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具體為一種汽車用制動軟管。
背景技術:
汽車的行車制動系統以及駐車制動系統管路一般都設置有制動軟管,制動軟管是機車車輛制動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橡膠部件,安裝在車輛連接處,起輸送壓縮空氣(傳遞制動壓力),保證機車正常制動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制動軟管也越來越多,但是目前車輛的制動軟管在與制動器卡鉗連接時,都是通過通孔螺栓與銅墊圈進行定力扭轉緊固,大多數的制動軟管與卡鉗連接處都為一種扁圓柱結構,沒有防轉結構,導致工人在安裝過程中,定力時需要手動扶持軟管,防止發生大角度旋轉,但不能避免小角度的旋轉,導致軟管偏離設計走向,或自身吃力扭曲,影響了安裝工作效率及制動軟管使用壽命。
所以,如何設計一種汽車用制動軟管,成為我們當前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用制動軟管,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用制動軟管,包括軟管主體,所述軟管主體頂端安裝有防轉拐柱,所述防轉拐柱一側設有金屬軟管嘴接頭,所述金屬軟管嘴接頭一側安裝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一側設有金屬鉚壓管,所述金屬鉚壓管和金屬軟管嘴接頭之間通過連接管連接,所述金屬鉚壓管一側安裝有上固定孔,所述上固定孔底部設有固定環,所述固定環一側設有抱箍,所述軟管主體頂端安裝有軟管主接頭,所述軟管主接頭頂端設有環形槽,所述環形槽一側安裝有固定管套,所述固定管套一側設有多邊形套管,所述多邊形套管一側設有限位套管,所述軟管主體內部設有內層,所述內層一側設有外層。
進一步的,所述防轉拐柱底部設有螺紋。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環底部設有下固定孔。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套管一側安裝有軟管接管。
進一步的,所述軟管主體內部設有加強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汽車用制動軟管,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彎鉤端與制動鉗的定位孔插接,能有效的防止制動軟管安裝過程中與螺栓擰緊一起發生轉動,安裝效果良好,由于邊數不少于六個的偶數多邊形套管外表面呈六邊形,因此與接頭安裝孔相配合時,最大擰轉角度為30°,增加了軟管的使用壽命,通過金屬鉚壓管與橡膠軟管穩固連接,增加了制動軟管的使用性能,而且制造成本低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中:1-軟管主體;2-抱箍;3-下固定孔;4-連接管;5-螺紋;6-防轉拐柱;7-金屬軟管嘴接頭;8-金屬鉚壓管;9-上固定孔;10-固定環;11-軟管主接頭;12-外層;13-加強層;14-內層;15-軟管接管;16-限位套管;17-多邊形套管;18-固定管套;19-環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汽車用制動軟管,包括軟管主體1,所述軟管主體1頂端安裝有防轉拐柱6,所述防轉拐柱6一側設有金屬軟管嘴接頭7,所述金屬軟管嘴接頭7一側安裝有連接管4,所述連接管4一側設有金屬鉚壓管8,所述金屬鉚壓管8和金屬軟管嘴接頭7之間通過連接管4連接,所述金屬鉚壓管8一側安裝有上固定孔9,所述上固定孔9底部設有固定環10,所述固定環10一側設有抱箍2,所述軟管主體1頂端安裝有軟管主接頭11,所述軟管主接頭11頂端設有環形槽19,所述環形槽19一側安裝有固定管套18,所述固定管套18一側設有多邊形套管17,所述多邊形套管17一側設有限位套管16,所述軟管主體1內部設有內層14,所述內層14一側設有外層12,所述多邊形套管17位六邊形,因此與接頭安裝孔相配合時,最大擰轉角度為30°。
進一步的,所述防轉拐柱6底部設有螺紋5,所述螺紋5與相配的螺紋孔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環10底部設有下固定孔3,所述固定孔3起到固定的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套管16一側安裝有軟管接管15,所述軟管接管15方便連接制動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軟管主體1內部設有加強層13,所述加強層13加強了軟管主體1的使用性能。
工作原理:首先,軟管主體1的金屬軟管嘴接頭7內孔的中心線與金屬軟管嘴接頭7的兩側平面垂直,防轉拐柱6的走向與金屬軟管嘴接頭7兩側面垂直,以便有效防止金屬軟管嘴接頭7平面的旋轉,所述邊形套管17外表面呈六邊形,因此與接頭安裝孔相配合時,最大擰轉角度為30°,由于防轉拐柱6制動裝置的定位孔內,使得金屬軟管嘴接頭7被固定,能夠有效防止在定力過程中,達到防轉的目的,通過金屬鉚壓管8與軟管主體1穩固連接,增加了制動軟管的使用性能,而且制造成本低廉。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