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
背景技術:
汽車智能內后視鏡不僅可以供駕駛員觀察車輛后方的道路情況,還可以集成行車記錄、藍牙、導航、視頻播放等功能于一體,為駕駛帶來更多智能體驗。通常采用智能內后視鏡支架將汽車智能內后視鏡安裝固定在前擋風玻璃上。
如圖1所示,現有的智能內后視鏡支架100,主要由支架本體、卡環以及螺釘組成,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00通過螺釘與支架本體連接,然后整體通過卡環卡接在前檔風玻璃300的滑塊上。
不過現有的智能內后視鏡的安裝方式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一、智能內后視鏡集成度較高,重量比普通后視鏡重很多,通過普通的卡環卡接很難達到完全固定的效果,容易造成智能內后視鏡的松動和振動;二、智能內后視鏡的線束外露并缺少固定,不僅容易造成線束磨損,而且線束的搖晃也會遮擋駕駛員的視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采用卡環卡接固定智能內后視鏡造成的智能內后視鏡容易松動、線束磨損和遮擋駕駛員視線的不足,本發明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能夠消除智能內后視鏡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松動和振動的隱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包括支架本體、彈片、緊固件和滑塊;所述支架本體包括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一安裝部上設有底面為斜面的第一凹槽,所述斜面上設有垂直于所述斜面并貫穿所述第一安裝部的第一通孔;所述滑塊固接在前擋風玻璃上,所述第一安裝部位于所述滑塊遠離所述前擋風玻璃的一側,所述第一安裝部和所述滑塊之間設有所述彈片;所述彈片為彎折狀結構,包括順次連接的第一傾斜段、第一平直段、第二傾斜段和弧形段,所述第一平直段與所述第一安裝部靠近所述滑塊的一側抵接,所述第一傾斜段和所述弧形段均與所述滑塊抵接,所述第二傾斜段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緊固件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滑塊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安裝部遠離所述滑塊的一側還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設有第三通孔,汽車智能內后視鏡通過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一安裝部固接。
優選地,所述支架本體還包括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二安裝部與所述第一安裝部垂直并圍成l形結構,所述第二安裝部位于所述滑塊的上側,所述第二安裝部靠近所述滑塊的一側設有與所述滑塊匹配的豁口。
優選地,所述第一平直段上開設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安裝部靠近所述滑塊的一側設有與所述第四通孔孔徑相同的盲孔,所述第一平直段通過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盲孔與所述第一安裝部固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安裝部上還設有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朝向相反的方向設有開口。
優選地,所述彈片還包括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二平直段與所述第一傾斜段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平直段與所述滑塊抵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一安裝部之間設有墊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包括支架本體、彈片、緊固件和滑塊,支架本體包括第一安裝部,第一安裝部上設有底面為斜面的第一凹槽,斜面上設有垂直于斜面并貫穿第一安裝部的第一通孔,滑塊固接在前擋風玻璃上,第一安裝部位于滑塊遠離前擋風玻璃的一側,第一安裝部和滑塊之間設有彈片,彈片為彎折狀結構,包括順次連接的第一傾斜段、第一平直段、第二傾斜段和弧形段,第一平直段與第一安裝部靠近滑塊的一側抵接,第一傾斜段和弧形段均與滑塊抵接,第二傾斜段上設有第二通孔,緊固件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與滑塊固定連接。本發明通過增加緊固件和彈片擠壓滑塊,相比于現有技術,可以大大增強對支架本體的固定牢靠度,消除智能內后視鏡在整車行駛過程中存在的松動和振動的隱患。
此外,本發明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還設有用來固定線束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能夠有效解決線束磨損和搖晃的問題,避免線束遮擋駕駛員的視線,提高駕駛舒適性和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汽車智能內后視鏡安裝在前擋風玻璃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與前檔玻璃裝配的斷面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的爆炸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的安裝使用效果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與線束的裝配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機器臂對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打膠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圖1:100-智能內后視鏡支架,200-智能內后視鏡,300-前檔風玻璃;
圖2-圖6:1-支架本體,2-彈片,3-緊固件,4-滑塊,5-第一安裝部,6-第一凹槽,7-第一通孔,8-前擋風玻璃,9-第一傾斜段,10-第一平直段,11-第二傾斜段,12-弧形段,13-第二通孔,14-第二凹槽,15-第三通孔,16-第二安裝部,17-豁口,18-第四通孔,19-盲孔,20-第一卡爪,21-第二卡爪,23-墊片,24-螺釘,25-機器臂轉盤,26-汽車智能內后視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解釋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包括支架本體1、彈片2、緊固件3和滑塊4;所述支架本體1包括第一安裝部5,所述第一安裝部5上設有底面為斜面的第一凹槽6,所述斜面上設有垂直于所述斜面并貫穿所述第一安裝部5的第一通孔7;所述滑塊4固接在前擋風玻璃8上,所述第一安裝部5位于所述滑塊4遠離所述前擋風玻璃8的一側,所述第一安裝部5和所述滑塊4之間設有所述彈片2;所述彈片2為彎折狀結構,包括順次連接的第一傾斜段9、第一平直段10、第二傾斜段11和弧形段12,所述第一平直段10與所述第一安裝部5靠近所述滑塊4的一側抵接,所述第一傾斜段9和所述弧形段12均與所述滑塊4抵接,所述第二傾斜段11上設有第二通孔13;所述緊固件3穿過所述第一通孔7和所述第二通孔13與所述滑塊4固定連接。其中,滑塊4優選采用粘膠固定在前擋風玻璃8上,隨后再將彈片2和支架本體1安裝在滑塊4上,最后再將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安裝在支架本體1上。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中,通過擰緊緊固件3,擠壓彈片2對滑塊4進行壓緊,從而產生摩擦力加強支架本體1的固定,以此消除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在整車行駛過程中存在的松動和振動的隱患。其具體原理為緊固件3對彈片2施加垂直于第二傾斜段11的作用力,第二傾斜段11受到的該作用力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和豎直方向的作用力,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會使彈片2相對于滑塊4產生相對運動的趨勢,繼而滑塊4會對彈片2提供摩擦力阻止該相對運動,由于彈片2與支架本體1固接在一起,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架本體1也受到摩擦力,固定更加可靠,從而能夠有效防止在行程過程中,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發生振動或松動。此外,本發明實施例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為扁平形結構,通用性較強,可以應用于各種不同的乘用車車型,在后期開發新產品時借用性強,節約了開發周期以及降低了開發成本,同時本發明實施例的支架本體1的承載能力強,裝配工藝也較為簡單,有利于進行快捷的裝配。
在汽車生產制造過程中,一般為首先將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安裝在前擋風玻璃8上,然后將前擋風玻璃8放入機器人打的膠工位進行打膠,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通過調整發明實施例的汽車智能內后視鏡支架總成的安裝位置,將機器臂轉盤25與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的間隙控制為最小為5mm,以此避免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與機器臂轉盤25之間的干涉,滿足汽車制造廠進行批量生產需求。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第一安裝部5遠離所述滑塊4的一側還設有第二凹槽14,所述第二凹槽14的底部設有第三通孔15,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優選采用螺釘24通過所述第三通孔15與所述第一安裝部5固接,利用第二凹槽14和第三通孔15安裝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連接可靠度較高,而且安裝和拆卸都較為便捷。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所述支架本體1還包括第二安裝部16,所述第二安裝部16與所述第一安裝部5垂直并圍成l形結構,所述第二安裝部16位于所述滑塊4的上側,所述第二安裝部16靠近所述滑塊4的一側設有與滑塊4匹配的豁口17,其中滑塊4優選為矩形結構,豁口17也優選為對應的矩形結構。第二安裝部16和豁口17的設置,能夠在連接支架本體1、彈片2和滑塊4的緊固件3發生松動,支架本體1相對于滑塊4向下脫落的情況下,將支架本體1通過豁口17及時卡接在滑塊4的邊緣處,降低摔壞汽車智能內后視鏡26的風險。
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平直段10上還優選開設有第四通孔18,所述第一安裝部5靠近所述滑塊4的一側設有與所述第四通孔18孔徑相同的盲孔19,所述第一平直段10通過所述第四通孔18和所述盲孔19與所述第一安裝部5固接,有利于提高彈片2和支架本體1的連接可靠度,防止支架本體1和彈片2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增強支架本體1固定的牢固程度。
為了對線束進行固定,防止線束在搖晃和擺動下造成磨損,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第一安裝部5上還設有第一卡爪20和第二卡爪21,所述第一卡爪20和所述第二卡爪21朝向相反的方向設有開口。其中,第一卡爪20和第二卡爪21優選為相同的c形結構,第一卡爪20和第二卡爪21相互配合能夠在不同的方向上對線束進行約束和定位,可以更為有效地防止線束搖晃,避免線束遮擋駕駛員的視線,提高駕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另外第一卡爪20和所述第二卡爪21均無需單獨開發蓋板對線束進行遮蓋,也能減少成本。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為了避免應力集中,增大彈片2與滑塊4的接觸面積,進一步提高彈片2與滑塊4之間的摩擦力,提高支架本體1的連接可靠度,所述彈片2還包括第二平直段23,所述第二平直段23與所述第一傾斜段9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平直段23與所述滑塊4抵接。
更為具體地,所述第一平直段10和所述第一安裝部5之間設有墊片23,可以進一步減小支架本體1與滑塊4之間的間隙,增加彈片2的壓縮變形量,提高彈片2與滑塊4之間的摩擦力。
以上依據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發明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