋轉。此外,在比該輸入軸44靠近下方 的位置具備以平行姿勢鄰接于輸入軸44的從動軸45。而且,變速器47的低速 驅動齒輪60、中速驅動齒輪62以及高速驅動齒輪64分別以與輸入軸44一體旋 轉的狀態裝備于輸入軸44。此外,變速器47的低速從動齒輪61、中速從動齒 輪63以及高速從動齒輪65分別以能夠通過換擋機構66進行選擋操作的狀態裝 備于從動軸45。
在變速器47中,低速從動齒輪61、中速從動齒輪63以及高速從動齒輪65 中的使用頻率高的中速從動齒輪63和高速從動齒輪65配備于從動軸45的中央 側。此外,使用頻率低的低速從動齒輪61配備于從動軸45的軸端側。
變速器47配置成常嚙合式。而且,使用頻率高的中速從動齒輪63和高速 從動齒輪65以配置于它們的一端部的齒輪部63A、65A位于從動軸45的中央 側且配置于它們的另一端部的選擋用的花鍵轂部63B、65B位于從動軸45的軸 端側的狀態裝備于從動軸45。此外,使用頻率低的低速從動齒輪61以配置于其 一端部的齒輪部61A位于從動軸45的軸端側且配置于其另一端部的選擋用的花 鍵轂部61B位于從動軸45的中央側的狀態,以使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的第一 花鍵軸部45A介于這些從動齒輪61、65之間的配置方式,裝備于比使用頻率高 的高速從動齒輪65靠近從動軸45的軸端側。而且,將配置于離輸入軸44的輸 入側端部最遠的位置的中速從動齒輪63以配置于其一端部的齒輪部63A位于從 動軸45的中央側且配置于其另一端部的選擋用的花鍵轂部63B位于從動軸45 的軸端側的狀態裝備于從動軸45。
從動軸45具備:第一花鍵軸部45A,以低速從動齒輪61和高速從動齒輪 65為連接對象;以及第二花鍵軸部45B,以中速從動齒輪63為連接對象,這些 花鍵軸部45A、45B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而且,第二花鍵軸部45B由花鍵轂 74構成,所述花鍵轂74能夠拆裝于從動軸45,且只在所述花鍵轂的外周面的 一端側形成有連接用的多個花鍵74a。
變速器47在從動軸45的中央部配備有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的輸出旋轉體 81(以下,也稱為“輸出齒輪81”。)。傳動箱43內置有左右朝向的側離合器軸46。 而且,側離合器軸46在其中央部配備有與輸出旋轉體81連動的傳動旋轉體82 (以下,也稱“傳動齒輪82”。)。此外,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上,以夾持傳動旋 轉體82的狀態裝備有一對側離合器83,分別連通/切斷從該傳動旋轉體82向左 右兩側的行駛裝置7(參照圖1。以下,也稱“履帶7”。)的傳動。
傳動箱43具備開口43A,使傳動軸43的與輸入軸44的輸入側的端部相反 側的端部露出。
傳動裝置13具備油路137,將從配置于傳動箱43的液壓設備107(以下, 作為其一例,也稱“閥單元107”。)返回至傳動箱43的內部的油供給至變速器47 的各從動齒輪61、62、63。
如圖6~圖9以及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作業機用傳動裝置13具備:左 右朝向的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50,從傳動箱43橫跨至左右兩側的的對應的行 駛裝置7(參照圖1);一對側離合器83,分別連通/切斷向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 軸50的傳動;以及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將經由對應的側離合器83的動力 傳遞至行駛驅動軸50。而且,在支承一對側離合器83的左右朝向的側離合器軸 46和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50之間,具備左右朝向的中繼軸119。
各傳動機構49具備:第一傳動部122,在傳動箱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從 側離合器軸46橫跨至中繼軸119;以及第二傳動部123,在傳動箱43的左右兩 端側從中繼軸119橫跨至行駛驅動軸50。
傳動箱43具備:第一空間部56,內置有一對側離合器83和左右兩側的第 一傳動部122;以及左右兩側的第二空間部58,分別內置有左右兩側的第二傳 動部123。第一空間部56由傳動箱43的主箱部件52形成。左右兩側的第二空 間部58由主箱部件52的凹入形成于左右側壁的凹入部52A以及以覆蓋凹入部 52A的狀態能夠拆裝地連結于左右側壁的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形成。
各傳動機構49配置成第一傳動部122位于比第二傳動部123靠近上方的狀 態。傳動箱43在其底部的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123之間的左右方向的中 央側部位具備凹部43C,使其左右方向的中央側部位接近左右兩側的第一傳動部 122,底部形成為倒U字形。
主箱部件52在左右側壁具備第一軸支部120,支承中繼軸119的位于傳動 箱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部分。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分別具備第二軸 支部121,支承中繼軸119的位于傳動箱43的左右兩端側的部分。
傳動裝置13在中繼軸119裝備有:配置于左側傳動機構49的左側中繼軸 119以及配置于右側傳動機構49的右側中繼軸119。而且,各中繼軸119能夠旋 轉地裝備于傳動箱43。
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123分別將配置于中繼軸119的驅動齒輪(驅動旋 轉體的一例)125一體形成于中繼軸119。
主箱部件52在左右側壁具備支承部127,能夠旋轉地支承配置于第二傳動 部123的從動旋轉體126的凸起部126A。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50以及左右 兩側的從動旋轉體126分別具備花鍵嵌合部50A、126C,能夠進行行駛驅動軸 50的一端部和從動旋轉體126的連動連結。
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分別具備:支承部128,能夠旋轉地支承配置于 第二傳動部123的從動旋轉體126的凸起部126B;開口53A,供與從動旋轉體 126連動連結的行駛驅動軸50穿過;以及被連結部53B,能夠拆裝地連結有包 圍行駛驅動軸50的左右朝向的驅動軸箱51的一端部。
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50以及左右兩側的驅動 軸箱51分別配置成能夠左右通用。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配置成左右對稱。
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分別配置成將經由側離合器83的動力減速傳遞至 行駛驅動軸50的減速機構。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部123分別配置成齒輪傳動式, 配置于中繼軸119的驅動齒輪125和配置于行駛驅動軸50的從動齒輪126嚙合 連動。
傳動箱43在其上部具備:輔助空間部57,能夠內置作業裝置用的輔助傳動 機構;以及開口43H,能夠從輔助傳動機構輸出輔助動力,并且在其上部能夠 拆裝地裝備有蓋構件139,堵住輔助動力輸出用的開口43H。而且,在與具備輸 入用的開口43G的側壁相反側的側壁,具備輔助動力輸出用的開口43H。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收割機具備:傳動箱43,配置于行駛車 體1的前部中央側;以及作為收割裝置的收割輸送裝置2,能夠變位至覆蓋傳動 箱43的前方的作業位置和敞開傳動箱43的前方的非作業位置。此外,在行駛 車體1的車體上的左右方向的一側部,具備搭乘駕駛部8。
傳動箱43形成為其前壁的上部側比下部側向后方偏倚的形狀。而且,在其 前壁的上部側能夠拆裝地裝備有:濾油器130,過濾存留于箱內的油;以及閥單 元107,控制來自濾油器130的油,且濾油器130和閥單元107左右并排配置。
閥單元107配置于傳動箱43前壁的搭乘駕駛部側的位置。而且,配置成其 閥操作軸131從閥箱132的前壁的上部側向前方凸出。
傳動箱43內置有液壓式的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83,分別連通/切斷向配置 于行駛車體1的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7的傳動。而且,閥單元107用于導向, 控制對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83提供/排出油。
傳動箱43在比閥單元107靠近后方的位置具備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83,并 且,在構成覆蓋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83的左右兩側的箱部分的左右兩側的罩構 件102具備用于對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83設置管道的連接部102B。閥單元107 在其上下左右的各側壁中的規定的側壁具備設置管道用的連接部107A、107B。 而且,橫跨傳動箱側的連接部102B和閥單元側的連接部107A、107B的液壓管 134、135以不從閥單元107的前壁向前方凸出的狀態設置管道。
傳動箱側的連接部102B配備于傳動箱43的比濾油器130靠近下方的位置。 然后,連接于位于濾油器側的傳動箱側的連接部102B的液壓管134經過濾油器130的下方設置管道。
傳動箱43內置有選擇齒輪式的變速器47。變速器47使其變速操作軸73從 傳動箱43的前壁向前方凸出。變速操作軸73配備于傳動箱43的比濾油器130 靠近上方的位置。而且,與變速操作軸73一體動作的連接臂77從變速操作軸 73的凸出部向搭乘駕駛部側延伸。
傳動箱43在其內部具備左右兩側的側制動器84,分別對左右兩側的行駛裝 置7進行制動。而且,由配置于搭乘駕駛部側的側制動器84構成駐車制動器112。 駐車制動器112使其制動操作軸116從傳動箱43的搭乘駕駛部側的側壁向搭乘 駕駛部側凸出。
傳動箱43在搭乘駕駛部側的側壁,裝備有無級變速裝置12。無級變速裝置 12使其變速操作軸40從無級變速裝置12的變速箱30的前壁向前方凸出。
傳動箱43在其箱內的下部側具備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分別向配置于行 駛車體1的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7傳動。而且,在其前壁的下部側的內表面, 以位于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之間的方式形成有油吸入口43D,并且,
在其前壁形成有內部油路43E,從油吸入口43D橫跨至濾油器130的油流 入口130A。此外,能夠分割成左箱構件54和右箱構件55,油吸入口43D以及 內部油路43E形成于左箱構件54和右箱構件55的貼合面54A、55A。
傳動箱43在其前壁的濾油器130的下方部位形成有導油部43F,該導油部 45F在對傳動箱43拆裝濾油器130時,承接可能從濾油器130等漏出的油并引 導至規定部位。
以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一例,基于附圖,對于將本實用新型 的收割機用傳動裝置應用在作為收割機的一例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全喂入型 聯合收割機)中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對于本實施方式中例示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在行駛車體1 的前端部的左側部位,以向行駛車體1的前方伸出的狀態能夠升降地連結有收 割輸送裝置2,作為對在作業行駛時位于車體前方的收割對象即未割谷稈進行收 割并向后方輸送的收割裝置。此外,在行駛車體1的左半部搭載有脫粒裝置3, 該脫粒裝置3對收割輸送裝置2輸送來的收割谷稈實施捋取處理,并對通過該 捋取處理獲得的處理物實施分選處理。進而,在行駛車體1的右半部的后側區 域搭載有袋裝置4,該袋裝置4能夠將從脫粒裝置3的底部介由揚送輸送機 (conveyer)(未圖示)揚送的谷粒暫時儲存在料斗4A,并將該谷粒裝入稻谷 袋5。而且,由此配置成能夠對稻谷、麥子或者大豆等谷物進行收割,并將收割 的谷物進行裝袋的裝袋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普通型聯合收割機可以代替裝袋方式, 配置成例如取代袋裝置4而裝備了將由揚送輸送機揚送來的谷粒進行儲存的谷 粒槽以及能夠將在谷粒槽儲存的谷粒向機外進行排出的螺旋輸送式或者斗式輸 送等谷粒排出裝置的谷粒槽方式。
如圖1、圖3、圖4以及圖6所示,行駛車體1具備將方形管材等類型的多 個鋼材連結而構成的車體框架6,在該車體框架6的下部作為左右兩側的行駛裝 置7而配備左右兩側的履帶7而構成全履帶式行駛車體。此外,在車體框架6 的右半部的前側區域形成搭乘駕駛部8,在搭乘駕駛部8的后部側配置的駕駛座 椅9的下方配備有水冷式柴油發動機(以下,稱為發動機)10等。而且,在車 體框架6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部位配備有:能夠從發動機10的輸出軸(未 圖示)向左右兩側的履帶7傳動的帶式傳動機構11、作為外部設備A的靜液壓 式無級變速裝置(以下,稱為HST)12以及傳動裝置13。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行駛車體1也可以代替全履帶式,配 置成例如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7裝備有左右兩側的前輪和左右兩側的后輪的輪 式行駛車體,或者配置成左右兩側的行駛裝置7裝備有左右兩側的前輪和左右 兩側的后部履帶的半履帶式行駛車體等。此外,還可以代替水冷式柴油發動機 10,裝備例如氣冷式柴油發動機、或者水冷式或氣冷式汽油發動機等。進而, 也可配置成具備發動機10和電動式行駛馬達的混合動力型、或者代替發動機10 而具備電動式行駛馬達的電動型行駛車體。此外,也可將搭乘駕駛部8形成在 車體框架6的左半部的前側部位等。進而,也可裝備覆蓋搭乘駕駛部8的駕駛 室。
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6在其搭乘駕駛部形成區域具備臺座部6A,通過在 該臺座部6A形成搭乘駕駛部8,使整個搭乘駕駛部8配備在比HST12以及傳動 裝置13還靠上方的位置。
搭乘駕駛部8通過在臺座部6A的前端部位豎立設置的前面板14以及在臺 座部6A的左端部位以與前面板14的左端部連接的狀態豎立設置的側面板15 等,形成能夠從車體右側乘降的搭乘空間。而且,在前面板14的上部配備有十 字擺動式的中立復位型操縱桿16等。此外,在側面板15的上部配備有前后擺 動式的位置保持型主變速桿17以及副變速桿18等。進而,在其腳下部位配備 有,能夠在對抗朝向踏入解除位置的彈簧施力的踏入位置進行位置保持的自復 位型制動踏板19。
收割輸送裝置2裝備有:將收割對象谷稈收割并回收到規定位置的收割回 收單元20以及由將回收到規定位置的收割谷稈輸送向脫粒裝置3的谷稈投入口 (未圖示)的板式輸送機構成的送料機21。
收割回收單元20在其前端部的左右兩端部位分配裝備有,隨著車體的行駛, 將未割谷稈梳分為收割對象谷稈和收割對象外谷稈的左右兩側的分禾器22。此 外,在該前部的上方部位配備有,將通過左右兩側的分禾器22梳分的收割對象 谷稈的穗前側朝向后方耙入的旋轉卷筒23。進而,在其底部裝備有將收割對象 谷稈的株根側切斷的推子形的切斷機構24,該切斷機構24的后方部位配備有, 將通過切斷機構24切斷后的收割谷稈聚集到左右方向的規定位置,并從該規定 位置向后方的送料機21送出的螺旋滾筒(Auger drum)25。
送料機21配置成從收割回收單元20的形成在規定位置的正后方的谷稈送 出口(未圖示)跨連至脫粒裝置3的谷稈投入口(未圖示)。而且,在其后端 部裝備有兼作收割輸送裝置2的輸入軸的左右朝向的送料機驅動軸26,將該送 料機驅動軸26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于脫粒裝置3的前壁。
如圖2所示,收割輸送裝置2配置成通過升降用的液壓控制單元27的工作 而以送料機驅動軸26為支點進行升降。將儲存在油箱28的油通過第一液壓泵 29的工作而供給到液壓控制單元27。液壓控制單元27具備:跨連車體框架6 和送料機21而架設的液壓式升降缸(未圖示)以及變更對該升降缸的操作壓的 升降用的閥單元(未圖示)等。升降用的閥單元與操縱桿16介由升降用的機械 式連接機構(未圖示)連接。而且,基于操縱桿16的沿前后方向的擺動操作, 控制油箱28、第一液壓泵29、升降缸之間的油的流動,由此變更對升降缸的操 作壓。
由該結構,通過向前后方向擺動操作操縱桿16,能夠使收割輸送裝置2升 降到對收割對象即未割谷稈進行收割的下側作業區域和不進行收割的上側非作 業位置。而且,在作業區域,能夠進行收割高度調節,變更切斷機構24相對于 收割對象谷稈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夠將收割輸送裝置2的作業位置設定變更 為任意的高度位置。
即,收割輸送裝置2配置成通過操縱桿16的向前后方向的擺動操作,遍及 下側作業區域中的任意的作業位置和上側非作業位置地進行升降位移。
如圖1所示,收割輸送裝置2配置成,在位于任意的作業位置的情況下, 處于至少覆蓋傳動裝置13的上部的前方的狀態(圖1中用實線表示的狀態); 在位于非作業位置的情況下,處于將傳動裝置13的上下方向全域的前方開放的 狀態(圖1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收割輸送裝置2也可以配置成例如基于前后擺動式的中立 復位型的升降操作專用的操作桿或者升降操作專用的開關等的操作來進行升 降。此外,也可以配置成遍及作業位置和開放傳動裝置13的前方的非作業位置 地進行橫向滑動位移或者擺動位移。
如圖3~7所示,HST12配置成在變速箱30內置液壓泵31和液壓馬達32。 此外,配置成液壓泵31的泵軸構成HST12的輸入軸33,且液壓馬達32的馬達 軸構成HST12的輸出軸34。而且,HST12以在其輸入軸33以及輸出軸34呈左 右朝向的狀態下液壓馬達32位于液壓泵31的正下方的縱長的左右朝向姿勢裝 備在行駛車體1。
變速箱30具備:具備收納液壓泵31和液壓馬達32的凹部35A的箱主體 35以及堵住凹部35A的端口塊(port block)36等。液壓泵31采用軸向柱塞式 可變容量泵。液壓馬達32采用軸向柱塞式固定容量馬達。HST12的輸入軸33 以及輸出軸34貫穿端口塊36突出到箱外。在HST12的輸入軸33,介由中繼軸 38等,以輸出帶輪37和輸入軸33以輸入軸33的軸心為中心而一體旋轉的狀態, 連動連結有帶式傳動機構11的輸出帶輪37。端口塊36在其上部側具備輸入軸 33所貫穿的輸入部,且在其下部側具備輸出軸34所貫穿的輸出部。而且,在其 輸入部螺栓連結有包圍輸入軸33以及中繼軸38等的筒狀的輸入箱39的一端部。 此外,其輸出部以與傳動裝置13的輸入部連接的狀態螺栓連結在傳動裝置13 的右側面的上部。
HST12以從變速箱30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狀態具備對液壓泵31的泵斜板 (未圖示)進行操作的變速操作軸40。變速操作軸40以與主變速桿17的在前 后方向上的擺動操作連動而使泵斜板的操作角變更為與主變速桿17的操作位置 對應的角度的方式,將配置于其前端部的連接臂41介由主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 機構42連接到主變速桿17。
即,HST12以配置成作為主變速裝置發揮功能的狀態裝備在行駛車體1。
如圖2所示,HST12配置成通過配置在其內部的供給泵(未圖示)等的工 作,補充儲存于油箱28的油。
需要說明的是是,雖然省略圖示,但HST12可以以例如在其輸入軸33以及 輸出軸34呈前后朝向的狀態下液壓馬達32位于液壓泵31的正下方的縱長的前 后朝向姿勢、或者在其輸入軸33以及輸出軸34呈左右朝向的狀態下液壓泵31 和液壓馬達32前后并列的前后長的左右朝向姿勢等姿勢裝備于行駛車體1。此 外,作為液壓馬達32也可以裝備軸向柱塞式可變容量馬達。
接著,對傳動裝置13的整體結構以及傳動箱43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9所示,傳動裝置13配置成在鑄造性的傳動箱43內置有:左右朝 向的輸入軸44、從動軸45、側離合器軸46;常嚙合式的選擇齒輪式的變速器 47;一對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以及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等。而且,還具備: 從傳動箱43的下部跨連至左右兩側的的對應的履帶7的左右朝向的左右兩側的 行駛驅動軸50;以及以分別包圍的狀態能夠旋轉地支承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 50的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51等。
傳動箱43具備主箱部件52和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主箱部件52配置 成能夠分離成左箱構件54和右箱構件55的左右二分結構。而且配置成通過將 左右兩側的箱構件54、55螺栓連結,具備作為其內部空間的第一空間部56和 輔助空間部57。此外,在其左右側壁的下部側,具備向主箱部件52的內部凹入 的凹入部52A。而且,通過在主箱部件52的左右側壁以覆蓋這些凹入部52A的 狀態螺栓連結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從而在左右側壁和左右兩側的輔助箱 部件53之間具備左右兩側的第二空間部58。
即,傳動箱43的內部空間具備第一空間部56、輔助空間部57以及左右兩 側的第二空間部58。
如圖3~7、圖9以及圖10所示,傳動箱43在構成其搭乘駕駛部側的右側 壁的上部配置有與配置在HST12的端口塊36的輸出部連接的輸入部。而且,以 在其輸入部連接了端口塊36的輸出部的狀態下,在其右側壁的上部通過螺栓連 結裝備有HST12。
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配置成將構成其輸入側端部的右端部介由筒軸59 花鍵嵌合在作為與傳動箱43連接的外部設備A進行配置的HST12的輸出軸34, 由此以輸出軸34的軸心為中心與輸出軸34一體旋轉。傳動箱43在其左側壁的 上部側配置有露出輸入軸44的構成與輸入側端部相反側的端部的左端部的第一 開口43A。
由此,在進行HST12的中立調節時,能夠通過觀察從第一開口43A露出的 輸入軸44的左端部,輕易地確認在將主變速桿17操作到中立位置的狀態下 HST12的輸出軸34是否停止。即,能夠輕易且可靠地進行HST12的中立調節。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與傳動箱43連接的外部設備A,也可以具備例如帶式 無級變速裝置、液壓機械式無級變速裝置(HMT)、帶式傳動機構、或者電動 馬達等。
接著,對傳動裝置13的變速器47相關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6、圖7、圖9以及圖10所示,變速器47配置成在傳動箱43的第一 空間部56的上部配備有:在進行跨越田埂的行駛時等使用的使用頻率最低的低 速傳動用的低速驅動齒輪60和低速從動齒輪61;作業行駛時等使用的使用頻率 比較高的中速傳動用的中速驅動齒輪62和中速從動齒輪63;作業行駛時或移動 行駛時等使用的使用頻率最高的高速傳動用的高速驅動齒輪64和高速從動齒輪 65;以能夠進行這些驅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的選擋操作的換擋機構66等,從而能 夠通過換擋機構66的選擋操作進行3級變速。
各驅動齒輪60,62,64通過將低速驅動齒輪60一體形成于花鍵嵌合在傳 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的筒軸59、將中速驅動齒輪62以及高速驅動齒輪64花 鍵嵌合在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從而以將其軸心作為中心與傳動裝置13的 輸入軸44一體旋轉的狀態裝備在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此外,以低速驅動 齒輪60位于輸入軸44的右端側、中速驅動齒輪62位于輸入軸44的左端側、 高速驅動齒輪64位于輸入軸44的中央側的狀態進行配置設定。即,傳動裝置 13的輸入軸44兼作變速器47的驅動軸,該變速器47的驅動軸以一體旋轉的狀 態支承各驅動齒輪60、62、64。
各從動齒輪61、63、65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外嵌裝備于相鄰配置在輸入 軸44的下方的從動軸45。此外,在它們的一端側具備與對應的驅動齒輪60、 62、64處于始終嚙合狀態的齒輪部61A、63A、65A,且在它們的另一端側作為 選擋用的連接部Ba具備花鍵轂部61B、63B、65B,構成與換擋機構66連接的 連接齒輪B。而且,將低速從動齒輪61以其齒輪部61A位于從動軸45的右端 側、且其花鍵轂部61B位于從動軸45的中央側的狀態配備在從動軸45的右端 側。此外,將中速從動齒輪63以其齒輪部63A位于從動軸45的中央側、且其 花鍵轂部63B位于從動軸45的左端側的狀態配置在從動軸45的中央側。進而, 將高速從動齒輪65以其齒輪部65A位于從動軸45的中央側、且其花鍵轂部65B 位于從動軸45的右端側的狀態配備在從動軸45的中央側。
換擋機構66配置成具備:以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的狀態配置在從動軸45 的第一花鍵軸部45A和第二花鍵軸部45B;花鍵嵌合在第一花鍵軸部45A的第 一換擋件67;花鍵嵌合在第二花鍵軸部45B的第二換擋件68;具備第一換擋件 操作用的第一叉部69A和第二換擋件操作用的第二叉部69B的撥叉69;能夠相 對滑動地支承撥叉69的左右朝向的變速支軸70;夾裝在撥叉69和變速支軸70 之間的位置保持用的棘爪機構71;將撥叉69沿左右方向滑動操作的操作臂72; 以及支承操作臂72的前后朝向的變速操作軸73等。
第一花鍵軸部45A一體形成在從動軸45的位于低速從動齒輪61和高速從 動齒輪65之間的右側部位。而且,配置成通過在其左右兩側鄰接有低速從動齒 輪61的花鍵轂部61B和高速從動齒輪65的花鍵轂部65B,從而以低速用和高 速用的兩個從動齒輪61、65為連接對象的狀態。
第二花鍵軸部45B配置成能夠拆裝地花鍵嵌合在從動軸45的左端部的花鍵 轂74。而且,配置成通過在其右側鄰接有中速從動齒輪63的花鍵轂部63B,從 而僅以中速從動齒輪63為連接對象的狀態。
第一換擋件67以及第二換擋件68配置成隨著撥叉69在變速支軸70的軸 上沿變速支軸70滑動,將變速器47的變速狀態在低速傳動狀態、中速傳動狀 態和高速傳動狀態之間3級切換,其中,低速傳動狀態是用第一換擋件67將低 速從動齒輪61的花鍵轂部61B與從動軸45的第一花鍵軸部45A花鍵連接的傳 動狀態;中速傳動狀態是用第二換擋件68將中速從動齒輪63的花鍵轂部63B 與從動軸45的第二花鍵軸部45B花鍵連接的傳動狀態;高速傳動狀態是用第一 換擋件67將高速從動齒輪65的花鍵轂部65B與從動軸45的第一花鍵軸部45A 花鍵連接的傳動狀態。
如圖9以及圖10所示,棘爪機構71配置成通過配置在撥叉69的凹部69C 的球75和壓縮彈簧76以及在變速支軸70的外周面形成為環狀的3個卡合槽 70A、70B、70C等,將撥叉69卡合保持在與變速器47的低速傳動狀態對應的 低速位置、與變速器47的中速傳動狀態對應的中速位置以及與變速器47的高 速傳動狀態對應的高速位置。
如圖3~5、圖9以及圖10所示,變速器47的操作臂72以變速操作軸73 的軸心為中心在左右方向擺動,并將其自由端部以允許撥叉69的相對位移的狀 態卡合于撥叉69。
變速操作軸73貫穿傳動箱43的前壁,在位于傳動箱43的內部的內端部具 備操作臂72,且在從傳動箱43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外端部具備連接臂77,將 操作臂72和連接臂77連動連結。
連接臂77的自由端部介由副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78與副變速桿18連 接,使得撥叉69的操作位置與副變速桿1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擺動操作連動地 將變更為與副變速桿18的操作位置相對應的位置。
即,變速器47以配置成作為副變速裝置發揮功能的狀態內置于傳動箱43。
由上述結構,變速器47以從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向從動軸45傳動的 狀態,跨連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和從動軸45進行裝備。而且,變速器47 配置成通過與副變速桿18的操作連動的換擋機構66的選擋操作,選擇與從動 軸45連動連結的從動齒輪61、63、65,從而將其傳動狀態擇一的切換到將來自 HST12的輸出軸34的動力介由低速驅動齒輪60以及低速從動齒輪61傳遞到從 動軸45的低速傳動狀態、介由中速驅動齒輪62以及中速從動齒輪63傳遞到從 動軸45的中速傳動狀態、介由高速驅動齒輪64以及高速從動齒輪65傳遞到從 動軸45的高速傳動狀態。
而且,在該變速器47中,將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兼用為變速器47的 驅動軸,因此與例如將另外配置的專用驅動軸與輸入軸44平行地設置的情況相 比,能夠省去從輸入軸44向驅動軸傳動的齒輪等傳動結構。其結果,通過簡化 傳動箱內的傳動結構,能夠實現制造的容易化、傳動裝置13的小型輕量化等。
此外,將能夠相對旋轉地支承各從動齒輪61、63、65,且能夠相對滑動地 支承第一換擋件67以及第二換擋件68的從動軸45配備在比輸入軸44還靠下 方的位置,由此能夠降低儲存在傳動箱43的潤滑油的液面高度,能夠減少傳動 箱43的油儲存量。其結果,能夠實現用于換油的作業時間的縮短、成本的削減 以及傳動裝置13的輕量化等。
進而,配置成將低速從動齒輪61和高速從動齒輪65這兩者作為配置在從 動軸45的第一花鍵軸部45A的連接對象,由此,與例如在從動軸45配置將低 速從動齒輪61作為連接對象的低速專用花鍵軸部以及將高速從動齒輪65作為 連接對象的高速專用花鍵軸部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變速器47的花鍵軸部以及 換擋件的裝備數量,此外,能夠縮短從動軸45的長度。其結果,能夠實現變速 器47的結構的簡化以及變速器47的小型輕量化、相對于傳動箱43的組裝性的 提高等。
除此之外,在各從動齒輪61、63、65中,將配置在離輸入軸44的輸入側 端部即右端部最遠的位置的中速從動齒輪63以其齒輪部63A位于從動軸45的 中央側且其花鍵轂部63B位于從動軸45的左端側的狀態裝備在從動軸45,由此, 與將該中速從動齒輪63以其齒輪部63A位于從動軸45的左端側且其花鍵轂部 63B位于從動軸45的中央側的反向狀態裝備在從動軸45的情況相比,能夠將與 該中速從動齒輪63嚙合連動的中速驅動齒輪62靠右配置。由此,能夠使輸入 軸44向左方伸出的長度短于從動軸45。此外,能夠使為了支承輸入軸44的左 端部而配備于傳動箱43的左側壁的軸承等軸支部79的位置偏移到在其下方為 了支承從動軸45的左端部而配備于傳動箱43的左側壁的軸承等軸支部80的右 側。其結果,通過使傳動裝置13的上部的左右寬度變窄,能夠實現傳動裝置13 的小型化。
而且,在輸入軸44,將各驅動齒輪60、62、64中的使用頻率最高的高速驅 動齒輪64配置在輸入軸44的中央側,將比該高速驅動齒輪64使用頻率低的低 速驅動齒輪60和中速驅動齒輪62配置在輸入軸44的軸端側,由此,能夠通過 為了支承輸入軸44的兩端部而配備在傳動箱43的左右側壁的左右兩側的軸承 等軸支部79,平衡性良好地承受將在使用使用頻率最高的高速驅動齒輪64的高 速傳動狀態下施加于輸入軸44的扭矩。即,能夠使施加于左右兩側的軸支部79 的扭矩均等或大致均等的時間變長,其結果,能夠抑制將使用頻率最高的高速 驅動齒輪64配備在輸入軸44的軸端側的情況下,產生由于施加于支承其軸端 側的一方的軸支部79的扭矩大于施加于另一方的軸支部79的扭矩的時間變長 而引起的其一方的軸支部79的耐久性降低而更換頻率變高的問題。
此外,在從動軸45,將各從動齒輪61、63、65中的使用頻率最低的低速從 動齒輪61配備在從動軸45的右端側,將比該低速從動齒輪61使用頻率高的中 速從動齒輪63和高速從動齒輪65配置在從動軸45的中央側,因此能夠將在使 用使用頻率高的中速從動齒輪63或高速從動齒輪65的中速傳動狀態以及高速 傳動狀態下施加于從動軸45的扭矩,通過為了支承從動軸45的兩端部而配備 在傳動箱43的左右側壁的左右兩側的軸承等的軸支部80來平衡性良好地承接。 即,能夠使施加于左右兩側的軸支部80的扭矩均等或大致均等的時間變長,其 結果,能夠抑制將使用頻率高的中速從動齒輪63和高速從動齒輪65中的任意 一方或雙方配置在從動軸45的軸端側的情況下產生的、由于施加于支承其軸端 側的一方的軸支部80的扭矩大于施加于另一方的軸支部80的扭矩的時間變長 而引起的其一方的軸支部80的耐久性降低而使得更換頻率變高的可能性。
順便一提,在該變速器47中,對于構成第二花鍵軸部45B的花鍵轂74, 例如,如果將形成于其外周面的用于與中速從動齒輪63連接的各花鍵74a形成 為跨連花鍵轂74的兩端的長度,則在將花鍵轂74花鍵嵌合在從動軸45時,能 夠無需考慮花鍵轂74的朝向地簡單地進行其花鍵嵌合。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無 論花鍵轂74的朝向如何,都能夠通過第二換擋件68的滑動順利進行與中速從 動齒輪63的連接操作的目的,需要在各花鍵74a的兩端部實施加工費高的倒角 加工,在實現加工費的削減的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在花鍵轂74中,僅在其外周面的一端側形成連接用的多個花鍵74a, 僅在這些花鍵74a的位于花鍵轂74的端部的一端部實施上述的倒角加工(參照 圖7以及圖10)。
由此,與在各花鍵74a的兩端部實施倒角加工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加工費 的削減,并且在將花鍵轂74花鍵嵌合在從動軸45時,能夠從花鍵轂74的外觀 輕易地識別出適于該花鍵嵌合的花鍵轂74的朝向,能夠防止在將花鍵轂74的 朝向弄錯的狀態下將花鍵轂74花鍵嵌合在從動軸45的誤組裝的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在以下的〔1〕~〔7〕對變速器47相關 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例示。
〔1〕變速器47也可以代替常嚙合式而配置成滑動嚙合(Sliding mesh)式, 例如,在以能夠相對滑動的狀態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地外嵌在從動軸45的筒 軸,具備各從動齒輪61、63、65以及與選擋操作用的換擋機構66連接的選擋 用的連接部,并將各從動齒輪61、63、65配置成以它們通過換擋機構66的操 作而一體滑動的狀態連接在換擋機構66的連接齒輪B,利用通過換擋機構66 進行的選擋操作,其變速狀態擇一地切換為低速驅動齒輪60和低速從動齒輪61 嚙合連動的低速傳動狀態、中速驅動齒輪62和中速從動齒輪63嚙合連動的中 速傳動狀態、高速驅動齒輪64和高速從動齒輪65嚙合連動的高速傳動狀態。
〔2〕變速器47也可以代替常嚙合式而配置成滑動嚙合式,例如,將各從 動齒輪61、63、65以各自能夠相對滑動的狀態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地裝備在 從動軸45,且,在各從動齒輪61、63、65具備與選擋操作用的換擋機構66連 接的選擋用的連接部,將各從動齒輪61、63、65配置成連接在換擋機構66的 連接齒輪B,并且將各從動齒輪61、63、65以它們通過換擋機構66的操作而一 體滑動的狀態連接在換擋機構66,利用通過換擋機構66進行的選擋操作,其變 速狀態擇一地切換為,低速驅動齒輪60和低速從動齒輪61嚙合連動的低速傳 動狀態、中速驅動齒輪62和中速從動齒輪63嚙合連動的中速傳動狀態、高速 驅動齒輪64和高速從動齒輪65嚙合連動的高速傳動狀態。
〔3〕變速器47也可以代替常嚙合式而配置成例如同步嚙合式 (Synchromesh),該同步嚙合式在各從動齒輪61,63,65的花鍵轂部61B、63B、 65B和與它們相鄰的第一花鍵軸部45A或第二花鍵軸部45B之間具備使它們的 周速度同步的同步部。
〔4〕變速器47也可以代替3級變速式而配置成例如能夠切換為作業行駛 用的低速傳動狀態和移動行駛用的高速傳動狀態的2級變速式。此外,也可以 配置成具備比低速傳動狀態低速的微速傳動狀態等而能夠進行4級以上的切換 的多級變速式。
〔5〕對于變速器47,也可以代替將各從動齒輪61、63、65作為能夠通過 換擋機構66進行選擋操作的連接齒輪B裝備在從動軸45的結構,配置成將各 驅動齒輪60、62、64作為能夠通過換擋機構66進行選擋操作的連接齒輪B裝 備在輸入軸44的結構。而且,在該結構中,也可以配置成將輸入軸44相鄰配 備在從動軸45的下方。
〔6〕變速器47的第一花鍵軸部45A也可以由能夠拆裝地花鍵嵌合在從動 軸45的花鍵轂構成。此外,也可以將變速器47的第二花鍵軸部45B一體形成 在從動軸45。
〔7〕對于輸入軸44或從動軸45的各驅動齒輪60、62、64以及各從動齒 輪61、63、65的配置,可以根據各齒輪60~65的使用頻率來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低速驅動齒輪60以及低速從動齒輪61的使用頻率高的情況下,也可 以將低速驅動齒輪60以及低速從動齒輪61配置在輸入軸44或從動軸45的中 央側。此外,在高速驅動齒輪64以及高速從動齒輪65的使用頻率低的情況下, 也可以將高速驅動齒輪64以及高速從動齒輪65配置在輸入軸44或從動軸45 的軸端側。
接著,對從傳動裝置13的變速器47的從動軸45向側離合器軸46進行傳 動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6~11所示,從動軸45在其中央部的中速從動齒輪63和高速從動齒 輪65之間的部位以從動軸45和輸出齒輪81一體旋轉的方式花鍵嵌合有作為變 速器47的輸出旋轉體81發揮功能的小徑的輸出齒輪81。側離合器軸46配備在 傳動箱43的第一空間部56的上下中間部。而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中間位置, 以側離合器軸46和傳動齒輪82不能相對滑動的狀態一體旋轉地花鍵嵌合有與 輸出齒輪81嚙合連動的作為傳動旋轉體82的大徑的傳動齒輪82。即,將從從 動軸45跨連至側離合器軸46的傳動結構配置成利用輸出齒輪81以及傳動齒輪 82進行傳動的齒輪傳動式,從而使由變速器47變速后的動力從從動軸45減速 傳遞到側離合器軸46。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從從動軸45跨連至側離合器軸46的 傳動結構也可以代替齒輪傳動式而由以下構件配置成例如鏈傳動式,包括:作 為輸出旋轉體81配置在從動軸45的小徑的鏈輪;作為傳動旋轉體82配置在側 離合器軸46的大徑的鏈輪;以及跨連并卷繞在這些鏈輪的傳動鏈。此外,也可 以由以下構件配置成帶傳動式,包括:作為輸出旋轉體81配置在從動軸45的 小徑的帶輪;作為傳動旋轉體82配置在側離合器軸46的大徑的帶輪;以及跨 連并卷繞在這些帶輪的傳動帶。進而,例如,也可以將輸出旋轉體81一體形成 在從動軸45或者以與從動軸45一體旋轉的方式介由鍵銷連結在從動軸45。另 一方面,例如,也可以將傳動旋轉體82一體形成在側離合器軸46或者以與側 離合器軸46一體旋轉的方式介由鍵銷連結在側離合器軸46或者甚而以能夠相 對旋轉的方式外嵌在側離合器軸46。
接著,對傳動裝置13的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相關結構進行說 明。
如圖6~9以及圖11~13所示,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分別具備:將從傳 動齒輪82向對應的履帶7的傳動連通/切斷的嚙合式側離合器83、將對應的履 帶7進行制動的多片式側制動器84。而且,在以將傳動齒輪82為中心而呈左右 對稱的方式將傳動齒輪82夾在中間的狀態下左右分散配備在側離合器軸46的 軸上,從而使左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介由左側的傳動機構49以及左側的 行駛驅動軸50而作用于左側的履帶7,并且右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介由右 側的傳動機構49以及右側的行駛驅動軸50而作用于右側的履帶7。
各側離合器83具備:以能夠通過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相對于側 離合器軸46進行的滑動來進行拆裝的狀態,能夠相對旋轉地外嵌在側離合器軸 46的筒軸85;在一側端具備嚙合部86A的移動側旋轉體86;具備被嚙合部87A 的固定側旋轉體87;朝向嚙合部86A和被嚙合部87A相嚙合的連通位置對移動 側旋轉體86施力的壓縮彈簧88;在連通位置對移動側旋轉體86進行止擋的由 C字形的擋圈構成的止動件89;以及承接壓縮彈簧88的一端部的彈簧座90等。 而且,對應的移動側旋轉體86通過壓縮彈簧88的作用而滑動到連通位置,由 此切換為移動側旋轉體86的嚙合部86A和固定側旋轉體87的被嚙合部87A相 嚙合的傳動狀態,且,通過對抗壓縮彈簧88的作用而滑動到切斷位置,由此切 換為解除移動側旋轉體86的嚙合部86A和固定側旋轉體87的被嚙合部87A的 嚙合的切斷狀態。
各筒軸85在接近傳動齒輪82的內端側具備大徑的第一花鍵軸部85A。此 外,在遠離傳動齒輪82的外端側具備小徑的第二花鍵軸部85B。而且,位于第 一花鍵軸部85A的內端的臺階部85C作為彈簧座90發揮功能。此外,在第二花 鍵軸部85B的外端部形成有供止動件89能夠拆裝地外嵌的環狀的卡合槽85D。
各移動側旋轉體86配置成它們的內周部作為能夠相對滑動地花鍵嵌合在筒 軸85的第二花鍵軸部85B的花鍵轂部86B而發揮功能。此外,在形成它們的外 周部的輪輞部86C(推壓部的一例。以下也稱為“推壓部86C”。)的外端側的 內周部分沿周向以一定齒距形成多個內齒,由此輪輞部86C的內周部分作為嚙 合部86A發揮功能。
各固定側旋轉體87由具備多個外齒的正齒輪構成,其外周部作為被嚙合部 87A而發揮功能。而且,各固定側旋轉體87以與筒軸85相鄰的狀態花鍵嵌合 在側離合器軸46的比對應的筒軸85還靠軸端側的兩端部位,使得各固定側旋 轉體87以能夠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通過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的滑動 進行拆裝的狀態與側離合器軸46一體旋轉。由此,各固定側旋轉體87配置成 作為在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83介由側離合器軸46與傳動齒輪82一體旋轉的驅 動側旋轉體而發揮功能的狀態。
如圖11~13所示,在各側離合器83,將移動側旋轉體86、壓縮彈簧88、 止動件89以及彈簧座90,以移動側旋轉體86和壓縮彈簧88左右并列位于止動 件89和彈簧座90之間的配置、且以移動側旋轉體86能夠在側離合器軸46的 軸心方向上相對于筒軸85進行滑動的狀態與筒軸85一體旋轉地裝備在筒軸85 的外周部,使筒軸85、移動側旋轉體86、壓縮彈簧88、止動件89以及彈簧座 構成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與側離合器軸46能夠拆裝地一體滑動的滑 動單元91。
各滑動單元91作為構成部件之一,以與筒軸85一體旋轉的狀態具備作為 與對應的履帶7連動連結的連動旋轉體的驅動齒輪92(連動旋轉體的一例。以 下也稱為“連動旋轉體92”。)。由此,各滑動單元91所具備的移動側旋轉體 86配置成作為在各側離合器83介由筒軸85與驅動齒輪92一體旋轉的從動側旋 轉體而發揮功能的狀態。
側離合器軸46的軸上的傳動齒輪82和左右兩側的滑動單元91之間,夾裝 有在它們之間承接沿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的作用力的止推套環93。
各側制動器84配置成具備:與滑動單元91一體旋轉的制動輪轂94;外嵌 在制動輪轂94的多個隔板95;與多個隔板95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交 替配置的多個制動盤96和單個壓板97;以及支承多個制動盤96和單個壓板97 的制動器外殼98等。
各制動輪轂94外嵌裝備在對應的滑動單元91,作為其構成部件之一。而且, 以能夠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進行滑動的狀態與滑動單元91一體旋轉 地支承多個隔板95。
各制動器外殼98以包圍隔板95以及制動盤96等的大致筒狀,一體形成在 傳動箱43的左右側壁的上下中間部位。而且,將多個制動盤96和單個壓板97 以能夠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進行滑動的狀態不能旋轉地進行支承。此 外,在它們的內端部位具備承接部98A,承接沿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向傳動箱 43的內部側滑動的隔板95以及制動盤96。
各滑動單元91具備與筒軸85一體旋轉的花鍵轂99。各花鍵轂99構成共用 零件,其中,位于傳動箱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內端側作為驅動齒輪92發揮 功能且位于傳動箱內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側的外端側作為制動輪轂94發揮功能。 而且,在驅動齒輪側的內周面,具備花鍵孔部99A,外嵌在配置于對應的筒軸 85的內端側的第一花鍵軸部85A,且,在制動輪轂側的內周面,具備擴徑部99B, 與筒軸85之間形成壓縮彈簧用的收納空間100。
各筒軸85的第一花鍵軸部85A形成為從筒軸85的臺階部85C跨連至大徑 側的軸端的長度。而且,在大徑側的軸端部的第一花鍵軸部85A的外周側具備 凹入形成為大致環狀的卡合部85E,且在該卡合部85E能夠拆裝地外嵌裝備有C 字形的擋圈101。
對于各花鍵轂99,其花鍵孔部99A形成為從擋圈101跨連至臺階部85C的 長度,且擴徑部99B形成為從臺階部85C跨連至制動輪轂側的轂端(遠離擋圈 101一側的轂端)的長度。
各移動側旋轉體86在它們的花鍵轂部86B和輪輞部86C之間形成有允許花 鍵轂99的制動輪轂側的端部卡入的環狀的凹部86D。由此,在使各移動側旋轉 體86移動到花鍵轂側的情況下,它們的花鍵轂部86B的內端側卡入對應的花鍵 轂99的擴徑部99B,且輪輞部86C的內端側外嵌在花鍵轂99,從而輪輞部86C 的內端將外嵌配備在花鍵轂99的制動輪轂側的多個隔板95以及制動盤96介由 壓板97按壓向制動器外殼98的承接部98A。
即,各移動側旋轉體86的輪輞部86C配置成作為作用于對應的側制動器 84的隔板95以及制動盤96的推壓部86C而發揮功能的狀態。由此,各側制動 器84配置成:隨著對應的移動側旋轉體86對抗壓縮彈簧88的作用而從所述切 斷位置滑動向位于連通位置的相反方向的制動位置,從多個隔板95以及制動盤 96解除通過推壓部86C的作用進行的壓接的制動解除狀態切換為多個隔板95 以及制動盤96通過推壓部86C的作用進行壓接的制動狀態,且,隨著通過壓縮 彈簧88的作用從制動位置滑動向切斷位置,從制動狀態切換為制動解除狀態。
如圖2~8以及圖11~13所示,傳動箱43在其左右側壁的在側離合器軸46 的軸心方向上與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對置的部位,具備允許滑動單元91、隔 板95、制動盤96以及壓板97等通過的第二開口43B,且通過螺栓連結,以能 夠拆裝的方式具備堵住這些第二開口43B的罩構件102。
各罩構件102具備允許固定側旋轉體87通過的輔助開口102A,且通過螺 栓連結,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具備堵住該輔助開口102A的輔助罩構件103。各輔 助開口102A形成為以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形。各輔助罩構件103 以小徑部103B位于傳動箱43的內部側的狀態具備:內嵌于輔助開口102A的大 徑部103A以及與輔助開口102A之間形成環狀的空間104(以下也稱為“油腔 104”。)的小徑部103B。而且,在其小徑部103B具備支承側離合器軸46的 端部的軸承等軸支部105。
各滑動單元91以移動側旋轉體86的輪輞部86C與配置罩構件102的環狀 空間104對置的狀態裝備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上。各罩構件102在它們的環狀 空間104以能夠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上進行滑動的狀態嵌入裝備有對移 動側旋轉體86進行滑動操作的環狀的活塞106。而且配置成環狀的空間104作 為活塞操作用的油腔104發揮功能的狀態。
各活塞106配置成通過轉向用的閥單元107的工作而沿側離合器軸46的軸 心方向滑動,并通過該滑動,沿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方向滑動操作對應的移動 側旋轉體86。具體而言,隨著油腔104由于閥單元107的工作而升壓,沿側離 合器軸46的軸心滑動到側離合器軸46的中央側,并通過該滑動,對抗壓縮彈 簧88的作用,將對應的移動側旋轉體86從連通位置滑動操作到切斷位置,之 后,從切斷位置滑動操作到制動位置。此外,隨著油腔104由于閥單元107的 工作而減壓,沿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滑動到側離合器軸46的軸端側,并通過 該滑動,通過壓縮彈簧88的作用,將對應的移動側旋轉體86從制動位置滑動 操作到切斷位置,之后,從切斷位置滑動操作連通位置。
轉向用的閥單元107以基于操縱桿16的左右方向上的擺動操作來切換工作 狀態的方式介由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連接在操縱桿16。具體而言,在 操縱桿16位于中立位置的狀態下,維持將對于各活塞106的操作壓進行減壓的 減壓狀態。操縱桿16從中立位置向左方擺動操作,則從減壓狀態切換為將對于 左側的活塞106的操作壓進行升壓的左升壓狀態。操縱桿16從中立位置向右方 擺動操作,則從減壓狀態切換為將對于右側的活塞106的操作壓進行升壓的右 升壓狀態。操縱桿16擺動操作到中立位置,則從左升壓狀態或右升壓狀態切換 為減壓狀態。
根據該結構,通過將操縱桿16保持在中立位置,能夠將轉向用的閥單元107 維持在減壓狀態,由此,能夠將各移動側旋轉體86維持在連通位置,結果,能 夠將行駛狀態維持在對左右兩側的履帶7進行等速驅動的直行狀態。此外,通 過將操縱桿16從中立位置向左方擺動操作,能夠將轉向用的閥單元107從減壓 狀態切換為左升壓狀態,由此,能夠將右側的移動側旋轉體86維持在連通位置, 并且使左側的移動側旋轉體86從連通位置滑動到切斷位置或制動位置,結果, 能夠將行駛狀態從直行狀態切換為使左側的履帶7從動或制動,使車體向左方 向回轉的左回轉狀態。相反,通過將操縱桿16從中立位置向右方擺動操作,能 夠將轉向用的閥單元107從減壓狀態切換為右升壓狀態,由此,能夠將左側的 移動側旋轉體86維持在連通位置,并且使右側的移動側旋轉體86從連通位置 滑動到切斷位置或制動位置,結果,能夠將行駛狀態從直行狀態切換為使右側 的履帶7從動或者制動,使車體向右方向回轉的右回轉狀態。而且,在左回轉 狀態或者右回轉狀態下,通過將操縱桿16擺動操作到中立位置,能夠將轉向用 的閥單元107從左升壓狀態或者右升壓狀態切換為減壓狀態,由此,能夠使位 于切斷位置或者制動位置的左右任意一方的移動側旋轉體86滑動到連通位置, 結果,能夠將行駛狀態從左回轉狀態或者右回轉狀態切換為直行狀態。
即,在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中,采用將各移動側旋轉體86兼用為側離 合器83和側制動器84這兩者的操作工具的兼用構造,能夠通過部件件數減少 實現結構簡化等,并且能夠使側離合器83和側制動器84適當地連動,由此, 能夠將基于左右兩側的履帶7的行駛狀態從直行狀態平穩地過渡到左回轉狀態 或右回轉狀態,或者從左回轉狀態或右回轉狀態平穩地過渡到直行狀態。
而且,由上述的結構,在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中,能夠從傳動箱43的 各開口43A,將移動側旋轉體86、固定側旋轉體87、隔板95以及制動盤96等 相對于內置在傳動箱43的側離合器軸46以及配置在傳動箱43的各制動器外殼 98進行拆裝。此外,用于對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進行操作的活塞106以及側 離合器軸用的軸支部105等能夠與閉塞各開口43A的罩構件102一起相對于傳 動箱43進行拆裝。由此,在進行更換移動側旋轉體86、固定側旋轉體87、隔 板95、制動盤96、活塞106以及軸支部105等的維護作業的情況下,通過從傳 動箱43拆卸各罩構件102,能夠毫不費力地輕易地分解傳動箱43。此外,在對 于固定側旋轉體87、活塞106以及軸支部105的維護作業中,通過從罩構件102 拆卸輔助罩構件103,能夠以通過罩構件102將移動側旋轉體86、隔板95以及 制動盤96等保持在傳動箱內的狀態進行對于固定側旋轉體87、活塞106以及軸 支部105的維護作業。
此外,將側離合器83的筒軸85、移動側旋轉體86、壓縮彈簧88、止動件 89、彈簧座90;驅動齒輪92;以及側制動器84的制動輪轂94等作為能夠相對 于側離合器軸46一體拆裝的滑動單元91來進行單元化,由此,與將移動側旋 轉體86、壓縮彈簧88等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各自進行拆裝的情況相比,能夠 實現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的拆裝性的提高。
特別是,將移動側旋轉體86、壓縮彈簧88等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各自進 行拆裝的情況下,需要從狹窄的傳動箱43的各開口43A,以對抗壓縮彈簧88 的作用的較大的力,進行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的移動側旋轉體86、止動件89 等的拆裝,因此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的移動側旋轉體86、止動件89等的拆裝 變得困難。相對于此,對于該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而言,將移動側旋轉體86、 壓縮彈簧88等以進行了單元化的狀態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進行拆裝,因此只 要在作業區域不受限制的傳動箱43的外側相對于筒軸59進行對抗壓縮彈簧88 的作用而進行的移動側旋轉體86、止動件89等的拆裝即可,其結果,能夠大幅 提高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的移動側旋轉體86、止動件89等的拆裝性。
進而,在各滑動單元91中,與筒軸85一體旋轉的花鍵轂99是兼作驅動齒 輪92和制動輪轂94的通用部件,因此能夠通過刪減部件件數實現結構簡化以 及組裝性的提高等。此外,在其花鍵轂99的制動輪轂側的內周面具備擴徑部 99B,所述擴徑部99B與筒軸85之間形成壓縮彈簧用的收納空間100,由此能 夠將筒軸85、壓縮彈簧88以及花鍵轂99以在筒軸85的徑向上重疊的狀態進行 裝備。由此,能夠防止各滑動單元91在軸心方向上變長,結果,能夠實現側離 合器軸46的短小化,以及能夠通過使傳動裝置13的在上下中間部的左右寬度 變窄而實現傳動裝置13的小型化。
如圖11~13所示,各移動側旋轉體86在其花鍵轂部86B的止動件側的內 周面,形成有在移動側旋轉體86滑動到連通位置時允許止動件89進入的擴徑 部86E。各擴徑部86E形成為阻止止動件89從卡合槽85D脫離的大小。
由此,例如,在止動件89相對于各筒軸85的卡合槽85D的卡合不完全, 導致止動件89從卡合槽85D浮起的情況下,移動側旋轉體86通過壓縮彈簧88 的作用而滑動到連通位置時,該向連通位置的滑動通過與止動件89的接觸而被 阻止。即,止動件89相對于各筒軸85的卡合槽85D的組裝狀態能夠通過移動 側旋轉體86在該組裝后通過壓縮彈簧88的作用進行的滑動來容易進行判斷。 由此,在止動件89相對于各筒軸85的卡合槽85D的卡合不完全的情況下,能 夠立即改善其卡合。
此外,與不形成擴徑部86E的情況相比,能夠進一步縮短各滑動單元91的 在軸心方向上的長度,由此,能夠實現側離合器軸46的短小化,以及能夠通過 使傳動裝置13的在上下中間部的左右寬度變窄而實現傳動裝置13的小型化。
如圖7以及圖11~13所示,各固定側旋轉體87配置成:形成這些固定側 旋轉體87的被嚙合部87A的各外齒具有與移動側旋轉體86的嚙合部86A的嚙 合長度的2倍以上的齒寬。
由此,在由于固定側旋轉體87的被嚙合部87A的磨損而在其與移動側旋轉 體86的嚙合部86A之間產生間隙的情況下,通過拆卸輔助罩構件103以開放輔 助開口102A,并將利用該輔助開口102A從側離合器軸46拆卸的固定側旋轉體 87左右翻轉,之后從輔助開口102A重新組裝到側離合器軸46,從而能夠不用 更換固定側旋轉體87地消除固定側旋轉體87與移動側旋轉體86的嚙合部86A 之間的間隙。
即,能夠將固定側旋轉體87的壽命變為2倍,能夠削減側離合器制動單元 48所需的運行成本。
如圖2所示,在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油腔104,將傳動箱43中儲存的 潤滑用油作為工作用油,并通過第二液壓泵109的工作介由轉向用的閥單元107 進行供給。轉向用的閥單元107具備:基于操縱桿1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操作來 切換對于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油腔104的油的流動的切換閥110,以及基 于操縱桿16的操作來變更對于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油腔104的 安全壓力的可變安全閥111等。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在以下的〔1〕~〔17〕對涉及一對側離 合器制動單元48等的轉向的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例示。
〔1〕一對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也可以配置成基于左右擺動式的中立復位 型轉向專用操作桿或轉向盤等的操作來切換工作狀態。
〔2〕一對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也可以配置成例如,通過電動缸的工作來 切換側離合器83以及側制動器84的工作狀態的電動式側離合器制動單元等。
〔3〕也可以配置成代替一對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而僅具備一對側離合器 83。
〔4〕也可以配置成將一對側離合器83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上不夾持傳動 旋轉體82地左右并列配備,對來自側離合器軸46的動力進行連通/切斷,并將 傳動旋轉體82配備在側離合器軸46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側。
〔5〕一對側離合器83也可以配置成移動側旋轉體86作為驅動側旋轉體發 揮功能,固定側旋轉體87作為從動側旋轉體發揮功能。
〔6〕也可以配置成將側離合器軸46固定裝備,使一對側離合器83在側離 合器軸46的軸上對從傳動旋轉體82向對應的連動旋轉體92的傳動進行連通/ 切斷。
〔7〕各滑動單元91可以配置成移動側旋轉體86以與傳動旋轉體82相鄰 的方式配備在側離合器軸46的軸上,并且,傳動旋轉體82兼用為具備被嚙合 部87A的固定側旋轉體87,而且,具備嚙合部86A的移動側旋轉體86兼用為 連動旋轉體92,從而通過刪減部件件數的來實現結構簡化等。此外,也可以代 替傳動旋轉體82兼用為固定側旋轉體87的結構,配置成將能夠拆裝地外嵌在 側離合器軸46的固定側旋轉體87以與傳動旋轉體82一體旋轉的狀態卡合連結 在傳動旋轉體82。
〔8〕各滑動單元91可以配置成分別具備驅動齒輪92和制動輪轂94。此外, 作為其構成部件,也可以不包含驅動齒輪92和制動輪轂94中的任意一方或者 雙方。
〔9〕對于各滑動單元91而言,也可以配置成將兼作驅動齒輪92和制動輪 轂94的花鍵轂99一體形成在筒軸85。此外,也可以配置成在筒軸85一體形成 有驅動齒輪92和制動輪轂94中的任意一方。
〔10〕也可以配置成在各滑動單元91不具備收納空間100,而在筒軸85的 軸心方向上并列配置壓縮彈簧88和花鍵轂99。
〔11〕也可以在各筒軸85形成作為在連通位置止擋移動側旋轉體86的止 動件89而發揮功能的臺階部。此外,各移動側旋轉體86也可以不具備允許止 動件89的進入的擴徑部86E。
〔12〕也可以通過外嵌固定在各筒軸85的C字形的擋圈來構成對壓縮彈簧 88的一端部進行承接的彈簧座90。此外,也可以配置成花鍵轂99的內周面的 位于花鍵孔部99A和擴徑部99B的交界處的臺階部作為彈簧座90而發揮功能。
〔13〕作為各固定側旋轉體87,也可以采用具有相同于與移動側旋轉體86 的嚙合部86A的嚙合長度的齒寬的正齒輪等。
〔14〕也可以配置成在罩構件102不具備輔助開口102A和輔助罩構件103。
〔15〕也可以配置成在傳動箱43和各罩構件102之間具備軸支部105。
〔16〕也可以配置成在傳動箱43具備滑動操作各移動側旋轉體86的環狀 的活塞106合活塞操作用的油腔104。
〔17〕作為連動旋轉體92,也可以代替驅動齒輪92而具備驅動鏈輪或驅動 帶輪。
接著,對與傳動裝置13的駐車制動器112相關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圖5~7以及圖11所示,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以位于搭乘駕駛 部側的右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所具備的側制動器84作為駐車制動器112 而發揮功能的方式將右側的側制動器84介由駐車制動器用的操作機構113以及 駐車制動器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14連接到制動踏板19。
駐車制動器用的操作機構113具備:以作用于壓板97的方式內嵌在右側的 罩構件102的環狀的操作構件115;將操作構件115以側離合器軸46的軸心為 中心進行轉動操作的制動操作軸116;連結在制動操作軸116的右端部的連接臂 117;以及以將操作構件115的轉動變換為操作構件115的左右方向上的滑動的 方式形成在右側的罩構件102和操作構件115之間的滑動式凸輪機構118等。
駐車制動器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14將駐車制動器用的操作機構113的連 接臂117的自由端部連接在制動踏板19。而且,通過該連接,如果進行制動踏 板19的從踏入解除位置向踏入位置的踏入操作,則制動操作軸116與該操作連 動地正轉,操作構件115與該正轉連動地正轉并且向左方向滑動,按壓右側的 壓板97,由此,右側的側制動器84從制動解除狀態切換為制動狀態。此外,如 果進行從制動踏板19的踏入位置向踏入解除位置的踏入解除操作,則制動操作 軸116與該操作連動地逆轉,操作構件115與該逆轉連動地逆轉并且向右方向 滑動,解除對右側的壓板97的按壓,由此,右側的側制動器84從制動狀態切 換為制動解除狀態。
對于制動踏板19,如果進行朝向踏入位置的踏入操作,則通過與該操作連 動的保持機構(未圖示)的作用,能夠對抗朝向踏入解除位置的彈簧施力而將 位置保持在踏入位置。此外,如果在該位置保持狀態下進行制動踏板19的踏入 操作,則通過與該操作連動的保持機構的作用,能夠解除制動踏板19在踏入位 置的位置保持,能夠進行利用彈簧施力的從制動踏板19的踏入位置到踏入解除 位置的踏入解除操作。
即,在將操縱桿16保持在中立位置的直行狀態下,通過將制動踏板19踏 入操作到踏入位置,能夠將制動踏板19保持在踏入位置,并且能夠將右側的側 制動器84從制動解除狀態切換為制動狀態并保持,能夠使基于右側的側制動器 84的制動力介由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作用到左右兩側的履帶7。其 結果,能夠使右側的側制動器84作為駐車制動器112發揮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在以下的〔1〕~〔4〕對駐車制動器112 相關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例示。
〔1〕可以配置成左側的側制動器84作為駐車制動器112發揮功能。此外, 也可以配置成左右兩側的側制動器84作為駐車制動器112發揮功能。
〔2〕可以配置成裝備有介由左右兩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對左右兩側 的履帶7進行制動的專用的駐車制動器112。
〔3〕駐車制動器用的操作機構113也可以配置成通過截斷通電來將右側的 側制動器84從制動解除狀態切換為制動狀態的電氣式操作機構或通過減壓將右 側的側制動器84從制動解除狀態切換為制動狀態的液壓式操作機構。
〔4〕也可以代替制動踏板19,裝備能夠在駐車位置和駐車解除位置進行位 置切換保持的制動器桿或駐車制動器操作用的開關等。
接著,對傳動裝置13中的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以及左右兩側的行駛驅 動軸50相關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9以及圖14所示,傳動箱43在側離合器軸46和左右兩側的行駛 驅動軸50之間的位置,以跨連第一空間部56和對應的第二空間部58的左右朝 向的姿勢配備有左右兩側的中繼軸119。而且,在其主箱部件52的左右側壁具 備軸承等第一軸支部120,所述軸承支承對應的中繼軸119的位于傳動箱43的 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內端部。此外,在各輔助箱部件53具備軸承等第二軸支部 121,所述軸承支承對應的中繼軸119的位于傳動箱43的左右兩端側的外端部。 由此,能夠以支承各中繼軸119的兩端部的雙支承狀態穩定性良好且能夠旋轉 地支承各中繼軸119。
各傳動機構49具備:在位于傳動箱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的第一空間部 56跨連側離合器軸46和對應的中繼軸119的第一傳動部122;在位于傳動箱43 的左右兩端側的左右兩側的第二空間部58跨連對應的中繼軸119和行駛驅動軸 50的第二傳動部123。而且,配置成在第一傳動部122位于第二傳動部123的 上方的狀態下,以傳動齒輪82為中心呈左右對稱。
各第一傳動部122具備:配置在對應的滑動單元91的驅動齒輪92;以及比 該驅動齒輪92直徑大且與對應的中繼軸119一體旋轉的從動齒輪124(從動旋 轉體的一例),并且是這些齒輪92、124嚙合連動的齒輪連動式傳動機構,作 為將途經對應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動力進行減速的第一減速部而發揮功 能。各從動齒輪124花鍵嵌合在位于第一空間部56的中繼軸119的內端部。
各第二傳動部123具備:一體形成在對應的中繼軸119的作為驅動旋轉體 的小徑的驅動齒輪(驅動旋轉體的一例)125;與對應的行駛驅動軸50一體旋 轉的作為從動旋轉體的大徑的從動齒輪(從動旋轉體的一例)126,并且是這些 齒輪125、126嚙合連動的齒輪連動式傳動機構,作為從對應的第一傳動部122 向行駛驅動軸50進行減速傳動的第二減速部而發揮功能。
即,各傳動機構49作為將途經對應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動力分兩步 減速并傳遞到對應的行駛驅動軸50的減速機構而發揮功能。
傳動箱43在其主箱部件52的左右側壁具備軸承等支承部127,所述軸承以 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對應的從動齒輪126的主箱部件側的轂部126A。此外,在 各輔助箱部件53具備軸承等支承部128,所述軸承等支承部128以能夠旋轉的 方式支承對應的從動齒輪126的輔助箱部件側的轂部126B。由此,能夠以支承 各從動齒輪126的兩端部的雙支承狀態穩定性良好且能夠旋轉地支承各從動齒 輪126。
各從動齒輪126在它們的中心部具備能夠使各從動齒輪126與對應的行駛 驅動軸50連動連結的作為花鍵嵌合部的花鍵孔部126C。各行駛驅動軸50在它 們的傳動箱側的端部具備能夠使各行駛驅動軸50與對應的從動齒輪126連動連 結的作為花鍵嵌合部50A的花鍵軸部。由此,能夠將對應的從動齒輪126和行 駛驅動軸50以能夠通過在行駛驅動軸50的軸心方向上的滑動進行拆裝的狀態 連動連結。
各行駛驅動軸50在它們的外端部以花鍵嵌合的狀態防脫固定有對應的履帶 7的驅動鏈輪129。各驅動軸箱51以能夠旋轉且不能在行駛驅動軸50的軸心方 向上滑動的方式支承對應的行駛驅動軸50。
各輔助箱部件53具備:供與從動齒輪126連動連結的行駛驅動軸50穿過 的開口53A;以及以能夠拆裝的方式供對應的驅動軸箱51的配置在傳動箱側的 端部的法蘭部51A螺栓連結的被連結部53B。
由上述結構,在對配置在各第二空間部58的各傳動機構49的第二傳動部 123等進行維護的情況下,通過解除各輔助箱部件53相對于主箱部件52的的螺 栓連結,使各輔助箱部件53從主箱部件52的左右側壁分離到主箱部件52的橫 向外方,從而能夠在將各第二傳動部123的驅動齒輪125以及從動齒輪126留 在主箱部件52的各凹入部52A的狀態下,將行駛驅動軸50以及驅動軸箱51與 各輔助箱部件53一起從主箱部件52拆卸。由此,與將主箱部件52左右分離的 情況相比能夠省去麻煩,能夠比較簡單地使各第二傳動部123露出。其結果, 能夠容易地進行對各第二傳動部123等的維護,特別是從動齒輪126或者輔助 箱部件側的第二軸支部(軸承)121或支承部(軸承)128的更換等維護。
而且,在使各第二傳動部123露出的狀態下,也能夠將各中繼軸119以及 各第二傳動部123的驅動齒輪125或從動齒輪126通過主箱部件側的各第一軸 支部120或各支承部127穩定地支承在主箱部件52的各凹入部52A中的適當位 置。由此,在進行行駛驅動軸50相對于從動齒輪126的花鍵嵌合以及通過輔助 箱部件側的第二軸支部121或支承部128進行的中繼軸119和從動齒輪126的 支承等的同時,能夠容易地進行將各輔助箱部件53螺栓連結在主箱部件52的 左右側壁的組裝作業。
此外,在從傳動箱43拆卸各驅動軸箱51的情況下,通過解除各驅動軸箱 51相對于各輔助箱部件53的螺栓連結,使各驅動軸箱51從對應的輔助箱部件 53的被連結部53B分離到輔助箱部件53的橫向外方,從而能夠從傳動箱43簡 單地將行駛驅動軸50與各驅動軸箱51一起進行拆卸。相反,在將各驅動軸箱 51裝配到傳動箱43的情況下,通過將各行駛驅動軸50花鍵嵌合在對應的從動 齒輪126,能夠使驅動軸箱51穩定地位于相對于各輔助箱部件53的適當位置。 由此,能夠簡單地進行各驅動軸箱51相對于各輔助箱部件53的螺栓連結,通 過該連結,能夠將對應的行駛驅動軸50和從動齒輪126維持在花鍵嵌合狀態。
即,容易地進行各行駛驅動軸50以及各驅動軸箱51相對于傳動箱43的拆 裝。其結果,在輸送傳動裝置13的情況下,通過從傳動箱43拆卸各行駛驅動 軸50以及各驅動軸箱51,能夠使傳動裝置13處于消除了各行駛驅動軸50以及 各驅動軸箱5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伸出的緊湊狀態,能夠在輸送方面變得有利。 此外,通過將各行駛驅動軸50以及各驅動軸箱51替換成長度不同的構件,能 夠在使用相同的傳動裝置13的同時,根據機種等容易地變更左右兩側的履帶7 的胎面寬度。
進而,通過左右對稱地配置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能夠使在左右兩側的 各傳動機構49上使用的各驅動齒輪92、125、各從動齒輪124、126以及中繼軸 119等成為通用部件。由此,能夠實現部件管理的容易化,以及由于使各傳動機 構49的組裝工序等變得相同而帶來的組裝性的提高等。
除此之外,通過在相對于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傳動方向下游側配置作 為減速機構發揮功能的傳動機構49,能夠減輕施加在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 扭矩,能夠容易地進行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操作。此外,該結構是在輸入 軸44和變速器47之間不具備減速機構的結構,并且能夠在左右兩側的行駛驅 動軸50產生較大的扭矩。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省略圖示,但各傳動機構49可以配置成將與對應的中 繼軸119一體旋轉的第二傳動部123的驅動齒輪125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外嵌裝 備在中繼軸119。此外,也可以配置成在傳動箱43以左右朝向的方式固定裝備 有單個中繼軸119,并在該中繼軸119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外嵌裝備有筒軸, 在筒軸一體形成有第一傳動部122的從動齒輪124和第二傳動部123的驅動齒 輪125。
如圖3~6、圖8以及圖14所示,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左右兩側的 行駛驅動軸50以及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51分別配置成能夠左右通用的左右相 同形狀的通用部件。由此,與將左右兩側的輔助箱部件53、左右兩側的行駛驅 動軸50以及左右兩側的驅動軸箱51分別單獨配置成具有左右特有的形狀的情 況相比,能夠實現部件管理的容易化等,并且能夠防止左右兩側的組裝錯誤。
接著,對傳動裝置13的傳動箱43相關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圖6、圖8以及圖9所示,傳動箱43在其底部的位于左右兩側的 第二傳動部123之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側部位,具備使該左右方向的中央側部 位向左右兩側的第一傳動部122靠近的上朝向的凹部43C,該底部形成為逆U 字形。此外,該凹部43C的凹入端側形成為位于傳動箱43的底部的左右兩側的 行駛驅動軸50之間,并跨連至主箱部件52的左右側壁。由此,在泥深的作業 地上行駛時,能夠順利地進行與傳動箱43接觸的泥等的去泥,能夠減輕作用于 傳動箱43的行駛阻力。此外,能夠以考慮了行駛驅動軸50的支承位置的適當 狀態有效地進行對于支承左右兩側的行駛驅動軸50的傳動箱43的底部的加強。
接著,對傳動裝置13的傳動相關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8、圖9以及圖15所示,傳動裝置13將各中繼軸119配置在相對于行 駛驅動軸50的前上方的位置。此外,將側離合器軸46配備在相對于各中繼軸 119的后上方的位置。由此,如圖15中用實線表示的那樣,在使用頻率高的前 進行駛時,施加在各中繼軸119的來自側離合器軸46的驅動力F1和來自各行 駛驅動軸50的驅動反力F2通過相互抵消垂直成分F1a、F2a而降低,并且介由 各中繼軸119的從動齒輪124和側離合器軸46的各驅動齒輪92、以及各中繼軸 119的驅動齒輪125和各行駛驅動軸50的從動齒輪126而分散到側離合器軸46 和各行駛驅動軸50。相反,如在圖15中用虛線表示的那樣,在使用頻率低的后 退行駛時,施加在各中繼軸119的驅動力F1和驅動反力F2通過相互抵消垂直 成分F1a、F2a而降低,并且僅施加在各中繼軸119。其結果,與配置成在使用 頻率高的前進行駛時驅動力F1和驅動反力F2僅施加在各中繼軸119的情況相 比,能夠減輕施加在支承各中繼軸119的各軸支部(軸承)120、121上的負荷, 能夠提高各軸支部120、121的耐久性。
如圖7、圖9以及圖15所示,傳動裝置13將變速器47的從動軸45配備在 相對于側離合器軸46的前上方的位置。此外,將兼作變速器47的驅動軸的輸 入軸44配備在相對于從動軸45的后上方的位置。由此,在圖15中用實線表示 的那樣,在使用頻率高的前進行駛時,施加在從動軸45的來自輸入軸44的驅 動力F3和來自側離合器軸46的驅動反力F4通過相互抵消垂直成分F3a、F4a 而降低,并且經由從動軸45的各從動齒輪61、63、65和輸入軸44的各驅動齒 輪60、62、64;以及從動軸45的輸出齒輪81和側離合器軸46的傳動齒輪82 分散到輸入軸44和側離合器軸46。相反,如在圖15中用虛線表示的那樣,在 使用頻率低的后退行駛時,施加在從動軸45的驅動力F3和驅動反力F4通過相 互抵消垂直成分F3a、F4a而降低,并且僅施加在從動軸45。其結果,與配置成 在使用頻率高的前進行駛時,驅動力F3和驅動反力F4僅施加在從動軸45的情 況相比,能夠減輕施加在支承從動軸45的各軸支部(軸承)80的負荷,能夠提 高各軸支部的耐久性。
如圖9以及圖15所示,傳動裝置13將側離合器軸46配置在比輸入軸44 以及各行駛驅動軸50還靠后方的位置。此外,將各中繼軸119配置在比從動軸 45還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夠抑制傳動裝置13的上下長度變長的情況,并且 能夠增大側離合器軸46和各中繼軸119之間的間距、以及各中繼軸119和各行 駛驅動軸50之間的間距。其結果,能夠增大側離合器軸46和各中繼軸119之 間的各驅動齒輪92和各從動齒輪124的減速比、以及各中繼軸119和各行駛驅 動軸50之間的各驅動齒輪125和各從動齒輪126的減速比,能夠在左右兩側的 行駛驅動軸50產生較大的扭矩。
接著,對與傳動裝置13有關的傳動箱43的周邊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5以及圖9所示,收割輸送裝置2如上所述,通過操縱桿16的向 前后方向的擺動操作,在覆蓋傳動裝置13的前方的作業位置和開放傳動裝置13 的前方的非作業位置之間進行升降位移。
傳動箱43將具備大徑的從動齒輪124的各中繼軸119配備在比輸入軸44、 從動軸45、側離合器軸46以及各行駛驅動軸50還靠前方的位置,由此使其前 壁的構成各中繼軸119的配置對應部位的下部側向前方鼓出。由此,形成為其 前壁的上部側比下部側向后方偏移的形狀。而且,在其前壁的上部側以左右并 列的狀態能夠拆裝地配備有過濾傳動箱內所儲存的油的濾油器130以及控制來 自該濾油器130的油的上述轉向用的閥單元107,其中,閥單元107位于構成搭 乘駕駛部側的右側。
轉向用的閥單元107裝備有在閥單元107的上部側從閥箱132的前壁向前 方突出的閥操作軸131。而且,在構成該閥操作軸131的突出端部的前端部,以 向構成搭乘駕駛部側的右側伸出的狀態裝備有與閥操作軸131一體運動的連接 臂133,其伸出端側介由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連接在操縱桿16。
如上所述,HST12配備在構成搭乘駕駛部側的傳動箱43的右側壁的上部, 并且以從變速箱30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狀態裝備有變速操作軸40。而且,在變 速操作軸40的作為突出端部的前端部配置的連接臂41介由主變速用的機械式 連接機構42連接在主變速桿17。
變速器47的變速操作軸73貫穿傳動箱43的前壁上的濾油器130的上方部 位,變速操作軸73的構成突出端部的前端部位于轉向用的閥單元107的前方。 而且,在該變速操作軸73的前端部,以向構成搭乘駕駛部側的右側伸出的狀態 裝備有與變速操作軸73一體運動的連接臂77,其伸出端側介由副變速用的機械 式連接機構78連接在副變速桿18。
駐車制動器112利用位于搭乘駕駛部側的右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所具 備的側制動器84來構成。而且,使駐車制動器用的操作機構113所具備的制動 操作軸116從位于搭乘駕駛部側的傳動箱43的右側壁向構成搭乘駕駛部側的右 外方突出,將配備在構成其突出端部的右端部的連接臂117介由駐車制動器用 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14連接在制動踏板19。
由上述結構,在進行濾油器130或轉向用的閥單元107的更換、或者轉向 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主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42以及副變速用的機械 式連接機構78的調整等維護作業的情況下,通過將收割輸送裝置2上升到非作 業位置,能夠開放濾油器130、轉向用的閥單元107、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 108、主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42以及副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78的前方, 能夠從它們的前方容易地進行上述維護作業。
此外,主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42、副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78、轉 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以及駐車制動器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14各自能夠 在搭乘駕駛部8和傳動箱43之間以極力縮短它們的連接長度的狀態配置。而且, 各變速操作軸40、73以及閥操作軸131向前方突出,由此能夠從它們的前方容 易地進行相對于這些操作軸40、73、131的主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42、副 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78、或者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的連接。
而且,變速器47的變速操作軸73位于濾油器130的上方,由此能夠不受 濾油器130阻礙地簡單地進行副變速桿18和變速器47的變速操作軸73之間的 介由副變速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78的連接。
進而,能夠通過向前方鼓出的傳動箱43的下部側,抑制泥土等附著在濾油 器130以及轉向用的閥單元107。此外,與將濾油器130以及轉向用的閥單元 107配備在傳動箱43的下部側的情況相比,能夠使進行濾油器130、轉向用的 閥單元107的更換等時的作業姿勢為不太費勁的舒適的姿勢。其結果,能夠提 高對濾油器130以及轉向用的閥單元107的維護性。
如圖1~5所示,傳動箱43在比轉向用的閥單元107還靠后方的位置具備 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而且,在覆蓋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構成左右兩側 的箱部分的左右兩側的罩構件102具備連通于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的油腔104的設置管道用的連接部102B。各連接部102B配備在比左右兩側的罩構件 102的濾油器130還靠下方的位置。轉向用的閥單元107在其左側的側壁具備用 于對左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設置管道的連接部107A,在其上側的側壁具 備用于對右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設置管道的連接部107B。而且,跨連傳動 箱側的連接部102B和閥單元側的連接部107A的左側液壓管134以不從閥單元 107的前壁向前方突出的狀態,途經濾油器130的下方設置到左側的側離合器制 動單元48。此外,將跨連傳動箱側的連接部102B和閥單元側的連接部107B的 右側的液壓管135以不從閥單元107的前壁突出的前方的狀態,途經閥單元107 的右側方設置到右側的側離合器制動單元48。
由此,在泥深的作業地上的作業行駛等中,能夠使側離合器制動單元用的 各液壓管134、135不容易受到來自作業地的泥等的阻力。其結果,能夠抑制這 些液壓管134、135被泥等按壓而變形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可能性。此外,左側的 液壓管134能夠以不會給濾油器130的拆裝帶來妨礙的狀態設置管道,右側的 液壓管135能夠以不會給通過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進行的操縱桿16和 閥操作軸131的連接帶來妨礙的狀態設置在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的后 方。即,能夠以不損害對濾油器130、轉向用的機械式連接機構108的維護性的 方式良好地設置側離合器制動單元用的各液壓管134、135。
如圖2、圖9以及圖16所示,傳動箱43在其主箱部件52的前壁的下部側 的內表面形成有油吸入口43D,所述油吸入口43D能夠通過第二液壓泵109的 工作,吸入儲存在傳動箱43的油。此外,在其主箱部件52的前壁形成有從油 吸入口43D跨連至濾油器130的油流入口130A的內部油路43E。由此,例如, 在傳動箱43形成能夠取出儲存在傳動箱43的油的油取出口,與將從該油取出 口跨連至濾油器130的油流入口130A的液壓管設置在傳動箱43的外部的情況 相比,能夠通過刪減部件件數實現管道設置結構的簡化以及管道設置所需工夫 的削減等。
油吸入口43D以及內部油路43E通過左箱構件54的與右箱構件55貼合的 貼合面54A,堵住在傳動箱43的右箱構件55的與左箱構件54貼合的貼合面55A 形成的槽55B,由此形成左箱構件54和右箱構件55的貼合面55A、55B。由此, 能夠使夾裝在左箱構件54和右箱構件55的貼合面55A、55B的墊片136形成為 與左箱構件54的貼合面54A的整個面接合的簡單形狀,而無需考慮形成在右箱 構件55的貼合面55A的槽55B的形狀。即,不需要具有在以下情況下必須配置 在墊片136的用于連通左箱構件側的槽和右箱構件側的槽的長孔,所述情況為: 例如通過在左箱構件54的貼合面54A和右箱構件55的貼合面55A這兩處凹入 形成的槽,以跨越左箱構件54和右箱構件55的的貼合面55A、55B的狀態,形 成油吸入口43D以及內部油路43E。其結果,能夠容易地確保對于左箱構件54 和右箱構件55的貼合面54A、55A的墊片136的密封性和墊片136的強度。
油吸入口43D在左右兩側的傳動機構49之間的第一空間部56,形成于轉 速最低的左右兩側的從動齒輪126之間。即,左右兩側的從動齒輪12在第一空 間部56中轉速最低,因此隨著驅動它們時的旋轉而產生的氣泡也減少,而且, 在離這些從動齒輪12最遠的位置的左右兩側的從動齒輪126之間形成油吸入口 43D,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隨著各從動齒輪126的旋轉而產生的氣泡與油一起從 油吸入口43D被吸入的不良情況的發生。
如圖3以及圖9所示,傳動箱43利用使其下部側向前方鼓出的結構,在其 前壁的濾油器130的下方部位形成有承接油并引導向傳動箱43的左側壁的導油 件43F。由此,在拆卸濾油器130時,能夠使從濾油器130的油流入口130A、 傳動箱43的內部油路43E等漏出的油沿著傳動箱43的左側壁流下。由此,與 該漏出的油遍及傳動箱43的前壁、左右側壁等大范圍流下的情況相比,能夠使 進行濾油器130的更換等之后的清潔作業變得容易。
如圖2、圖3、圖5~7以及圖10所示,傳動箱43具備將從作為液壓設備 的轉向用的閥單元107返回到傳動箱43的內部的油供給到從動軸45以及與從 動軸45相對旋轉的各從動齒輪61、63、65的潤滑用的油路137。潤滑用的油路 137包括:從轉向用的閥單元107跨連至傳動箱43的液壓管138,以及形成在 從動軸45的內部油路45C等。由此,即使在例如由于疏忽了對傳動箱43的油 的補給,導致儲存在傳動箱43的油的液面高度變得比各從動齒輪61、63、65 的下端低的情況下,也能夠將來自轉向用的閥單元107的油供給到各從動齒輪 61、63、65,能夠防止各從動齒輪61、63、65與從動軸45的熱粘。
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配置成將來自升降用的閥單元或者HST等液壓設備 的油介由潤滑用的油路45C等供給到從動軸45以及各從動齒輪61、63、65。
如圖4、圖6、圖7以及圖9所示,傳動箱43將配置在其后上部的輔助空 間部57形成為能夠內置作業裝置用的輔助傳動機構(未圖示)的形狀。而且, 在與具備其輸入用的第三開口43G的右側壁相反側的左側壁的規定位置,形成 有能夠輸出來自輔助傳動機構的輔助動力的第四開口43H,并且以能夠拆裝的 方式裝備有堵住該第四開口43H的蓋構件139。由此,在例如將該傳動裝置13 應用于采用自傳動裝置13的輸入軸44分支的動力從傳動箱43的第四開口43H 輸出而傳遞到作為作業裝置的一例的收割輸送裝置的結構的半喂入型聯合收割 機的情況下,通過在輔助空間部57內置用于對收割輸送裝置進行分配的輔助傳 動機構,能夠簡單地將傳動方式變更為適合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等的傳動結構。 即,能夠得到也適用于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等的通用性高的傳動裝置13。而且, 在適用于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等的情況下,能夠容易避免將從傳動箱43的第四 開口43H輸出的動力傳遞到作業裝置的作業傳動系統與構成對傳動裝置13輸入 動力系統的HST12等之間的干渉。除此之外,如上所述,變速器47的輸入軸 44的向左方伸出的長度比從動軸45短,在傳動裝置13的上部的左右寬度向右 變窄,由此,能夠在傳動裝置13的左上部側容易地確保作業傳動系統的配置空 間,其中,通過將從形成在傳動箱43的左側壁的上部側的第四開口43H輸出的 動力傳遞到作業裝置,所述作業傳動系統的配置空間通常配置在空間傳動裝置 13的左上部側。其結果,能夠促進傳動裝置13對于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的應用 等。
如圖1以及圖3~5所示,HST12在其箱主體35的上部以能夠拆裝地方式 裝備有濾油器140。而且,在將收割輸送裝置2上升到非作業位置的情況下,能 夠開放濾油器140的前方,由此,能夠從其前方容易進行濾油器140的更換等 對濾油器140的維護作業。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7~圖27,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1]
圖17示出了作為農作業車的一例的配置于普通型聯合收割機的右以及左履 帶行駛裝置。首先,對履帶行駛裝置的概要進行說明。
如圖17所示,履帶行駛裝置配置成具備:卡車框架202,支承于機體框架 201;多個滾輪203,支承于卡車框架202;引導輪204以及履帶導向器205;上 部滾輪206,支承于機體框架201;驅動輪207(相當于旋轉輪),支承于機體框 架201;以及履帶208等。
[2]
接著,對驅動輪207進行說明。
如圖17以及圖18所示,機體框架201支承有變速箱209,右以及左驅動軸 211(相當于支承軸)從變速箱209向寬度方向延伸,驅動軸211的外側被固定 于變速箱209的圓筒狀的右以及左車軸箱210(相當于支承箱)覆蓋。比車軸箱 210的中央側直徑大的圓筒狀的端部210a(相當于支承箱的旋轉輪側的端部) 固定于車軸箱210,在驅動軸211的外周部和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 之間配置有軸承212,軸承212的位置由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配 置的止動環213決定。
如圖18所示,驅動輪207具備外側部207a以及內側部207b(相當于與旋 轉輪一體旋轉的旋轉部分),外側部207a以及內側部207b由螺栓207c以及銷 207d連結配置。在外側部207a具備內裝于履帶208的相當于金屬芯(未做圖示) 的爪部207e,在內側部207b的內周部具備花鍵部207f。
如圖18所示,在驅動軸211的端部配置有花鍵部211a,驅動輪207的花鍵 部207f裝配于驅動軸211的花鍵部211a。在驅動軸211的外周部,在驅動軸211 的內側部207b和軸承212之間裝配有環狀的墊圈構件214,墊圈構件214與軸 承212接觸,且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與墊圈構件214接觸。
如圖18所示,驅動軸211的端部配置有螺絲軸部211b,在驅動軸211的螺 絲軸部211b的外周部裝配有環構件215,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與環構件 215接觸。在驅動軸211的螺絲軸部211b裝配有螺母216,通過擰入螺母216 使其接觸于環構件215,由此決定驅動輪207相對于驅動軸211的位置,驅動輪 207固定于驅動軸211的端部。
[3]
接著,對密封構件217進行說明。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墊圈構件214的外周部裝配有密封構件217,在 驅動軸211的外周部和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之間且在比軸承212靠 近驅動輪207側配置有密封構件217。
如圖19所示,密封構件217配置成具備:金屬制的內側環狀構件217a,內 周面裝配有橡膠;金屬制的外側環狀構件217b,外周面裝配有橡膠;以及密封 唇構件217c,處于內側環狀構件217a和外側環狀構件217b之間。內側環狀構 件217a和外側環狀構件217b之間的驅動輪207側(后述的凸部218以及凹部219側)的間隙217d在密封構件217的半徑方向上位于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 的內周部側。
如圖19所示,在墊圈構件214的外周部配置有呈環狀的凸狀的定位部214a, 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具備階梯部210b。通過使密封構件217的內 側環狀構件217a與墊圈構件214的定位部214a接觸,并使密封構件217的外側 環狀構件217b與車軸箱210的階梯部210b接觸,從而決定密封構件217的位 置。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墊圈構件214的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向(圖19 的紙面左右方向)的長度長于密封構件217的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向(圖19 的紙面左右方向)的長度。由此,即使擰緊螺母216,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 接觸到密封構件217的情況也很少發生,密封構件217不會被驅動輪207的內 側部207b推壓。
[4]
接著,對配置于驅動輪207和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之間的迷宮式密封部 進行說明。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與驅動輪207的內側部 207b相互對置的部分,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以朝向驅動輪207的內側部 207b的方式具備凸部218,該凸部218呈以驅動軸211的軸心P1為中心的環狀 并向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向凸出。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與驅動輪207的內側部 207b相互對置的部分,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以朝向車軸箱210的端部 210a的方式具備凹部219,該凸部219呈以驅動軸211的軸心P1為中心的環狀 并向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向敞開。
如圖19所示,凹部219構成為具備:外側的環狀的第一凸部219a;內側的 環狀的第二凸部219b;以及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19a、219b之間的底部219c,第 二凸部219b比第一凸部219a更往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側凸出。迷宮式密封 部以凸部218進入凹部219(第一凸部219a以及第二凸部219b之間)的方式, 設定凸部218以及凹部219的朝向和位置,使凹部219呈相對于凸部218旋轉 的狀態,并且迷宮式密封部通過凸部218和凹部219,防止泥水從外側侵入車軸 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側。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在凸部218以及凹 部219與驅動軸211的外周部之間的部分配置有環狀的凹狀的內側凹部220,朝 向密封構件217敞開。
由此,即使泥水從外側通過凸部218以及凹部219之間侵入車軸箱210的 端部210a的內側,泥水也會存留于內側凹部220,難以到達密封構件217(間 隙217d)。
[5]
接著,對防止泥水進入驅動輪207以及驅動軸211的花鍵部207f、211a的 構造進行說明。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墊圈構件214的內周部的軸承212側的端部被切 口,形成有相對于驅動軸211的軸心P1傾斜的傾斜面214b,在驅動軸211的外 周面、軸承212以及墊圈構件214的傾斜面214b之間的剖面三角形的空間內裝 配有O型環221。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與墊圈構件214的接 觸部分,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的內周部的墊圈構件214側的端部具備剖 面L字形的收納槽部222。收納槽部222構成為具備:環狀的第一面部222a, 以驅動軸211的軸心P1為中心且與半徑方向平行;以及環狀的第二面部222b, 沿著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向。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O型環223裝配于收納槽部222,通過O型環223 防止侵入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側的泥水從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與 墊圈構件214的接觸部分到達驅動輪207以及驅動軸211的花鍵部207f、211a。
在該情況下,可以在墊圈構件214的內周部的驅動輪207側的端部,而不 是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配置收納槽部222,也可以在驅動輪207的內側 部207b以及墊圈構件214的內周部雙方都配置收納槽部222。
如圖18所示,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驅動軸211以及環構件215之 間的空間配置有墊片(packing element)224。由此,通過墊片224防止泥水從 驅動軸211的螺絲軸部211b與環構件215之間到達驅動輪207以及驅動軸211 的花鍵部207f、211a,通過墊片224防止泥水從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與環 構件215之間到達驅動輪207以及驅動軸211的花鍵部207f、211a。
如圖18以及圖19所示,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在車軸箱210的端 部210a側的部分集中配置有:凹部219(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19a、219b;底部 219c)、內側凹部220以及收納槽部222這些經過加工的部分。像這樣,通過在 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側的部分這一部分集中多 個經過加工的部分,來謀求加工成本的降低。
[第二實施方式的其他實施方式]
[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可以追加如下所示的壁構件225。
如圖20所示,壁構件225由呈環狀的圓板狀的橡膠制等可撓性構件一體地 構成,壁構件225(內周部225a以及外周部225b)在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 向(圖20的紙面左右方向)具備規定的寬度(厚度)。
如圖20所示,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配置有槽部210c,供壁 構件225的外周部225b進入,通過使壁構件225的外周部225b進入車軸箱210 的槽部210c,從而使壁構件225被裝配于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
在圖20所示的狀態下,壁構件225配置于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 部與驅動軸211的外周部之間且配置于凸部218以及凹部219與密封構件217 之間。在壁構件225的外周部225b與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周部(槽部 210c)接觸的狀態下,壁構件225配置成與內側凹部220對置的狀態(如堵住 的狀態),壁構件225的內周部225a配置成與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以及墊 圈構件214存在些許距離的狀態。
由此,如圖20所示,即使泥水從外側通過凸部218以及凹部219之間侵入 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的內側,泥水也會被壁構件225遮擋而無法到達密封構 件217的間隙地被引導至內側凹部220。
即使內側凹部220的泥水從內側凹部220出來并去往密封構件217側,由 于壁構件225的內周部225a與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以及墊圈構件214之 間的間隙小,因此內側凹部220的泥水也會呈難以從內側凹部220出去且難以 去往密封構件217側的狀態。
即使泥水越過壁構件225的內周部225a至密封構件217側,由于密封構件 217的間隙217d位于距離壁構件225的內周部225a遠的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 的內周部側的位置,因此泥水也難以到達密封構件217的間隙217d。
[實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
也可以配置如下所示的壁構件226以取代上述的[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 施方式]的壁構件225。
如圖21所示,壁構件226配置成具備:內側的第一環部分226a(相當于環 部分),以驅動軸211的軸心P1為中心且與半徑方向平行;第二環部分226b(相 當于環部分),沿著驅動軸211的軸心P1方向;外側的第三環部分226c,以驅 動軸211的軸心P1為中心且與半徑方向平行;以及密封部分226d。
第一、第二、第三環部分226a、226b、226c由金屬制、硬質塑料制等堅硬 且一體地構成,具有非可撓性,密封部分226d由橡膠制等可撓性地構成,密封 部分226d裝配于第二環部分226b的外周部。
如圖21所示,壁構件226以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與車軸箱210的 端部210a(凸部218)的內周部接觸且壁構件226的第三環部分226c與車軸箱 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頂端部接觸的方式,裝配于車軸箱210的端部 210a。在該狀態下,凸部218、壁構件226的第二以及第三環部分226b、226c、 密封部分226d進入凹部219。
在圖21中,與圖20相同地,也可以在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在凸部 218以及凹部219與驅動軸211的外周部之間的部分配置朝向密封構件217敞開 的環狀的凹狀的內側凹部220。
[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
也可以如下所示地配置上述的[實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的壁構件 226。
如圖22所示,壁構件226配置成具備:與圖21相同的第一環部分226a、 第二環部分226b、第三環部分226c以及密封部分226d,密封部分226d裝配于 第三環部分226c。
由此,壁構件226以壁構件226的第二環部分226b與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 (凸部218)的內周部接觸且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三環部分226c) 與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頂端部接觸的方式,裝配于車軸箱210 的端部210a。
如圖23所示,壁構件226配置成具備:與圖21相同的第一環部分226a、 第二環部分226b、第三環部分226c以及密封部分226d,遍及第二以及第三環 部分226b、226c地裝配有一連串的密封部分226d。
由此,壁構件226以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二環部分226b)與車 軸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內周部接觸且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 (第三環部分226c)與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頂端部接觸的方 式,裝配于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
如圖24所示,壁構件226配置成具備:與圖21相同的第一環部分226a、 第二環部分226b、第三環部分226c以及密封部分226d,在第二以及第三環部 分226b、226c分別裝配有密封部分226d。
由此,壁構件226以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二環部分226b)與車 軸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內周部接觸且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 (第三環部分226c)與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頂端部接觸的方 式,裝配于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
如圖25所示,壁構件226配置成具備:與圖21相同的第一環部分226a、 第二環部分226b以及密封部分226d,而不具備第三環部分226c,密封部分226d 裝配于第二環部分226b。
由此,壁構件226以壁構件226的密封部分226d(第二環部分226b)與車 軸箱210的端部210a(凸部218)的內周部接觸的方式,裝配于車軸箱210的 端部210a。
在上述的[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實 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以及該[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中,也 可以壁構件225以及壁構件226兩者都配置。
[實用新型的第四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配置成如下所示。
如圖26所示,也可以配置成在驅動輪207和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之間, 在將與驅動輪207分開設置的環狀的罩構件227(相當于與旋轉輪一體旋轉的旋 轉部分)以與驅動輪207以及驅動軸211一體旋轉的方式裝配于驅動軸211的 外周部的情況下,在罩構件227具備凹部(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19a、219b;底 部219c)以及內側凹部220。在該情況下,凹部219的第一凸部219a比第二凸 部219b更往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側凸出。
在圖26中,可以配置上述的[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實用新型 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以及[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的壁構件225或 壁構件226,也可以配置壁構件225以及壁構件226兩者。
在圖26中,在具備壁構件225、226的情況下,可以配置成廢除凸部218 以及凹部219,并使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隔著較小的間隙與罩構件227對置; 或者也可以如專利文獻4以及5,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和罩構件227之間, 配置由凸部和凸部構成的嵌入結構的迷宮式密封部。在圖26中,在具備壁構件225、226的情況下,也可以廢除內側凹部220。
[實用新型的第五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實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實施方 式]以及[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圖20~圖25)中,可以配置成廢 除凸部218以及凹部219,并使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隔著較小的間隙與驅動 輪207的內側部207b對置;或者也可以如專利文獻4以及5,在車軸箱210的 端部210a和驅動輪207的內側部207b之間,配置由凸部和凸部構成的嵌入結 構的迷宮式密封部;或者也可以只具備壁構件225或壁構件226。在該情況下, 在上述的結構中,也可以壁構件225以及壁構件226兩者都配置。
在上述的[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實用新型的第二其他實施方 式]以及[實用新型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圖20~圖25)中,也可以廢除內 側凹部220。
[實用新型的第六其他實施方式]
在將本實用新型應用于滾輪203(相當于旋轉輪)的情況下,可以配置成如 圖27所示。
如圖27所示,支架228a通過焊接固定于圓筒狀的支承箱228,支承箱228 的支架228a通過螺栓229固定于卡車框架202。通過在支承箱228的兩側端部 的內部配置的一對軸承212,旋轉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軸230,一對滾輪203通過 螺母331固定于支承軸230的兩側端部。在支承箱228的兩側端部的內部且在 比軸承212靠近滾輪203側,配置有一對密封構件217。
如圖27所示,在支承箱228的兩側端部配置有圖18以及圖19所示的凸部 218,在兩側滾輪203配置有圖18以及圖19所示的凹部219。
在該情況下,在圖27中,可以在兩側滾輪203配置圖19所示內側凹部220, 也可以在支承箱228的兩側端部配置如圖20~圖25所示的壁構件225、226。
在圖27中,在支承箱228的兩側端部具備圖20~圖25所示的壁構件225、 226的情況下,可以配置成廢除凸部218以及凹部219,支承箱228的兩側端部 隔著較小的間隙與滾輪203對置;或者也可以如專利文獻4以及5,在支承箱 228的兩側端部和滾輪203之間,配置由凸部和凸部構成的嵌入結構的迷宮式密 封部。在圖27中,在具備壁構件225、226的情況下,也可以配置成不具備內 側凹部220。
[實用新型的第七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實用新型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實 用新型的第六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以配置成如下。
(1)在驅動輪207(外側部207a或內側部207b)、滾輪203以及罩構件227具 備凸部218,在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以及支承箱228的端部具備凹部219。
(2)驅動輪207不采用將外側部207a以及內側部207b分開的構造,外側部207a 以及內側部207b一體地形成,構成驅動輪207。
(3)車軸箱210的端部210a不采用分割構造,端部210a一體地配置于車軸箱 210。
(4)圖18~圖27所示的構造不僅適用于驅動輪207以及滾輪203,也適用于 引導輪204、上部滾輪206。在該情況下,引導輪204、上部滾輪206構成旋轉 輪,旋轉自如地支承引導輪204、上部滾輪206的軸構成支承軸。
(5)凸部218并未形成為一連串的連續的環狀,而是形成為局部切口的環狀, 或者也可以將多個圓弧狀的凸部以規定間隔放置并排列成圓狀,形成一個凸部 218。
[第三實施方式]
以下,對圖28~圖38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此,參照作為作業 機的一例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以下,僅稱為“聯合收割機”。)進行說明。
如圖28以及圖29所示,聯合收割機在配置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301 的行駛機體302,左右并列地配備有軸流式脫粒裝置303和谷粒回收用的谷粒槽 304,并且在谷粒槽304的前方配備有駕駛部305。在脫粒裝置303的前部繞著 橫向軸心上下擺動自如地連結有收割谷稈輸送用的送料器306,在該送料器306 的前端連結有具有與機體橫向寬度大致相當的收割寬度的收割部307。此外,具 備谷粒排出裝置308,將存留于谷粒槽304的谷粒運出機體外部。
收割部307配置成具備:旋轉卷筒309,將植立谷稈向后方耙入;推子型的 收割裝置310;以及橫向進給推運器311等,將收割裝置送向機體橫向寬度方向 中間側,并且配置成通過橫向進給推運器311將由收割裝置310收割的谷稈橫 向進給并供給至送料器306。
駕駛部305具備駕駛室312,覆蓋駕駛部305的上方。該駕駛室312配置成 具備:框架體313,支承于機體;以及柔性板體315,張設于該框架體313并形 成頂蓋部314,且由作為具有可撓性的材質的一例的紡織品構成。
如圖29以及圖30所示,框架體313配置成具備:支柱316,支承于聯合收 割機的行駛機體302;以及頂蓋支承部317,從該支柱316的上端部呈懸臂狀向 機體前方延伸設置,以柔性板體315張設于頂蓋支承部317的狀態配置。支柱 316形成為方筒狀,從上方側插入并支承于以固定狀態裝配于谷粒槽304的前壁 部304A的方筒狀的支承構件318。
如圖28以及圖30所示,支承構件318下端部經由剖面大致L字形的支架 319連結于谷粒槽304的前壁部304A,上下方向的中途部經由剖面大致U字形 的支架3320連結于谷粒槽304的前壁部304A。
支柱316配置成:相對于支承構件318從上方側插入,并通過防脫銷321 固定上下位置以阻止脫落。此外,支柱316側的供防脫銷321插通的插通孔322 在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形成多個,通過拔掉防脫銷321,變更支柱316側的插通 孔322,能夠多擋位地改變支柱316即整個駕駛室312的上下位置。
如圖29以及圖34所示,頂蓋支承部317配置成具備將圓管材料以俯視時 后方側敞開的姿勢折彎形成大致U字形的頂蓋框架323,該頂蓋框架323的后 部側彼此通過由圓管材料構成的橫向的支承框架324連結,形成俯視時大致矩 形的周邊框。此外,在支承框架324,遍及橫向寬度方向全長,以位于前部側的 狀態一體地連設有水平板狀的加強板325。
此外,在該周邊框的頂蓋框架323和支承框架324的連結部位,橫跨加強 板325和頂蓋框架323且沿著傾斜方向連結有加強構件326以加強強度。
如圖30~圖34所示,遍及往頂蓋框架323的左右兩側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 后延設部323A(相當于一對支承桿),以沿著車體橫向寬度方向的寬度的中央 部側向上方鼓起的狀態架設連結有前后一對朝上的鼓起體327,支承柔性板體 315。前后一對朝上的鼓起體327分別以使圓管材料向上彎曲的方式彎曲形成, 并以在前后方向隔開適當間隔地排列的狀態設置。
頂蓋支承部317相對于支柱316繞著橫向軸心P2擺動自如,且姿勢變更調 節自如地支承成多個(4階段)擺動姿勢中的任一個。
即,如圖31以及圖32所示,支柱316上部側朝向機體前方側彎曲,其頂 端部以往橫向延伸的狀態連結有由方管材料構成的橫框架328。在該橫框架328 的左右兩側部連結有以縱向姿勢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板329。此外,橫跨左 右兩側的支承板329架設有支承軸330,在該支承軸330,遍及大致全長的范圍 外嵌有轉動自如的筒構件331,該筒構件331和支承框架324經由左右一對支架 332連結。由此,在支柱316的上部,繞著支承軸330的軸心P2轉動自如地支 承有頂蓋支承部317。
如圖31所示,在形成于左右兩側的支承板329的插通孔333,繞著橫向軸 心按照規定的角度形成有4個卡合槽334,由此,配置成能夠將頂蓋部314的傾 斜角度按照規定的角度變更調節為4個擋位。此外,在插通孔333的與卡合槽 334相反側的部位形成有引導槽335,位于以橫向軸心P2為中心的圓周上。
橫跨左右一對支架332彼此的前部上部側部位,轉動自如地架設支承有支 軸336,在該支軸336的比左右兩側的支架332靠近橫向寬度方向內側,支承有 左右一對臂構件337R、337L。橫跨一對臂構件337R、337L彼此的自由端側部 位,架設有由圓管材料構成的卡定桿338,該卡定桿338以分別插通形成于左右 兩側的支承板329的插通孔333的狀態設置。
左右一對臂構件337R、337L中的一方(左側)的臂構件337L比另一方(右 側)的臂構件337R下方長且側視呈大致L字狀延伸,在該一方的臂構件337L 的延伸端部外嵌安裝有樹脂制的握持部339。
此外,雖然未做圖示,但配置有彈簧,該彈簧繞著支軸336的軸心P2對一 對臂構件337R、337L轉動施加作用力,通過該彈簧所施加的力,卡定桿338以 進入多個卡合槽334中的任一個的狀態保持位置。其結果是,頂蓋支承部317 被保持位置。
變更頂蓋支承部317的姿勢時,抵抗彈簧的作用力對握持部339進行操作, 在解除卡定桿338對卡合槽334的卡定從而變更頂蓋支承部317的姿勢后,如 果停止操作握持部339并將卡定桿338卡定于其他卡合槽334,就會在該位置保 持。因此,頂蓋支承部317能夠通過選擇性地使卡定桿338卡定于4個卡合槽 334中的任一個,變更姿勢為4擋位的擺動姿勢中的任一個。
接著,對形成頂蓋部314的柔性板體315進行說明。
如圖37所示,柔性板體315由對縱絲和橫絲進行編織而成的紡織品構成, 配置成具備:上表面部340,形成頂蓋部314的頂棚面;以及縱向的側面部341, 連接于該上表面部340的外周部。并且,配置成上表面部340俯視呈矩形,并 且遍及上表面部340的全周地具備側面部341。
此外,柔性板體315以位于上表面部340的機體前端部的狀態配置有袋狀 部342,供框架體313的頂蓋框架323的機體前部側端部(折彎成U字狀的部 分)插入安裝。該袋狀部342以朝向機體后方側開口的狀態設置。
附加說明,如圖31以及圖34所示,在上表面部340的機體前部側部位, 以重疊在上表面部340的下側狀態配置有袋形成部343,該袋形成部343以前端 側部分以及左右兩側部分縫合于上表面部340的狀態安裝。袋形成部343的后 端側部分為自由狀態,并且呈在袋形成部343的后端側部分和上表面部340之 間向后方開口的狀態。因此,袋狀部342由該袋形成部343和位于其上方的上 表面部340構成。
如上所述,由于袋形成部343的前端側部分以及左右兩側部分以縫合的狀 態裝配于上表面部340,因此袋狀部342呈閉塞機體前部側部位的狀態,以朝向 機體后方側開口的狀態設置。
通過這樣配置,當機體行駛時,風不會進入袋狀部342的內部,雖然是由 柔性板體315形成的,但在沒有風煽動等不利的良好狀態下,能夠防止搭乘于 駕駛部駕駛員被日曬或雨淋。
在袋狀部342形成有缺口344,使插入安裝著的頂蓋框架323的一部分露出 外側。即,如圖34所示,配置成在構成袋狀部342的袋形成部343的機體前部 側的左右兩側部位形成有缺口344,使頂蓋框架323的一部分朝向外方(上表面 部340的下方側外方)露出。
在袋狀部342的開口形成部分配置有面狀接合件345(例如魔術貼(Magic Tape)(注冊商標)),作為關閉該開口的關閉構件。該面狀接合件345配置成: 面狀連接部能夠粘合連接且能夠分離地分別設于袋形成部343和位于其上方的 上表面部340,通過粘合兩側的面狀連接部,能夠關閉開口。如圖34所示,以 橫向多個(5個)排列的狀態配置有面狀接合件345。
通過袋狀部342的開口將頂蓋框架323的前端部插入袋狀部342的最深部, 連接面狀接合件345以關閉開口。像這樣,通過關閉面狀接合件345,能夠防止 頂蓋框架323從袋狀部342脫落。
因此,面狀接合件345除了作為關閉開口的關閉構件發揮功能之外,還作 為防止框架體313從袋狀部342脫落防脫落裝置N發揮功能。
此外,當將頂蓋框架323插入袋狀部342時,能夠通過缺口344用手拿著 頂蓋框架323的頂端側充分深地插入,能夠避免頂蓋框架323在向袋狀部342 插入的中途等不利。
如圖34所示,在柔性板體315,以位于比袋狀部342靠近頂蓋支承部的基 端部側的狀態配置有連結構件347,連結柔性板體315和頂蓋支承部317。具體 而言,在分別位于上表面部340的左右兩側的兩個邊以及后部側的邊的狀態下, 以隔開適當間隔地排列的狀態配置有多個連結構件347。具體而言,在上表面部 340的左右兩側的兩個邊分別配置有4個連結構件347,在后部側的邊配置有4 個連結構件。
附加說明,如圖35以及圖36所示,連結構件347配置成具備:上下2條 布制的帶348、349,一端縫合于柔性板體315的上表面部340的外周部;以及 2個環狀金屬部件350,以纏繞有一方的帶348的狀態保持。并且,配置成使另 一方的帶349在以夾持頂蓋框架323的狀態插通2個環狀金屬部件350的內部 后,穿過2個環狀金屬部件350之間,通過拉拽系緊連結于頂蓋框架323。
如上所述,柔性板體315的前部側部位通過插入安裝有頂蓋框架323而連 結于袋狀部342,后部側部位通過隔開適當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連結構件347連結 于頂蓋框架323。像這樣,柔性板體315連結于頂蓋支承部317。
由此,由于連結構件347具備連結柔性板體315和頂蓋支承部317的功能, 因此作為防止框架體313從袋狀部342脫落的防脫落裝置N發揮功能。
在柔性板體315的外周部形成有狹縫351,用于供框架體313的端部貫通。 具體而言,如圖33、圖34、圖37、圖38所示,將遍及柔性板體315的上表面 部340的全周而配置的側面部341,在后端側的左右兩側部遍及上下方向全幅度 地剖開形成狹縫351。
并且,如圖29、圖31、圖38所示,在折彎成大致U字形而形成的頂蓋框 架323的左右兩側的呈懸臂狀延伸的后端延設部323B(框架體的端部的一例) 以通過狹縫351朝向后方外方凸出的狀態設置,。
柔性板體315具備面狀接合件353(例如魔術貼(Magic Tape)(注冊商標)), 在頂蓋框架323的左右兩側的后端部352貫通了狹縫351的狀態下,作為關閉 狹縫351的關閉構件。即,如圖33所示,配置成在柔性板體315的側面部341 的狹縫351形成部位的兩側部,分別能夠粘合連接且能夠分離地設置有面狀連 接部,通過粘合兩側的面狀連接部,能夠關閉狹縫351。此外,面狀接合件353 除了作為關閉狹縫351的關閉構件發揮功能以外,還能夠作為防止框架體313 從袋狀部342脫落的防脫落裝置N發揮功能。
〔其他實施方式〕
(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防脫落裝置N配置成分別具備:面狀接合件345、面 狀接合件353以及連結構件347,但也可以配置成具備它們中的任一個,或者也 可以取代這種結構,按照例如框架體313以插入部分較為緊繃的狀態插入袋狀 部342,并通過其摩擦阻力防止脫落等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實施。
(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以多個(5個)并排的狀態具備作為開口的關 閉構件的面狀接合件345,但該面狀接合件345也可以配置成少于4個的個數, 只配置1個。此外,還可以配置6個以上。
(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連結構件347在上表面部340的左右兩側的兩 個邊分別配置有4個連結構件347,在后部側的邊配置有4個,但不限于這樣的 結構,也可以在各個邊配置少于3個的個數,只配置1個。此外,還可以配置5 個以上。還可以不限于在上述三個邊配置,而在任一邊或兩邊配置。
(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關閉袋狀部342的開口的關閉構件以及關閉狹 縫351的關閉構件具備面狀接合件345、353),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使用例如鉤 掛式掛鉤、彈性地嵌合接合以及分離自如的按扣式接合構件、普通的衣服的紐 扣等各種形態的構件。
(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柔性板體315具備遍及上表面部340和上表面 部340的全周的側面部341,但也可以配置成只在上表面部的一部分具備側面部, 也可以配置成只具備上表面部,而不具備側面部。
(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柔性板體315具備袋狀部342,但也可以不具 備袋狀部342,而是由平板狀的板形成柔性板體315。
(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配置成頂蓋支承部317形成為中央部側比外周部側鼓 起的形狀,但頂蓋支承部317也可以取代這種結構,形成為平坦面。此外,頂 蓋支承部317不限于配置成俯視矩形形狀,也可以是如圓形、橢圓形、菱形等 形狀。
(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柔性板體315為紡織品制,但不限于這樣的結 構,柔性板體315可以使用例如塑料板、樹脂涂層處理過的紡織品、使硬質材 料形成為網格狀而擁有柔性的板等各種結構。
(9)上述實施方式的作業機用駕駛室能夠適用于具備供作業者搭乘的駕駛部的 作業機。作業機不限于普通型聯合收割機,本實用新型能夠適用于半喂入型聯 合收割機、拖拉機、乘用插秧機等各種作業機。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實用新型的收割機用傳動裝置等作業機用傳動裝置能夠適用于例如普通 型聯合收割機、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胡蘿卜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收割機以 及搬運車、拖拉機等。
(附圖標記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1 行駛車體
2 收割輸送裝置(收割裝置)
7 履帶(行駛裝置)
8 搭乘駕駛部
12 無級變速裝置
30 變速箱
34 輸出軸
40 變速操作軸(無級變速裝置)
43 傳動箱
43A 開口
43C 凹部
43D 油吸入口
43E 內部油路
43F 導油部
43G 開口(輸入用)
43H 開口(輔助動力輸出用)
44 輸入軸
45 從動軸
45A 第一花鍵軸部(花鍵軸部)
45B 第二花鍵軸部
46 側離合器軸
47 變速器
49 傳動機構(減速機構)
50 行駛驅動軸
50A 花鍵嵌合部
51 驅動軸箱
52 主箱部件
52A 凹入部
53 輔助箱部件
53A 開口
53B 被連結部
54 左箱構件
54A 貼合面
55 右箱構件
55A 貼合面
56 第一空間部
57 輔助空間部
58 第二空間部
60 低速驅動齒輪
61 低速從動齒輪(使用頻率低的從動齒輪)
61A 齒輪部
61B 花鍵轂部
62 中速驅動齒輪
63 中速從動齒輪(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
63A 齒輪部
63B 花鍵轂部
64 高速驅動齒輪
65 高速從動齒輪(使用頻率高的從動齒輪)
65A 齒輪部
65B 花鍵轂部
66 換擋機構
73 變速操作軸
74 花鍵轂
74a 花鍵
77 連接臂
81 輸出旋轉體
82 傳動旋轉體
83 側離合器
84 側制動器
102 箱部分
102B 連接部
107 液壓設備(閥單元)
107A 連接部
107B 連接部
112 駐車制動器
116 制動操作軸
119 中繼軸
120 第一軸支部
121 第二軸支部
122 第一傳動部
123 第二傳動部
125 驅動旋轉體(驅動齒輪)
126 從動旋轉體(從動齒輪)
126A 凸起部
126B 凸起部
126C 花鍵嵌合部
127 支承部
128 支承部
130 濾油器
130A 油流入口
131 閥操作軸
132 閥箱
134 液壓管
135 液壓管
137 油路
139 蓋構件
A 外部設備
[第二實施方式]
203、207 旋轉輪
207b、227 旋轉部分
210、228 支承箱
210a 支承箱的端部
210c 支承箱的端部的內周部的槽部
211、230 支承軸
212 軸承
214 墊圈構件
217 密封構件
217a 密封構件的內側環狀構件
217b 密封構件的外側環狀構件
217c 密封構件的密封唇構件
217d 密封構件的間隙
218 凸部
219 凹部
220 內側凹部
222 收納槽部
222a 收納槽部的第一面部
222b 收納槽部的第二面部
225、226 壁構件
225b 壁構件的外周部
226a、226b 壁構件的環部分
226d 壁構件的密封部分
P1 支承軸的軸心
[第三實施方式]
302 機體
313 框架體
314 頂蓋部
315 柔性板體
317 頂蓋支承部
323A 支承桿
323B 框架體的端部
327 朝上的鼓起體
340 上表面部
341 側面部
342 袋狀部
344 缺口
345 關閉構件
347 連結構件
351 狹縫
353 關閉構件
N 防脫落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