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被動安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側氣囊裝置。
背景技術:
側面碰撞工況中,乘員的運動姿態直接影響到其傷害程度。一般來說,人的髖部以及肩部的抗撞擊能力要高于胸部的抗撞擊能力。事實上,側碰工況中,胸部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部分。目前,車門內室都會設計一個髖部推動塊以期將乘員推走,但往往因為造型等原因,推動塊并不能起到將乘員推出去的作用。而現有的胸腹一體式側氣囊也往往剛度過大或過小不能對乘員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的側氣囊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氣囊裝置,設置于汽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其特點在于,該側氣囊裝置包括一氣囊和一用于對該氣囊充氣的氣體發生器,該氣囊通過縫線被劃分為上腔、中腔和下腔,該中腔的空間大于該上腔和該下腔的空間,該下腔的厚度大于該上腔和該中腔的厚度,該中腔與該上腔和該下腔通過第一過氣孔連接,且該中腔上開設一泄氣孔。
較佳地,該側氣囊裝置還包括一第二過氣孔,該氣體發生器通過該第二過氣孔與該上腔和該下腔連接。
較佳地,該上腔在該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充氣展開后的位置與車室駕駛座的乘員的肩部位置相對應,該中腔在該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充氣展開后的位置與該乘員的胸部位置相對應,該下腔在該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充氣展開后的位置與該乘員的髖部位置相對應。
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上述各優選條件,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例。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氣囊裝置,其有一個氣體發生器充氣,通過區域劃分及過氣孔大小、位置控制其不同區域的剛度特性。氣囊下腔(對應髖部)及上腔(對應肩部)對應位置最先充氣并保持較大剛度,中腔(對應胸部)位置通過與上、下腔連接的過氣孔充氣,并且在中腔位置設置排氣孔,其剛度相對較小。氣囊具有足夠的剛度,可以有效保護乘員安全,氣囊剛度最大位置對應乘員髖部,可以有效將乘員推出且傷害較小;對應乘員胸部位置的剛度相對較小,可以保護胸部少受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側氣囊裝置的充氣正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側氣囊裝置的充氣側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車輛在發生側面碰撞時,側氣囊應該具有一定的剛度,保證被撞擊后不會被很快擊穿導致乘員撞到堅硬的結構;同時,側氣囊的剛度又不能太大造成乘員撞擊后受傷害。此外,氣囊對應乘員的髖部位置應該具有足夠的剛度將乘員推出,通過控制乘員運動姿態減少其所受傷害。
為此,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設計了側氣囊裝置,可以保證氣囊對應乘員髖部區域的剛度足夠大,同時對應胸部區域的剛度相對較小,對應地,乘員髖部(人體髖部可承受的撞擊大于胸、腹等部位)受到較大撞擊力被推出,而胸部受到的撞擊力相對較小,使乘員受到較小傷害。
具體地,該側氣囊裝置設置于汽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見圖1和2,其包括一氣囊和一用于對該氣囊充氣的氣體發生器1,該氣囊通過縫線9被劃分為上腔3、中腔6和下腔8,該中腔6的空間大于該上腔3和該下腔8的空間,該下腔8的厚度大于該上腔3和該中腔6的厚度。
該中腔6與該上腔3和該下腔8分別通過上過氣孔4和下過氣孔7連接,且該中腔6上開設一泄氣孔5,即氣體最終通過該泄氣孔5排出。
此外,該側氣囊裝置還包括一第二過氣孔2,該氣體發生器1通過該第二過氣孔2與該上腔3和該下腔8連接,以便向氣囊充氣。
由此,該上腔3和該下腔8被充氣后,通過該上過氣孔4和該下過氣孔7將氣體傳到該中腔6,以保持該中腔6有相對較長的保壓時間。該上過氣孔4和該下過氣孔7的大小可以調節,以實現氣囊不同區域的剛度要求。
即,該側氣囊裝置的充氣順序為:先由該第二過氣孔2充氣至該上腔3和該下腔8,再由該上腔3和該下腔8分別通過該上過氣孔4和該下過氣孔7充氣至該中腔。
該上腔3在該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充氣展開后的位置與車室駕駛座的乘員的肩部位置相對應,該中腔6在該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充氣展開后的位置與該乘員的胸部位置相對應,該下腔8在該車前排座椅骨架外側充氣展開后的位置與該乘員的髖部位置相對應。
當汽車側面發生碰撞時,汽車的控制單元發出信號點爆該側氣囊裝置,該氣體發生器1反應產生氣體,通過通道快速充入上腔3及下腔8,然后通過上過氣孔4和下過氣孔7到達中腔6。由于氣體發生器1爆發出的氣體壓力較大,而通過上過氣孔4和下過氣孔7達到中腔的氣壓相對較小,上腔3、下腔8可以在碰撞的極短時間內保持比中腔6更大的剛度,這樣在乘員與氣囊接觸時,可以承受較大沖擊力的人體髖部與氣囊剛度最大的下腔8接觸,并且下腔8的厚度最大有利于將乘員更有效的推出,補充了人體髖部推動塊的功能;與此同時,剛度同樣較大的上腔3可以支撐乘員由于慣性而產生的側倒動作,保證乘員胸腔不會直接撞擊到氣囊或者飾板;此時,剛度較小的中腔6可以較好的起到保護乘員胸部壓縮傷害的效果,同時由于上腔3、下腔8可以不斷的給中腔6補充氣體,使得中腔6可以保持相對較長的低剛度水平而不發生擊穿。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