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管路固定裝置及具有其的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上空調管路的固定方式通常采用金屬管夾,并配螺栓固定,金屬管夾與管路之間的減震效果不甚理想,在汽車壽命要求越來越強烈的今天,金屬管夾的固定方式已經很難滿足汽車零件高壽命的要求,存在改進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減震效果較好的管路固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上述管路固定裝置的車輛。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管路固定裝置包括:本體部,所述本體部上設置有本體部固定孔;以及管路固定部,所述管路固定部固定在所述本體部上,所述管路固定部上設置有環形的第一減震套,并且所述第一減震套的內周面上設置有凸棱結構。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管路固定裝置,通過在管路固定部上設置第一減震套,使管路通過減震套后與本體部隔離開,從而使車身的震動和管路的震動不會相互傳遞,起到減震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凸棱結構為多個并沿所述第一減震套的內周面間隔開布置。
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優選的實施例中,每個所述凸棱結構的兩端分別向兩端延伸并與所述第一減震套的兩個側面平齊。
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本體部固定孔上設置有第二減震套。
優選地,所述第二減震套從上至下包括彼此相連的上段、下段以及連接在所述上段和所述下段之間的配合安裝段,所述上段突出所述本體部的上表面,所述下段突出所述本體部的下表面,所述配合安裝段配合在所述本體部固定孔內。
優選地,所述管路固定裝置還包括:防脫襯套,所述防脫襯套嵌套在所述第二減震套內。
優選地,所述防脫襯套包括:頭部和桿部,所述頭部具有錐臺結構;所述第二減震套內形成有錐形配合孔和柱形配合孔,所述錐形配合孔與所述錐臺結構配合,所述柱形配合孔與所述桿部配合。
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管路固定部與所述第一減震套彈性卡接。
優選地,所述管路固定部的寬度小于所述本體部的寬度,所述管路固定部的自由端與所述本體部間隔開,所述管路固定部彈性壓接在所述第一減震套的部分外周面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車輛,設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種所述的管路固定裝置。所述車輛與上述的管路固定裝置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的側視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的主視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的俯視圖;
圖4是圖1中第二減震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防脫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管路固定裝置100,本體部1,基板11,上板111,下板112,本體部固定孔113,連接板12,上連接板121,下連接板122,管路固定部2,第一減震套3,凸棱結構31,減震套本體32,第一端部33,第二端部34,第二減震套4,上段41,下段42,配合安裝段43,錐形配合孔44,柱形配合孔45,防脫襯套5,頭部51,桿部52,第一卡扣6,第二卡扣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可以互相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參照圖1-圖5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100。如圖1-圖5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100包括:本體部1和管路固定部2。
本體部1上設置有本體部固定孔113,本體部固定孔113適于穿過螺栓并使其與車身上的螺母配合,將本體部1固定在鈑金上,且易于裝配。
管路固定部2固定在本體部1上,管路固定部2上設置有環形的第一減震套3,并且第一減震套3的內周面上設置有凸棱結構31。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100,通過在管路固定部2上設置環形的第一減震套3,且在第一減震套3的內周面上設置凸棱結構31,能夠使汽車空調管路穿過容差較好的第一減震套3,同時,車身的震動不會傳遞至管路,從而起到較好的減震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凸棱結構31為多個,多個凸棱結構31沿第一減震套3的內周面間隔開布置,凸棱結構31具有大體梯形截面,且每個凸棱結構31與相鄰的兩個凸棱結構31之間采用圓弧連接,圓弧對應的圓心可以為180°左右,這樣可容許空調管路與管路固定部2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提高管路固定部2的容差性和通用性。
當然,凸棱結構31還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可以是多個半圓形凸起結構,或者是多個多邊形凸起結構,但不限于此。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3所示,第一減震套3可以包括減震套本體32、第一端部33和第二端部34,且第一減震套3內部中空,適于穿過空調管路,進一步地,減震套本體32呈圓柱狀,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端部33也成圓柱狀,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端部33位于減震套本體32的前端,具體地,第一端部33的后側面與減震套本體32的前側面連接,同時,第一端部33的外徑大于減震套本體32的外徑,第一端部33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小于減震套本體32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
類似地,第二端部34也成圓柱狀,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二端部34位于減震套本體32的后端,具體地,第二端部34的前側面與減震套本體32的后側面連接,同時,第二端部34的外徑大于減震套本體32的外徑,第二端部34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小于減震套本體32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
優選地,減震套本體32、第一端部33和第二端部34可以采用一體成型,由此成型工藝簡單,減少裝配工序。
第一端部33和第二端部34的外徑大于減震套本體32的外徑,可防止第一減震套3因空調管路的震動而從管路固定部2中竄出。
優選地,每個凸棱結構31的兩端分別向兩端延伸并與第一減震套3的兩個側面平齊,也就是說,凸棱結構31形成的中心孔由前至后貫穿第一端部33、減震套本體32和第二端部34,且中心孔的前后端面分別與第一端部33的前側面和第二端部34的后側面平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體部固定孔113上設置有第二減震套4,如圖1和圖3所示,本體部1包括基板11和連接板12,基板11呈矩形結構,且包括上板111和下板112,上板111和下板112均可采用金屬件,由此基板的強度高。
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3所示,基板11上設有本體部固定孔113,本體部固定孔113具有“U”形截面,有利地,本體部固定孔113可以包括圓弧段和直線段,圓弧段位于基板11的中心,直線段為兩條且分別位于圓弧段的兩側,直線段的后端與圓弧段相連,直線段的前端自由延伸至基板11的前端面,本體部固定孔113適于穿過螺栓并使其與焊接在車身鈑金上的螺母配合,從而實現管路固定裝置100與車身的固定連接,且裝配方便。
優選地,如圖1和圖3所示,基板11上還設有第一卡扣6和第二卡扣7,其中第一卡扣6為兩個,兩個第一卡扣6位于基板11的前端面上,且兩個第一卡扣6分別對稱分布在本體部固定孔113的兩側,第二卡扣7位于基板11的后端面上,且位于本體部固定孔113中心線的左側。
進一步地,第一卡扣6可以具有L形截面,即第一卡扣6可以從下板112的側邊緣先向上延伸至上板111的上表面再向后延伸,以將上板111和下板112固定壓緊,從而使上板111和下板112貼合,以增加基板11的強度。
類似地,第二卡扣7也可以具有L形截面,即第二卡扣7可以從下板112的側邊緣先向上延伸至上板111的上表面再向前延伸,以將上板111和下板112固定壓緊,從而使上板111和下板112貼合,進一步增加基板11的強度。
如圖1和圖2所示,連接板12位于管路固定部2和基板11之間,用于連接管路固定部2和基板11,具體地,連接板12為弧形,且連接板12也可以為金屬件,連接板12左端位于連接板12右端的上方,連接板12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小于基板11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由此在滿足連接強度的同時,減輕連接板12的質量,從而減輕管路固定裝置100的質量,有益于提升整車的輕量化水平。
進一步地,連接板12包括上連接板121和下連接板122,其中上連接板121的左端與管路固定部2連接,右端與上板111連接,下連接板122的左端與管路固定部2連接,右端與下板112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體部固定孔113上可以設有第二減震套4,第二減震套4從上至下包括彼此相連的上段41、下段42以及連接在上段41和下段42之間的配合安裝段43,如圖1所示,上段41突出本體部1的上表面,下段42突出本體部1的下表面,配合安裝段43配合在本體部固定孔113內。
優選地,上段41的外徑和下段42的外徑相同,且大于配合安裝段43的外徑,進一步地,配合安裝段43的外徑可以大于本體部固定孔113圓弧段的直徑,這樣沿本體部固定孔113的直線段將配合安裝段43擠進本體部固定孔113的圓弧段內,可以防止第二減震套4從基板11的前方竄出,同時上段41和下段42因其較大的外徑而卡設在基板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從而防止第二減震套4從基板11上滑落。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管路固定裝置100還可以包括防脫襯套5,防脫襯套5嵌套在第二減震套4內,具體地,如圖4和圖5所示,第二減震套4內形成有錐形配合孔44和柱形配合孔45,防脫襯套5包括頭部51和桿部52,且內部中空,適于穿過螺栓,具體地,頭部51具有錐臺結構,有利于導向,桿部52為柱狀結構,且桿部52的高度大于頭部51的高度,桿部52的外徑小于頭部51的平均外徑,有利地,錐形配合孔44與錐臺結構配合,柱形配合孔45與桿部52配合,且均可采用過盈配合,這樣通過將防脫襯套5嵌套在第二減震套4內,可防止安裝和拆卸螺栓時將第二減震套4帶出,同時車身的震動幾乎不會像管路側傳遞,從而改善管路固定裝置100的減震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管路固定部2的寬度小于本體部1的寬度,具體地,管路固定部2卡接在第一減震套3本體的中部區域,管路固定部2的寬度小于前側邊緣到第一減震套3本體前端的距離,同時管路固定部2的寬度也小于后側邊緣到第一減震套3本體后端的距離,進一步地,管路固定部2的自由端與本體部1間隔開,即管路固定部2為不完整環形結構,這樣可方便地從管路固定部2有缺口的部位將第一減震套3從側面安裝配合到管路固定部2上,拆卸方便。
優選地,管路固定部2與第一減震套3彈性卡接,管路固定部2彈性壓接在第一減震套3的部分外周面上,這樣可將第一減震套3卡緊在管路固定部2內,防止第一減震套3因震動而竄動或脫落。
有利地,管路固定部2可以為金屬件,由此保證管路固定部2滿足強度要求。
綜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路固定裝置100,通過在管路固定部2上設置環形的第一減震套3,且在第一減震套3的內周面上設置凸棱結構31,能夠使汽車空調管路穿過容差較好的第一減震套3,同時,車身的震動不會傳遞至管路,從而起到較好的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上述的管路固定裝置100,從而具有減震效果好等優點。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進行接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