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汽車零部件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后減震器一般布置在后輪罩的中間部位,并且后減震器向車內方向傾斜。后減震器通過安裝支架直接焊接于后輪罩上,在汽車進行強化試驗或長期使用過程中,由于安裝支架與后輪罩的連接區域強度薄弱,后減震器在安裝支架上的安裝點及后輪罩容易開裂,導致整車性能出現問題。與此同時,由于減震器向內傾斜,占用車內部分空間,影響汽車后排三人座椅空間布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能夠有效提高后減震器安裝點的強度,避免后減震器安裝點開裂現象及后輪罩開裂現象出現,從而有效提高整車性能,確保駕乘人員安全,同時還能夠有效增大汽車后排座椅布置空間,適應不同座椅安裝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
要解決以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本發明為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結構,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包括后減震器,后減震器與減震器支架連接,所述的減震器支架的減震器安裝板與減震器加強板焊接連接,輪罩內板與輪罩外板連接,輪罩內板與減震器加強板焊接連接,減震器支架的減震器加強板與輪罩內板焊接連接,減震器加強板與后縱梁焊接連接,輪罩外板上設置輪罩加強板,輪罩加強板與減震器加強板焊接連接,后減震器與減震器安裝板焊接連接。
所述的減震器安裝板與減震器加強板下表面焊接連接,輪罩內板上端與輪罩外板內側焊接連接,輪罩內板下端與減震器加強板上端焊接連接,減震器加強板下端與后縱梁焊接連接,輪罩加強板上端與減震器加強板上端焊接連接,后減震器上端與減震器安裝板焊接連接。
所述的輪罩加強板包括輪罩上加強板和輪罩下加強板,輪罩上加強板下端和輪罩下加強板上端焊接連接,輪罩上加強板上端與輪罩外板內側焊接連接,輪罩下加強板下端與后地板焊接連接。
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減震器下端與后縱梁上的連接座連接,所述的減震器設置為向汽車后部傾斜的結構,減震器與后縱梁之間設置為夾角小于90°的結構,減震器與后縱梁設置為位于同一平面的結構。
所述的減震器加強板上設置多道凸出于減震器加強板表面的加強板加強筋ⅰ,加強板加強筋ⅰ設置為縱橫交錯布置的結構,縱橫交錯的加強板加強筋ⅰ設置為能夠在減震器加強板表面形成多個腔體的結構。
所述的輪罩加強板上設置多道凸出于輪罩加強板表面的加強板加強筋ⅱ,加強板加強筋ⅱ設置為縱橫交錯布置的結構,加強板加強筋ⅱ設置為能夠在輪罩加強板表面形成多個腔體的結構。
所述的減震器加強板上端與輪罩外板之間設置為通過多層焊接方式焊接連接的結構,減震器加強板下端與后縱梁之間設置為通過多層焊接方式焊接連接的結構,減震器加強板與輪罩加強板之間設置為通過多層焊接方式焊接連接的結構。
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通過在減震器支架上設置減震器加強板,減震器加強板與減震器安裝板焊接連接,再設置輪罩加強板,輪罩加強板與減震器加強板焊接連接,然后再將后減震器與減震器安裝板焊接連接,這樣,通過減震器加強板和輪罩加強板的設置,有效提高了減震器安裝板本身的支撐強度,同時確保減震器安裝板與其他部件連接的強度,這樣,使得減震器支架的受力能力有效提高,減震器安裝點的強度得到有效提高,能夠有效避免因為汽車顛簸而導致減震器安裝支架或后輪罩長期受力而出現撕裂問題,提高整車強度和性能,確保駕乘人員人身安全,降低維護成本。本發明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結構簡單,成本低,能夠提高后減震器安裝點強度,避免后減震器安裝點開裂現象及后輪罩開裂現象出現,有效提高整車性能,確保駕乘人員人身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出簡要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a-a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b-b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分別為:1、后減震器;2、減震器支架;3、減震器加強板;4、減震器安裝板;5、輪罩內板;6、輪罩外板;7、輪罩上加強板;8、后縱梁;9、輪罩加強板;10、輪罩下加強板;11、后地板;12、連接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附圖1-附圖3所示,本發明為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結構,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包括后減震器1,后減震器1與減震器支架2連接,所述的減震器支架2的減震器安裝板4與減震器加強板3焊接連接,輪罩內板5與輪罩外板6連接,輪罩內板5與減震器加強板3焊接連接,減震器支架2的減震器加強板3與輪罩內板5焊接連接,減震器加強板3與后縱梁8焊接連接,輪罩外板6上設置輪罩加強板9,輪罩加強板9與減震器加強板3焊接連接,后減震器1與減震器安裝板4焊接連接。上述結構,通過在減震器支架2上設置減震器加強板,減震器加強板與減震器安裝板4焊接連接,再設置輪罩加強板9,輪罩加強板9與減震器加強板3焊接連接,然后再將后減震器1與減震器安裝板4焊接連接,這樣,通過減震器加強板和輪罩加強板的設置,有效提高了減震器安裝板本身的支撐強度,同時確保減震器安裝板與其他部件連接的強度,這樣,使得減震器支架的受力能力有效提高,減震器安裝點的強度得到有效提高,能夠有效避免因為汽車顛簸而導致減震器安裝支架或后輪罩長期受力而出現撕裂問題,提高整車強度和性能,確保駕乘人員人身安全,降低維護成本。結構簡單,成本增加不多,能夠有效提高后減震器安裝點的強度,避免后減震器安裝點開裂現象及后輪罩開裂現象出現,從而有效提高整車性能,確保駕乘人員人身安全。
所述的減震器安裝板4與減震器加強板3下表面焊接連接,輪罩內板5上端與輪罩外板6內側焊接連接,輪罩內板5下端與減震器加強板3上端焊接連接,減震器加強板3下端與后縱梁8焊接連接,輪罩加強板9上端與減震器加強板3上端焊接連接,后減震器1上端與減震器安裝板4焊接連接。上述結構,確定了減震器加強板、減震器安裝板與輪罩內板及輪罩外板的連接關系,從而使得減震器支架的減震器安裝板的強度得到有效增加,在汽車行駛在顛簸或其他惡劣路況時,不會因后減震器受力過度而出現減震器安裝板及后輪罩(輪罩外板和輪罩內板)開裂問題,從而有效確保整車整體質量,保證駕乘人員安全。
所述的輪罩加強板9包括輪罩上加強板7和輪罩下加強板10,輪罩上加強板7下端和輪罩下加強板10上端焊接連接,輪罩上加強板7上端與輪罩外板6內側焊接連接,輪罩下加強板10下端與后地板11焊接連接,后地板與后縱梁8連接。上述結構,輪罩加強板連接可靠,能夠適應高強度受力,不會出現開裂。
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的減震器1下端與后縱梁8上的連接座12連接,所述的減震器1設置為向汽車后部傾斜的結構,減震器1與后縱梁8之間設置為夾角小于90°的結構,減震器1與后縱梁8設置為位于同一平面的結構。上述結構,使得減震器在整體布置上能夠向后傾斜,而不會向汽車后排座椅布置位置傾斜,從而使汽車后排座椅的布置安裝空間加大,同樣的車身尺寸既能方便雙人座椅安裝布置,又能滿足三人座椅安裝布置,有效增加空間,降低成本。
所述的減震器加強板3上設置多道凸出于減震器加強板3表面的加強板加強筋ⅰ,加強板加強筋ⅰ設置為縱橫交錯布置的結構,縱橫交錯的加強板加強筋ⅰ設置為能夠在減震器加強板3表面形成多個腔體的結構。每兩道橫向設置的加強板加強筋ⅰ與兩道縱向設置的加強板加強筋ⅰ之間形成一個腔體,減震器加強板3形成多個腔體,加強板加強筋ⅰ能夠有效提高減震器加強板強度,使得減震器加強板在使用過程中,強度明顯增加,承受沖擊力性能也明顯提高。
所述的輪罩加強板9上設置多道凸出于輪罩加強板9表面的加強板加強筋ⅱ,加強板加強筋ⅱ設置為縱橫交錯布置的結構,加強板加強筋ⅱ設置為能夠在輪罩加強板9表面形成多個腔體的結構。上述結構,每兩道橫向設置的加強板加強筋ⅱ與兩道縱向設置的加強板加強筋ⅱ之間形成一個腔體,這樣,減震器加強板3形成多個腔體,加強板加強筋ⅱ能夠有效提高減震器加強板強度,使得減震器加強板在使用過程中,強度明顯增加,承受沖擊力性能也明顯提高。
所述的減震器加強板3上端與輪罩外板6之間設置為通過多層焊接方式焊接連接的結構,上述焊接方式,能夠提高減震器加強板3上端與輪罩外板6之間的連接可靠性,有效避免出現開裂問題,提高整體強度。減震器加強板3下端與后縱梁8之間設置為通過多層焊接方式焊接連接的結構,上述焊接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減震器加強板3下端與后縱梁8之間的連接可靠性,有效避免出現開裂問題,提高整體強度。減震器加強板3與輪罩加強板9之間設置為通過多層焊接方式焊接連接的結構。上述焊接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減震器加強板3與輪罩加強板9之間的連接可靠性,有效避免出現開裂問題,提高整體強度。
本發明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通過在減震器支架上設置減震器加強板,減震器加強板與減震器安裝板焊接連接,再設置輪罩加強板,輪罩加強板與減震器加強板焊接連接,然后再將后減震器與減震器安裝板焊接連接,這樣,通過減震器加強板和輪罩加強板的設置,有效提高了減震器安裝板本身的支撐強度,同時確保減震器安裝板與其他部件連接的強度,這樣,使得減震器支架的受力能力有效提高,減震器安裝點的強度得到有效提高,能夠有效避免因為汽車顛簸而導致減震器安裝支架或后輪罩長期受力而出現撕裂問題,提高整車強度和性能,確保駕乘人員人身安全,降低維護成本。本發明的汽車后減震器結構,結構簡單,成本低,能夠提高后減震器安裝點強度,避免后減震器安裝點開裂現象及后輪罩開裂現象出現,有效提高整車性能,確保駕乘人員人身安全。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的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他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