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的發明涉及對耕耘作業機或者播種作業機等對地作業機進行牽引的農業作業用的拖拉機、或者土木作業用的輪式裝載機等的作業車輛。
背景技術:
在拖拉機、輪式裝載機等作業車輛中,考慮到操作性而將用于對行駛機體進行轉向操作的操縱駕駛盤、以及用于對行駛機體的行駛狀態進行設定調節的多個桿部件等配置于操縱座席的周圍。例如,在農業作業用拖拉機中,作為多個桿部件而具有主變速桿、副變速桿、前進后退切換桿以及pto變速桿等(參照專利文獻1)。主變速桿對行駛機體的車速進行變更操作,副變速桿將變速器的變速輸出設定并保持于規定范圍。前進后退切換桿進行將行駛機體的行進方向朝前進和后退切換的操作,pto變速桿對朝向作業機的輸出(pto驅動力)進行變速操作。
另外,上述作業車輛將內置有以操縱駕駛盤為代表的各種操作設備和操縱座席的駕駛室搭載于行駛機體上(參照專利文獻1以及專利文獻2)。為了確保作業者(操縱者)的目視確認性,該搭載有駕駛室式的作業車輛設置有能夠將前擋風玻璃的污垢除去的刮水器(wiper)(參照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121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3657249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但是,如這種作業車輛那樣,在刮水器設置于前擋風玻璃外側的構造中,需要包括對刮水器進行驅動的刮水器馬達在內的刮水器驅動機構,從而存在無法簡單地確保刮水器馬達的支承部等問題。另外,由于以往是分割成3部分而形成前擋風玻璃的構造,因此,接合作業等組裝作業較為繁瑣,非但如此,接合部分會變成死角而妨礙對前方的目視確認性。
而且,在這種作業車輛中,由于將dpf再生開關、作業用開關、一鍵式自動開關等多個開關集中設置于操縱座席正面,因此,存在如下問題:被操縱駕駛盤、操作桿等遮擋而使得操作者無法容易地進行目視確認。另外,在這種作業車輛中,存在如下問題等:雖然存在設置有與操作者的駕駛姿勢相應地對操縱駕駛盤的姿勢進行調節的傾斜操縱桿(tiltlever)、伸縮操縱桿的構造,但是,一旦對傾斜操縱桿、伸縮操縱桿進行誤操作,則操縱駕駛盤的姿勢會變成操作者意想之外的姿勢。
本申請的發明的技術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對上述現狀進行研討而對之改善后的拖拉機。
本申請的發明的作業車輛在設置于行駛機體上的操縱座席的前方配置有轉向柱,在從該轉向柱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駕駛盤軸的上端側設置有俯視時大致呈圓形的操縱駕駛盤,其中,所述操縱駕駛盤構成為包括:盤輻,其被軸支承于所述駕駛盤軸;以及方向盤,其配置于上述盤輻的外側,在所述轉向柱的上表面中的以所述操縱駕駛盤軸為中心而左右對稱的所述轉向柱的上表面、且在與由直行行駛位置處的所述操縱駕駛盤的所述盤輻和所述方向盤包圍的區域對應的位置,配置有多個開關。
在這樣的作業車輛中,可以形成為,將儀表盤固定于儀表板,該儀表板以對所述轉向柱進行埋設的方式豎立設置,所述操縱駕駛盤的所述盤輻設置成y字形,而且,使所述儀表盤位于直行行駛位置處的所述操縱駕駛盤的所述盤輻之間,在直行作業姿勢時,使得所述儀表盤配置于操作者的視野內。
而且,可以形成為,所述儀表板構成為包括:內側板,其供所述儀表盤固定;以及外側罩,其以從上側將內側板覆蓋的方式被固定,所述內側板具有:開口部,其供所述儀表盤顯示面配置;以及側壁,其通過使所述開口部外周部分隆起而形成,所述內側板形成為由所述側壁將所述儀表盤顯示面外側包圍的形狀。
另外,可以形成為,在所述轉向柱上表面設置有dpf再生開關、作業用開關以及一鍵式自動開關,在制動踏板上方的轉向柱的一側的上表面設置有所述dpf再生開關,并且,隔著在行駛機體的前后中心線上配置的所述操縱駕駛盤的盤輻而設置所述作業用開關和一鍵式自動開關。
另外,可以形成為,所述操縱駕駛盤構成為包括:駕駛盤主體,其被軸支承于所述駕駛盤軸;轂蓋,其將上述駕駛盤主體的中心部分的盤轂的上表面覆蓋;以及盤殼,其將上述轂蓋的上表面覆蓋,將開關的第一觸點設置于所述盤殼,另一方面,將所述開關的第二觸點設置于所述轂蓋,使所述第一觸點與凸臺進行電連接,該凸臺設置于所述駕駛盤主體的軸芯位置、且與所述駕駛盤軸嵌合,另一方面,使所述第二觸點與滑環進行電連接,該滑環設置于所述駕駛盤主體的盤轂下表面、且與所述凸臺絕緣。
另外,在上述作業車輛中,具有:刮水器,其設置于前擋風玻璃的外側;以及刮水器驅動機構,其對所述刮水器進行驅動,其中,上述作業車輛形成為在供操縱駕駛盤配置的轉向柱的前表面側具有氣體擋板(aircutplate)的結構,將所述刮水器驅動機構安裝于所述氣體擋板,從而能夠將刮水器驅動機構緊湊地支承于所述氣體擋板上端部的儀表顯示部的內側,并且還能夠提高所述刮水器和刮水器驅動機構的組裝作業性。
而且,將所述刮水器驅動機構固定安裝于所述氣體擋板的后表面,并將所述前擋風玻璃鋪設于所述氣體擋板的前表面側,使所述刮水器驅動機構的驅動軸將所述氣體擋板和前擋風玻璃貫通,由此,與分割成3部分而形成所述前擋風玻璃的結構相比,能夠省略所述前擋風玻璃的接合作業,從而能夠簡化所述前擋風玻璃的組裝作業,并且能夠提高外觀美觀性。
另外,在所述前擋風玻璃的前表面中的、與所述氣體擋板對置的前擋風玻璃的前表面,利用薄金屬板框對隔音件進行鋪設,并使刮水器驅動機構的驅動軸將所述隔音件貫通,由此,能夠防止發動機的噪聲向氣體擋板(駕駛室)側傳遞。能夠簡化刮水器驅動機構的驅動軸安裝部的防水結構。
另外,在上述作業車輛中,具有對操縱駕駛盤的姿勢進行調節的傾斜操縱桿和伸縮操縱桿,將所述傾斜操縱桿和伸縮操縱桿分配配置于供所述駕駛盤配置的轉向柱的左右側,由此能夠減少所述傾斜操縱桿或者伸縮操縱桿的誤操作,從而能夠容易地防止:操縱駕駛盤的姿勢變更為操作者意想之外的姿勢。
而且,將所述傾斜操縱桿設置于所述轉向柱的左側、且將所述伸縮操縱桿設置于所述轉向柱的右側,從而,操作者用左手對所述傾斜操縱桿進行握持、且用右手對所述操縱駕駛盤進行握持,由此能夠提高:頻率比伸縮調節操作的頻率更高的所述操縱駕駛盤的傾斜調節的操作性。
此外,構成為:與所述操縱駕駛盤的姿勢調節聯動地對所述轉向柱的姿勢進行變更,由此,與所述操縱駕駛盤聯動地對在所述轉向柱的上表面側配置的顯示燈或者開關支承位置進行調節,從而能夠將顯示燈或者開關支承于駕乘的操作者的視野內。
發明效果
根據本申請的發明,由于與操縱駕駛盤的形狀相應地將開關配置于轉向柱上,因此,駕乘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對開關進行目視確認而進行判別,從而能夠防止作業中、行駛中的誤操作。另外,通過與操縱駕駛盤的形狀相應地設定儀表盤的配置位置,操作者不僅能夠一邊直視一邊容易地獲得作業車輛的狀態信息,還能夠與作業車輛的狀態相應且可靠地對開關進行選擇操作。
根據本申請的發明,由于能夠將儀表盤的顯示面配置于比儀表板的最背面還靠近里側的位置,因此,在將操縱座席配置于駕駛室內的情況下,能夠防止:朝向由玻璃構成的側門等的映射。因此,不存在基于儀表盤顯示面的發光而出現的映射,能夠防止:在行駛時、作業時對操作者的視野的妨礙,能夠舒適地進行駕駛。
根據本申請的發明,所述dpf再生開關不會被操縱駕駛盤或者操作桿等遮擋,駕乘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對所述dpf再生開關的位置以及亮燈顯示狀態進行目視確認。另外,駕乘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對所述作業用開關和一鍵式自動開關的位置進行目視確認,從而能夠減少誤操作。
根據本申請的發明,能夠容易地將開關組裝于作為旋轉部件的操縱駕駛盤,而且能夠提高操縱駕駛盤的組裝作業和維護保養作業的作業性。通過將開關設為喇叭開關,利用操縱駕駛盤便能夠對基于喇叭的報警動作進行操作,從而能夠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拖拉機的左視圖。
圖2是拖拉機的右視圖。
圖3是拖拉機的俯視圖。
圖4是行駛機體的左視說明圖。
圖5是行駛機體的右視說明圖。
圖6是行駛機體的俯視圖。
圖7是從左后方觀察行駛機體的立體圖。
圖8是從右后方觀察行駛機體的立體圖。
圖9是從左側觀察行駛機體的放大立體圖。
圖10是從右側觀察行駛機體的放大立體圖。
圖11是從左前方觀察行駛機體的立體圖。
圖12是從右側觀察行駛機體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駕駛室前方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儀表板內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儀表板內部的結構的放大剖視圖。
圖16是表示駕駛室內部的結構的左視圖。
圖17是表示儀表板內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8是從操縱座席觀察前方的圖。
圖19是從操縱座席觀察到的儀表盤的主視圖。
圖20是表示操縱駕駛盤的伸縮動作的圖。
圖21是表示操縱駕駛盤的傾斜動作的圖。
圖22是表示轉向軸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3是表示轉向軸上方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4是操縱駕駛盤的分解立體圖。
圖25是從下方觀察到的操縱駕駛盤的剖視立體圖。
圖26是從上方觀察到的操縱駕駛盤的剖視立體圖。
圖27是表示駕駛室內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8是表示輔助(assist)再生控制以及復位(reset)再生控制的流程圖。
圖29是表示非作業再生控制的流程圖。
圖30是表示非作業再生控制時的文字顯示的時刻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關于本申請的發明具體化后的實施方式,基于附圖對農業作業用拖拉機進行說明。如圖1~圖8所示,拖拉機1的行駛機體2由作為行駛部的左右一對前車輪3和相同的左右一對后車輪4支承。左右一對后車輪4相當于后方行駛部。構成為:在行駛機體2的前部搭載有柴油發動機5(以下簡稱為發動機),利用發動機5對后車輪4或前車輪3進行驅動,由此使得拖拉機1進行前進后退行駛。發動機5由發動機蓋6覆蓋。在行駛機體2的上面設置駕駛室7。在該駕駛室7的內部配置有:操縱座席8;以及操縱駕駛盤9,其對前車輪3進行轉向操作。在駕駛室7的左右外側設置有供操作者乘降用的腳踩踏板10。在駕駛室7底部的下側設置有將燃料向發動機5供給的燃料箱11。
行駛機體2構成為包括:發動機框架14,其具有前保險杠12以及前車軸箱體13;以及左右的機體框架15,其拆裝自如地固定于發動機框架14的后部。使前車軸16能夠旋轉地從前車軸箱體13的左右兩端側朝向外側突出。借助前車軸16而將前車輪3安裝于前車軸箱體13的左右兩端側。在機體框架15的后部連結有:用于使來自發動機5的旋轉動力適當變速并且傳遞給前后四個車輪3、3、4、4的變速箱體17。在左右的機體框架15以及變速箱體17的下表面側,利用螺栓而緊固連結有:朝向左右外側伸出的仰視呈矩形架板狀的箱框架18。實施方式中的燃料箱11分成左右2個。左右的燃料箱11分配搭載于箱框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表面側。將左右的后車軸箱體19以朝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安裝于變速箱體17的左右外側面。將左右的后車軸2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內插于左右的后車軸箱體19內。借助后車軸20而將后車輪4安裝于變速箱體17。左右的后車輪4的上方由左右的后擋泥板21覆蓋。
在變速箱體17的后部,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安裝有:使例如旋耕機等對地作業機(省略圖示)進行升降動作的液壓式升降機構22。所述對地作業機借助由左右一對的下連桿23和上連桿24構成的3點連桿機構111而連結于變速箱體17的后部。以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將pto軸25設置于變速箱體17的后側面,其中,該pto軸25用于將pto驅動力傳遞給旋耕機等對地作業機。
在從發動機5的后側面朝向后方突出設置的發動機5的輸出軸(活塞桿)連結有飛輪26(參照圖4~圖6、圖10以及圖11)。借助在兩端具有萬向接頭的動力傳遞軸29,將從飛輪26朝向后方突出的主動軸27、和從變速箱體17前表面側朝向前方突出的主變速輸入軸28連結起來(參照圖4~圖6)。如圖13所示,在變速箱體17的內部配置有:液壓無級變速器500、前進后退切換機構501、行駛變速齒輪機構502、503、504以及后輪用差動齒輪機構506等。構成為:發動機5的旋轉動力經由主動軸27以及動力傳遞軸29而傳遞給變速箱體17的主變速輸入軸28,通過液壓無級變速器500以及行駛變速齒輪機構而對該旋轉動力進行變速,該變速動力借助后輪用差動齒輪機構506而傳遞給左右的后車輪4。
借助前車輪驅動軸31,將從內置有前輪用差動齒輪機構507的前車軸箱體13朝向后方突出的前車輪傳遞軸508連結于:從變速箱體17的前表面下部朝向前方突出的前車輪輸出軸30。構成為:由變速箱體17內的液壓無級變速器500以及行駛變速齒輪機構(二驅四驅切換機構504)所產生的變速動力從前車輪輸出軸30、前車輪驅動軸31以及前車輪傳遞軸508經由前車軸箱體13內的前輪用差動齒輪機構507而傳遞給左右的前車輪3。
接下來,參照圖3、圖7以及圖8等對駕駛室7的內部構造進行說明。在駕駛室7內的操縱座席8的前方配置有轉向柱32。轉向柱32豎立設置于儀表板33的背面側,該儀表板33配置于駕駛室7內部的前面側。在從轉向柱32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駕駛盤軸的上端側,安裝有俯視呈近似圓形的操縱駕駛盤9。
在轉向柱32的右側下方配置有:用于對行駛機體2進行制動操作的左右一對制動踏板35。在轉向柱32的左側上方配置有:用于在前進和后退之間對行駛機體2的行進方向進行切換操作的前進后退切換桿36(換向桿),在轉向柱32的左側下方配置有:用于對液壓無級變速器500的輸出(前進低速液壓離合器537、前進高速液壓離合器539、后退液壓離合器541)進行斷開操作的離合器踏板37。另外,通過對離合器踏板37的腳踏操作,對主控制電磁閥635進行接通操作,從而將液壓無級變速器500的前進輸出或者后退輸出切斷(參照圖14)。
在轉向柱32的左側、且在前進后退切換桿36的下方配置有:沿著前進后退切換桿36而延伸的誤操作防止體38(反向保護件)。使作為接觸防止件的誤操作防止體38比前進后退切換桿36更朝外側突出,由此防止操作者在乘降拖拉機1時不經意接觸前進后退切換桿36。在儀表板33的背面上部側設置有:內置有液晶面板的操作顯示盤39。
在處于駕駛室7內的操縱座席8的前方的地板40、且在轉向柱32的右側配置有:對發動機5的旋轉速度或車速等進行控制的油門踏板41。另外,地板40上表面的大致整體形成為平坦面。隔著操縱座席8在其左右兩側配置有左右的側柱42。在操縱座席8和左側的側柱42之間配置有:將左右的后車輪4維持為制動狀態的停車制動桿43;強制性地使拖拉機1的前進行駛速度(車速)大幅降低的超低速桿44(慢行(creep)作業桿);用于對變速箱體17內的行駛副變速齒輪機構503的輸出范圍進行切換的副變速桿45;以及用于對pto軸25的驅動速度進行切換操作的pto變速桿46。在操縱座席8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對左右的后車輪4的差動驅動進行接通斷開的差速器鎖止踏板47。在操縱座席8的后方左側配置有:執行對pto軸25進行反轉驅動的操作的反轉pto桿48(參照圖10)。
在操縱座席8和右側的側柱42之間設置有:供落座于操縱座席8的操作者的臂部、肘部擱置的扶手49。扶手49具有:使拖拉機1的行駛速度增減的主變速桿50;以及手動地對旋耕機等對地作業機的高度位置進行變更調節的刻度盤式的作業部位置刻度盤51(升降刻度盤)。另外,扶手49構成為:以后端下部作為支點而能夠進行多級升降轉動。
在右側柱42,從前側按順序依次配置有:對發動機5的旋轉速度進行設定保持的節氣門桿52;對從pto軸25朝向旋耕機等作業機的動力的傳遞進行接合和斷開操作的pto離合器開關53;以及用于對在變速箱體17的上表面側配置的液壓外部取出閥430(參照圖14)進行切換操作的多個液壓操作桿54(scv桿)。在此,液壓外部取出閥430用于控制:工作油向后安裝于拖拉機1的前裝載機(frontloader)等的作業機的液壓設備的供給。在實施方式中,與液壓外部取出閥的個數(4個)相應地配置有4個液壓操作桿54。
并且,如圖9~圖12等所示,具有:對駕駛室7的前側進行支承的左右的前部支承臺96;以及對駕駛室7的后部進行支承的左右的后部支承臺97。利用螺栓將前部支承臺96緊固連結于:左右的機體框架15的機外側面中的前后中間部,并借助防振橡膠體98而將駕駛室7的前側底部能夠防振地支承于前部支承臺96的上表面側,并且,利用螺栓將后部支承臺97緊固連結于: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設置的左右的后車軸箱體19的上表面中的左右寬度中間部,并借助防振橡膠體99而將駕駛室7的后側底部能夠防振地支承于后部支承臺97的上表面側。即,借助多個所述防振橡膠體而將柴油發動機5和駕駛室7能夠防振地支承于行駛機體2(一體地連結起來的發動機框架14、機體框架15以及后車軸箱體19)。另外,如圖4以及圖5等所示,在后車軸箱體19的上表面側配置有后部支承臺97,在后車軸箱體19的下表面側配置有阻振托架101,利用螺栓將后部支承臺97和阻振托架101緊固連結,并且,將附帶有能夠伸縮調節的螺旋扣的阻振桿體103的兩端部連結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設置的下連桿23的中間部和阻振托架101,由此防止下連桿23的左右方向上的搖晃振動。
接下來,參照圖4~圖8等,對發動機蓋6下方的柴油發動機5和發動機室的結構進行說明。構成為:柴油發動機5在內置有發動機輸出軸和活塞的氣缸體上搭載有氣缸蓋,在柴油發動機5(氣缸蓋)右側面配置有:經由渦輪增壓器2而與空氣過濾器221連接的進氣岐管203;以及使來自廢氣歧管204的廢氣的一部分進行再循環的egr裝置210,因排出到廢氣歧管204的廢氣的一部分回流至進氣岐管203而使得高負載運轉時的最高燃燒溫度降低,從而來自柴油發動機5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降低。另一方面,在柴油發動機5(氣缸蓋)左側面配置有:與尾管229連接的廢氣歧管204;以及渦輪增壓器211。即,在發動機5,在沿著發動機輸出軸的左右側面分配配置有進氣岐管203和廢氣歧管204。在柴油發動機5(氣缸體)前表面側配置有冷卻風扇206。
除此之外,如圖4~圖8等所示,柴油發動機5具有連續再生式的廢氣凈化裝置224(dpf),該廢氣凈化裝置224(dpf)配置于柴油發動機5的上表面側(廢氣歧管204上方),在廢氣凈化裝置224的排氣側連接有尾管229。構成為:利用廢氣凈化裝置224將從發動機5經由尾管229而排出到設備外部的廢氣中的微粒狀物質(pm)除去,并且還使得廢氣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減少。
此外,如圖1~圖3等所示,發動機蓋6在前部下側具有前格柵231而將發動機室200的上表面側和前表面側覆蓋。在發動機蓋6的左右下側配置有由多孔板形成的側部發動機罩232而將發動機室200的左右側方覆蓋。即,利用發動機蓋6以及發動機罩232,將柴油發動機5的前方、上方以及左右覆蓋。
另外,如圖4~圖8所示,將背面側安裝有風扇護罩234的散熱器235以位于發動機5的前表面側的方式豎立設置于發動機框架14上。風扇護罩234將冷卻風扇206的外周側包圍,并使散熱器235和冷卻風扇206連通。在散熱器235前表面的上方位置配置有空氣過濾器221。另外,在散熱器235的前表面側,除了上述的中間冷卻器之外,還設置有機油冷卻器、燃料冷卻器等。此外,發動機控制裝置(發動機ecu)271配置在散熱器235等熱交換器的前方位置。發動機ecu271接收來自發動機5的各傳感器的傳感器信號,并且對發動機5的驅動進行控制。以使得發動機控制裝置271的長度方向沿著行駛機體2的前后方向(發動機框架14的長度方向)的方式,將發動機控制裝置271豎立設置于框架底板233。
另一方面,如圖9~圖12等所示,左右一對機體框架15由支承用梁框架236連結起來。支承用梁框架236借助螺栓而分別與左右的機體框架15緊固連結,并且架設在左右的機體框架15的前端部(發動機5的后表面側),借助具有防振橡膠體的后部發動機腳體237,將柴油發動機5的后部連結于支承用梁框架236上表面。另外,如圖1、圖2、圖4、圖5、圖11以及圖12所示,借助具有防振橡膠體的左右的前部發動機腳體238,將柴油發動機5前部的左右側面連結于左右一對發動機框架14的中途部。即,能夠防振地將柴油發動機5的前側支承于發動機框架14,并且,借助支承用梁框架236而能夠防振地將柴油發動機5的后部支承于左右一對機體框架15的前端側。
接下來,參照圖4~圖12,對變速箱體17、液壓式升降機構22以及3點連桿機構111的安裝結構進行說明。所述變速箱體17具有:前部變速箱體112,其具有主變速輸入軸28等;后部變速箱體113,其具有后車軸箱體19等;以及中間箱體114,其將后部變速箱體113的前側連結于前部變速箱體112的后側。借助左右的上下機體連結軸體115、116,將左右的機體框架15的后端部連結于中間箱體114的左右側面。即,構成為:利用2個上機體連結軸體115和2個下機體連結軸體116,將左右的機體框架15的后端部連結于中間箱體114的左右兩側面,將機體框架15和變速箱體17連接設置成一體,由此構成行駛機體2的后部,并且,將前部變速箱體112或動力傳遞軸29等配置于左右的機體框架15之間,由此對前部變速箱體112等進行保護。左右的后車軸箱體19以朝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安裝于后部變速箱體113的左右兩側。在實施方式中,將中間箱體114以及后部變速箱體113設為由高剛性的鑄鐵制成,另一方面,將前部變速箱體112設為由輕量且加工性良好的鋁合金通過壓鑄而制成。
根據上述結構,由于變速箱體17構成為:分割成前部變速箱體112、中間箱體114以及后部變速箱體113這三者,因此,可以在將軸、齒輪等零部件預先組裝于各箱體112~114之后,對前部變速箱體112、中間箱體114以及后部變速箱體113這三者進行組裝。因此,能夠準確且高效地進行變速箱體17的組裝。
另外,由于將左右的后車軸箱體19安裝于后部變速箱體113的左右兩側,在構成行駛機體2的左右的機體框架15連結有將前部變速箱體112和后部變速箱體113連接起來的高剛性結構的中間箱體114,因此,例如,在將中間箱體114以及后部變速箱體113安裝于機體框架15的狀態下,僅僅拆下前部變速箱體112就能夠執行:內設有液壓無級變速器(省略圖示)等的前部變速箱體112內部的軸、齒輪的更換等的維護保養或者修理作業。因此,能夠大幅降低將變速箱體17整體從拖拉機1拆下的分解作業的頻率,從而能夠實現:提高維護保養時、修理時的作業性。
此外,由于將中間箱體114以及后部變速箱體113設為由鑄鐵制成,另一方面,將前部變速箱體112設為由鋁合金通過壓鑄而制成,因此,能夠使連結于機體框架15的中間箱體114、以及供左右的后車軸箱體19連結的后部變速箱體113高剛性地構成為:構成行駛機體2的強度構件。在此基礎上,能夠使得不是強度構件的前部變速箱體112實現輕量化。因此,能夠充分確保行駛機體2的剛性,并且能夠實現變速箱體17整體的輕量化。
另一方面,如圖4~圖12所示,液壓式升降機構22具有:左右的液壓提升缸117,其通過對作業部位置刻度盤51等的操作而進行動作控制;左右的提升臂120,其借助提升支點軸119而將基端側能夠轉動地軸支承于能夠開閉的上面蓋體118,該上面蓋體118設置于變速箱體17中的后部變速箱體113的上表面側;以及左右的提升桿121,其使左右的提升臂120與左右的下連桿23連結。構成為:利用液壓控制用的水平缸122而形成右側的提升桿121的一部分,利用水平缸122能夠對右側的提升桿121的長度進行伸縮調節。
另外,如圖7、圖8以及圖10等所示,將上連桿鉸鏈123固定安裝于上面蓋體118的背面側,借助鉸鏈銷而將上連桿24與上連桿鉸鏈123連結。構成為:在將對地作業機支承于上連桿24和左右的下連桿23的狀態下,使水平缸122的活塞伸縮,在對右側的提升桿121的長度進行變更的情況下,所述對地作業機的左右傾斜角度發生變化。
接下來,參照圖1以及圖2等,對駕駛室7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將處于行駛機體2上的操縱座席8覆蓋的駕駛室7具有:構成骨架的駕駛室框架300。駕駛室框架300大致呈箱框狀,其具有:位于操縱座席8的前方的左右一對前支柱301;位于操縱座席8的后方的左右一對后支柱302;將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起來的前梁部件303;將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間連結起來的后梁部件304;以及將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和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間連結起來的左右的側梁部件305。將車頂體306以能夠裝拆的方式安裝于駕駛室框架301的上端側、亦即由前梁部件303、后梁部件304以及左右的側梁部件305構成的矩形框上。
另外,在前支柱301和后支柱302的下端側,連結有前后延伸的左右的底框架311的長度方向上的各端部。將地板40鋪設于左右的底框架311上表面側,將儀表板33豎立設置于地板40前端側,借助轉向柱32而將操縱駕駛盤9安裝設置于儀表板33的后表面側。在地板40前部上表面側配設有制動踏板35等,并且在地板40的后部上表面側安裝有操縱座席8。
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前表面側、亦即在由左右的前支柱301、前梁部件303以及地板40前端部包圍的駕駛室7前部的區域,配置有前窗玻璃321。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后表面側、亦即在由左右的后支柱302和后梁部件304包圍的駕駛室7后側上部的區域,配置有后窗玻璃322。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左右側面側、亦即在由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以及后支柱302包圍的駕駛室7側部的區域,配置有由透明玻璃構成的左右的側門323。各側門323借助上下一對鉸鏈324而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安裝于所對應的后支柱302。
根據前窗玻璃321、后窗玻璃322以及左右的側門323的配置結構而明顯可知,各支柱301、302以及各梁部件303、304、305位于駕駛室7(駕駛室框架300)的側邊部。即,可以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側面設置較大的車窗。在實施方式中,在駕駛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側面配置有:前窗玻璃321、后窗玻璃322、透明玻璃制的左右的側門323。其結果,能夠較大范圍地確保操作者的前后左右的視野,而且還能夠確保駕駛室框架300的剛性。
如圖13~圖19等所示,儀表板33的前側由隔熱板(氣體擋板)901覆蓋,該隔熱板901用于遮擋來自發動機蓋6下方的發動機5等的熱。另外,前窗玻璃321由1塊玻璃板構成,將氣體擋板901連結于前窗玻璃321的背面。而且,在前窗玻璃321前表面鋪設有:兼具隔熱性和隔音性的氨基甲酸酯件902。對于將氨基甲酸酯件902的外周包圍的薄金屬板框903和氣體擋板901,通過在中間夾設前窗玻璃321而將它們緊固連結,由此將氨基甲酸酯件902以及氣體擋板901固定于前窗玻璃321的前后。
儀表板33將前窗玻璃321的后方覆蓋,并且內置有刮水器驅動機構422。刮水器驅動機構422構成為包括:驅動馬達,其生成針對軸支承于前窗玻璃321的刮水器421的旋轉動力;以及齒輪機構,其將驅動馬達的旋轉動力傳遞給刮水器421。因刮水器驅動機構422的驅動馬達進行旋轉而使得驅動馬達的旋轉經由齒輪機構傳遞至刮水器421,由此,刮水器421沿著前窗玻璃321的表面進行轉動。
刮水器驅動機構422與氣體擋板901連結而被固定。即,將刮水器驅動機構422固定安裝于氣體擋板901的后表面,將前窗玻璃321鋪設于氣體擋板901的前表面側。而且,使刮水器驅動機構422的驅動軸422a將前窗玻璃321貫通。刮水器驅動機構422的驅動軸422a對刮水器421進行樞軸支承,由此利用刮水器驅動機構422使刮水器421進行轉動。
此外,在前窗玻璃321前表面中的與氣體擋板901對置的區域,借助密封件而對由薄金屬板框包圍的氨基甲酸酯件(隔音件)902進行鋪設。而且,使刮水器驅動機構422的驅動軸422a將氨基甲酸酯件902貫通。通過將氨基甲酸酯件902鋪設于前窗玻璃321前表面,能夠防止來自發動機5的噪聲向氣體擋板901側傳遞。
將儀表控制裝置(儀表ecu)904、天線905與刮水器驅動機構422一起固定安裝于氣體擋板901的后表面。通過將刮水器驅動機構422、儀表ecu904、以及天線905安裝于氣體擋板901,能夠構成為1個單元,因此,能夠簡化各零部件向儀表板33內側的組裝作業。
儀表板33構成為包括內板(內側板)33a、以及外板(外側罩)33b。將內板33a的外周緣連結于氣體擋板901的外周緣,由此將內板33a固定于氣體擋板901背面。而且,為了將內板33a上部覆蓋,使外板33b從內板33a上側嵌入而形成儀表板33。將開口部33c設置于內板33a的中央上側,以使得儀表盤905的顯示面收納于開口部33c的方式將儀表盤906固定于內板33a前表面。
另外,內板33a具有使得開口部33c外周部分隆起的形狀,由此形成為由側壁33d將儀表盤906的顯示部外側包圍的狀態。由此,能夠將儀表盤906的顯示面配置于比儀表板33的最背面還靠向里側的位置,從而能夠防止向駕駛室7的側門323等的映射。因此,不存在基于儀表盤906顯示面的發光而出現的映射,能夠防止:行駛時、作業時對操作者的視野的妨礙。
儀表盤906以其盤表面從后方朝向上方略微傾斜的狀態而配置,以使得儀表盤906在駕駛盤9前方下側的位置處面對落座于操縱座席8的操作者。另外,儀表盤906的外緣由從內側朝向外側隆起的內板33a的側壁33d覆蓋。內板33a在儀表盤906外周的位置處配置有:例如停車開關、刮水器開關等多個開關部件907。另外,鑰匙開關61是能夠利用插入于鑰匙孔的規定的鑰匙進行旋轉操作的旋轉式開關,并安裝于儀表板33的駕駛盤9的右側位置。
儀表盤906在其中央顯示區域配置有進行文字顯示等的液晶面板908來作為運轉操作顯示裝置,在液晶面板908外周設置有:利用指針來表示發動機5的轉速的發動機轉速表909。另外,儀表盤906在發動機轉速表909的左側配置有利用指針來表示燃料殘量的燃料表910,并在發動機轉速表910的右側配置有利用指針來表示發動機5的冷卻水溫的水溫表911。
另外,儀表盤906在發動機轉速表909的左右外側(中央顯示區域的外側)的顯示區域配置有基于led等的多個顯示燈912、913。在發動機轉速表909的左側配置的顯示燈912例如作為與行駛系統相關的警示燈、顯示燈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在發動機轉速表909的右側配置的顯示燈913作為與作業系統相關的警示燈、顯示燈而發揮作用。另外,使左右的顯示燈912、913中的一方作為輕微故障所涉及的警示燈而發揮作用,并使另一方作為重度故障所涉及的警示燈而發揮作用。另外,在使左側的顯示燈912作為與行駛系統相關的警示燈或者顯示燈而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使一個顯示燈912充當表示廢氣凈化裝置224的再生處理狀態的再生燈。
如圖17~圖22所示,轉向柱32設置成:由內板33b將其周圍包圍,并且以埋設于儀表板33的背面側的狀態而豎立設置。在轉向柱32內,對縱向較長的轉向軸738進行軸支承。轉向軸738使得駕駛盤軸921上端從轉向柱32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并將俯視時大致呈圓形的操縱駕駛盤9安裝于駕駛盤軸921的上端側。借助萬向接頭922而將縱向較長的連結軸740的前端側連結于駕駛盤軸921的下端側。借助萬向接頭741而將支承于支承板(氣體擋板)901的下部側的動力轉向液壓機構621的操作軸742連結于連結軸740的基端側。
在供操縱駕駛盤9配置的轉向柱32的左右側,分配配置有對操縱駕駛盤9的姿勢進行調節的傾斜操縱桿915和伸縮操縱桿914。即,在轉向柱32的右側面設置有:被軸支承于左右橫向上、且在前后方向上轉動的伸縮操縱桿914。在轉向柱32的左側面下側設置有:被軸支承于左右橫向上、且在前后方向上轉動的傾斜操縱桿915。另外,在轉向柱32內具有:伸縮操縱機構917,其使操縱駕駛盤9在駕駛盤軸921的軸向上移動;以及傾斜操縱機構918,其使操縱駕駛盤9與駕駛盤軸921一起進行傾轉。
在轉向柱32前方配置有制動踏板支承機構916,該制動踏板支承機構916具有對左右的制動踏板35進行軸支承的制動踏板軸720。制動踏板支承機構916被連結支承于氣體擋板901的中途部。而且,傾斜操縱機構915設置于轉向柱32下側,并且被樞軸安裝于與制動踏板支承機構916連結的固定托架919。即,借助制動踏板支承機構916而將傾斜操縱機構918軸支承為相對于固定安裝于氣體擋板901的固定托架919能夠轉動。而且,在轉向柱32內,在傾斜操縱機構918上側設置有借助多重軸結構而能夠伸縮的伸縮操縱機構917。另外,轉向柱32與伸縮操縱機構917的前端側連結。
操作者通過使伸縮操縱桿914向近前側轉動而能夠將基于伸縮操縱機構917的固定解除,如圖20所示,能夠使操縱駕駛盤9沿著駕駛盤軸921的軸向移動,從而能夠對操縱駕駛盤9的高度位置進行調節。此時,由于將轉向柱32固定在伸縮操縱機構915的前端側,因此,能夠使轉向柱32與操作駕駛盤9一起上下移動。
另外,操作者通過使傾斜操縱桿915向近前側轉動而能夠將基于傾斜操縱機構918的固定解除,如圖21所示,作為與固定托架919之間的連結部分的軸芯能夠轉動,從而能夠對操縱駕駛盤9的傾斜位置進行調節。傾斜操縱機構918將駕駛盤軸921的下端和萬向接頭922的連結部分作為軸芯,由此能夠使操縱駕駛盤9和駕駛盤軸921一起傾轉。
如圖22所示,伸縮操縱機構917具有:柱套(columnjacket)923,其對駕駛盤軸921進行軸支承;外罩924,其從上側對柱套923進行環抱夾持;以及松緩緊固部件925,其設置為將設置于外罩924下緣的狹縫兩側夾入。駕駛盤軸921構成為:將與萬向接頭922連結的下軸926以同軸狀插入于圓筒狀的上軸927,使下軸926和上軸927進行花鍵嵌合或者鋸齒嵌合。因此,使上軸927相對于固定后的下軸926能夠沿著軸向而滑動,并且能夠將來自上軸927的旋轉傳遞給下軸926,由此將駕駛盤軸921軸支承為相對于柱套923能夠轉動。
柱套923構成為:使得利用軸承對上軸926進行軸支承的上柱套相對于下柱套能夠沿軸向滑動,其中,該下柱套利用軸承對下軸927進行軸支承并且固定于后述的可動托架931。外罩924具有與柱套923的上柱套上端連結的圓筒形狀,并具有從其下緣在軸向上進行切割而成的狹縫。因此,柱套923的上柱套以及外罩924能夠與上軸927一起沿軸向移動。另外,將柱套923的下柱套固定于可動托架931,由此通過可動托架931的傾轉而使伸縮操縱機構917與駕駛盤軸921一起進行傾轉。
松緩緊固部件925構成為:將與伸縮操縱桿914的一端連結的固定用螺栓928插入于與外罩924的狹縫兩側連結的一對固定用板929,利用緊固凸輪930對一對固定用板929之間的距離進行變更。即,使固定用螺栓928與伸縮操縱桿914的轉動聯動,由此利用緊固凸輪930使一對固定用板929分離或接近,從而對外罩924進行松緩緊固,由此將伸縮操縱機構917固定或者將固定解除。另外,雖未圖示,但通過在柱套923的下柱套設置限制槽,并使與柱套923的上柱套以及外罩924緊固連結的限制螺栓卡合于上述限制槽,能夠限制基于伸縮操縱機構917的移動范圍。
如圖22所示,傾斜操縱機構918構成為:將貫通有駕駛盤軸921的可動托架931軸支承于固定托架919,并設置有將可動托架931的傾斜姿勢固定的固定部件932。使可動托架931的左右兩側面大致形成為三角形狀,將其一個頂點軸支承于固定托架919,并利用螺旋彈簧933將后緣與固定托架919的上緣連結而進行施力。另外,將伸縮操縱機構917固定于貫通有駕駛盤軸921的可動托架931的上表面。因此,通過使可動托架931相對于固定托架919進行傾轉,使得駕駛盤軸921以及伸縮操縱機構917以萬向接頭922為中心而進行傾轉。
固定部件932構成為:在固定托架919的被軸支承的支軸934兩端設置有傾斜操縱桿915和凸輪935,將固定用臂937軸支承于固定托架919,其中,該固定用臂937與固定于可動托架931的定位板936嚙合。固定用臂937借助螺旋彈簧938而與支軸934連結,并借助螺旋彈簧939而與定位板935連結,且被分別從支軸934以及定位板936施力。另外,固定用臂937具有與凸輪935的外周面抵接的孔部,通過凸輪935的旋轉而使得固定用臂937進行轉動。使凸輪935與傾斜操縱桿915的轉動聯動,由此使固定用臂937進行轉動而使得定位板936和固定用臂937的嚙合部分接近或分離,從而將傾斜操縱機構918固定或者將固定解除。
如圖17~圖23所示,由于將轉向柱32固定于伸縮操縱機構917前端側,因此,能夠使轉向柱32與操作駕駛盤9一起進行上下動作(伸縮動作)以及傾轉(傾斜動作)。即,構成為:與駕駛盤9的姿勢調節聯動地對轉向柱32的姿勢進行變更。因此,在轉向柱32上表面側配置的開關64、65、桿36、62、63的支承位置與駕駛盤9聯動地被調節。因此,能夠與駕乘的操作者的視野相應地將開關64、65、桿36、62、63支承于容易操作的位置。
將前進后退切換桿36突出設置于轉向柱32的左側面,在前進后退切換桿36的下方配置有誤操作防止體38(反向保護件)。另外,將對刮水器421進行驅動的刮水器桿、使作業車輛以恒定速度行駛的定速巡航用桿等的操作桿62、63突出設置于轉向柱32的右側面。
在操縱駕駛盤9基部的轉向柱32上表面設置有:執行廢氣凈化裝置224的再生控制的dpf再生開關62。即,dpf再生開關62被配置成:在直行作業姿勢時,處于操作者的視野內。因此,dpf再生開關62不會被駕駛盤9或者操作桿36、62、63等遮擋,駕乘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對dpf再生開關64的位置以及亮燈顯示狀態進行目視確認。
轉向軸738的伸縮操縱機構917通過焊接等而將多個部件安裝支承件(stay)941~943和螺釘承接部件944固定于外罩924的外周面。設置于外罩924上端的上端側支承件941對具有操作桿62的桿開關單元945進行緊固連結固定。在外罩924的右側面且在上端側支承件941的下側設置的右側支承件942對具有操作桿63的桿開關單元946進行緊固連結固定。在外罩924的左側面且在右側支承件941的下側設置的左側支承件943對誤操作防止體38進行緊固連結固定。
具有前進后退切換桿36的桿開關單元947緊固連結固定于誤操作防止體38的上表面。即,前進后退切換桿36用的桿開關單元947借助誤操作防止體38而與左側支承件943連結。利用螺栓將轉向柱32緊固連結于在上端側支承件941的前后邊緣設置的螺釘承接部948、949、以及螺釘承接部件944,由此將轉向柱32固定于伸縮操縱機構917。
上端側支承件941以將固定于其上表面的桿開關單元945覆蓋的方式而對端子支承件(terminalstay)950進行緊固連結固定。端子支承件950與上端側支承件941的前端及后端連結,并且以跨越桿開關單元945的方式被固定。端子支承件950構成為:其中心區域開口,由伸縮操縱機構917覆蓋的駕駛盤軸921的前端能夠將其貫通。
在端子支承件950的處于開口部周圍位置的上表面,將與未圖示的線束電連接的第一刷951及第二刷952配置于:以駕駛盤軸921為中心而相位不同的位置。第一刷951通過以對駕駛盤軸921前端的金屬部分進行夾持的方式與該金屬部分接觸,從而與駕駛盤軸921前端的外周面電連接。第二刷952配置于從后述的凸臺963分離的位置,將其中途部固定于端子支承件950而與未圖示的線束連結,另一方面,使其兩端向駕駛盤9側彎曲而與后述的滑環964的底面接觸,由此使其與滑環964電連接。
在轉向柱32上表面中的、以操縱駕駛盤9的駕駛盤軸921為中心而左右對稱的位置,配置有作業用開關和一鍵式自動開關等多個開關65。因此,駕乘的操作者能夠對在轉向柱32上表面配置的開關65的開關組進行目視確認,能夠容易地確認作業用開關和一鍵式自動開關的位置,從而能夠減少誤操作。
在駕駛盤9基部的轉向柱32上表面設置有:dpf再生開關64、以及稱作作業用開關、一鍵式自動開關的開關65。而且,在制動踏板35上方的轉向柱32的一側上表面設置有dpf再生開關64。另一方面,以隔著在行駛機體2的前后中心線上配置的操縱駕駛盤9的盤輻(spoke)的方式,設置有作業用開關、一鍵式自動開關所涉及的開關65、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配置于左側的開關65設為作業用開關,將配置于右側的開關66設為一鍵式自動開關。
操縱駕駛盤9具有:在中心(盤轂9c)由轉向柱32進行軸支承的y字形盤輻9a的外側配置有圓形的方向盤9b的形狀。因此,操縱駕駛盤9能夠構成為:將由盤輻9a和方向盤9b包圍的區域部分作為能夠由操作者進行目視確認的可目視確認區域9x、9y、9z。在操縱駕駛盤9形成為使得行駛車輛1直行行駛的直行姿勢的情況下,在由上側2根盤輻9a夾隔的區域9x配置有儀表板905。而且,在以下側的1根盤輻9c為中心而分配設置于左右側的區域9y、9z,左右分配配置有:設置于轉向柱32的開關65、65。
在轉向柱32上的與可目視確認區域9y對應的位置,例如配置有:4驅/倍速/二驅切換開關65a、轉彎自動切換開關65b、以及轉彎上升/后退上升切換開關65c。在轉向柱32上的與可目視確認區域9z對應的位置,例如配置有:第一自動動作開關65d、顯示切換開關65e、以及第二自動動作開關65f。
4驅/倍速/二驅切換開關65a是受理4驅行駛、倍速行駛、2驅行駛的行駛模式的切換的開關。轉彎自動切換開關65b是受理轉彎行駛時和直行行駛時的車速或者發動機轉速的切換的開關。轉彎上升/后退上升切換開關65c是用于指定利用液壓升降機構22使作業部自動上升的執行時刻的開關。
第一自動作業開關65d是對后退上升控制、轉彎上升控制、車速或者轉速的切換控制、以及轉彎時的自動制動控制等統一進行接通/斷開(on/off)切換的開關。顯示切換開關65e是受理儀表盤906的液晶面板908的顯示切換的開關。第二自動作業開關65f是對自動旋轉控制、發動機負載控制、作業部的縱搖(pitching)控制等統一進行接通/斷開切換的開關。
如圖24~圖26所示,操縱駕駛盤9具有:駕駛盤主體960,其使盤輞(方向盤)9b與從盤轂9c朝向外側呈放射狀配置的盤輻9a的另一端連結;轂蓋(hubcover)961,其將駕駛盤主體960的盤轂9c的上表面和盤輻9a的一部分覆蓋;以及盤殼(cap)962,其將轂蓋961的上表面覆蓋。駕駛盤主體960在盤轂9c的中心具有圓筒狀的凸臺963,通過使凸臺963與駕駛盤軸921的前端部分嵌合而將駕駛盤主體960固定于駕駛盤軸921的前端。利用螺釘965將轂蓋961緊固連結于駕駛盤主體960,由此將轂蓋961固定于駕駛盤主體960上。
盤殼962構成為:使下側前端呈鉤子形狀的卡止部966從外周緣向下方(轂蓋961側)突出設置,使得卡止部966卡止于在駕駛盤主體960的盤轂9c設置的卡止槽967。為了與向外側彎曲的卡止部966的下側前端卡止,卡止槽967構成為其上緣朝向內周彎曲的鉤子狀的截面。轂蓋961設置成:在外周部分設置卡止用貫通孔968,并且使卡止用貫通孔968的相位在周向上與盤殼962的卡止部966以及駕駛盤主體960的卡止槽967的相位相同。盤殼962的卡止部966通過轂蓋961的卡止用貫通孔968而與駕駛盤主體960的卡止槽967卡止,由此,盤殼962以將轂蓋961夾持于其與駕駛盤主體960之間的方式固定于駕駛盤主體960。
駕駛盤主體960構成為:在盤轂9c下表面設置有環狀的環固定部件969,使環固定部件969下表面的外周緣朝向下側突出設置,由此將滑環964固定。駕駛盤主體960具有:將圓筒形狀的凸臺963插入于盤轂9c的中心的凸臺963固定用的貫通孔,而且在凸臺963固定用的貫通孔970的外周設置有多個螺釘承接部972固定用的貫通孔971。在環固定部件969的上表面突出設置有多個螺釘承接部972,將該螺釘承接部972插入于駕駛盤主體960的貫通孔971,由此將環固定部件969固定于盤轂9c下表面。
轂蓋961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多個螺釘承接部973,這些螺釘承接部973沿著轂蓋961的周向以等間隔而配置。轂蓋961的螺釘承接部973配置于:駕駛盤主體960的與螺釘承接部972對應的位置。當使轂蓋961在駕駛盤主體960上重疊時,環固定部件969的螺釘承接部972和轂蓋961的螺釘承接部973在上下方向上重疊。而且,使螺釘965旋入至螺釘承接部972、973,由此將轂蓋961和環固定部件969固定于駕駛盤主體960。
設置有:在軸向上將駕駛盤主體960以及環固定部件969貫通的貫通孔974,該貫通孔974供從滑環964的內緣朝向上方突出的接觸件975插入。駕駛盤主體960的盤轂9c以及環固定部件969由絕緣材料構成,利用盤轂9c以及環固定部件969而使由金屬部件等導電材料構成的凸臺963和滑環964絕緣。
駕駛盤主體960的盤轂9c上表面側具有:使得外周緣向上側(轂蓋961側)豎立設置而構成外周壁976、且使外周壁976的內側向下側凹陷的形狀。在盤轂9c上表面,在貫通孔974外周緣的外側、且在周向上與貫通孔974不同的位置處設置有端子固定用突起977。在凸臺963上表面設置有:形成為與凸臺963上表面相同的環狀的環端子978。環端子978具有使外周緣的一部分朝向外側突起的接觸件979,通過使接觸件979與端子固定用突起977嵌合而將該環端子978固定于凸臺963上表面。環端子978的接觸件979具有:朝向上方(轂蓋961側)彎曲的形狀。
轂蓋961構成為:使螺釘承接部973從轂蓋961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設置,通過使螺釘承接部973與駕駛盤主體960的盤轂9c上表面抵接而使得轂蓋961和駕駛盤主體960之間形成為中空狀態。在轂蓋961的上表面中央,朝向上方(盤殼962側)突出設置有:嵌插于螺旋彈簧980的圓筒狀的彈簧保持件981,在彈簧保持件981的外周緣豎立設置有外周壁982。在轂蓋961的上表面外側,以沿著外周壁982的方式豎立設置有圓筒狀的導向承接座983。將從盤殼961的下表面突出設置的錐狀的引導件984插入于轂蓋961的導向承接座983的引導孔,由此將盤殼961固定于轂蓋961。
轂蓋961構成為:使彈簧保持件98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貫通,并使板簧狀的固定觸點985從彈簧保持件981外側將該貫通部分插通,且朝向彈簧保持件981(轂蓋961)的中心延伸設置。固定觸點985的一端借助將彈簧保持件981外側部分貫通的固定銷986而被固定安裝,線束987的一端固定安裝于固定銷986的另一端。線束987的另一端與滑環964的接觸件975連結。即,在轂蓋961,固定觸點985借助固定銷986而與線束987電連接,另一方面,在駕駛盤主體960,滑環964與線束987電連接。由此,固定觸點985借助固定銷986以及線束987而與滑環964電連接。
在盤殼962的下表面中央,朝向下方(轂蓋961側)突出設置有:嵌插于螺旋彈簧980的圓筒狀的彈簧保持件988,在彈簧保持件988的外周緣豎立設置有外周壁989。使外周壁989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延伸設置而設置出卡止部966,該卡止部966插通于轂蓋961并卡止于駕駛盤主體960,由此將盤殼962固定于駕駛盤主體960。轂蓋961的彈簧保持件981插入于彈簧保持件988的下端側,另一方面,盤殼962的彈簧保持件988插入于彈簧保持件988的上端側,由此將螺旋彈簧980配置于盤殼962和轂蓋961之間的中空部分的軸芯位置。由此,盤殼962相對于轂蓋961而言,被螺旋彈簧980施力。
在盤殼962的下表面中心,設置有對可動觸點990進行保持的觸點固定部991。將可動觸點990固定于觸點固定部991,由此使得可動觸點990位于轂蓋961的固定觸點985的上方,從而由可動觸點990和固定觸點985構成:對發出警示音等的喇叭(省略圖示)等進行電連接或斷開的開關sw。盤殼962雖然由一端固定于轂蓋961的螺旋彈簧980朝向上方施力,但通過使卡止部966卡止于駕駛盤主體960的卡止槽967而對朝向上方的施力進行限制。由此,操作者通過將盤殼962朝向轂蓋961進行按壓而能夠使可動觸點990與固定觸點985接觸,從而能夠對開關sw進行電連接。另一方面,在未由操作者進行按壓的情況下,利用螺旋彈簧980的作用力使可動觸點990和固定觸點985分離,從而能夠將開關sw的通電斷開。
可動觸點990與線束992的一端一起螺合安裝于觸點固定部991,從而與線束992進行電連接,而且固定于盤殼962下表面的中心位置。線束992通過在轂蓋961設置的線束用貫通孔993而使另一端與環端子978的接觸件979連結。即,在盤殼962,可動觸點990與線束992進行電連接,另一方面,在駕駛盤主體960,凸臺963借助環端子978而與線束992進行電連接。由此,可動觸點990借助環端子978及線束992而與凸臺963電連接。
固定觸點985借助固定銷986以及線束987而與滑環964進行電連接,由此,與和滑環964下表面接觸的第二刷952進行電連接。可動觸點990借助環端子978以及線束992而與凸臺963進行電連接,由此,與第一刷951進行電連接,其中,此時的第一刷951與插入于凸臺963的駕駛盤軸921的外周面接觸。因此,將盤殼962朝向轂蓋961按壓而使得可動觸點990與固定觸點985接觸,由此,使得第一刷951和第二刷952導通。
操縱駕駛盤9構成為包括:駕駛盤主體960,其被軸支承于駕駛盤軸921;轂蓋961,其將駕駛盤主體960中心部分的盤轂9c的上表面覆蓋;以及盤殼962,其將轂蓋961的上表面覆蓋。在盤殼962設置有開關sw的第一觸點(可動觸點)990,另一方面,在轂蓋961設置有開關sw的第二觸點(固定觸點)985。使第一觸點990與凸臺963電連接,其中,該凸臺963設置于駕駛盤主體960的軸芯位置、且與駕駛盤軸921嵌合,另一方面,使第二觸點985與滑環964電連接,其中,該滑環964設置于駕駛盤主體960的盤轂9c下表面、且與凸臺963絕緣。
由此,能夠容易地將開關sw組裝于作為旋轉部件的操縱駕駛盤9,而且能夠提高操縱駕駛盤9的組裝作業、維護保養作業的作業性。通過將開關sw設為喇叭開關,能夠利用駕駛盤9對基于喇叭進行的報警動作進行操作,從而能夠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如圖27所示,在操縱座席8的左側,從后方按順序依次配置有:倚靠調節桿8a,其對操縱座席8的背面板的傾斜位置進行調節;旋轉調節鈕8b,其對操縱座席8的座面的左右水平方向上的旋轉位置進行調節;高度調節鈕8c,其對操縱座席8的座面的上下高度位置進行調節;以及鎖定桿8d,其對操縱座席8的座面的前后水平方向上的傾斜位置進行調節。另外,在操縱座席8的前方右側,配置有:對操縱座席8的座面的前后位置進行調節的前后調節桿8e。操縱座席8是構成為能夠對配置于座席下的坐墊內的空氣壓力進行調節的空氣懸架座椅。
通過在操縱座席8周圍配置上述各桿8a、8d、8e以及鈕8b、8c之類的部件,不僅能夠與操作者的體型相應地對操縱座席8的座席位置以及姿勢進行調整,還能夠由空氣懸架座椅構成操縱座席8而構成為能夠吸收沖擊的結構。因此,落座于操縱座席8的操作者不會受到行駛中的路面狀態、田間狀態的影響,能夠舒適地進行駕駛。
接下來,參照圖28以及圖29的流程圖,對基于發動機ecu271進行的dpf224再生控制的一例進行說明。即,圖28以及圖29的流程圖所示的算法(程序)被存儲于發動機ecu271的rom,在將該算法讀出到ram之后由cpu進行處理,由此執行前述的各再生控制。
如圖28所示,在dpf224的再生控制中,首先,如果鑰匙開關61處于接通狀態(s101:是),則讀入:發動機旋轉傳感器、冷卻水溫傳感器、壓差傳感器以及dpf溫度傳感器的檢測值、進氣節流部件以及egr閥部件的開度、以及基于高壓共軌(common-rail)的燃料噴射量(s102)。接下來,若以往執行復位再生控制或者非作業再生控制之后的累計驅動時間ti不足設定時間ti1(例如,50個小時)(s103:否),則對dpf224內的pm堆積量進行推斷(s104)。利用下述的p方法和c方法而進行pm堆積量的推斷,其中,p方法是基于壓差傳感器的檢測值和廢氣流量映射表(map)的方法,c方法是基于發動機旋轉傳感器的檢測值、燃料噴射量、pm排出量映射表以及廢氣流量映射表的方法。若pm堆積量達到規定量ma(例如,8g/l)以上(s105:是),則執行輔助再生控制(s106)。
當進行輔助再生控制時,基于發動機旋轉傳感器的檢測值、燃料噴射量、pm排出量映射表和廢氣流量映射表而對dpf224內的pm堆積量進行推斷(s107)。若pm堆積量不足規定量ma(例如,6g/l)(s108:是),則結束輔助再生控制而返回至通常運轉控制。在pm堆積量達到規定量ma以上的情況下(s108:否),當在該狀態下經過了規定時間ti4(例如,10分鐘)時(s109:是),向復位再生控制之前的復位待機模式亦即步驟s201跳轉。
返回至步驟s103,在累計驅動時間ti達到設定時間ti1以上的情況下(s103:是),向復位待機模式亦即步驟s201跳轉,執行復位再生請求。在該階段,再生燈912以及再生開關64以低速進行閃爍(例如,0.5hz),而且報警蜂鳴器斷續地以低速進行鳴響(例如,0.5hz)。此時,儀表ecu904通過can通信總線而從發動機ecu271接收用于執行復位再生請求的指令信號(再生控制請求輸出)。在使再生燈912以低速進行閃爍的同時,使報警蜂鳴器以低速進行鳴響。另外,使再生開關64以低速進行閃爍。
另外,在步驟s201中,儀表ecu904將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切換成基于復位再生請求信息的顯示,其中,該復位再生請求信息用于督促復位再生控制的執行,例如,可以在液晶面板908對“請長按再生開關”的文字數據等操作指示標識進行顯示。然后,在再生開關64被操作而接通了規定時間(例如,3秒鐘)的情況下(s202:是),執行復位再生控制(s203)。在該階段,使再生燈912以及再生開關64點亮,另一方面,使報警蜂鳴器停止鳴響。另外,也可以使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從復位再生請求信息遷移至:基于“復位再生中”之類的文字數據等的提醒告知標識的復位再生執行信息。
在復位再生控制的執行中,對廢氣過濾器50內的pm堆積量進行推斷(s204),在pm堆積量不足規定量mr(例如,10g/l)的狀態的情況下(s205:否),若從復位再生控制開始時起經過了規定時間ti8(例如,30分鐘)(s206:是),則結束復位再生控制而返回至通常運轉控制。此時,由于結束了復位再生控制,因此,使再生燈912以及再生開關64熄滅。另外,在液晶面板908對復位再生執行信息進行顯示的情況下,使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從復位再生執行信息遷移至通常信息。另一方面,若pm堆積量達到規定量mr以上(s205:是),則視為復位再生控制失敗,有可能產生了pm過度堆積,因此,向非作業再生控制之前的停車待機模式亦即步驟s301跳轉。
如圖29所示,在停車待機模式下,首先對dpf224內的pm堆積量進行推斷(s301)。而且,若pm堆積量不足規定量mb(例如,12g/l)(s302:否)、且處于規定時間ti9(例如,10個小時)內(s303:否),則執行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s304)。在該階段,再生開關燈345雖然保持熄滅的狀態不變,但是再生燈912以及發動機異常燈912以高速進行閃爍(例如,1.0hz),報警蜂鳴器也斷續地以高速進行鳴響(例如,1.0hz)。另外,如后述的圖16的流程圖所示,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也可以切換為:對非作業再生控制的執行進行予告的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指標的顯示。該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指標例如是:交替地切換顯示“使農業作業部停止”的文字數據和“在安全場所停車”的文字數據的指標。
另一方面,在pm堆積量達到規定量mb以上(s302:是)、或者保持停車待機模式不變地經過了規定時間ti9(例如,10個小時)的情況下(s303:是),有可能產生pm過度堆積,因此,對dpf224的異常進行提醒告知(step401)。此時,發動機異常燈912以高速進行閃爍(例如,1.0hz),報警蜂鳴器以高速進行鳴響(例如,1.0hz)。另一方面,再生燈912以及再生開關64保持熄燈的狀態不變。另外,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也可以切換為:交替地切換“廢氣過濾器異常”的文字數據和“聯系銷售店”的文字數據的異常警示標識的顯示。
在上述步驟s304中,在執行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之后,等待至預先設定的非作業再生移行條件(聯鎖解除條件)成立為止(s305)。步驟s305所示的非作業再生移行條件構成為包括如下條件:前進后退位置處于中立位置(前進后退切換桿36的中立狀態);停車制動開關接通(基于停車制動桿43的鎖定狀態);pto離合器開關53處于接通狀態;發動機5處于低速空轉旋轉速度下(無負載時的最低限度的旋轉速度);以及冷卻水溫傳感器的檢測值達到規定值(例如,65℃)以上(發動機5的暖機運轉完畢)。
在步驟s305中,若上述非作業再生移行條件(聯鎖解除條件)成立(是),則執行第二非作業再生請求(s306)。在該階段,再生燈912以及再生開關64以低速進行閃爍(例如,0.5hz),發動機異常燈912以高速進行閃爍(例如,1.0hz),報警蜂鳴器切換為斷續的低速鳴響(例如,0.5hz)。另外,如后述的圖16的流程圖所示,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也可以遷移至:基于督促非作業再生控制的執行的第二非作業再生請求信息的顯示。即,與步驟s201中的基于復位再生請求信息的顯示相同,在液晶面板908對“請長按再生開關”的文字數據等的操作指示標識進行顯示。
而且,若再生開關64接通了規定時間(s307:是),則執行非作業再生控制(s308)。即,儀表ecu904將受理了操作者對再生開關64的接通操作的情況通知給發動機ecu271,從而發動機控制器271執行非作業再生控制。在該階段,使再生燈912、再生開關64、以及發動機異常燈912點亮,另一方面,使報警蜂鳴器停止鳴響。由此,操作者能夠知曉正在執行非作業再生控制,從而能夠使操作者在非作業再生控制的執行時的誤操作防患于未然。
另外,如后述的圖30的流程圖所示,也可以將液晶面板908的畫面顯示從第二非作業再生請求信息遷移至非作業再生執行信息。即,在液晶面板908對交替地切換“廢氣過濾再生中”的文字數據和“等待至再生結束為止”的文字數據的非作業再生提醒告知標識進行顯示。即,構成為:直至再生控制結束為止對禁止操作本機的主旨進行顯示,從而能夠使操作者的誤操作防患于未然。
在非作業再生控制的執行中,對dpr224內的pm堆積量進行推斷(s309)。若pm堆積量不足規定量ms(例如,8g/l)(s310:是)、且從非作業再生控制開始時起經過了規定時間ti11(例如,30分鐘)(s311:是),則結束非作業再生控制而返回至通常運轉控制。在pm堆積量達到規定量ms以上的情況下(s310:否),若在該狀態下經過了規定時間ti12(例如,30分鐘)(s312:是),則視為非作業再生控制失敗,有可能產生pm過度堆積,因此,向對廢氣過濾器50的異常進行提醒告知的步驟s401跳轉。
在非作業再生控制的執行中,若通過將基于停車制動桿43的鎖定狀態解除等而使得非作業再生轉移條件(聯鎖解除條件)處于非成立的狀態(s313:是),則在中斷非作業再生控制(s314)之后跳轉至步驟s304而執行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另外,在s312中,可以設為:雖然設為根據非作業再生轉移條件(聯鎖解除條件)處于未成立的狀態的情況而判定可否中斷非作業再生控制,但是,在非作業再生控制的執行中將再生開關64按下的情況下,使非作業再生控制中斷。由此,不進行使發動機5停止而使得dpf224的非作業再生控制中斷的操作等繁瑣操作,就能夠使dpf224的非作業再生控制中斷。
下面,根據圖30的流程圖,對執行非作業再生控制時的液晶面板908的顯示動作進行說明。若儀表ecu904在上述步驟s304收到來自發動機ecu271的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s501:是),則在液晶面板908對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指標進行顯示,該第一非作業再生請求指標用于對“使農業作業部停止”的文字數據和“在安全場所停車”的文字數據進行交替地切換(s502)。而且,儀表ecu904對前進后退切換桿36是否處于中立狀態進行確認(s503)。在前進后退切換桿36處于前進側或者后退側的情況下(s503:否),為了督促操作者使前進后退切換桿36形成為中立狀態,在液晶面板908對基于“使換向處于中立狀態”的文字數據的操作指標進行顯示(s504)。
接下來,儀表ecu904基于來自pto離合器開關53的信號,對pto離合器開關53是否處于斷開狀態進行確認(s505)。在pto離合器開關53處于接通狀態的情況下(s505:否),為了督促操作者使pto離合器開關53斷開,在液晶面板908對基于“使pto開關斷開”的文字數據的操作指標進行顯示(s506)。
接下來,儀表ecu904對是否處于基于停車制動桿43的鎖定狀態進行確認(s507)。在停車制動開關處于斷開狀態的情況下(s507:否),為了督促操作者利用停車制動桿43形成為鎖定狀態,在液晶面板908對基于“實施停車制動”的文字數據的操作指標進行顯示(s508)。
接下來,儀表ecu904與發動機ecu271進行通信,基于來自冷卻水溫傳感器的信號而確認發動機5的暖機運轉是否完畢(s509)。在冷卻水溫傳感器的檢測值低于規定值(例如,65℃)的情況下(s509:否),為了督促操作者完成發動機5的暖機運轉,在液晶面板908對基于“進行暖機運轉”的文字數據的操作指標進行顯示(s510)。
接下來,儀表ecu904與發動機ecu271進行通信,基于來自發動機旋轉傳感器的信號而確認發動機5是否處于低速空轉旋轉速度下(s511)。在發動機5未以低速空轉旋轉速度進行動作的情況下(s511:否),為了督促操作者使發動機5以低速空轉的方式進行動作,在液晶面板908對基于“進行空轉”的文字數據的操作指標進行顯示(s512)。在上述步驟s503、s505、s507、s509、s511的各自的條件全部都滿足的情況下,非作業再生轉移條件成立,因此,執行上述步驟s306中的第二非作業再生請求,使液晶面板908對基于“請長按再生開關”的文字數據的操作指示標識進行顯示(s513)。
然后,與上述步驟s307相同,判斷是否完成了對再生開關64的長按操作(s514)。此時,若再生開關64接通了規定時間(s514:是),則在液晶面板908對交替地切換“廢氣過濾器再生中”的文字數據和“等待至再生結束為止”的文字數據的非作業再生提醒告知標識進行顯示(s515)。
另外,本申請的發明中的各部分的結構并不限定于圖示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申請的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附圖標記說明
2行駛機體
7駕駛室
8操縱座席
61鑰匙開關
62操作桿
63操作桿
64再生開關
421刮水器
422刮水器驅動機構
901氣體擋板
902氨基甲酸酯件
903薄金屬板框
904儀表ecu
905天線
906儀表盤
907開關部件
908液晶面板
909發動機轉速表
910燃料表
911水溫表
912顯示燈
913顯示燈
914伸縮操縱桿
915傾斜操縱桿
916制動踏板支承機構
917伸縮操縱機構
918傾斜操縱機構
919固定托架
921駕駛盤軸