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遮陽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折疊的汽車遮陽罩。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擁有私家汽車的人越來越多,室外汽車停放時所需的遮陽設備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汽車常用的遮陽設備的形式主要分為兩類:手動覆蓋式和自動張開式。手動覆蓋式汽車遮陽設備在張開和收攏時都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其操作大體過程為從汽車的后備箱中取出,由汽車前擋風玻璃至后擋風玻璃進行覆蓋。該種遮陽設備是市面上較為流行的汽車遮陽設備。
而就自動張開式汽車遮陽設備來說,目前市面上常見的例如“斯貝斯、威加威”,該遮陽罩可將整個小轎車完全遮蓋住,但是存在如下缺點:其一,智能化程度偏低,無法實現一鍵操作,需人工控制車衣旋轉到合適的位置然后人工調整車衣防止被風吹起;其二,散熱降溫效果不理想,車衣緊貼在車體上,車衣與車體間無間隙,從而削弱了空氣對流散熱以及太陽照射的部分熱量通過車衣直接傳導到車上;其三,無法固定安放在車頂,需停車后將機器放置車頂才可使用;其四,操作時間長,通常需要30秒至60秒才可完成遮陽功能。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自動張開式汽車遮陽設備,一般為巨型四邊雨傘加裝張合電機。例如申請公開號為CN105109318A,公開日為2015年12月2日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自動汽車車載智能遮陽裝置,包括有開合門機構、平移機構、轉動控制機構、擺起機構、傘柄組件、升傘機構、上盤組件、下盤組件、多個短骨支架、多個長骨支架、一傘面以及一箱體總成,該遮陽罩可使遮陽布不緊貼在車體上,但是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收縮時遮陽布如同雨傘一樣裸露在外,無密封外殼包裹,導致無法固定安放于車頂,使用繁瑣;其二,支架彎折收合后為沿豎直方向延伸的狀態,受限于汽車需遮陽的面積較大的緣故,支架一般較長,這也導致了遮陽設備收合后高度較高,固定放置于車頂將會大大影響汽車風阻以及使得汽車超過一般道路、地庫等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折疊的汽車遮陽罩,以解決目前大多數汽車遮陽設備不便于使用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折疊的汽車遮陽罩,包括底座、傘面以及支撐系統,支撐系統可延展地架設于底座上,傘面固定裝配于支撐系統上。上述支撐系統包括復數個支撐架以及驅動支撐架張合的驅動裝置,支撐架布設于上述底座上表面側沿。每一上述支撐架均包括一第一支撐桿、一第一聯動桿、復數根支撐桿以及復數根聯動桿,支撐桿與聯動桿一一并列設置,相鄰的兩根支撐桿首尾鉸接設置,位于該支撐架首端的第一支撐桿與第一聯動桿均可定軸轉動地裝配于底座上表面,第一支撐桿首端與上述驅動裝置同步傳動連接。
進一步地:
每一上述聯動桿首端均可定軸轉動地裝配于前一相鄰的上述支撐桿尾端,該聯動桿尾端均可定軸轉動地裝配于后一相鄰的支撐桿首端。
每一上述支撐桿均為L型桿狀結構。該支撐桿包括彎折部以及延伸部,延伸部沿支撐桿所在的上述支撐架長度方向延伸,彎折部設于延伸部首端;支撐桿由前往后依次開設有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第三連接孔以及第四連接孔,第一連接孔設于上述彎折部首端,第二連接孔設于彎折部中部,第三連接孔鄰近第四連接孔設置,第四連接孔設于上述延伸部尾端。
上述彎折部尾端與上述延伸部首端折角為85°至95°。彎折部首端與彎折部尾端折角為120°至150°,彎折部首端朝支撐桿前端傾斜。
上述第二連接孔與上述第四連接孔配合設置,該第二連接孔與該第四連接孔用于相鄰的兩根上述支撐桿的首尾鉸接。
每一上述聯動桿首端均設有一折角為90°的彎折,聯動桿首端用于與前一相鄰的上述支撐桿的上述第四連接孔連接。聯動桿尾端端部均設有一連接部,連接部用于與后一相鄰的支撐桿的上述第一連接孔連接,連接部開設有用于容置該后一相鄰的支撐桿的彎折部通過的通孔,通孔沿所在聯動桿長度方向延伸。
上述延伸部上開設有復數個傘面連接孔,傘面連接孔用于上述傘面與上述支撐架的固定連接。
上述驅動裝置包括一驅動電機、一主動齒輪以及復數個傳動齒輪,驅動電機與主動齒輪傳動連接,主動齒輪設于上述底座上表面中部,主動齒輪與傳動齒輪均為配合設置的錐形齒輪,傳動齒輪與每一上述第一支撐桿首端一一對應設置。
每一上述支撐架均附設有復數個聯動支撐架,聯動支撐架與該支撐架對應設置。
更進一步地:
一種自動折疊的汽車遮陽罩還包括一頂蓋,頂蓋由復數份蓋體組成,每一蓋體與每一上述支撐架對應設置;每一支撐架均還包括一尾端支撐桿,尾端支撐桿首端與前一相鄰的上述支撐桿尾端鉸接,尾端支撐桿尾端與上述蓋體內壁固定連接。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第一,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支撐桿與聯動桿配合設置的設置方式,實現了支撐桿收合的狀態下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減少了由于支撐桿的長度帶來的對遮陽設備高度的影響,有效的降低了遮陽設備的高度,實現了將汽車遮陽設備固定安放在汽車車頂隨車行駛,減少了每次將遮陽設備安放于車頂的時間以及遮陽設備對后備箱空間的占用,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遮陽罩的使用便利性。
第二,本實用新型的傘面與汽車之間具有空隙,便于空氣對流,有助于增強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遮陽罩的散熱效果。
第三,本實用新型的驅動裝置實現了一臺電機即可驅動遮陽罩的張合,結構巧妙地節省了生產成本且降低了產品的重量,有助于降低產品后期使用過程中的使用成本。
第四,本實用新型的支撐桿與聯動桿由驅動裝置驅動,張合效率高,張開時間能夠控制在10秒內且操作簡便,一鍵即可實現開合,無需另外的操作。
第五,本實用新型的頂蓋的設置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加裝了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遮陽罩的汽車的風阻,進一步降低產品的使用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遮陽罩在收合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系統在收合狀態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系統在收合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局部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遮陽罩在展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配合設置的主動齒輪與傳動齒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5中局部B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局部C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7中局部D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7中局部E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聯動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圖2、圖3、圖5,一種自動折疊的汽車遮陽罩,包括底座1、頂蓋2、傘面(圖中未畫出)以及支撐系統4,支撐系統4可延展地架設于底座1上,傘面固定裝配于支撐系統4上,傘面為高密度聚酯纖維傘面或者涂覆有銀膠涂層的PG傘面。上述支撐系統4包括復數個支撐架5、驅動支撐架5張合的驅動裝置6以及控制該驅動裝置6的控制裝置(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控制裝置屬于公知常識,因此沒有畫出),支撐架5布設于上述底座1上表面側沿。上述底座1與頂蓋2可依據實際需要選擇多邊形或者圓形或者橢圓形等,支撐架5的數量可根據汽車的遮陽需求選擇。本實施例中優選地選擇長方形底座1與相配適的長方形頂蓋2以及四個架設于底座1四個角的支撐架5。上述頂蓋2由四個長方形蓋體21組成,蓋體21固定裝配于支撐架5尾端。
參考圖4、圖5、圖7至圖10,每一上述支撐架5均包括一第一支撐桿51、一第一聯動桿52、一尾端支撐桿53、復數根支撐桿54以及復數根聯動桿55,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一一并列設置,相鄰的兩根支撐桿54首尾鉸接設置,位于該支撐架5首端的第一支撐桿51與第一聯動桿52分別通過銷軸可定軸轉動地裝配于底座1上表面,底座1上表面設有上述第一支撐桿51與第一聯動桿52與連接的支撐桿連接臺11以及聯動桿連接臺12,聯動桿連接臺12設于支撐桿連接臺11鄰近底座1中心的一側,第一支撐桿51首端與上述驅動裝置6同步傳動連接。綜合考慮支撐架5材質的剛性以及所需的遮陽面積,本實施例優選每一支撐架5設有4根支撐桿54、1根第一支撐桿51以及1根尾端支撐桿53。每一上述聯動桿55首端均可定軸轉動地裝配于前一相鄰的上述支撐桿54尾端,該聯動桿55尾端均可定軸轉動地裝配于后一相鄰的支撐桿54首端。
參考圖2、圖3、圖5、圖6、圖8,上述驅動裝置6包括一驅動電機(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驅動電機屬于公知常識,因此沒有畫出)、一主動齒輪61以及4個傳動齒輪62,驅動電機與主動齒輪61傳動連接,主動齒輪61設于上述底座1上表面中部,主動齒輪61與傳動齒輪62均為配合設置的錐形齒輪,傳動齒輪62與每一上述第一支撐桿51首端一一對應設置。傳動齒輪62與第一支撐桿51首端通過一傳動帶63同步傳動連接,用于帶動第一支撐桿51沿首端銷軸位置定軸轉動。主動齒輪61與傳動齒輪62通過一正方體狀傳動箱64(圖3中的傳動箱64未畫出)組裝。
參考圖5、圖7至圖12,每一上述支撐桿54均為L型桿狀結構。該支撐桿54包括彎折部541以及延伸部542,延伸部542沿支撐桿54所在的上述支撐架5長度方向延伸,彎折部541設于延伸部542首端;支撐桿54由前往后依次開設有第一連接孔543、第二連接孔544、第三連接孔545以及第四連接孔546,第一連接孔543設于上述彎折部541首端,第二連接孔544設于彎折部541中部,第三連接孔545鄰近第四連接孔546設置,第四連接孔546設于上述延伸部542尾端。上述彎折部541尾端與上述延伸部542首端折角a為85°至95°。彎折部541首端與彎折部541尾端折角b為120°至150°,彎折部541首端朝支撐桿54前端傾斜。優選地,本實施例綜合支撐架5展開面積以及展開動作考慮,折角a為90°,折角b為135°。上述第二連接孔544與上述第四連接孔546配合設置,該第二連接孔544與該第四連接孔用于相鄰的兩根上述支撐桿54的首尾鉸接。上述延伸部542上開設有復數個傘面連接孔547,傘面連接孔547用于上述傘面與上述支撐架5的固定連接。
繼續參考圖5、圖7至圖12,每一上述聯動桿55首端均設有一折角為90°的彎折,聯動桿55首端用于與前一相鄰的上述支撐桿54的上述第三連接孔545連接。聯動桿55尾端端部均設有一連接部551,連接部551用于與后一相鄰的支撐桿54的上述第一連接孔543連接,連接部551開設有用于容置該后一相鄰的支撐桿54的彎折部541通過的通孔552,通孔552沿所在聯動桿55長度方向延伸。
參考圖3、圖5、圖7至圖10,上述第一支撐桿51與第一聯動桿52尾端與上述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尾端一致,第一支撐桿51與第一聯動桿52尾端與后一相鄰的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首端的連接方式與相鄰的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之間的連接方式一致。上述尾端支撐桿53無并列設置的聯動桿,尾端支撐桿53的尾端與上述蓋體21內壁固定連接,尾端支撐桿53的首端與支撐桿54首端一致,尾端支撐桿53的首端與前一相鄰的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的連接方式與相鄰的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之間的連接方式一致。相鄰的兩根支撐桿54之間的彎折部541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一支撐桿51與后一相鄰的支撐桿54的彎折部541的延伸方向相反。尾端支撐桿53與前一相鄰的支撐桿54的彎折部541的延伸方向相反。
參考圖3、圖4、圖5、圖7至圖10,每一上述支撐架5均附設有一聯動支撐架7,聯動支撐架7與該支撐架5對應設置。該聯動支撐架7的第一支撐桿的首端可與與其相對應的支撐架的第一支撐桿51的首端傳動連接,也可無驅動方式設置,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地沒有驅動力設置,即聯動支撐架7由傘面帶動張合。
本實用新型可以固定安裝在汽車頂部或者放置于汽車內,有需要時候僅需通過控制裝置一鍵打開支撐系統4,由驅動電機帶動主動齒輪61,再帶動傳動齒輪62,從而驅動每一第一支撐桿51繞銷軸轉動,在支撐桿54與聯動桿55互相作用下,支撐桿54一次性延展,支撐系統4即可在10秒內完成展開過程。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