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結構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新型拓展行李箱地毯功能的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行李箱地毯總成是車輛內飾重要組成部分,行李箱地毯一般起到裝飾作用和承載作用,放置在行李箱下部作為儲物底板使用。目前汽車的行李箱地毯一般為PP蜂窩板、PHC板、GMT或者注塑板材料,沒有結構實現其他功能,這樣的結構只能作為行李箱底板使用,其拓展功能基本上不具備。而當前,隨著有車一族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駕駛汽車進行戶外活動,如進行野餐、釣魚或是露營等,這些活動一般都需要一張工作臺,如果單獨攜帶又會侵占汽車的原有空間,因此如何利用行李箱地毯作為一個野外工作的工作臺就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拓展行李箱地毯功能的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拓展行李箱地毯功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和支承于面板下端面上的兩組支腿,每組支腿包括間隔布置的兩根支腿;所述的支腿上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于面板的下端面,支腿下端設置有可將支腿固定在汽車外部地面的固定結構,位于支腿下方的行李箱地板上設置有支撐限位結構,支腿下端在面板處于行李箱地板上方時固定在支撐限位結構上,兩組支腿通過支撐限位結構調節兩組支腿之間的張開角度使面板的高度不高于放倒的后排座椅;所述的行李箱地板為限制于汽車車廂內的護板和鈑金邊界之間的板狀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限位結構包括多個凸臺,多個凸臺相互間隔布置形成鋸齒形結構;所述的支腿下端卡合進入到相鄰的兩個凸臺之間支撐住面板。
進一步的所述的凸臺為布置于行李箱地板上端面上的沿Y向延伸的條狀凸臺,多個凸臺沿X向間隔布置形成鋸齒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腿包括上端鉸接連接于面板下端面的上套筒和固定在上套筒內的下套筒;所述的上套筒外壁上開設有多個沿上套筒長度方向間隔布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的下套筒外壁上開設有多個對應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下套筒的上端穿設于上套筒內通過插銷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固定在上套筒內,下套筒的下端卡合進入到相鄰兩個凸臺之間固定在汽車底板上或是通過固定結構固定在汽車外部地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固定結構包括安裝在下套筒下端的支撐板;所述的支撐板上開設有貫通的第五通孔;所述的第五通孔內穿設有一銷軸;所述的銷軸包括穿設于第五通孔內的豎桿和固定在豎桿上的橫桿,豎桿穿過第五通孔插入到汽車外部的地面上將支撐板固定在地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板上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于下套筒的下端,下套筒的側壁上開設有對應第五通孔的第六通孔,支撐板旋轉至豎直方向時通過插銷依次穿過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固定于下套筒的側壁上。
進一步的處于同組的兩條支腿之間設置有支撐兩根支腿的橫撐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橫撐結構包括固定在上套筒側壁上的固定套筒和套接在固定套筒上的活動套筒;所述的活動套筒的兩端分別套接在固定套筒的外側,活動套筒上開設有第三通孔,固定套筒上開設有對應第三通孔的第四通孔,活動套筒通過插銷穿過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與固定套筒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面板下端面設置有球頭;所述的上套筒上端設置有對應球頭的球槽;所述的球頭卡合在球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的面板沿X向的兩側設置有與之旋轉鉸接連接的側板。
進一步的所述的側板端部鉸接連接于面板的側部,側板往上旋轉到水平狀態時其上端面與面板上端面持平。
本發明的優點有:1、通過在汽車地板上設置凸臺結構配合鉸接連接的支腿能夠方便的調節地毯的高度,使其在后排座椅放倒時與后排座椅齊平,增加了后車廂的儲物空間,也便于對后車廂的綜合利用;
2、通過凸臺的配合使用,能夠方便快捷地調整地毯在行李箱內的高度,以適應不同的儲物需求,可以在汽車行李箱內形成一個小型的工作臺,便于使用;
3、通過設置可伸展收縮的套筒結構,能夠方便快捷地調整面板的高度,地毯在汽車外部使用時,便于地毯面板適應不同的使用需求,可以適應不同的地面結構;
4、通過設置在下套筒上的支撐板,一方面能夠增大整個地毯結構在地面的支撐面積,另一方面通過銷軸結構能夠穩定的將支撐板固定在地面上,避免在汽車外部使用時面板的晃動;
5、通過在同組的支腿之間設置橫撐結構,保證了同組的支腿只能沿Y向同步轉動,且可拆卸的橫撐結構便于整個地毯結構的安裝和拆卸,提高了地毯的便攜性。
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極大程度地擴展了汽車行李箱地毯的功能,方便了汽車駕駛者進行戶外活動,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的支腿沿X向轉動示意圖;
圖3:本發明的支腿結構示意圖;
圖4: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5:本發明的下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6:本發明的支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本發明的未放倒的后排座椅與面板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8:本發明的放倒的后排座椅與面板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9:本發明的行李箱地板沿X向的剖面截面示意圖;
圖10:本發明的行李箱地板沿Y向的剖面截面示意圖;
其中:1—面板;2—凸臺;3—上套筒;4—下套筒;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第三通孔;8—第四通孔;9—第六通孔;10—支撐板;11—豎桿;12—橫桿;13—固定套筒;14—活動套筒;15—球頭;16—球槽;17—側板;18—行李箱地板;19—后排座椅。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10,一種新型拓展行李箱地毯功能的結構,包括面板1,面板1放置于后排座椅19后方的行李箱內。本實施例的面板1為方形的板狀結構,面板材質為硬質的PP蜂窩板、PHC或者PP熱蜂窩板,用于鋪設在行李箱地板18上,面板1沿X向(本實施例的X向指圖4的左右方向,即汽車的前后方向,Y向指圖4中垂直圖紙的方向,即汽車的左右方向,Z向指圖紙的上下方向,即汽車的上下方向)的兩側設置有側板17,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側板17可旋轉地鉸接連接于面板1的側部,側板17往上旋轉到水平狀態時其上端面與面板1上端面持平,側板17能夠有效的增加面板1的拓展面積,不使用時,可以折疊側板17在面板1的下方,不影響整個行李箱地毯的放置。
面板1下方支撐有兩組支腿,兩組支腿沿X向間隔布置,每組支腿包括兩根沿Y向方向間隔布置的兩根支腿,如圖3~4所示,本實施例的支腿包括上端鉸接連接于面板1下端面的上套筒3和固定在上套筒3內的下套筒4,上套筒3外壁上開設有多個沿Z向方向間隔布置的第一通孔5,下套筒4外壁上開設有多個對應第一通孔5的第二通孔6,下套筒4的上端穿設于上套筒3內通過插銷穿過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固定在上套筒3內,通過套接在一起的套筒結構能夠調節支腿的長度,以此適應不同的地面。
行李箱地毯在汽車內部作為地毯是使用時,蓋合在行李箱地板18上,如圖9~10所示,行李箱地板18為限制于汽車后車廂的護板和鈑金邊界之間的板狀結構,位于后排座椅19的后方,汽車后車廂的護板或是鈑金邊界限制行李箱地板18的水平移動。為了適應后車廂內部結構,行李箱地板18上端面設置有凸臺2,多個凸臺2間隔布置形成鋸齒形結構,支腿下端卡合進入到相鄰的凸臺2之間限制支腿沿X向的移動,通過將支腿卡合進入到不同的凸臺之間能夠調節兩組支腿張開的角度,以此調節面板1的高度,使其與放倒的后排座椅形成連通的連續空間。本實施例通過支腿與凸臺2的配合調節面板1的高度,使面板1在后排座椅19放倒時與后排座椅19的上端面持平,在汽車車廂內形成更為連續的儲物空間,如圖7~8所示
本實施例的凸臺2為沿Y向布置于行李箱地板18上端面的條狀凸臺,多個凸臺2沿X向間隔布置,多個凸臺2分為兩組,分別對應兩組支腿,相鄰凸臺2與行李箱地板18的上端面形成上端開口的U型槽結構。本實施例的凸臺2不限于沿Y向布置,也可以沿X向延伸布置,只要能夠滿足固定穩定面板的作用即可。凸臺2沿Y向布置,支腿卡合在凸臺2上能夠順應汽車的方向,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支腿的固定更為牢固穩定,不會產生滑移。
行李箱地毯作為汽車外部結構使用時,下套筒4的下端設置有固定結構,下套筒4通過固定結構錨固在汽車外部地面上,如圖5~6所示,固定結構包括安裝在下套筒4下端的支撐板10,支撐板10上開設有貫通的第五通孔,第五通孔內穿設有一銷軸,銷軸包括穿設于第五通孔內的豎桿11和固定在豎桿11上的橫桿12,豎桿11穿過第五通孔插入到汽車外部的地面上將支撐板10固定在地面上。
支撐板10在不使用時,即行李箱地毯處于汽車行李箱內時,需要將支撐板10收起來。如圖7所示,支撐板10上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于下套筒4的下端,下套筒4的側壁上開設有對應第五通孔的第六通孔9,支撐板10旋轉至豎直方向時通過插銷依次穿過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9固定于下套筒4的側壁上。
為了增強行李箱低地毯的結構穩定性,本實施例在處于同組的兩條支腿之間設置有支撐兩根支腿的橫撐結構。如圖3所示,橫撐結構包括固定在上套筒3側壁上的固定套筒13和套接在固定套筒13上的活動套筒14,活動套筒14的兩端分別套接在固定套筒13的外側,活動套筒14上開設有第三通孔7,固定套筒13上開設有對應第三通孔7的第四通孔8,活動套筒14通過插銷穿過第三通孔7和第四通孔8與固定套筒13固定連接。
橫撐結構采用三段式結構,這樣的結構在拆卸時,可以同兩條支腿拆卸成三部分,便于收納安裝,橫撐結構能夠起到支撐同組支腿的作用,同組的兩條支腿只能沿Y向方向轉動,保持同步轉動。
本實施例的上套筒3的上端鉸接連接于面板1下端,面板1下端面設置有球頭15,上套筒3上端設置有對應球頭15的球槽16,球頭15卡合在球槽16內。
使用時,在汽車行李箱內,沿Y向轉動上套筒3,只使用面板1作為行李箱內的地毯,將支腿的下端卡合進入到相鄰的凸臺2之間,固定住面板,調節支腿在不同凸臺2之間,使面板1的高度與放到的后排座椅19的上端面持平。
在汽車外部使用時,將支撐板10張開至水平狀態,使用豎桿11沿豎直方向穿過第五通孔將支撐板10固定在地面上,調節上套筒3和下套筒4,升高或是降低面板1的高度,以此來適應不同的地面結構。
需要擴展面板1使用面積時,往上翻轉側板17,將側板17翻轉至水平狀態,使其與面板1持平。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