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總體上涉及用于機動車輛的擠制懸掛連桿,且更具體地涉及具有加強特征的用于機動車輛的擠制懸掛連桿,所述加強特征具有構造成控制擠制懸掛連桿的抗彎剛度的橫截面輪廓。
背景技術:
在該部分中的陳述僅僅提供與本公開相關的背景信息,且可或可不構成現有技術。
典型的機動車輛具有許多金屬連桿,其將一個構件連接到另一構件。例如,特定種類的金屬連桿包括在機動車輛的懸掛系統中使用的懸掛連桿。懸掛連桿通常將機動車輛驅動單元的部件,諸如車輪或輪軸,連接到機動車輛的車身或車架,以便在其之間傳輸靜態和動態負載。例如,懸掛連桿可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張力連桿、縱向連桿、橫向連桿、前或后彈簧臂等。懸掛連桿通常經由軸承連接到機動車輛的構件,以允許懸掛系統的部件和機動車輛的車架的相對運動。
在過去,這些懸掛連桿由沖壓鋼部分制成,組裝并壓制成其最終形狀。為了減少重量,這些懸掛連桿最近已經由焊接在一起以形成最終部分的鍛造/鑄造鋁塊制成或者由擠制鋁或其他擠制金屬或合金制成。擠制懸掛連桿具有不要求焊接且總體上減少懸掛連桿的后處理要求的優勢。雖然這些擠制懸掛連桿對于其預期目的是有用的,但是在最小化重量且滿足包裝和公差要求的同時,難以控制懸掛連桿的抗彎剛度和強度。因此,在本領域中存在對于滿足這些要求的擠制懸掛連桿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提供一種用于機動車輛的懸掛連桿。懸掛連桿包括具有第一壁和縱向長度的擠制主體。擠制特征安置在擠制主體的第一壁上且沿著縱向長度延伸。擠制特征具有構造成控制懸掛連桿的抗彎剛度的橫截面輪廓。
在一方面中,擠制特征是肋狀物。
在另一方面中,肋狀物安置在擠制主體的第一壁的內表面上,且肋狀物從第一壁的內表面延伸出去。
在又另一方面中,肋狀物沿著第一壁的整個縱向長度延伸。
在又另一方面中,第一壁具有壁寬度,且肋狀物具有肋狀物寬度,且肋狀物寬度小于壁寬度。
在又另一方面中,肋狀物寬度小于壁寬度的一半。
在又另一方面中,肋狀物位于擠制主體的第一壁的外表面上,且肋狀物從外表面延伸出去。
在又另一方面中,擠制主體還包括第二壁和第三壁,第三壁將第一壁連接到第二壁,并且其中,第一壁的外表面是凸形的。
在又另一方面中,擠制特征是在擠制主體的第一壁中形成的凹槽。
在又另一方面中,凹槽形成在擠制主體的第一壁的內表面中,且凹槽延伸到內表面中,并且其中,凹槽具有小于第一壁的寬度的寬度。
在又另一方面中,凹槽形成在擠制主體的第一壁的外表面中,且凹槽延伸到外表面中,并且其中,凹槽具有小于第一壁的寬度的寬度。
在又另一方面中,擠制主體包括與第二端部部分縱向相對安置的第一端部部分,其中,第一端部部分可連接到懸掛單元,且第二端部部分可連接到機動車輛的車架。
通過參考以下描述和附圖,其他方面、示例和優勢將變得顯而易見,在附圖中,類似附圖標記指代相同部件、元件或特征。
附圖說明
本文中所述的附圖僅用于說明目的,且不預期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開的范圍。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原理的擠制懸掛連桿的前透視圖;
圖2是擠制懸掛連桿的前視圖;
圖3是圖表,其示出擠制懸掛連桿的抗彎剛度與肋狀物高度和肋狀物寬度的示例關系;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原理的擠制懸掛連桿的另一示例的前透視圖;以及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原理的擠制懸掛連桿的另一示例的前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描述本質上僅僅是示例性的,且不旨在限制本公開、申請或者用途。
參考圖1和圖2,擠制懸掛連桿總體上通過附圖標記10指示。擠制懸掛連桿10可被構造為上控制臂或下控制臂、張力連桿、縱向連桿、橫向連桿、前或后彈簧臂等。擠制懸掛連桿10大體包括主體12。主體12由擠制金屬或合金形成,且然后經過后處理以產生將在下文中描述的特定特征。在一個示例中,主體12大體由擠制鋁形成。在其他示例中,主體12由擠制鎂形成。此外,應當理解,主體12可由各種其他合適的可擠制金屬或合金制成。
在所提供的示例中,主體12形成為細長的矩形管,其具有頂壁14、底壁16、第一側壁18和第二側壁20。然而,主體12可具有其他輪廓構造,只要主體12包括至少一個壁。例如,主體12可具有帽子形輪廓、在壁之間具有間隙的敞口“c”形輪廓、筒形輪廓等。主體12還包括第一端部部分22和第二端部部分24,所述第二端部部分24與第一端部部分22縱向相對地安置。
第一端部部分22被構造成附接到懸掛單元(未示出)的部件,且包括分別在第一和第二側壁18、20中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孔26、28。第一和第二孔26、28可在后處理期間被切割或沖壓到主體12中。第二端部部分24被構造成附接到機動車輛的車身車架(未示出),且包括在第一側壁20中形成的安裝孔30和32、在第二側壁22中形成的安裝孔34和36、及分別在頂壁和底壁14、16中形成的“v”形狹槽38、39。應當理解,主體12可包括額外特征以適應特定安裝構造。
主體12可在后處理中彎曲或成曲形,以便壁14、16、18、20中的一個或多個可是凹形的,且相對的壁是凸形的。在所提供的示例中,主體12彎曲成使得主體12的外表面40沿著頂壁14是凹形的,同時外表面40沿著底壁16是凸形的。
擠制懸掛連桿10還包括在主體12上形成的擠制加強特征50。擠制加強特征50具有構造成控制擠制懸掛連桿10的抗彎剛度的橫截面輪廓。大體上,擠制加強特征50由肋狀物52構成,其增大了壁14、16、18和20中的一個的厚度。在擠制過程期間,肋狀物52在擠制懸掛連桿10上形成。在所提供的示例中,肋狀物52安置在第一壁14的內表面54上。優選地,肋狀物52安置在壁14、16、18和20中任一個凸形的壁上,以便最大化擠制懸掛連桿10的強度或抗彎剛度。此外,將肋狀物52定位在內表面54上最小化對擠制懸掛連桿10的包裝的影響。肋狀物52具有大致矩形橫截面,且具有高度“h”和寬度“w”。然而,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肋狀物52可具有其他橫截面輪廓。如在圖2中所示,肋狀物52的寬度w小于頂壁14的寬度“w”。在優選實施例中,肋狀物52的寬度w小于頂壁14的寬度w的一半。肋狀物52沿著第一壁14的長度從第一端部部分22縱向延伸到第二端部部分24。此外,肋狀物52優選地在第一壁14上居中以平衡力。
轉到圖3,圖表示出在肋狀物52的寬度w、肋狀物52的高度h和擠制懸掛連桿10的抗彎剛度之間的關系。大體上,增大肋狀物寬度w和肋狀物高度h增大了擠制懸掛連桿10的抗彎剛度。因此,能夠通過簡單地改變肋狀物52的尺寸調整擠制懸掛連桿10的抗彎剛度。通過改變肋狀物52的尺寸微調擠制懸掛連桿10的抗彎剛度允許迅速調節以適應對于給定應用的不同負載要求。
現在轉向圖4,替代擠制懸掛連桿總體上通過附圖標記110指示。擠制懸掛連桿110類似于在圖1-2中示出的擠制懸掛連桿10,且因此類似部件通過類似附圖標記指示。然而,在擠制懸掛連桿110中,肋狀物52在第一壁14的外表面40上形成。
轉到圖5,又另一替代擠制懸掛連桿總體上通過附圖標記210指示。擠制懸掛連桿210類似于在圖1-2中示出的擠制懸掛連桿10,且因此類似部件通過類似附圖標記指示。然而,擠制懸掛連桿210包括擠制特征250。擠制特征250具有構造成減小擠制懸掛連桿210的抗彎剛度的橫截面輪廓。大體上,擠制特征250由凹槽252構成,凹槽252減少了壁14、16、18和20中的一個的厚度。在擠制過程期間,凹槽252在擠制懸掛連桿10上形成。在所提供的示例中,凹槽252安置在第一壁14的內表面54上。然而,凹槽252可安置在外表面40上,和安置在壁16、18、20中的任一者上。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凹槽252可具有各種橫截面輪廓。凹槽252具有寬度“w”和深度“d”。凹槽252的寬度w小于壁的寬度“w”。在優選實施例中,凹槽252的寬度w小于壁的寬度w的一半。凹槽252沿著第一壁14的長度從第一端部部分22縱向延伸到第二端部部分24。凹槽252以類似于肋狀物52的方式起作用,但是能夠認為通過移除材料而不是添加材料減小了擠制懸掛連桿10的抗彎剛度。
本發明的描述本質上僅僅是示例性的,且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變型預期在本發明的范圍內。這樣的變型不被視為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