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貨車的制動系統,屬于貨車配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貨車的制動是通過壓縮空氣驅動實現的,壓縮空氣依次通過剎車總泵、剎車分泵驅動制動蹄,制動蹄與制動鼓相配合,從而實現剎車功能。但是在剎車過程中,會出現剎車總泵或剎車分泵雜質太多導致密封不嚴、儲氣罐或管路接口漏氣、長時間剎車導致剎車片摩擦生熱等原因導致剎車功能失效,很容易出現交通事故。
申請號為201510990623.2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卡車備用緊急制動裝置,其通過活塞缸以及拉桿帶動摩擦塊移動,并通過摩擦制動板與地面的接觸來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實現緊急制動。申請號為201620318951.8公開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以中國簡易式應急制動裝置,其通過二連拉桿和頂桿帶動摩擦制動板移動,同故宮摩擦制動板與地面的摩擦,實現緊急制動。上述的兩種技術方案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1、由于地面是凹凸不平的,因此在緊急制動過程中摩擦板會與地面發生碰撞,摩擦板的損壞頻率高,而且摩擦板與地面的壓力不穩定,從而導致制動效果不穩定,制動效果很差;2、由于摩擦板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與摩擦板和地面的正壓力成正比,因此為了增大摩擦力需要增大正壓力,上述技術方案中均是通過驅動裝置直接驅動,從而無法增大摩擦板與地面之間的正壓力,而且由于地面凹凸不平,摩擦板收到的反作用力很容易對驅動裝置造成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實現緊急制動、從而避免因剎車失靈發生交通事故的貨車的制動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貨車的制動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制動機構以及緊急制動機構,緊急制動機構包括制動架以及帶動制動架擺動的動力單元,制動架的上端轉動安裝在貨車底座上,制動架的下部設有圓柱狀的摩擦部,且摩擦部的軸線與貨車輪胎的軸線平行,動力單元也安裝在貨車底座上,動力單元與制動架相連,動力單元帶動制動架擺動并使摩擦部與輪胎緊密接觸,實現緊急制動;主制動機構采用氣剎車的方式,主制動機構的剎車分泵與制動蹄之間設有蝸輪蝸桿減速機,主制動機構還連接有儲氣罐。
優選的,所述的制動架包括轉軸以及擺動桿,轉軸轉動安裝在貨車底座上,且轉軸的軸線與輪胎的軸線平行,轉軸的兩端均固定有擺動桿,擺動桿的下端安裝有摩擦桿,從而形成摩擦部,動力單元與轉軸相連并通過轉軸帶動擺動桿擺動。
優選的,所述的動力單元為氣動馬達,氣動馬達與制動架之間設有蝸輪蝸桿減速機。
優選的,所述的氣動馬達的進氣口與主制動機構的剎車總泵和剎車分泵之間的管路連通,氣動馬達的進氣口連接有制動閥門。
優選的,所述的儲氣罐上連接有冷卻機構。
優選的,所述的冷卻機構包括冷卻管,冷卻管的進氣端與儲氣罐連通,冷卻管的出氣端安裝在主制動機構制動鼓的一側,冷卻管上設有冷卻管閥門。
優選的,儲氣罐上連接有氣壓檢測模塊。
優選的,所述的氣壓檢測模塊包括儲氣罐上的壓力傳感器以及電磁閥,電磁閥設置在冷卻管上,電磁閥為常開電磁閥,壓力傳感器和電磁閥均連接控制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貨車的制動系統的緊急制動機構的制動架通過摩擦部與輪胎之間的摩擦來實現緊急制動,從而能夠使輪胎快速停止轉動,實現了快速制動,由于輪胎與摩擦部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緊急制動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忽略,而且輪胎與摩擦部之間不存在沖擊,因此能夠避免沖擊對摩擦部造成損壞,使用壽命長,而且制動穩定,制動效果好;蝸輪蝸桿減速機具有反向自鎖的特性,能夠避免地面與輪胎之間的沖擊導致主制動機構放松,還能夠增大剎車分泵輸出的力。
2、擺動桿對稱設置在轉軸兩側,從而能夠使轉軸兩側的擺動桿同步擺動,進而使摩擦桿與兩側的輪胎同步接觸并壓緊,保證兩側的剎車力相同。
3、蝸輪蝸桿減速機既能夠增大氣動馬達的輸出扭矩,又能夠避免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沖擊導致擺動桿回彈,保證了制動效果的穩定。
4、動馬達的進氣口與主制動機構的剎車總泵和剎車分泵之間的管路連通,從而避免了操作失誤影響車輛行駛。
5、壓縮空氣通過冷卻管吹向制動鼓,從而對制動鼓進行降溫冷卻,避免了因制動鼓溫度升高而影響制動效果。
6、壓力傳感器和電磁閥相配合,使儲氣罐內始終維持一定的氣壓,避免由于氣壓過低影響貨車的制動。
附圖說明
圖1為貨車的制動系統的機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主制動機構的主視示意圖。
圖4為制動架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管路連接圖。
圖中:1、貨車底座 2、剎車分泵 3、輪胎 4、制動架 401、轉軸 402、擺動桿 403、摩擦桿 5、連接件 6、制動蹄 7、剎車總泵 8、電磁閥 9、冷卻管閥門 10、冷卻管 11、儲氣罐 12、制動閥門 13、氣動馬達。
具體實施方式
圖1~5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5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貨車的制動系統,包括主制動機構以及緊急制動機構,緊急制動機構包括制動架4以及帶動制動架4擺動的動力單元,制動架4的上端轉動安裝在貨車底座1上,制動架4的下部設有圓柱狀的摩擦部,且摩擦部的軸線與貨車輪胎3的軸線平行,動力單元也安裝在貨車底座1上,動力單元與制動架4相連,動力單元帶動制動架4擺動并使摩擦部與輪胎4緊密接觸,實現緊急制動;主制動機構采用氣剎車的方式,主制動機構的剎車分泵2與制動蹄6之間設有蝸輪蝸桿減速機,主制動機構還連接有儲氣罐11。本貨車的制動系統的緊急制動機構的制動架4通過摩擦部與輪胎3之間的摩擦來實現緊急制動,從而能夠使輪胎3快速停止轉動,實現了快速制動,由于輪胎3與摩擦部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緊急制動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忽略,而且輪胎3與摩擦部之間不存在沖擊,因此能夠避免沖擊對摩擦部造成損壞,使用壽命長,而且制動穩定,制動效果好;蝸輪蝸桿減速機具有反向自鎖的特性,能夠避免地面與輪胎3之間的沖擊導致主制動機構放松,還能夠增大剎車分泵2輸出的力。
具體的:如圖1~3所示:本貨車的制動系統僅用于安裝在貨車底座1的驅動橋上,且驅動橋每一端的均設置有兩個輪胎3。主制動機構安裝在驅動橋的左側,緊急制動機構設置在輪胎3的后側,主制動機構有兩個,分別對驅動橋兩端的輪胎3進行制動,緊急制動裝置有且只有一個,同時對兩側的輪胎3進行緊急制動。
制動架4的上部轉動安裝在貨車底座1上,且當制動架4位于豎直時,摩擦部接觸并壓緊輪胎3,從而實現制動。動力單元為氣動馬達13,氣動馬達13與制動架4之間設有蝸輪蝸桿減速機,氣動馬達13的輸出軸與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入軸相連,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出軸與制動架4相連,并帶動制動架4擺動。貨車正常行駛時,制動架4水平位于貨車底座1下部,當緊急制動時,氣動馬達13帶動制動架4向下擺動,由于制動架4存在重力,因此在擺動過程中,重力會輔助氣動馬達13實現制動架4的下擺,當擺動至制動架4豎直時,制動架4的速度最大,并與輪胎3接觸,從而瞬間壓緊輪胎3實現緊急制動,由于蝸輪蝸桿減速機的存在,制動架4無法實現反向擺動。因此,當制動架4豎直時,摩擦部與輪胎3接觸,緊急制動效果最好。
主制動機構的剎車總泵7的進氣端連接儲氣罐11,剎車總泵7的出氣端同時連接兩個剎車分泵2的進氣端,從而使兩個剎車分泵2同步動作。剎車分泵2與制動蹄6之間的蝸輪蝸桿減速機能夠避免輪胎3與地面之間的沖擊導致制動蹄6回轉。
蝸輪蝸桿減速機設置在剎車分泵2的下方,剎車分泵2的活塞桿通過連接件5與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入軸相連,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入軸水平設置,連接件5豎向設置,連接件5的下端與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入軸固定連接,上端與剎車分泵2的活塞桿活動連接,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出軸與制動蹄6固定連接。剎車分泵2通過連接件5推動蝸輪蝸桿減速機的輸入軸轉動,從而帶動制動蹄6轉動。
如圖4所示:制動架4包括轉軸401以及擺動桿402,轉軸401轉動安裝在貨車底座1上,轉軸401的軸線與輪胎3的軸線平行。擺動桿402有兩個,兩個擺動桿402對稱設置在轉軸401的兩端,擺動桿402的左端與轉軸401固定連接,擺動桿402的右端安裝有摩擦桿403,從而形成用于制動的摩擦部,摩擦桿403的軸線與轉軸401的軸線平行,且摩擦桿403的中部與擺動桿402的右端固定連接。安裝在貨車底座1上后,擺動桿402設置在驅動橋一端的兩個輪胎3之間,在進行緊急制動時,擺動桿402擺動,從而使摩擦桿403的兩側分別對驅動橋一端的兩個輪胎3進行制動,進而保證了轉動的穩定性。兩個擺動桿402對稱設置,從而能夠使緊急制動時驅動橋兩端的輪胎3的制動力相等,保證制動穩定。
如圖5所示:氣動馬達13的進氣口通過進氣管與剎車總泵7和剎車分泵2之間的管路連通,進氣管上設有制動閥門12,從而再踩踏制動踏板時,才能使用緊急制動機構,避免由于操作失誤而導致對貨車的行駛造成妨礙。
儲氣罐11上還連接有冷卻機構。冷卻機構包括冷卻管10,冷卻管10的一端與儲氣罐11連通,另一端靠近輪胎3的制動鼓安裝,從而能夠通過吹氣的方式對制動鼓進行降溫,避免由于制動鼓溫度升高導致制動效果降低。冷卻管10上安裝有冷卻管閥門9,冷卻管閥門9與貨車的制動踏板聯動,在踩踏制動踏板時,冷卻管閥門9動作,從而通過冷卻管10對輪胎3的制動鼓進行降溫。
儲氣罐11上還設有氣壓檢測模塊,氣壓檢測模塊包括儲氣罐11上的壓力傳感器以及電磁閥8,電磁閥8安裝在冷卻管閥門9和儲氣罐11之間的冷卻管10上,電磁閥8為常開電磁閥。壓力傳感器和電磁閥均連接貨車上的單片機,當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儲氣罐11內的壓強較低時,將信號上傳給單片機,單片機控制電磁閥8動作,從而使冷卻管10停止吹氣,進而保證了制動的穩定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