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護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發艙線束護板。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的廣泛使用以及汽車上電器件數量的增多,整車的電器安全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作為整車電源的傳輸載體-整車線束,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經越來越得到重視。作為整車電源的傳輸載體,線束需要確實可靠的固定以及合適的保護,避免造成電器功能失效乃至整車燒蝕等嚴重后果。在MPV車型中,發動機控制線束用于連接發動機傳感器與執行器,布置與發動機上面。
但是在現有的線束護板,由于發動機本體溫度較高,需避免線束直接與發動機本體接觸,由于發動機本體較厚和環境惡劣,不能像車體那樣開孔卡接線束,需一種設計塑料護板,用于固定發動機控制線束,以及實現線束Z字型走向,而且還不便于觀察內部的工作狀態。
因此,發明一種發艙線束護板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艙線束護板,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線束容易與發動機直接接觸、線束空間布置不合理和不便于觀察工作狀態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發艙線束護板,包括護板本體、上蓋、護板第一接扣、固定螺栓、護板第二接扣、連接孔、護板第三接扣、感應器、出線口、護板第四接扣、護板第五接扣、護板第六接扣、進線口、上蓋第一接扣、上蓋第二接扣、上蓋第三接扣、上蓋第四接扣、上蓋第五接扣、顯示器、上蓋第六接扣、進線口線束、支架、電機和出線口線束,所述護板本體上端設置進線口;所述進線口與進線口線束連接;所述進線口左側與護板第一接扣固定連接;所述進線口右側與護板第六接扣固定連接;所述進線口下端與固定螺栓鉸接;所述護板第一接扣下端設置護板第二接扣;所述護板第二接扣右側設置護板第五接扣;所述護板第二接扣左側與連接孔固定連接;所述護板第二接扣下端與護板第三接扣連接;所述護板第三接扣右側設置護板第四接扣;所述護板本體下端與出線口固定連接;所述出線口與出線口線束連接;所述出線口上設置有感應器;所述護板本體與上蓋鉸接;所述上蓋左上端設置上蓋第一接扣;所述上蓋第一接扣右側設置上蓋第六接扣;所述上蓋第一接扣下端與上蓋第二接扣連接;所述上蓋第二接扣右側設置上蓋第五接扣;所述上蓋下端與上蓋第三接扣固定連接;所述上蓋第三接扣右側設置上蓋第四接扣;所述上蓋表面與顯示器固定連接;所述顯示器與感應器電性連接;所述護板本體底部與支架鉸接;所述支架與電機鉸接。
進一步,所述護板本體是一種Z字形護板。
進一步,所述連接孔通過螺栓與電機鉸接。
進一步,所述護板本體通過接扣與上蓋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發艙線束護板,在護板本體通過護板第一接扣、護板第二接扣、護板第三接扣、護板第四接扣、護板第五接扣和護板第六接扣與上蓋第一接扣、上蓋第二接扣、上蓋第三接扣、上蓋第四接扣、上蓋第五接扣和上蓋第六接扣鉸接,可以使護板內的線束在壞的時候便于維修更換,并且護板采用的是Z字形護板,可以合理布置線束,實現空間合理化,在護板上設置有感應器,感應器與顯示器電性連接,通過感應器感應到線束的狀態,通過顯示器可以便于觀察,一目了然,并且護板本體采用的是與上蓋連接的方式,可以避免線束直接與發動機接觸,以防燒壞,并且在護板上端設置進線口,進線口與進線口線束連接,護板下端設置出線口,出線口與出線口線束連接,可以保證線束在布置的時候比較有條理,可以保護和固定線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護板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上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中:1-護板本體;2-上蓋;3-護板第一接扣;4-固定螺栓;5-護板第二接扣;6-連接孔;7-護板第三接扣;8-感應器;9-出線口;10-護板第四接扣;11-護板第五接扣;12-護板第六接扣;13-進線口;14-上蓋第一接扣;15-上蓋第二接扣;16-上蓋第三接扣;17-上蓋第四接扣;18-上蓋第五接扣;19-顯示器;20-上蓋第六接扣;21-進線口線束;22-支架;23-電機;24-出線口線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的一種發艙線束護板,包括護板本體1、上蓋2、護板第一接扣3、固定螺栓4、護板第二接扣5、連接孔6、護板第三接扣7、感應器8、出線口9、護板第四接扣10、護板第五接扣11、護板第六接扣12、進線口13、上蓋第一接扣14、上蓋第二接扣15、上蓋第三接扣16、上蓋第四接扣17、上蓋第五接扣18、顯示器19、上蓋第六接扣20、進線口線束21、支架22、電機23和出線口線束24,所述護板本體1上端設置進線口13;所述進線口13與進線口線束21連接;所述進線口13左側與護板第一接扣3固定連接;所述進線口13右側與護板第六接扣12固定連接;所述進線口13下端與固定螺栓4鉸接;所述護板第一接扣3下端設置護板第二接扣5;所述護板第二接扣5右側設置護板第五接扣11;所述護板第二接扣5左側與連接孔6固定連接;所述護板第二接扣5下端與護板第三接扣7連接;所述護板第三接扣7右側設置護板第四接扣10;所述護板本體1下端與出線口9固定連接;所述出線口9與出線口線束24連接;所述出線口9上設置有感應器8;所述護板本體1與上蓋2鉸接;所述上蓋2左上端設置上蓋第一接扣14;所述上蓋第一接扣14右側設置上蓋第六接扣20;所述上蓋第一接扣14下端與上蓋第二接扣15連接;所述上蓋第二接扣15右側設置上蓋第五接扣18;所述上蓋2下端與上蓋第三接扣16固定連接;所述上蓋第三接扣16右側設置上蓋第四接扣17;所述上蓋2表面與顯示器19固定連接;所述顯示器19與感應器8電性連接;所述護板本體1底部與支架22鉸接;所述支架22與電機23鉸接。
進一步,所述護板本體1是一種Z字形護板。
進一步,所述連接孔6通過螺栓與電機23鉸接。
進一步,所述護板本體1通過接扣與上蓋2連接。
工作原理:該發艙線束護板,在護板本體1通過護板第一接扣3、護板第二接扣5、護板第三接扣7、護板第四接扣10、護板第五接扣11和護板第六接扣12與上蓋第一接扣14、上蓋第二接扣15、上蓋第三接扣16、上蓋第四接扣17、上蓋第五接扣18和上蓋第六接扣20鉸接,可以使護板內的線束在壞的時候便于維修更換,并且護板采用的是Z字形護板,可以合理布置線束,實現空間合理化,在護板上設置有感應器8,感應器8與顯示器19電性連接,通過感應器8感應到線束的狀態,通過顯示器19可以便于觀察,一目了然,并且護板本體1采用的是與上蓋2連接的方式,可以避免線束直接與發動機接觸,以防燒壞,并且在護板上端設置進線口13,進線口13與進線口線束21連接,護板下端設置出線口9,出線口9與出線口線束24連接,可以保證線束在布置的時候比較有條理,可以保護和固定線束。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