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部件集成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儲氣筒和后處理裝置的集成框架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部分氣制動的拖掛車和專用車,其軸距較短或改裝后要求后處理排氣系統豎直固定于駕駛室后方,此類車型具有以下缺點:軸距短,空間小,部件布置緊湊、集中,安裝拆卸不方便;后處理裝置重量大(約為25-30Kg),豎直布置對其結構穩定性要求較高;后處理裝置附件較多且氣制動需較大空間布置儲氣筒,占用空間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布局合理、占用空間小的儲氣筒和后處理裝置的集成框架系統。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儲氣筒和后處理裝置的集成框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和均集成在框架上的儲氣筒、后處理裝置,所述框架包括豎直設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兩端分別與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連接的支撐板,所述儲氣筒水平固定設置在支撐板上,所述后處理裝置固定在第一立柱或第二立柱的外側上部。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板包括呈L型設置的橫板和背板,所述橫板和背板的兩端均與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連接,所述儲氣筒的底部和后側分別固定在橫板和背板上。
作為優選,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橫板底面一端的干燥器,所述干燥器與儲氣筒連通。
作為優選,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橫板底面另一端的電子控制單元。
作為優選,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背板上的氮氧傳感器。
作為優選,所述框架中還包括與背板連接的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有膨脹水箱,所述膨脹水箱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立柱的內側。
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豎直設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橫跨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部的支撐板,組成集成框架,然后將儲氣筒、后處理裝置及其他相應部件在集成框架上的相應位置,這種集成框架系統,結構簡單、布局合理、占用空間少、結構穩定性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圖3為圖1的右視圖;
圖4為圖1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儲氣筒和后處理裝置的集成框架系統,包括框架1、儲氣筒2、后處理裝置3、干燥器4、電子控制單元5、氮氧傳感器6和膨脹水箱7,儲氣筒2、后處理裝置3、干燥器4、電子控制單元5、氮氧傳感器6和膨脹水箱7均集成在框架1上。
結合圖2-4所示,框架1包括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和支撐板13,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由豎直設置的兩根槽鋼制作而成,安裝時將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分別通過四個M12的螺栓及兩個M10的螺栓固定在車架幅面及上翼面上,如圖4所示,支撐板13由3mm厚鋼板折彎L型而制作成,支撐板13橫跨固定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的上部,支撐板13包括水平設置的橫板13a和豎直設置的背板13b,橫板13a與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垂直設置,背板13b與橫板13a形成L型結構;儲氣筒2的底部固定在橫板13a的上端面上,后側固定在背板13b內側面上,儲氣筒2采用40L儲氣筒(左右各20L氣室,中間分隔),安裝時,保證儲氣筒2水平且位于橫板13a的中部;后處理裝置3通過卡箍31固定安裝在第一立柱11或第二立柱12的外側面上部(圖中固定在第一立柱11的外側面上部);干燥器4固定安裝在橫板13a的底面,通過管道與儲氣筒2連通,橫板13a的底面還固定安裝有電子控制單元5;氮氧傳感器6處于儲氣筒2的后側,固定安裝在背板13b的內側面上;膨脹水箱7通過支架71固定在背板13b內側面和第一立柱11內側面上,安裝膨脹水箱7時,應保證與地面平行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