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支腿、支腿伸縮機構及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
隨著設計水平與制造能力的提高,出現了三級、四級伸縮等多級可伸縮支腿,多級可伸縮支腿在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二級可伸縮支腿為例,一級支腿與支腿支撐臺、二級支腿與一級支腿滑道左右方向均設置有大約6mm的間隙,當采用外置油缸驅動支腿時,由于空間受限油缸只能單側布置。這樣,如圖1a至圖1c所示,在支腿伸縮的過程中,單側受到一個附加彎矩發生偏轉,支腿與側板發生偏磨卡滯。現有的解決方法是減小支腿之間、支腿與支腿支撐臺間的間隙,從而減小偏轉角度,但這種方法對制造要求極高,而且間隙較小導致支腿無法裝入,更容易發生支腿卡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支腿,支腿之間通過滾動摩擦的方式能夠減小運動的阻力,降低發生卡滯的可能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支腿,該支腿具有與相鄰支腿相對運動的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上設置有滾輪。
可選地,所述滾輪通過緊固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側壁上,該緊固板與所述第一側壁之間設置有調節墊片。
可選地,所述滾輪為多個并在高度方向上間隔排布。
可選地,所述支腿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一側壁上均設置有所述滾輪。
可選地,所述支腿為套設在相鄰支腿中的內支腿,所述滾輪設置在該內支腿的所述第一側壁的后端外壁上。
可選地,所述支腿為套設在相鄰支腿的外支腿或支腿支撐臺,所述滾輪設置在該外支腿或支腿支撐臺的所述第一側壁的前端內壁上。
可選地,所述外支腿或支腿支撐臺的所述第一側壁上形成有通孔,所述滾輪連接在所述第一側壁的外壁上并穿過所述通孔設置在所述前端內壁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支腿伸縮機構,包括第一支腿和套設在該第一支腿上的外滑道,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外滑道之間設置有直線驅動件,該直線驅動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外滑道的一側,所述第一支腿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內支腿,以及/或者所述外滑道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支腿或支腿支撐臺。
可選地,所述外滑道為套設在所述第一支腿上的支腿支撐臺,所述第一支腿為一級伸縮腿。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工程機械,該工程機械包括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支腿伸縮機構。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支腿上設置滾輪,可減小支腿之間、支腿與支腿支撐臺之間的側向間隙,并且滾輪能夠將支腿之間、支腿與支腿支撐臺間的滑動摩擦轉變成滾動摩擦,大大減小了摩擦力,降低了支腿卡滯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布置單側油缸時,能夠有效減小支腿在伸出或收回時發生偏轉的角度,減小油缸的變形。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a至圖1c是支腿伸縮機構在靜止、伸出或收回狀態下的偏轉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腿及支腿伸縮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腿及支腿伸縮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腿為外支腿或支腿支撐臺時滾輪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腿為內支腿時滾輪安裝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第一側壁 11 通孔
2 滾輪 3 緊固板
4 調整墊片 5 內支腿
6 外支腿 7 支腿支撐臺
8 直線驅動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為了描述的方便,使用的方位詞如“前、后”是根據支腿的第一側壁定義的,支腿第一側壁上遠離支腿支撐臺的一端為“前”,靠近支腿支撐臺的一端為“后”,“左、右”通常是指圖1a至圖1c中直線驅動件8所在的一側為左,與“左”相對的一側為“右”,“內、外”一般是針對相應零部件的本身輪廓而言的,“高度”通常是指支腿沿遠離支腿支撐臺伸出的方向而言的。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支腿,該支腿具有與相鄰支腿相對運動的第一側壁1,從而實現相對于相鄰支腿的伸縮,第一側壁1上設置有滾輪2,這樣,通過在支腿上設置滾輪,可減小支腿之間、支腿與支腿支撐臺之間的側向間隙,并且滾輪能夠將支腿之間、支腿與支腿支撐臺間的滑動摩擦轉變成滾動摩擦,大大減小了摩擦力,降低了支腿卡滯的可能性。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滾輪2可以為多個并在高度方向上間隔排布,這樣,能夠保證設置滾輪2的位置上的受力均勻,穩定支腿的運動,降低支腿卡滯的可能性,尤其在下述中支腿伸縮機構中,能夠減小支腿在伸出或收回時發生偏轉的角度,減小油缸的變形。
具體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如圖3和圖4所示,滾輪2通過緊固板3固定在第一側壁1上,該緊固板3與第一側壁1之間設置有調節墊片4,在支腿伸出或收回時,在不會造成支腿卡死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調節墊片4的厚度能夠盡量減小支腿與滑道的間隙,從而減小支腿由于單側受力而發生的偏轉角度,同時也減小油缸的變形。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通過設置其他調節機構,例如通過螺紋調節等方式實現滾輪的位置調節。
下面結合圖1a至圖1c介紹布置了單側油缸后的支腿伸縮機構的工作原理。
如圖1a所示,在內支腿5伸出前,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左右兩側均有間隙,直線驅動件8布置于左側,直線驅動件8一端與內支腿5相連,另一端固定在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上,以實現支腿的可伸縮。
如圖1b所示,在內支腿5伸出的過程中,由于單側直線驅動件8附加了一個順時針的彎矩,內支腿5相對于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順時針偏轉,直線驅動件8發生彎曲,內支腿5左后側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左側接觸,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前側與內支腿5右側接觸,由于是線接觸,因此如果不做保護,將發生磨損嚴重,發生卡滯的問題。為了避免上述現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將滾輪2設置在內支腿5第一側壁1的后端外壁上,具體地為左側外壁上,使滾輪2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側壁相接觸,這樣,在內支腿5伸出的整體過程中,均能夠避免內支腿5左后側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左側的直接接觸。另外,還可以與內支腿5相鄰的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前端內壁上設置滾輪2,具體地為右側內壁上,使滾輪2與內支腿5頂板的側壁相接觸,這樣可以避免內支腿伸出過程中,對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前端的磨損。因此通過設置滾輪2,可以減少在內支腿5伸出的過程中,內支腿和外支腿或支腿支撐臺7之間的磨損,減小內支腿5在伸出時發生偏轉的角度,減小直線驅動件8的變形,上述直線驅動件8可以為油缸。
相反地,如圖1c所示,在內支腿5收回的過程中,內支腿5逆時針偏轉,直線驅動件8發生彎曲,內支腿5右側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接觸,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左前側與內支腿5左側接觸,如不做防護,將發生磨損嚴重,發生卡滯的問題,為避免上述現象。同樣可以采用設置滾輪2的方式,即,可以在內支腿5右側內壁的后端,以及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左側外壁的前端設置滾輪2,使設置于內支腿5上的滾輪2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側壁相接觸,設置于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上的滾輪與內支腿頂板的側板相接觸。
即,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支腿兩個相對的第一側壁上均設置有滾輪2,如圖2和圖3所示,可以在內支腿5兩個相對的第一側壁1的后端外壁上各設置滾輪2,使之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側壁相接觸、在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兩個相對的第一側壁1的前端內壁上各設置滾輪2,使之與內支腿5頂板的側壁相接觸,這樣,將內支腿5和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之間的線接觸轉變成滾動摩擦的形式,大大減小摩擦力,能夠減小支腿在伸出或收回時偏轉的角度,減小直線驅動件8的變形,降低支腿卡滯的可能性。
如圖4所示,為了避免在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內壁上設置滾輪2對內支腿造成與內支腿的間隙過大,可選地,在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第一側壁1的前端內壁上形成有通孔11,滾輪2連接在第一側壁1的外壁上并穿過所述通孔11以設置在所述前端內壁上。這樣既能夠保證滾輪2對內支腿產生滾動摩擦,又能夠避免對內部空間造成影響。
具體地,滾輪2可以通過銷軸連接于上述緊固板3上,以實現繞緊固板3自由滾動,緊固板3通過螺栓連接固定于第一側壁1的外壁上,以實現滾輪2的固定,此時同樣可以設置調整墊片實現滾輪2的位置調節。這樣,能夠避免內支腿5右后側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右側的直接接觸,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左前側與內支腿5左側的直接接觸,減小內支腿5在收回時發生偏轉的角度,減小直線驅動件8的變形,并且內支腿5與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之間的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大大減小了摩擦力,從而降低支腿卡滯的可能性。
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支腿伸縮機構,該機構包括第一支腿和套設在該第一支腿上的外滑道,第一支腿和外滑道之間設置有直線驅動件8,該直線驅動件8可以為油缸,該直線驅動件8設置在第一支腿和外滑道的一側,其中,第一支腿可以為上述的內支腿5,外滑道可以為上述外支腿6或支腿支撐臺7的滑道,能夠保證在一級支腿沿支撐臺滑道水平向外運動,二級支腿沿一級支腿內滑道水平向外運動,三級支腿沿二級支腿內滑道水平向外運動,以此類推,以實現臂架高度可調節。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外滑道為套設在第一支腿上的支腿支撐臺,第一支腿可以為一級伸縮腿,這樣,能夠保證一級伸縮腿在伸出或收回的過程中,防止出現卡滯的現象。
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工程機械,該工程機械包括上述的支腿伸縮機構,該工程機械可以是泵車、起重機等,以實現臂架的高度可調節,滿足不同工程的需求。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