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輛防護結構技術領域,涉及到一種車輛碰撞吸能結構。
背景技術:
輕型卡車因其價格低廉和載貨能力強等特點,在我國擁有廣闊的市場。新碰撞法規GB11551_2014版對最大設計總質量不大于2500kg的N1類汽車、以及多用途貨車,在整車碰撞安全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車輛前端碰撞吸能結構是保證汽車碰撞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輕型卡車前端的碰撞吸能空間狹小,吸能區的長度受到限制,直接影響到吸能盒的壓潰長度,減弱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吸能效果差,導致傳入駕駛艙的碰撞能量過大,對駕駛員及乘員造成較大的傷害,不能滿足國內乘員保護的相應法規,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設計了一種車輛碰撞吸能結構,吸能效果好,能有效減少傳遞至駕駛艙的能量,減小駕駛員及乘員所受到的傷害。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具體技術方案是:一種車輛碰撞吸能結構,結構中包括位于車輛前防撞梁與車體前縱梁之間的左吸能盒及右吸能盒,關鍵是:所述的車輛前防撞梁上方增設與其平行設置的上防撞梁,分別在左吸能盒、右吸能盒與車體前縱梁之間增設與車輛前防撞梁垂直的左防撞縱梁和右防撞縱梁,上防撞梁分別與左防撞縱梁和右防撞縱梁之間還設置有左上吸能盒、右上吸能盒,分別在左防撞縱梁、右防撞縱梁與車體前縱梁之間設置左防撞斜縱梁和右防撞斜縱梁,車輛前防撞梁、由左吸能盒及右吸能盒組成的吸能盒、由左防撞縱梁和右防撞縱梁組成的防撞縱梁及車體前縱梁形成吸能傳力通道,上防撞梁、由左上吸能盒和右上吸能盒組成的上吸能盒組件、由左防撞縱梁和右防撞縱梁組成的防撞縱梁、由左防撞斜縱梁和右防撞斜縱梁組成的防撞斜縱梁及車體前縱梁形成輔助吸能傳力通道。
所述的左防撞斜縱梁一端位于與左防撞縱梁焊接的左上吸能盒位置處,另一端與車體前縱梁連接。
所述的右防撞斜縱梁一端位于與右防撞縱梁焊接的右上吸能盒位置處,另一端與車體前縱梁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車輛前防撞梁、左吸能盒、右吸能盒、車體前縱梁一起形成下層的吸能傳力通道,上防撞梁、左上吸能盒、右上吸能盒、左防撞縱梁、右防撞縱梁、左防撞斜縱梁、右防撞斜縱梁、車體前縱梁一起形成上層的輔助吸能傳力通道,兩條傳力通道共同作用,可以保證碰撞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盡可能少的傳遞進駕駛室內,結構簡單,吸能效果好,可以減小駕駛員及乘員所受到的傷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代表右上吸能盒,2代表上防撞梁,3代表左上吸能盒,4代表車輛前防撞梁,5代表左吸能盒,6代表左防撞縱梁,7代表左防撞斜縱梁,8代表右吸能盒,9代表右防撞斜縱梁,10代表右防撞縱梁,11代表車體前縱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車輛碰撞吸能結構,結構中包括位于車輛前防撞梁4與車體前縱梁11之間的左吸能盒5及右吸能盒8,車輛前防撞梁4上方增設與其平行設置的上防撞梁2,分別在左吸能盒5、右吸能盒8與車體前縱梁11之間增設與車輛前防撞梁4垂直的左防撞縱梁6和右防撞縱梁10,上防撞梁2分別與左防撞縱梁6和右防撞縱梁10之間還設置有左上吸能盒3、右上吸能盒1,分別在左防撞縱梁6、右防撞縱梁10與車體前縱梁11之間設置左防撞斜縱梁7和右防撞斜縱梁9,車輛前防撞梁4、由左吸能盒5及右吸能盒8組成的吸能盒、由左防撞縱梁6和右防撞縱梁10組成的防撞縱梁及車體前縱梁11形成吸能傳力通道,上防撞梁2、由左上吸能盒3和右上吸能盒1組成的上吸能盒組件、由左防撞縱梁6和右防撞縱梁10組成的防撞縱梁、由左防撞斜縱梁7和右防撞斜縱梁9組成的防撞斜縱梁及車體前縱梁11形成輔助吸能傳力通道。
左防撞斜縱梁7一端位于與左防撞縱梁6焊接的左上吸能盒3位置處,另一端與車體前縱梁11連接。右防撞斜縱梁9一端位于與右防撞縱梁10焊接的右上吸能盒1位置處,另一端與車體前縱梁11連接。左防撞斜縱梁7和右防撞斜縱梁9采用高強度鋼材,既可以有效保證吸能傳力通道在碰撞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還可以將碰撞能量傳遞至車輛后部車架,減少進入駕駛室的能量,進而減小對駕駛員及乘員所造成的傷害。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車輛前防撞梁4、左吸能盒5及右吸能盒8組成下排吸能區,左吸能盒5、右吸能盒8分別與左防撞縱梁6、右防撞縱梁10焊接在一起,左防撞縱梁6、右防撞縱梁10的下端與車體前縱梁11焊接在一起,形成車輛前防撞梁4-吸能盒-防撞縱梁-車體前縱梁11的吸能傳力通道;右上吸能盒1、上防撞梁2、左上吸能盒3組成上排吸能區,左上吸能盒3、右上吸能盒1分別與左防撞縱梁6、右防撞縱梁10焊接在一起,左防撞斜縱梁7、右防撞斜縱梁9的上端分別與左防撞縱梁6、右防撞縱梁10焊接在一起,左防撞斜縱梁7、右防撞斜縱梁9的下端分別與與車體前縱梁11焊接在一起,形成上防撞梁2-吸能盒-防撞縱梁-防撞斜縱梁-車體前縱梁11的輔助吸能傳力通道,兩條傳力通道共同作用,可以保證碰撞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盡可能少的傳遞進駕駛室內。
這種吸能結構具有左右對稱性,對于正面100%剛性壁障碰撞試驗工況,具有吸收能量平均、壓潰性能穩定等特性。上層的輔助吸能傳力通道與卡車尾部防撞欄高度相同,能有效減輕輕型小卡車追尾碰撞工況中對駕駛員及乘員所造成的傷害。吸能盒的厚度與材料根據整車重量與吸能盒長度制定,在制定過程中,需要做CAE仿真分析與實車反復驗證,以得到最佳的吸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