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礦用自卸車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礦用車后懸架總成。
背景技術:
礦用自卸車具有承載力大,運距短,運輸效率高的特點。由于其經常運行在礦區或者工程建設的工地,路況較差,超載嚴重。目前在我國礦區運行的6×4礦用自卸車,可分為機械傳動礦用自卸車和非公路機械傳動寬體自卸車。6×4機械傳動礦用自卸車在市場上很少見,后懸架一般采用油氣懸架,采用雙a型架和橫拉桿組合的方式,結構顯的比較笨重。
非公路機械傳動寬體自卸車的后懸架基本都采用鋼板彈簧和推力桿的結構,由于礦區的特殊路況,板簧經常由于瞬間沖擊或者疲勞問題發生斷裂,維修時間較長。而且,為了滿足滿載時的承載能力,板簧剛度較大,車輛空滿載的質量變化大,舒適性較差;推力桿球頭為橡膠結構,短期時間內容易失效,推力桿螺栓發生斷裂造成翻橋事故,造成傳動系統的損壞;此外,由于板簧和滑板座及車架耐磨板之間為剛性接觸摩擦,車輛運行過程中既會產生噪音,又要在一段時間后更換滑板座和耐磨板,嚴重影響車輛的出勤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通過在車輛的中橋和后橋設置壓力可傳遞的液壓平衡系統,避免車輛懸架中的單個橋承受較大的載荷,對車橋起到保護作用,同時車輛空滿載時舒適性得到提高。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礦用車后懸架總成,包括車架,與車架垂直設置的中橋和后橋;
車架下部固定有支座,中橋和后橋的兩端通過縱拉桿轉動連接所述支座;中橋和后橋的上部與車架之間通過橫拉桿轉動連接;橫拉桿的轉動平面與縱拉桿的轉動平面相互垂直,并分別垂直于車架所在平面;
中橋兩端部與車架之間設有中橋油缸,后橋兩端部與車架之間設有后橋油缸;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活塞桿頂端分別轉動連接中橋和后橋,缸筒轉動連接車架側部;
還包括儲能器,儲能器安裝于車架上,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分別通過油管連通儲能器內部。
本發明在應用時,當中橋或后橋其一,如中橋油缸對應的車架部位受壓力較大,中橋油缸會將所受壓力通過儲能器傳遞至后橋油缸,使得后橋油缸的油壓上升,承擔一部分的載荷,直至中后橋載荷相等,即可起到平衡中橋受力的效果,對車橋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使得車輛舒適性得到提高。橫拉桿、縱拉桿以及油缸與車架和中橋或后橋之間的轉動連接設置,可保證車橋在前后左右擺動時的自由度。
優選的,所述中橋油缸數量為2個,分別連接在中橋其中一端部與車架之間;后橋油缸數量為2個,分別連接在后橋其中一端部與車架之間;儲能器數量為2個,分別安裝于車架的兩側,并位于中橋油缸與后橋油缸之間;位于車架同一側的中橋油缸與后橋油缸通過油管連通同一側的儲能器。
優選的,位于車架同一側的儲能器與中橋油缸之間的距離等于儲能器與后橋油缸之間的距離。使得中后橋之間成為一個等臂平衡結構,壓力平衡效果更好。
優選的,支座位于中橋與后橋之間,連接支座與中橋的縱拉桿與連接支座與后橋的縱拉桿的長度相等。
優選的,位于車架同一側的各縱拉桿的轉動平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優選的,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缸筒在與車架之間轉動連接點處的轉動平面,平行于橫拉桿的轉動平面;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活塞桿在與中橋或后橋之間轉動連接點處的轉動平面,平行于縱拉桿的轉動平面。
優選的,車架兩側部對應中橋和后橋的位置分別設有油缸上支座,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缸筒分別通過銷軸轉動連接相應的油缸上支座,活塞桿頂端分別通過銷軸轉動連接中橋或后橋端部。
優選的,車架下部對應中橋和后橋的位置,以及中橋和后橋上,分別設有橫拉桿支架,橫拉桿兩端分別轉動連接車架上的橫拉桿支架,與中橋或后橋上的橫拉桿支架。
優選的,各轉動連接點處分別安裝有關節軸承。
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在中后橋上安裝液壓油缸,并將液壓油缸與儲能器通過油管連接,形成一個壓力平衡結構,當中橋承受較大的力時,中橋油缸的液壓油通過油管和儲能器進入后橋油缸,后橋油缸壓力升高,承擔一部分的載荷,直至中后橋載荷相等,同理可推后橋受壓較大時的情形。本發明的設計可有效減少單個橋承受較大的載荷,對車橋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儲能器的設置可以滿足車輛空滿載時的舒適性。通過縱拉桿和橫拉桿將車橋安裝在車架上,限位可靠。在各轉動連接部位采用關節軸承,既保證各部件的運動不出現干涉問題,又使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同時本發明減少了車輛后懸架的零部件,結構簡單,可使后懸架系統的故障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車輛的可靠性,改善了乘坐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后懸架主視圖;
圖2所示為后懸架俯視圖;
圖3所示為后懸架左視圖;
圖4所示為后懸架右視圖;
圖5所示為后懸架仰視圖;
圖1至圖5中,1-車架,2-中橋,3-中橋油缸,4-油缸上支座,5-車架下支座,6-縱拉桿銷軸,7-儲能器,8-縱拉桿,9-油管,10-后橋油缸,11-油缸下銷軸,12-后橋,13-油缸上銷軸,14-橫拉桿,15-橫拉桿銷軸,16-橫拉桿上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描述。
結合圖1至圖5,本發明的礦用車后懸架總成,包括車架1,與車架垂直設置的中橋2和后橋12;
車架1下部固定有支座5,中橋2和后橋12的兩端通過縱拉桿8轉動連接所述支座5;中橋2和后橋12的上部與車架1之間通過橫拉桿14轉動連接;
中橋2兩端部與車架1之間設有中橋油缸3,后橋12兩端部與車架1之間設有后橋油缸10;中橋油缸3和后橋油缸10的活塞桿頂端分別轉動連接中橋2和后橋12,缸筒轉動連接車架1側部;
還包括儲能器7,儲能器7安裝于車架1上,中橋油缸3和后橋油缸10分別通過油管9連通儲能器7內部。
在應用時,當中橋或后橋其一,如中橋油缸對應的車架部位受壓力較大,中橋油缸會將所受壓力通過儲能器傳遞至后橋油缸,使得后橋油缸的油壓上升,承擔一部分的載荷,直至中后橋載荷相等,即可起到平衡中橋受力的效果,對車橋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使得車輛舒適性得到提高。
實施例1
中橋油缸3數量為2個,分別連接在中橋2其中一端部與車架1之間;后橋油缸10數量為2個,分別連接在后橋12其中一端部與車架1之間;儲能器7數量為2個,分別安裝于車架1的兩側,并位于中橋油缸3與后橋油缸10之間;位于車架1同一側的中橋油缸3與后橋油缸10通過油管7連通同一側的儲能器7。
中橋和后橋在車架的同一側分別通過相互平行的兩根縱連桿轉動連接車架下支座。
位于車架同一側的儲能器7與中橋油缸3之間的距離等于儲能器7與后橋油缸10之間的距離。使得中后橋之間成為一個等臂平衡結構,壓力平衡效果更好。
支座5位于中橋2與后橋12之間,連接支座5與中橋2的縱拉桿與連接支座5與后橋12的縱拉桿的長度相等。
位于車架同一側的各縱拉桿的轉動平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缸筒在與車架之間轉動連接點處的轉動平面,平行于橫拉桿的轉動平面;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活塞桿在與中橋或后橋之間轉動連接點處的轉動平面,平行于縱拉桿的轉動平面。橫拉桿14的轉動平面垂直于縱拉桿8的轉動平面。
車架兩側部對應中橋和后橋的位置分別設有油缸上支座5,中橋油缸和后橋油缸的缸筒分別通過銷軸轉動連接相應的油缸上支座,活塞桿頂端分別通過銷軸轉動連接中橋或后橋端部。包括油缸上銷軸13,油缸下銷軸11,縱拉桿銷軸6和橫拉桿銷軸15等。
為了保證各部件的運動不出現干涉問題,各轉動連接點處分別安裝關節軸承。
車架下部對應中橋和后橋的位置,以及中橋和后橋上,分別設有橫拉桿支架16,橫拉桿14兩端分別轉動連接車架上的橫拉桿支架,與中橋或后橋上的橫拉桿支架。
實施例2
如圖1至圖5所示,礦用車后懸架總成,由車架1、中橋2、中橋油缸3、油缸上支座4、車架下支座5、縱拉桿銷軸6、儲能器7、縱拉桿8、油管9、后橋油缸10、油缸下銷軸11、后橋12、油缸上銷軸13、橫拉桿14、橫拉桿銷軸15、橫拉桿上支架16等零件組成。
車架1上焊接有油缸上支座4、車架下支座5和橫拉桿上支架16,中橋2和后橋12上有相配合的橫拉桿支架。
中橋油缸3和后橋油缸10豎直的布置在車架兩側,以車架中心線和中后橋中心線為中心對稱,中橋油缸3和后橋油缸10的上下端均裝有關節軸承,上端通過銷軸13連接在油缸上支座4,下端通過下銷軸11連接在中后橋上。油缸上下連接點對應的轉動平面呈90°,保證車橋在前后左右擺動時的自由度。
中橋油缸3、后橋油缸10分別通過油管9和裝在中后橋之間的儲能器7連接,成等臂平衡結構,以便一個車橋受力較大時,另一車橋可以承擔部分載荷,有效保護車橋。
中橋2和后橋12各通過四根縱拉桿8,用縱拉桿銷軸6連接在車架下支座5上,縱拉桿8的兩端均有關節軸承,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擺動。左右兩側的縱拉桿8長度相等,相互平行且在同一平面內,這樣車橋在上下跳動時只發生平移,車橋輸入輸出法蘭角度保持不變,提高傳動效率。
中橋2和后橋12通過橫拉桿14連接在橫拉桿上支架16上,橫拉桿14兩端有關節軸承,可以提供車橋的擺動空間,而且本發明可將橫拉桿14布置的盡可能長,與車架上翼面的角度盡可能小,這樣中橋2和后橋12上下跳動時左右位移較小,可以減小輪胎的磨損。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本發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只是做范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同等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出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