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是指除汽油、柴油發動機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車.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和太陽能汽車等,而新能源汽車一般通過新能源轉化成電能來提高能源。
新能源汽車比較傳統汽車較近,更簡省能源,而在汽車行駛一段時候后,輪轂有可能會發生形變,是輪轂和轉軸之間摩擦力加大,或者制動鉗在沒有制動的情況下與輪轂抵靠,從而增加了輪轂的摩擦阻力,從而增加了能源消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包括殼體、底盤、輪胎、輪轂、驅動軸、動力機構、plc和剎車機構,所述剎車機構上包括剎車片和制動鉗,所述制動鉗設有檢測阻尼組件,所述底盤上設有檢測組件;
所述檢測組件設置在底盤上,所述檢測組件靠近輪轂,所述檢測組件包括氣缸、第一電機、升降塊、第一絲桿、走位塊、轉軸、滾輪和編碼器,所述氣缸推動升降塊上下移動,所述第一電機固定在升降塊上,所述第一電機驅動第一絲桿旋轉,所述走位塊內設有走位孔,所述走位孔上設有與第一絲桿匹配的內螺紋,所述走位孔上的內螺紋與第一絲桿的外螺紋匹配,所述第一絲桿的一端穿入走位塊,所述第一絲桿與氣缸的輸出軸垂直,所述滾輪通過軸承套設在轉軸上,所述轉軸遠離滾輪的一端固定設置在走位塊上,所述滾輪和第一絲桿同軸設置,所述密碼器與滾輪同軸固定,所述滾輪與輪轂的內壁抵靠,所述滾輪的軸線與輪轂的軸線平行;
所述檢測阻尼組件包括第二電機、第二絲桿、套環、彈簧、推塊和阻尼塊,所述檢測阻尼設置在制動鉗靠近剎車片的一側,所述剎車片與輪轂同軸設置,所述制動鉗靠近剎車片的一側設有檢測槽,所述第二電機設置在檢測槽的槽底,所述第二電機驅動第二絲桿旋轉,所述套環套設在第二絲桿上,所述套環內設有與第二絲桿匹配的內螺紋,所述第二絲桿的一端穿入套環,所述阻尼塊通過彈簧與推塊連接,所述推塊設置在彈簧遠離絲桿的一側上,所述阻尼塊位于檢測槽的槽口;
所述第一電機、第二電機和氣缸均與plc電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是走位塊走位更平穩,所述第一電機上還設有第一限位桿,所述第一限位桿的一端設置在第一電機上,所述第一限位桿的另一端穿入走位塊,所述第一限位桿與第一絲桿平行。
作為優選,為了套環位移更精確,所述第二電機上還設有第二限位桿,所述第二限位桿的一端設置在第二電機上,所述第二限位桿的另一端穿入套環,所述第二限位桿與第二絲桿平行。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滾輪與輪轂的內壁抵靠,所述滾輪靠近輪轂的一側設有倒角。
作為優選,為了檢測壓力值,把信號發送給plc,所述推塊上還設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與plc電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走位塊走位,所述走位塊上還設有燕尾榫,所述升降塊上還設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與燕尾榫匹配。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檢測結果發送給汽車中央控制系統、手機等智能終端,所述殼體內還設有無線通訊模塊。
作為優選,為了防塵,所述檢測機構上還設有防塵罩。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控制,所述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均為伺服電機。
作為優選,為了是增加滾輪與輪轂之間的摩擦力,所述滾輪的外周面為磨砂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在運作一段時間后,由于輪胎的震動或者撞擊,會使輪胎與驅動軸和剎車系統摩擦力加大,而此時汽車能行駛,不容易被發現,通過檢測組件和阻尼檢測組件把檢測到的信號發送給plc,在通過曲線分析,從而得到輪胎與驅動軸和剎車系統之間的摩擦力是否過大,從而保障了新能源汽車的正常行駛。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的截面圖;
圖3是本發明的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的檢測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的阻尼檢測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2.輪胎,3.制動鉗,4.驅動軸,5.輪轂,6.氣缸,7.升降塊,8.第一電機,9.滾輪,10.編碼器,11.轉軸,12.走位塊,13.第一限位桿,14.第一絲桿,15.阻尼塊,16.第二電機,17.彈簧,18.推塊,19.壓力傳感器,20.套環,21.第二絲桿,22.第二限位桿,23.檢測組件,24.底盤。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4所示,一種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包括殼體1、底盤24、輪胎2、輪轂5、驅動軸4、動力機構、plc和剎車機構,所述剎車機構上包括剎車片和制動鉗3,所述制動鉗3設有檢測阻尼組件,所述底盤24上設有檢測組件23;
所述檢測組件23設置在底盤24上,所述檢測組件23靠近輪轂5,所述檢測組件23包括氣缸6、第一電機8、升降塊7、第一絲桿14、走位塊12、轉軸11、滾輪9和編碼器10,所述氣缸6推動升降塊7上下移動,所述第一電機8固定在升降塊7上,所述第一電機8驅動第一絲桿14旋轉,所述走位塊12內設有走位孔,所述走位孔上設有與第一絲桿14匹配的內螺紋,所述走位孔上的內螺紋與第一絲桿14的外螺紋匹配,所述第一絲桿14的一端穿入走位塊12,所述第一絲桿14與氣缸6的輸出軸垂直,所述滾輪9通過軸承套設在轉軸11上,所述轉軸11遠離滾輪9的一端固定設置在走位塊12上,所述滾輪9和第一絲桿14同軸設置,所述密碼器與滾輪9同軸固定,所述滾輪9與輪轂5的內壁抵靠,所述滾輪9的軸線與輪轂5的軸線平行;
所述檢測阻尼組件包括第二電機16、第二絲桿21、套環20、彈簧17、推塊18和阻尼塊15,所述檢測阻尼設置在制動鉗3靠近剎車片的一側,所述剎車片與輪轂5同軸設置,所述制動鉗3靠近剎車片的一側設有檢測槽,所述第二電機16設置在檢測槽的槽底,所述第二電機16驅動第二絲桿21旋轉,所述套環20套設在第二絲桿21上,所述套環20內設有與第二絲桿21匹配的內螺紋,所述第二絲桿21的一端穿入套環20,所述阻尼塊15通過彈簧17與推塊18連接,所述推塊18設置在彈簧17遠離絲桿的一側上,所述阻尼塊15位于檢測槽的槽口;
所述第一電機8、第二電機16和氣缸6均與plc電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是走位塊12走位更平穩,所述第一電機8上還設有第一限位桿13,所述第一限位桿13的一端設置在第一電機8上,所述第一限位桿13的另一端穿入走位塊12,所述第一限位桿13與第一絲桿14平行。
作為優選,為了套環20位移更精確,所述第二電機16上還設有第二限位桿22,所述第二限位桿22的一端設置在第二電機16上,所述第二限位桿22的另一端穿入套環20,所述第二限位桿22與第二絲桿21平行。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滾輪9與輪轂5的內壁抵靠,所述滾輪9靠近輪轂5的一側設有倒角。
作為優選,為了檢測壓力值,把信號發送給plc,所述推塊18上還設有壓力傳感器19,所述壓力傳感器19與plc電連接。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走位塊12走位,所述走位塊12上還設有燕尾榫,所述升降塊7上還設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與燕尾榫匹配。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檢測結果發送給汽車中央控制系統、手機等智能終端,所述殼體1內還設有無線通訊模塊。
作為優選,為了防塵,所述檢測機構上還設有防塵罩。
作為優選,為了方便控制,所述第一電機8和第二電機16均為伺服電機。
作為優選,為了是增加滾輪9與輪轂5之間的摩擦力,所述滾輪9的外周面為磨砂面。
該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在行駛一段路程后,中央控制系統會開啟自檢,自檢時通過plc控制第一電機8驅動第一絲桿14旋轉,因走位塊12上設有為絲桿匹配的內螺紋,使走位塊12發生位移,使滾輪9為伸入輪轂5內,再通過氣缸6控制升降塊7移動,是滾輪9與輪轂5內圈的內壁抵靠,滾輪9的軸線和輪轂5的軸線平行,滾輪9與輪轂5之間的摩擦力是滾輪9旋轉,編碼器10把轉數發送給plc,plc再通過第二電機16驅動第二絲桿21旋轉,是推塊18推動阻尼塊15與輪轂5上的剎車片發送阻尼效果,通過壓力傳感器19發送數據給plc,從而進行數據分析,當輪胎2自轉的阻力很小時,所檢測到壓力值和轉數值較為線性的,當輪胎2自轉的阻力很小時,所檢測到壓力值和轉數值不成線性分布,且在壓力值小的時候尤為明顯,因阻尼塊15給剎車片的阻力明顯小于輪胎2自轉的阻力時,阻尼效果過轉數的影響非常不明顯,從而得出此時輪胎2的自轉阻力很大,不利于長期行駛,通過無線通訊模塊把報警信息發送給中央控制系統或者手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具有輪胎摩擦力自檢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在運作一段時間后,由于輪胎2的震動或者撞擊,會使輪胎2與驅動軸4和剎車系統摩擦力加大,而此時汽車能行駛,不容易被發現,通過檢測組件23和阻尼檢測組件23把檢測到的信號發送給plc,在通過曲線分析,從而得到輪胎2與驅動軸4和剎車系統之間的摩擦力是否過大,從而保障了新能源汽車的正常行駛。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