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車門,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控制防沖擊車門。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產業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安全已經成為汽車制造業和公共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汽車的碰撞安全性越來越被消費者所重視,相關法規對碰撞安全的規定也越來越嚴格。
眾所周知,汽車車門是加強其被動安全性的重要部位。車門通常包括車門內板與車門外板,其中車門內板是主要的支撐部件,其上安裝有鉸鏈、車鎖、車門開度限位器等部件。由于車門內板與車門外板都是大面積的板形元件,其材料的強度受到限制。當汽車受到側面撞擊時,車門很容易受到沖擊而變形,產生較大的侵入量和內側凸起,從而直接傷害到車內乘員。車門內板的變形還容易使固定在其上的車鎖和鉸鏈變形或脫落,最終可能造成車門被撞開或者脫落,危及乘員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強車門的強度和剛度對提高汽車的被動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減緩碰撞過程中車門結構的變形,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對于車身結構設計一定要考慮當車門受到撞擊時,通過一些結構的設計來減輕車門的變形程度,從而能減少汽車撞擊對車內乘員的傷害。
目前傳統的解決方法是,在車門上增加防撞桿或防撞板結構,以此來改善車門的抗碰撞強度和剛度,增加車門的緩沖能力。然而,對于側碰,僅僅采用單一的防撞桿或防撞板結構,已經很難滿足日益嚴峻的汽車安全法規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改進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以上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車門防撞結構及使用該防撞結構的汽車車門,其具有良好的抗碰撞強度和剛度,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控制防沖擊車門,解決上述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自動控制防沖擊車門,包括車門,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所述車門外側為門外板,所述門外板表面下方設置有防撞杠,所述防撞杠呈錐型結構,車門內側為門內板,門外板與門內板中間有夾層,夾層內設置有防撞裝置,所述防撞裝置與防撞杠相匹配,所述防撞裝置包括,第一防撞桿設置在防撞架內,第一防撞桿后部設置有若干個防沖擊裝置,防沖擊裝置一端與第一防撞桿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防撞桿連接,防撞架內部還設置有防撞柱。防撞桿橫置于防撞架內,并通過防沖撞裝置頂住在固定位置,當車輛的車門被碰撞后,防沖撞裝置和第一防撞桿被啟動,防沖撞裝置將第一防撞桿頂出,用于抵消沖擊力,降低對車門的沖擊力。
所述第一防撞桿包括支撐桿、固定端和連接鍵,所述連接鍵設置在支撐桿與固定端內,當車門受到沖擊時,連接鍵收回,支撐桿被防沖擊裝置推出。連接鍵在正常狀態時,將支撐桿和固定端卡接在一起,讓第一防撞桿將防沖擊裝置的位置進行固定,讓彈簧和伸縮桿一直處于壓緊狀態,在受到沖撞時,連接鍵收回,解除支撐桿和固定端的連接狀態,方便防沖撞裝置運動。
所述防沖擊裝置包括伸縮桿和彈簧,當車門受到沖擊時,伸縮桿伸長,彈簧從壓緊狀態回復,減緩沖擊力。伸縮桿和彈簧提供雙重動力,將壓緊時存儲的動力,在沖撞后轉化為沖擊力,用于抵消外部沖撞,降低對車內的沖擊。
所述彈簧套在伸縮桿上,伸縮桿一端連接第一防撞桿,另一端連接在第二防撞桿上。彈簧套裝在伸縮桿上,能夠在支撐桿與固定端被分離后,與伸縮桿一起講支撐桿推出。
所述防撞柱上端面與防撞架內壁上端面連接,防撞柱下端面與防撞架內部下端面連接,所述防撞柱橫截面積由上至下,先逐漸增大,到達中間點時,逐漸減小,上下橫截面積相同。與防沖撞裝置和第一防撞桿和第二防撞桿相對的防撞柱的橫截面積更大,能夠在受到沖擊力時,加強受力面積,減少損失。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一種自動控制防沖擊車門,設置有防沖撞裝置,能夠施加反向力,對沖撞力進行緩沖;
2、本發明一種自動控制防沖擊車門,防撞柱橫截面積變化,既能夠有效提供阻擋,由節約材料;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車門外側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車門內側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防撞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防撞裝置側視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車門,11-門外板,12-門內板,2-防撞杠,3-防撞裝置,31-防撞架,32-第一防撞桿,321-支撐桿,322-固定端,33-防沖擊裝置,331-連接桿,332-彈簧,34-第二防撞桿,35-防撞柱。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2、3、4所示,本發明一種自動控制防沖擊車門,包括車門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所述車門1外側為門外板11,所述門外板11表面下方設置有防撞杠2,所述防撞杠2呈錐型結構,車門1內側為門內板12,門外板11與門內板12中間有夾層,夾層內設置有防撞裝置3,所述防撞裝置3與防撞杠2相匹配,所述防撞裝置3包括,第一防撞桿32設置在防撞架31內,第一防撞桿32后部設置有若干個防沖擊裝置33,防沖擊裝置33一端與第一防撞桿32連接,另一端與第二防撞桿34連接,防撞架31內部還設置有防撞柱35。第一防撞桿32和第二防撞桿34橫置于防撞架內,并通過防沖撞裝置33頂住在固定位置,當車輛的車門1被碰撞后,防沖撞裝置33和第一防撞桿32被啟動,防沖撞裝置33將第一防撞桿32頂出,用于抵消沖擊力,降低對車門的沖擊力。
所述第一防撞桿32包括支撐桿321、固定端322和連接鍵,所述連接鍵設置在支撐桿321與固定端322內,當車門1受到沖擊時,連接鍵收回,支撐桿321被防沖擊裝置33推出。連接鍵在正常狀態時,將支撐桿321和固定端322卡接在一起,讓第一防撞桿32將防沖擊裝置33的位置進行固定,讓彈簧332和伸縮桿331一直處于壓緊狀態,在受到沖撞時,連接鍵收回,解除支撐桿321和固定端322的連接狀態,方便防沖撞裝置33運動。
所述防沖擊裝置33包括伸縮桿331和彈簧332,當車門1受到沖擊時,伸縮桿331伸長,彈簧332從壓緊狀態回復,減緩沖擊力。伸縮桿331和彈簧332提供雙重動力,將壓緊時存儲的動力,在沖撞后轉化為沖擊力,用于抵消外部沖撞,降低對車內的沖擊。
所述彈簧332套在伸縮桿331上,伸縮桿331一端連接第一防撞桿32,另一端連接在第二防撞桿34上。彈簧332套裝在伸縮桿331上,能夠在支撐桿321與固定端322被分離后,與伸縮桿321一起講支撐桿推出。
所述防撞柱35上端面與防撞架31內壁上端面連接,防撞柱35下端面與防撞架31內部下端面連接,所述防撞柱35橫截面積由上至下,先逐漸增大,到達中間點時,逐漸減小,上下橫截面積相同。與防沖撞裝置33和第一防撞桿32和第二防撞桿34相對的防撞柱35的橫截面積更到,能夠在受到沖擊力時,加強受力面積,減少損失。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