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牽引車,具體涉及電動牽引車用電池箱限位結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多種場合下需要利用牽引車將存放于掛車中的物料進行轉運,以實現不同區間物料的高效運輸。例如,車間內外大批貨物的運輸、流水線物料的搬運、大型工廠區間物料搬運,以及物流庫房的物品搬運等場合。
現有技術中,電動牽引車具有能量轉換效率高、噪音小、無廢氣排放、控制方便等優點,相比于內燃機牽引具有環保減排的優勢,由此在物流行業中得以廣泛應用。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純電動牽引車的動力電池組的鎖上技術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采用復雜的操作鎖止機構,另外一種是在動力電池組鎖止方面采用簡單結構。受其自身結構的限制,采用復雜鎖止機構的,往往帶來維修和裝配難度,又因其造價較高,不利于普及和應用;采用簡單鎖止機構的,往往會造成動力電池在車輛運行中的穩固性能不足,不能有效防止多個自由度的位移,帶來安全隱患。
有鑒于此,亟待針對現有電動牽引車的電池箱限位結構進行優化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電動牽引車的電池箱鎖止機構結構復雜及性能不穩定的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池箱限位結構,用于電池箱與車架之間的鎖止,所述車架具有用于插裝所述電池箱的容納部;相對應的所述電池箱的側表面和所述容納部的側壁,兩者中的一者上設置有U字型插槽,另一者上設置有與所述U字型插槽的兩側壁相適配的彈性滑塊;所述電池箱的插入端設置有第一彈性墊,所述第一彈性墊與所述容納部的內壁相抵;所述容納部的插入口旁側的車架上固定設置有插槽板,所述插槽板內插裝有外擋板,且所述外擋板與所述電池箱的外端之間具有第二彈性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U字型插槽設置在所述電池箱的側表面上,所述彈性滑塊設置在所述容納部的側壁上;所述彈性滑塊的橫截面積沿伸出方向逐漸遞減,且與其適配的所述U字型插槽的兩側壁為相同趨勢變化的斜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彈性滑塊為圓臺狀。
在上述方案中,每側所述電池箱的側表面和所述容納部的側壁上設置至少兩組所述U字型插槽和相適配的所述彈性滑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彈性墊的橫截面積沿伸出方向逐漸遞減,所述容納部的內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彈性墊相適配的限位凹部。
在上述方案中,相適配的所述第一彈性墊和所述限位凹部設置為三組,且呈三角形設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插槽板的槽口位于頂部。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電池箱的底部設置有至少兩列滾輪,且所述容納部的底壁上設置有分別與兩側的滾輪適配設置的兩個導向條。
在上述方案中,兩個所述導向條具有相向設置的斜向旁側的引導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電池箱的外端設置有拉手,所述拉手位于所述外擋板的上方。
本實用新型,電池箱限位結構用于電池箱與車架之間的鎖止,該電池箱插裝于車架的電池容納部中;隨著電池箱的逐漸推進,容納部兩側壁上的彈性滑塊插入電池箱相應側表面上的U字型插槽,過程中兩者相對滑動,直至電池箱插入端的第一彈性墊與容納部內壁相抵;最后,將外擋板插入容納部插入口旁側的插槽板中,該外擋板通過第二彈性墊與電池箱外端相抵;如此設置,在電池組箱體的兩側通過U字型插槽與彈性滑塊之間,電池箱插入端通過第一彈性墊與容納部內壁之間,以及電池箱外端通過第二彈性墊與外擋板之間,均形成有彈性配合副。與現有技術相比,在車架上對電池箱形成了六個自由度的限位,由此可緩沖車輛顛簸過程中對電池組沖擊,有效提高電池組穩固性和安全性;同時,具有結構簡單、可靠的特點。
此外,電池箱通過底部滾輪與導向條的配合,使得電池組箱體可以自由抽拉,進一步可有效提升電池箱拆裝操作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電池箱限位結構的裝配關系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電池箱限位結構的裝配關系主視圖;
圖3是圖2的A向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后電池箱的裝配關系軸測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前電池箱的裝配關系軸測示意圖;
圖6為圖2的Ⅰ部放大示意圖;
圖7為圖3的Ⅱ部放大示意圖;
圖8為圖3的Ⅲ部放大示意圖;
圖9為圖3的B向視圖;
圖10為圖2的Ⅳ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可靠的電池箱限位結構,可對電池箱形成了六個自由度的限位,能夠有效提高電池組穩固性和安全性。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出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池箱限位結構用于電動牽引車,圖中所示的電動牽引車包括設置在車架3上的兩個電池組箱體:前電池箱1和后電池箱2,兩者均配置有相應的電池箱限位結構,用于電池箱與車架3之間的鎖止,如圖所示,車架3的具有用于插裝電池箱的容納部4和容納部5,分別用于插裝前電池箱1和后電池箱2。
請一并參見圖3,該圖示出了后電池箱2的裝配位置關系。
后電池箱2自車架3的旁側插入容納部5中,其底部設置有三列滾輪24,且容納部5的底壁上設置有分別與兩側的滾輪24適配設置的兩個導向條51,通過底部滾輪與導向條的配合,使得電池組箱體可以自由抽拉,具體請一并參見圖5和圖10。其中,滾輪24的列數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例如,兩列、四列或者其他復數列,應當理解,至少設置為兩列滾輪24即可滿足穩定抽拉電池箱的基本功能。
其中,后電池箱2的側表面上設置有U字型插槽21,相對應的容納部5的側壁上設置與U字型插槽21相適配的彈性滑塊52;隨著后電池箱2的逐漸推進,容納部5兩側壁上的彈性滑塊52插入后電池箱2相應側表面上的U字型插槽21,過程中兩者可相對滑動。當然,相適配的U字型插槽和彈性滑塊52也可以反向設置,即U字型插槽21設置在容納部5的側壁上,而彈性滑塊52設置在后電池箱2上,也就是說,電池箱的側表面和容納部的側壁,兩者中的一者上設置有U字型插槽21,另一者上設置有與U字型插槽21的兩側壁相適配的彈性滑塊52,兩種設置方式均可以達成上述功能需要。優選地,彈性滑塊52的橫截面積沿伸出方向逐漸遞減,且與其適配的U字型插槽21的兩側壁為相同趨勢變化的斜面;如圖6所示,該彈性滑塊52為圖中所示的圓臺狀,也可以為錐形。
其中,后電池箱2的插入端設置有第一彈性墊22,該第一彈性墊22與容納部5的內壁相抵;同時,容納部5的插入口旁側的車架上固定設置有插槽板53,該插槽板53固定設置在支承骨架31上。當后電池箱2完全推入容納部5中后,將外擋板32插裝在插槽板53的槽口內,且在外擋板32與后電池箱2的外端之間具有第二彈性墊321,請一并參見圖8;插槽板53的槽口優選位于頂部,也即開口朝上,便于拆裝操作。如此設置,可形成對后電池箱2的X、Y、Z三個位移方向上六個自由度的限制。
需要說明的是,后電池箱2的每側表面和容納部5的側壁上可以設置至少兩組相適配的U字型插槽21和彈性滑塊52。圖5中所示,優選為每側兩組,其中,位于上方一組的U字形插槽21內設置有兩個彈性滑塊52,位于下方一組的U字形插槽21內設置有一個彈性滑塊52,在提高具有較好的可適應性。
另外,第一彈性墊22的橫截面積也可以沿伸出方向逐漸遞減,請一并結合圖7所示,容納部5的內壁上設置有與該第一彈性墊22相適配的限位凹部54。優選地,相適配的第一彈性墊22和限位凹部54設置為三組,且呈三角形設置,以進一步提高三個方向的限位穩定性。
此外,如圖9所示,后電池箱2的外端設置有拉手23,拉手23位于外擋板32的上方,以便在更換維修時方向將電池箱拉出。
另外,前電池箱1與后電池箱2的限位結構原理相同,下面針對前電池箱1的限位結構作簡要描述。
請一并參見圖1、圖2和圖3,前電池箱1自車架3前側插入容納部4中,其底部設置有至少兩列滾輪14,且容納部4的底壁上設置有分別與兩側的滾輪14適配設置的兩個導向條,如圖4所示,通過底部滾輪與導向條的配合,使得電池組箱體可以自由抽拉。
其中,前電池箱1的側表面上設置有U字型插槽11,相對應的容納部4的側壁上設置與U字型插槽11相適配的彈性滑塊42;隨著前電池箱1的逐漸推進,容納部4兩側壁上的彈性滑塊42插入前電池箱1相應側表面上的U字型插槽11,過程中兩者可相對滑動。同樣地,相適配的U字型插槽11和彈性滑塊42也可以反向設置,即U字型插槽11設置在容納部4的側壁上,而彈性滑塊42設置在后電池箱1上。優選地,彈性滑塊42的橫截面積沿伸出方向逐漸遞減,且與其適配的U字型插槽11的兩側壁為相同趨勢變化的斜面,該彈性滑塊42為圖中所示的圓臺狀,也可以為錐形。
其中,前電池箱1的插入端設置有第一彈性墊12,該第一彈性墊12與容納部4的內壁相抵;同時,容納部4的插入口旁側的車架上固定設置有插槽板43,該插槽板43固定設置在支承骨架上。當前電池箱1完全推入容納部4中后,將外擋板33插裝在插槽板43的槽口內,且在外擋板33與前電池箱1的外端之間具有第二彈性墊331;插槽板43的槽口優選位于頂部,也即開口朝上,便于拆裝操作。如此設置,可對前電池箱1形成X、Y、Z三個位移方向上六個自由度的限制。
同樣地,前電池箱1的每側表面和容納部4的側壁上可以設置至少兩組U字型插槽11和相適配的彈性滑塊42,優選為圖示的每側兩組。
另外,為了適應車架整體裝配空間的限制,前電池箱1設置為內小、外大的臺階狀,第一彈性墊12設置在該臺階位置處并與相應的容納部4內壁相抵。
為了更好提升電池箱組裝的可操作性,如圖4所示,導向條41具有相向設置的斜向旁側的引導端411,插裝時即便電池箱不完全對中,也可順暢完成操作;前電池箱1的外端設置有拉手13,拉手13位于外擋板33的上方,以便在更換維修時方向將電池箱拉出。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